导图社区 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就是注师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需要进行审计程序,分析程序,发出前的控制和发出时控制,以及评价回函的可靠性。
编辑于2021-12-28 09:42:33审计证据
1、审计证据的性质
含义
注师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
初步业务活动——决定是否承接业务
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审计测试流程
完成审计工作、出具报告——评价错报、形成结论、出具报告
类别
会计信息——账证表(若没有,则审计无法进行)
其他信息——会计以外信息、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注师合理推断的信息(若没有,则无法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两者关系——结合一起,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低水平,为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
特征
充分性
数量
影响因素
1| 确定的样本量
2|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3| 审计证据的质量
适当性
质量
相关性
相关性
与认定相关:认定——程序——证据
可能受(控制测试、细节测试方向)影响
顺查——顺藤摸瓜,查漏记
逆差——秋后算账,查多记
考虑因素
1| 特定程序只与特定认定相关,与其他认定无关
2| 特定认定的审计证据,不能替代其他认定的审计证据
3| 不同来源、性质的证据可能与同一认定相关
可靠性
可靠性
1| 外部独立来源比其他来源更可靠
2| 内控有效比内控薄弱更可靠
3| 直接获得比间接获取更可靠
4| 文件记录比口头更可靠
5| 原件获取比传真复印更可靠
两者关系
1| 质量越高,数量可能越少
2| 仅靠更多数量,可能无法弥补质量缺陷
3| 只有充分+适当,证据才有证明力
特殊考虑
1| 文件记录可靠性——第三方询证、专家评价真伪
2| 内部生成信息——完整准确、精确详细
3| 证据不一致——追加必要审计程序
2、审计程序
总体审计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
控制测试(必要时)
实质性程序
具体的审计程序(1)
风险评估程序(不包括了解内控)——检查、观察、询问、分析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包括了解内控)——检查、观察、询问
控制测试——检查、观察、询问、重新执行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分析程序——分析程序
细节测试——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
具体审计程序(2)
检查——文件、资产;具有方向性
观察——正在执行的活动、程序;仅限于观察时点
询问——书面口头;
函证——第三方答复(纸质、电子、其他);常用于特定、不局限账户余额、获取不存在情况的证据
重新计算——手工、电子
重新执行——独立执行;仅用于控制测试
分析程序——分析财务数据之间、财务非财务数据之间,评价
4、分析程序
含义
不同财务数据之间——偏离数据/趋势
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矛盾证据
目的(结合其他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必须)
“诊断病情”了解被审(了解内控除外),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实质性程序(可以)
“应对病情”将认定层次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总体复核(必须)
“病情解决了吗”是否追加审计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中
结合——询问、检查、观察
合理预期(余额、趋势、比率)——与被审单位记录比较
特点
数据汇总性强,对象为账户余额、相互关系
包括账户余额变化分析,辅之趋势分析、比率分析
精确程度不如实质性程序中的分析程序
实质性程序中
总体要求
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实施此程序
运用条件
可单独或结合细节测试运用此程序
重大错报风险低且稳定预期关系,可单独使用此程序
局限性
不适用所有财报认定
精确度受限制,间接证据,证明力较弱
考虑因素
特定认定
重大错报风险高则应谨慎使用
数据可靠性
信息的来源
信息的可比性
信息的性质、相关性
编制信息的控制
预期值的准确程度
预测的准确性
信息的可分解程度
信息的可获得性
可接受差异额
重要性、计划的保证水平
更多的审计证据
总体复核中
总体要求
结束/临近结束时,应当
特点
与风评比:手段相同,目的不同,时间重点不同,数据的量与质不同
财报重大变化:所列信息与注师了解、证据一致
集中财报层次,不如实质性具体
识别出以前未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重新考虑全部、部分风评是否恰当、程序是否充分、是否追加程序
3、函证
决策因素
(1). 考虑因素
应当考虑
1|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2| 函证针对的认定
可能:存在、权利和义务
不能:准确性、计价和分摊
3| 其他审计程序
可以考虑
1| 被询证者对事项的了解
2| 预期回函的能力、意愿
3| 被询证者客观性
(2). 特定项目
1| 银行账户
A\应当函证,除非充分证据不重要且重大错报风险很低。若不函证,应在底稿中说明理由。
2| 应收账款
B\应当函证,除非充分证据对财报不重要或函证很可能无效。若可能无效,应替代程序。若不函证,应在底稿中说明理由。
3| 第三方保管控制的存货
C\函证数量、状况;实施检查或其他程序。若不可行,可存货监盘。
4| 诉讼索赔
D\与被审单位外部法律顾问直接沟通
(3). 管理层要求不实施
考虑因素
1| 管理层是否诚信
2| 是否重大舞弊、错误
3| 替代程序能否充分适当
合理理由
应当实施替代程序
不合理理由、并阻挠
审计范围受限,对审计报告可能的影响
发出前控制
(1). 总体完整性
确定总体完整,确定样本规模、选取样本项目
(2). 选取项目测试
金额大、账龄长、频繁但期末余额小、重大关联方、重大异常交易、争议舞弊错误
(3). 选择函证方式
积极
1| 列明——要求被询者确认
2| 不列明——要求被询者填写
消极
1|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低水平
2| 涉及大量账户金额——较小
3| 预期大量错误——不存在
4| 相信被询者不认真的理由——没有
(4). 核对信息
(5). 被询证者适当性
被询者——是否知情、是否客观、是否有授权
(6). 被询者名称地址
电话、网站———被审单位持有的信息
(7). 直接向注师回函
直接指向事务所地址
发出时控制
邮寄
1| 核实后,注师独立邮寄
2| 快递警惕被审单位拦截
3| 可添加不易复制特定标识
跟函
1| 注师独自前往
2| 被审单位陪同,注师需保持对函的控制
3| 可非预约方式,按照通用流程
评价回函可靠性
(1). 邮寄
原件、直接邮寄、邮戳、收件网点、多封回函来着同一点、印章
(2). 跟函
1| 了解被询者流程人员
2| 确认处理函人员身份权限
3| 观察流程是否正常
(3). 电邮、传真
注师需核实来源、内容
(4). 口头
要求书面回复,否则替代程序
影响可靠性的限制性条款
“可能不包括全部信息”
“不保证准确最新,其他方不同意见”
“不能依赖函证中信息”
回函差异
(1). 警惕小额差异
可能是方向相反的大额差异正负相抵的结果
(2). 检查差异
可能舞弊
(3). 评价错报
可能错报或潜在错报,需评价是否舞弊
(4). 抽样方式、样本错报
调查原因,推断总体错报
未覆盖部分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是否导致财报整体重大错报
(5). 不符并不表明错报
差异原因:时间安排、计量、书写错误
积极函证未收回
(1). 跟进
重新核实地址,再发
仍未回函,则替代程序
(2). 替代程序
1| 所有未回函,不应只选取部分未回函
2| 不可替代——只能外部获得的信息;特定舞弊风险
3| 考虑舞弊迹象,不能仅依赖内部文件
舞弊风险及应对
被询者缺乏独立性、管理层不及时整改内控缺陷、不提高函证信息披露质量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直接获取
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
未收回,则需跟进、替代
同时满足
需额外、替代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