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包括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编辑于2021-12-28 20:53:4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规划
作用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绝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自然资源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组合方式都会对区域产业产生影响
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生态补偿
外部性
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外部经济性(正外部性)
某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即引起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减少,但作为活动主体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此时该项经济活动者从其他活动得到的利益就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教育、公安、消防等公共物品)
外部不经济性(负外部性)
某项经济活动会对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引起他人效用降低或成本增加,但他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环境问题,工业废水、公共场所吸烟)
解决方法
政府的直接管制
经济激励手段(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控制)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以粤东地域为例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技术进步的分类(希克斯分类):按照技术进步对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的影响;边际生产力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生产每单位产品劳动要素比资本要素更大幅度减少
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生产每单位产品资本要素比劳动要素更大幅度减少
中性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生产每单位产品资本要素比劳动要素同比例减少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技术进步与自然资源
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
促进就业率带动就业
技术进步节约了单位产品上的劳动力,但却创造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专业化
区域科技条件评价
科技人力资源
研究与发展经费
科技活动产出
高技术产业
技术进步的测算
索洛余值法
首先估算一定时期内的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然后以一定时期的总产出分别减去劳动弹性与劳动投入量的乘积,以及资本产出弹性与资本投入量的乘积,残留数值称之为“剩余”或“余值”,就是中性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
劳动产出弹性是指产量变化率对劳动变化率的反应程度
资本产出弹性是指产量变化率对资本变化率的反应程度
a=Y-αK-βL 其中Y是总增长,α为资金弹性,K为资本投入量,β为劳动力弹性,L为劳动投入量
索洛余值法中技术进步是广义上的技术,既有装备、硬件的提升,也有管理、工艺、方法的提升,所以索洛的方法为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以及社会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依据
肯德里克的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
单一的去提高资本或者劳动力的投入确实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并不代表着生产率的提高,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 因此肯德里克强调,真正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依靠劳动与资本的使用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数量的增加
Q/L:劳动生产率;Q/K:资本产出率;A:综合要素生产率。
经济意义在于:根据区域初期资金产出率和劳动产出率,通过不同的产业发展对策,确定未来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
总量指标(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在某方面发展的绝对水平与总体状况)
是其他单一指标进行测算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GDP(以国土原则进行核算)
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GNP(以国民原则进行核算)
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常驻单位=常住居民: 1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 2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 3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
二者都是用来衡量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区域优势
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有形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地理位置 等 无形区域优势:历史文化、受教育情况、劳动力素质等
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
绝对区域优势:区域在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个区域,或者说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另一区域 相对区域优势:一个区域生产出来的两种产品,哪种产品相对成本更低一些
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局部优势:在较低层次的系统中能够发挥的优势 全局优势:较高层次的综合优势的体现
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空间优势: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合理的空间结构使得区域得以优先发展的优势 时间优势:在某一时间具有的发展某一行业或产业的优势。是动态的。 区域发展不平衡:集中资源优先发展某些在当下具有优势的城市或区域。
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现实优势:在区域发展中已存在的优势 潜在优势:目前区域发展中没有,但却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区域在生产某些特定产品时拥有的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即在区际贸易中体现出来的,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竞争优势: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能力。是区域核心能力的体现。
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1因子的确定 2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3因子权重的确定 4因子分值的计算 5结果的排序和分析
因素因子标准化的的方法有位序标准化和极值标准化
位序标准化
公式:Yij=100Xij/n
Yij:第i个城市的第j项因子分值 Xij:各城市按第j项因子指标值大小进行排序,Xij 为排序后第i个城市的位序 当指标值与城市竞争力呈正相关时,排序从小到大进行,反之亦反 n:参加排序的区域个数
极值标准化
Yij:第i个区域的第j项因子分值; α(j) , Xj: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区域竞争力正相关时,α(j)=1且Xj= Xmin;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区域竞争力负相关时,α(j)=-1且Xj= Xmax; Xij:第i个区域第j项指标值; Xmin:各区域指标Xij的最小值; Xmax:各区域指标Xij的最大值
SWOT分析法
strengths优势 weaknesses劣势 opportunities机会 threats威胁,分析区域内部与外部的整体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一一列举出来,按照矩阵形式排列出来,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依据分析结果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区域分工
亚当 斯密绝对优势说
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在这些产品上生产成本绝对低(即绝对优势)。如每个国家都按此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贸易进行交换,则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缺陷: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之间,由于落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对利益原则作为指导,前者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这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是不一致的。
大卫 李嘉图比较成本说
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如两个地区中的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有利。
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开展国际贸易,交换产品同样能得到好处。
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论:一个国家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只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从中获得实际利益。
城镇体系
背景
经济全球化
国家区域政策的要求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核心目的: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战略目标:在战略时期内一定要达到的目的。是整个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区域总体发展方向,并代表着可以达到的最佳程度。
短期目标:五年 中期目标:十年 长期目标:二十年
战略重点(阶段性):涉及全局的关键部门、项目和地区
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对策与手段,也是把抽象的战略思想、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的过程。
包括资源分类、资金政策、劳动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度经济发展的控制、激励、协调等手段
战略抉择:通过对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的评估,提出区域发展的战略构想
对内
内部条件: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对外的适应能力、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
内部条件分析
区域地位
区域地位: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明确区域在地域分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起的作用。为区域发展起到了定位的作用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费城
区域优势和劣势
进行区内的纵向比较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
区域容量
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其土地、水、矿产资源等对人类活动所能承载的最大限度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生产力/人均营养水平
代表区域发展的潜力
创新活动
科技进步
对外
总体环境(宏观层面)
世界经济环境
国家经济环境
周边地区经济环境
产业环境(中观层面)
产业结构分析 生产条件分析 产品状况分析 市场状况分析 生产环境分析
公司企业环境(微观层面)
单一企业或公司、极小的地域范围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分类
交通运输系统,通信系统,给排水系统,动力系统
作用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基础设施是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基础设施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
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英国
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苏联
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美国
判断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先行还是滞后,一般是比较基础设施先发展起来还是工业先发展起来
工业发展-工业原材料增长率
基础设施-交通尤其是铁路的发展速度
土地利用
土地功能
生产、承载、仓储、景观功能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率: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基地面积/用地面积——建筑物的覆盖率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整个地块面积——建筑物的使用空间
土地利用集约度: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 资金 技术等的数量
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高,属于集约经营 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低,属于粗放经营
土地供需
矛盾根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土地供应与需求矛盾的解决,是要协调好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应之间的关系
土地供给
自然供给: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土地数量,包括以利用土地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供利用土地。由于土地不能创造,位置不可移动,土地总量固定不变。在经济学上称为无弹性供给
经济供给:土地各种用途相互竞争,当某一用途的土地需求在增加,其他用途的土地就会转做该用。某一用途的土地供给随该用途收益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经济供给,是弹性供给。
城市发展中的矛盾: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设施用地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