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知识总结,包括农业、土地制度、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商业、赋税制度等内容。
高中历史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思维导图,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中国古代经济体制
农业
小农经济
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新的生产力关系的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评价: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破产:鸦片战争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20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影响因素
地理环境
生产工具的改进
生产技术的提高
水利灌溉的改善
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变革
国家政策的引导
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经济文化的交流
民族融合
天文历法等科技发展
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积极影响
利于安定民生,有利于稳定和巩固统治地位。
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农业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局限
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人地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成为社会动荡的因素
农业发展的结果
土地兼并
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自由买卖
消极影响
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
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
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使地主商人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土地,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土地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土地制度的表现
春秋战国:盛行授田制,土地国有定期重新分配,私有土地少
汉朝: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出现许多自给自足的大庄园
曹魏: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485—780),国有土地比重大
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后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基本私有化,土地兼并严重
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制盛行,存在较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
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地主佃农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地权分配并非过于集中
经济重心南移
南移原因
北方农民大批南移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南方蕴含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南方诸业并举,工商业并盛
江南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南移过程
奠定基础:两晋之际
开始南移:唐中期安史之乱后
完成南移:两宋之际,靖康之变后
南移影响
推动南方城市的发展
是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比重增长
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促进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影响北方的风俗习惯
手工业
种类
金属冶炼业
纺织业
制瓷业
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脱离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明代中后期:发展为简单协作的工场手工业
经营方式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发展特征
历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
部门不断增加,分工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出现工场手工业和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地区专业化
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形成相应的变化
民营、官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共存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制约手工业的转型与发展
商业
先秦原始:社会出现物物交换,商朝善于经营,周朝商业垄断,春秋战国打破垄断
秦汉:国家统一促进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
南北朝:战乱,破坏,部分地区退回以物易物
隋唐:①大运河开通出现大都会②海陆丝绸之路繁荣③农村集市贸易发展④柜坊飞钱发展,商业仍受限
元宋: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海外,边境贸易、国内贸易、海外贸易发达②经商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④商业税是重要财源
明清: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③出现会馆和商帮
发展特点
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联系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商人群体活跃
政府对商人活动的限制逐渐减弱
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商业和商人地位低下,商业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
起源早,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发展艰难曲折
发展的原因
政治方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国家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交通;水路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金融:货币金融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发展的影响
推动农业,手工业,城市的发展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使市民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赋税制度
演变
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秦汉:编户齐民制度
北魏;租调制
唐前期:租庸调制
唐后期:两税法
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
近代前夜
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停滞
海禁政策,闭关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