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超越智商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 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 碍,直接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 的人生成就。智力测验并没有测量理性,这就是聪 明人会做蠢事的原因:所谓的“聪明”仅仅是高智 力,而非高理性。
编辑于2021-12-29 11:51:04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 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 碍,直接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 的人生成就。智力测验并没有测量理性,这就是聪 明人会做蠢事的原因:所谓的“聪明”仅仅是高智 力,而非高理性。
本章思维导图的内容包括对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的解答,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聪明人也并不是完美的。
关于《思考,快与慢》的总结,追求理性之光的最爱。包含系统1的运营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我们都能从自己经理中了解到,有意识的思维火哦的那个中所有的观点都是井然有序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 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 碍,直接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 的人生成就。智力测验并没有测量理性,这就是聪 明人会做蠢事的原因:所谓的“聪明”仅仅是高智 力,而非高理性。
本章思维导图的内容包括对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的解答,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聪明人也并不是完美的。
关于《思考,快与慢》的总结,追求理性之光的最爱。包含系统1的运营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我们都能从自己经理中了解到,有意识的思维火哦的那个中所有的观点都是井然有序的。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理性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碍,直接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智力测验并没有测量理性,这就是聪明人会做蠢事的原因:所谓的“聪明”仅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
理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行为、情绪以及掌控世界。它使人能够改造自我,进而从实际及象征意义上超越动物的状态。
理性障碍
尽管具有足够的智力,却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其中的现实是我们现在只有智力商数(IQ),没有理性商数(RQ)
怠于思考、缺乏认知弹性、闭合需要、信念固着、确信偏差、过度自信以及前后矛盾不敏感
理性障碍是指个体在智力水平正常的情况下,无法理性地思考与行动。该定义包括个体在信念形成、判断信念一致性,以及根据目标采取行动等方面遇到困难。虽然理性障碍常会伴随其他障碍一同出现(比如,感觉技能损失),但这些障碍并不是导致理性障碍发生的本质性原因。理性障碍的主要诊断标准是思考与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程度明显低于个体的智力水平。
理性思考
意味着树立恰当的目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的行动,以及持有与可得证据相符合的信念。
认知科学
工具理性
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以最优化的方式实现个人目标
理性决策模型:基于最大期望效用做出的选择,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
知识理性
也被称为理论理性或证据理性,关注的是个体信念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一致程度
心智
自主心智(类型一加工)
①执行迅速 ②只要触发性刺激出现,就会强制性执行 ③不会加重中枢处理能力的负荷(换句话说,就算不需要有意注意) ④不依赖高层次控制系统的信息输入 ⑤可以平行运作,而不会互相干扰,也不影响类型二加工
· 情绪对行为的调控 · 由进化心理学家提出的,为解决特定适应性问题而存在的封闭性心里模块(达尔文模块) · 内隐学习的加工过程 · 过度学习联结而产生的自动化激活
认知吝啬鬼
属性替代:使用容易衡量的特质来替代较难衡量的特质,时常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
情感性替代:情感反应会干扰人们处理需要量化信息的能力
生动:认知吝啬鬼对信息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异常敏感。非理性行为和信念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发生,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无法抗拒那些活灵活现却不具代表性的数据的影响。
出众:认知吝啬鬼喜欢加工那些与众不同的信息,这种倾向常常会让认知吝啬鬼误入歧途。
可得性
极端的认知吝啬鬼全然没有“独立之思想”,决定他们的心智如何加工信息的是眼下最生动的刺激、最唾手可得的信息或是最与众不同的线索。认知吝啬鬼会被那些掌握了如何标签化、如何设定锚定值、如何控制信息生动性的人占尽便宜。
类型二加工
具备中断类型一加工并且抑制其反应倾向的能力 以更优化的反应替代原有反应
算法心智(智力)
心理机能(MAMBIT智商,主要是Gf):智力测验仅仅测量了那些能够体验个体差异的认知功能
流体智力(Gf)
反映了个体在多个领域中表现出来的推理能力
维持认知去耦化
晶体智力(Gc)
反映了文化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陈述性知识
反省心智(理性思维)
关注系统目标、与目标相关的信念以及基于当前系统目标和信念的最优化的行动
思维倾向
为了做出决策而收集信息的认知倾向
为了得出结论而寻求多元观点的倾向
面对问题时思维广度的认知倾向
根据矫正已有观点的倾向
采取行动前考虑后果的思维倾向
做决策前权衡情境的倾向
寻求细微差别以避免绝对论的倾向
反省心智发起压制,通过去耦化发起模拟→算法心智压制自主心智,维持认知去耦化
慢,序列式,消耗较多计算资源
假设性推理
我们创建一个临时的模拟世界模型,并在这个模拟世界中测试各种行为及其后果(或是备择原因)
不将真实世界表征与假想的情景相混淆。比如,如若个体正在思考的备选目标与当前目标状态不同,他必须能够同时表征出当前目标和备择目标,并且保证它们泾渭分明。与之类似,我们需要能够区分出即将要采取的行动表征和认知建模中尝试过的备择行动表征。在行动实施阶段,前者一定不能受到后者的影响。
认知模拟
认知去耦:初级表征复制和去耦,产生次级表征。次级表征是初级表征的复制品,但与真实世界相分离,从而能够被操控,即模拟机制。 次级表征与世界的分离,并在类型二加工需要消耗大量计算资源,从而限制个体完成其他类型二加工。
心智程序
心智程序:个体可以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和策略,以辅助决策判断和问题解决过程。
捆绑策略
把短期和长远捆绑一起
爱德华夫人正在艰难地实行南滩减肥法。在机场转机时,空乘人员端着一只装满甜点托盘走过,询问爱德华夫人是否想要来一块布朗尼蛋糕。爱德华夫人回答道:“我的答案是‘好的,来一块’。但是,如果你端着它们走开,从长远来看,我会感到更开心。”
我们可以用语言工具来设定规则,以将未来可能做出的所有行为都“捆绑”在一起,进而使个体可以获得足够强大的动机性力量,以压制当前可能对长期目标产生威胁的行为。
备择假设
相似率计算公式的分母
可证伪性
人们在寻找有可能会推翻焦点假设的证据,并检验这个证据时,会感到困难。原因在于,人们天然的思维倾向是寻找证实假设的证据,而非证伪的证据。
所有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都完成了大量需要证伪焦点假设的练习,因此,他们遇到问题时会自动提出这样的疑问:“我需要考虑哪些备选方案?”
基础比率
策略性心智程序
反意思维
反省心智的倾向性
三层心智在执行操作时都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前提
反省心智还可以获取个体的观点、信念和目标结构
算法心智可获取认知操作的微策略以及产生行为和想法的系统规则
自主心智不仅可以获取经由进化过程编译的封闭知识库中的信息,还可以获取经由过度学习或练习而进入到自主心智中的信息
心智程序故障
“心智程序的缺陷”:概率思维、逻辑、科学推理等理性工具,通常是个体没有完全掌握或是根本没有注意到的心智程序。由于未掌握某些心智程序而导致的不理性。
“污化的心智程序”:另一类心智程序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心智程序本身是有害的、无用的,不能帮助个体实现目标(工具理性)或是建立正确的信念(知识理性)。事实上,很多心智程序都是导致非理性行为,阻碍目标实现的直接原因。
人们之所以常常获得污化心智程序,原因在于它通常被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并且,这个故事常常很复杂。那些低智商的人对这类复杂的故事往往不买账。然而,复杂的心智程序对中等智商或高等智商而言,却很有诱惑力。
子主题
非理性行为
过度自信:许多人对他们的知识储备量过度自信。他们自认为知道的事实,远比真实知道的要多,这些人认为自己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优于他人。
对随机事件的过度反应:人类大脑通过进化发展出不断地搜寻各种既定模式的认知方式。我们不断寻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并寻找其意义。这种思维特征无疑是极具适应性的,但是它带来的副作用会让人们给随机事件赋予意义。
“短视损失厌恶”:人们对预期损失的主观评估感受大约是预期收益的两倍
认知吝啬鬼
人类总在想办法减轻认知负担,试图让自己尽可能地处理更少的信息,然而,正是这种想法致使我们常常会深陷不理性的泥潭。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
进化塑造了人类今日的认知机制,进化造就了人类的非理性
理性时基于“最大化原则”进行定义的(以工具理性为例,使行为的预期收益最大化)。而自然选择是基于“更好”原则。
进化论中变异选择性保留的逻辑是基于一个生物相对于另一生物体的繁殖优势来说的,而非基于某一特征的完美优化(包括理性)。
自然选择毫不在乎事实与真相,它只关心是否能够繁殖成功
进化的目的并不是最大化人类的快乐与幸福。近些年情感预测领域的研究表明,人类其实并不擅长做出让自己开心的选择。这个结果完全在意料之中。大脑中存在快乐神经回路的原因是鼓励我们做出有利于基因传递事情(例如生存、繁殖、帮助亲戚),而非为了使我们享受更多的快乐时光
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原本根植于大脑中的许多基因设定的预订目标已无法达成。例如千百年前,人类需要积累尽可能多的脂肪以获取更多的生存机会。脂肪越多,意味着可以活得越久。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很短,只有少数人类可以活到适于繁殖的年龄,更长的寿命意味着更多的基因传递机会。简而言之,当存储能量是一件对生存和繁衍有益的事情时,人类通过进化改进了储藏和使用能量的生理机制。
大脑的某些处理过程时常与另外一些处理过程发生争斗。我们的部分心智是工具理性取向的——致力于实现个人目标。反之,脑内另一些处理过程倾向于简单粗暴取向——致力于远古基因的目标,而非当下的个人目标(比如,许多类型一加工)。
完全析取推理
面临诸多选项做出决策时,或是在推理任务中选出最佳问题解决方案时,对所有可能性及其结果进行分析,采择的思维过程。
在被告知需要进行完全析取推理时(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然而,事实却是绝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不会自动进行完全析取推理。
启发式加工
常常被用来指代类型一加工,这种加工速度快、自动发生、计算简单并且不会充分分析所有的可能性。因此,一种用来形容认知吝啬鬼的方式是:它大量地依赖启发式加工。
启发式加工可以提供的那些“快速但劣质”的答案,很可能被用于我们生命中这二三十个“非洗熨衣服类决策”,引导我们的生活误入歧途
锚定与调整启发式:当我们必须要对一个不知道的数量做出估计时,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加工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使用这种认知策略时,我们会先锚定一个最容易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相关数字。然后,基于已知的特定信息调高或调低这个锚。
认知吝啬鬼完全懒得对锚定数据与问题间的关联性进行评估
控制了锚定点的那个人,也意味着控制了整场谈判
默认启发式:如果你获得了一个默认选项,持有到底!
对于那些过度使用默认启发式加工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生活由那些有权设置“默认值”的人所掌控,使用默认启发式使得他们失去了个人自主性。
认知吝啬鬼使用启发法加工以减轻认知负担,这种做法是否有效主要有赖于环境是否是良性环境。
再认启发式加工:对环境信息了解较少的人,在做出推论决策时的正确率反而更高一些。
平等启发式:平等即公平
一味寻求“平等”,他们没有意识到在这个问题存在多个维度,而这几个维度不可能同时相等。在问题框架的影响下,仅仅注意到了问题的其中一个维度,并将其进行了平等化处理。
框架效应
框架能够轻易地改变人们的选择,这一事实有着巨大的社会应用价值。能够设置框架的一方,可谓不战而胜。
框架效应是理性障碍的主要来源之一,因为人们被动地对给定框架做出反应的倾向性是独立于智力水平的。
聪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要怎么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
我方立场偏差
人们倾向于仅仅基于自我的视角对情境进行评价。在评估证据、道德评估、评价他人时,人们常常会受到偏向自己的立场偏差影响。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不仅会损害我们客观评价证据的能力,对我们产生证据的能力也有负面影响。
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件很耗费认知资源的事情。这一点我们早已熟知。因此,人们不愿意从他人立场出发去考虑也情有可原,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是认知吝啬鬼的基本属性。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会干扰我们的沟通意图,在特定场合中尤甚。由于缺乏音调、表情和重音等沟通线索,任何形式的书面沟通都需要一定的我方立场信息加工。从这个角度讲,电子邮件尤其危险,因为它的便捷、非正式和互动性可能会让我们误以为它与面对面沟通很相似。
随着电子设备的功能越变越复杂,这个设备反而越来越无用了,人们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如何使用这个复杂的设备。飞利浦电器公司对退回商品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有一半的退货商品本身并没有任何质量问题,消费者之所以退货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很多公司都致力于让他们的商品拥有更多的功能,而这样做的结果却让商品变得越来越无用。
过度自信
“导致过度自信的原因之一,是未能找到自己错误的理由”。对最终答案的信心,来自于排除其他答案的证据,但是被试并没有意识到提取证据的过程是存在偏差的——只有首选的答案才有机会获得认知资源的垂青,为其寻找支持的证据,那些非焦点答案只有少得可怜的认知资源可供使用。
计划谬误,是指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比如完成一篇优秀论文、完成当年的税务表格、完成一项基建项目等)所需的时间。
缺乏精确的概率标尺是人类缺乏知识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无处不在,往往会带来深远的后果。
在8类社会认知偏差研究中,人们一致认为他人对认知偏差的易感性高于自己,也就是说,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简而言之,人们承认认知偏差的存在,但却坚信自己是不受影响的特殊个例
在预测他人的认知偏差行为时,我们依据的是心理学理论;而在预测自己的认知偏差行为时,使用的却是内省法,因此会得到他人更易受认知偏差影响的结论。
控制错觉:个体相信通过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可以控制随机事件的结果。
压制情绪
电车难题
轨道一人转换成天桥胖子
我们倾向于为自己的各种行为寻求一个前后连贯如一的解释,全然不顾多数决定与选择其实是由大脑无意识的信息加工过程所产生的这一事实。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会为无意识行为编造出虚构的理由,以证明它们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理性选择。
意志力
延迟满足或是压抑本能反应的能力,使得我们在做决策时不短视,能够着眼于未来。缺乏评估即时奖励和延迟奖励的能力,是导致很多人非理性行为的来源,这些非理性行为阻碍了目标的最大化实现。很多成瘾行为背后的逻辑都充分说明了这一观点,比如酗酒、暴饮暴食、透支购物等。
为了增强长期目标的动机性力量,我们对问题进行了重述,使得它有实力与短期的本能欲望搏斗一番(并不是说重述后的规则必将胜出,而是仅仅增强了长期目标的力量,使得这成为一场势均力敌的竞争。使用体育术语来说,试图让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进行一场加时赛,而非一上场长期目标就全线失守)。
双曲线贴现曲线:该双曲线是决定预期收益打折速度的函数,它的存在具有深远的进化意义。问题在于,虽然这种功能有利于基因适应,但对于一个试图将个人效用最大化的个体来说,不应该让理性也同时大打折扣
双曲线函数会让人们高估近在眼前的奖励,而忽视长期目标。它还会让人们的偏好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贝叶斯
贝叶斯公式
待检验的焦点假设(称为H),以及与假设相关的数据集合(称为D)
~H(非H),“~”这个符合代表备择假设,即如果焦点假设为假,则备择假设一定为真,两者是相互排斥的。
P(H)表示在收集数据之前估计焦点假设为真的概率 P(H/D)代表在对数据(D)模式进行分析之后,焦点假设为真的概率 P(D/H)表示在焦点假设为真的情况下,观察到特定数据模式的概率
P(H/D)/P(~H/D):在获得新数据(D)的情况下,焦点假设(H)成立的后验概率 P(D/H)/P(D/~H):焦点假设概率除于备择假设概率,被称为相似率(LR) P(H)/P(~H):焦点假设成立的先验概率
焦点假设的后验概率=相似性*先验概率
P(H/D)/P(~H/D)=【P(D/H)/P(D/~H)】*【P(H)/P(~H)】
文化复制子
通过非基因手段传播的文化元素
模因【《自私的基因》提出】
有时候也指代模因组
一组共同复制的、同时适应的模因,最终形成一串相互联系的观点
广义达尔文主义强调发展有机体是为了促进基因(复制)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有机体本身的任何利益。通过类比,该观点催生了这样一种见解,即模因复制有时候会以牺牲宿主利益为代价而自我复制。
模因(观点单位)这一概念所引发的基本观点是:能够传播的信念,未必正确,也未必有利于传播者。
模因存活下来是因为它自身的自我复制属性(该模因的根本逻辑就是:它几乎什么都不做,就只说“复制我——否则后果自负”)。简言之,模因不一定是为了帮助它们所寄生的宿主而存在的。它们存在的原因在于:模因进化过程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多产性,长寿性和复制的忠诚性,而这些正是成功的复制子所具有的决定性特征。
更具灾难性的是旨在改变文化环境的“敌对策略”,它会改变文化环境,使得环境不利于与自己有竞争性的模因,或者影响它们的宿主去攻击另一种心智程序的宿主
破坏协议的模因
当涉及污化心智程序时,人们总是为自己的利益行事(或为了自己在乎的人的利益)这一默认假设就不再适用了,它此时是自己的利益至上——它的利益就是复制
有时模因组没有丝毫想要服务于人类理性的意思。相反它们可被称作“破坏协议的模因”——这些模因不能容忍在自己的复制策略上有任何妥协。一个复制子复制频率增加的同时,它的多产性、长寿性和复制的忠诚性也同时增加。文化复制子的复制忠诚性比基因要低得多。文化复制子的片段在它从一个大脑跳到另一个大脑中时,不断发生混合和匹配。破坏协议的模因通过拒绝融入人类文化大染缸的方式,保证了自身复制过程的纯洁性。在复制频率的基础上,破坏协议的模因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不可证伪心智程序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依赖盲目信仰的心智程序。盲目信仰的观点令它的宿主丧失对其进行评估的能力。信仰心智程序意味着你不会反省或质疑它的起源和价值。基于信仰的心智程序的基本逻辑就是使人丧失对其进行批评的能力。
例如,基于信仰的心智程序为了逃避评估而使用的计谋之一,就是培育一种观点:神秘是一种美德(这种策略意图阻碍人们寻找评估心智程序所需的证据)。在基于信仰的心智程序案例中,之前提到过的反意属性就开始发挥作用了。纵观历史,许多宗教都鼓励追随者攻击那些不信教的人,或者至少也要恐吓非信徒,使其保持沉默。
禁止提问和评价策略是寄生模因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避免污化心智程序的策略
(1)避免安装可能对你(宿主)产生生理伤害的心智程序 (2)关注影响你目标的心智程序,确保它不妨碍目标选择的多样性 (3)关注同认识世界相关的信念和模型,寻找并安装正确的心智程序,也就是真实反映世界的心智程序 (4)避免拒绝对自身进行评估的心智程序
在科学中,一个理论在告诉我们应该发生什么事的同时,还必须提示不会发生什么事。如果理论认为不会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确地说:这个理论出错了。相反,一个不可证伪的理论没有具体说明哪些观点可以用来反驳的依据,因此排除了改变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说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是无法被评估的。通过拒绝评估,它们防止科学家用新的理论取代自己,但这是以科学发展的停滞为代价的。
除了可证伪性和代价太高之外,如果心智程序具有反意属性,这也可成为质疑它的理由。如果一个观点或策略是正确的或是对宿主有益的,为什么它要去抵抗其他心智程序呢?对于与另一个模因(可能是没用的模因)之间展开对比测验,有益的心智程序对此不应该持欢迎态度吗?因此,反意属性的存在(除了禁用评估策略之外)是污化心智程序可能存在的另一线索。
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并非所有的类型二加工都包含去耦化认知模拟,还有一类速度较慢的连续性认知没有涉足模拟备择世界并对其进行地毯式搜索。
从给定的焦点规则出发,沿着规则为真的思路展开联结思维,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就是连续性联结认知。
认知吝啬鬼的规则之二:当必须要使用类型二加工时,默认使用连续性联结认知,而非完全去耦化认知模拟。
通俗心理理论
人们基于对自己心智的认识而产生的理论
一些通俗心理理论是对自身心智的错误认识,这些误解则是污化心智程序的典型代表。
常见的例子——我们错误地认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心智情况了如指掌。
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知晓自身行为的真正原因
虽然认为别人在思考问题时会受到思维偏差的影响,但坚信自己对这些思维偏差极具免疫力,在面临相同情境时可以免受影响
因为我们很难预测什么东西会让自己幸福,所以我们常常做出降低自己幸福感的选择。例如,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适应幸运和不幸事件的速度。我们的想象力无法预知未来。
使用代理人物的干预策略
那些正在经历一些事的人,你正在模拟他们的快乐(或悲伤)
人们觉得自己的独特性会使内心的猜测比那些正在经历这些事的人的实际体验更准确。人们只是怀疑别人的经历是否同样适用于自己。这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类似于我之前讨论过的我方立场信息加工。
吉尔伯特告诉他的读者:“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话,那么和大多数人一样,你不知道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
理性的习得
心智程序缺陷引起的非理性时是最容易被治愈的,因为造成这种心智缺陷的原因是缺少某种策略和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陈述性知识。
完全析取推理是一种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策略。人们无法弄清当前问题的所有备选方案而做出了许多欠佳的决定。完全析取推理思维倾向的计算成本并不高昂。正因为如此,已有研究发现完全析取思维能力同智力关系不大,并且,它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
一些研究表明,联系“想一下事物的对立面”的思维有助于防止许多启发式和偏见文献中提到的思维错误,包括但不限于:锚定偏见、过度自信效应、后视偏见、确信偏差和自利偏差
概率论思维各方面的特点意味着它是一种具有高度普遍性和应用效力的心智程序。
心理学家彼得·格尔维茨讨论了一个具有极高普遍性的行为策略——使用执行意图。当个体有意识地说出某一行为序列的顺序(“当X发生时,我就做Y”),这时执行意图就形成了。
为自己设定一个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而不是一般的鼓励性指令“尽你最大努力”
可证伪性原则可以很好地预防许多无用的观念。
模因概念帮助认知自我改善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强调信念的传染性,它间接地向很多人(对他们而言,这将是一种新视角)暗示信念的偶发性。
直觉泵:在思维实验中通过不同变量来激发系列直觉的工具。一般而言,直觉泵并不是驱动发现创造的因去,而是说服或教育的工具——一种使别人采用与你相同的方式思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