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思维导图,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坚持全面治国、维护宪法权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29 17:54:446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1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 2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法律效力。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整体性,要求统治阶级的成员也遵守法律,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识的那部分意志)
法律是由国家指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识的规范体系
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律不是出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法律基本内容和性质是与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奴隶制法律: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刑罚方式极其残酷
封建制法律:确立农民对 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维护专制皇权,刑罚严酷
资本主义法律: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s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
社会主义法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阶级性和人民性)(最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文明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全国人大立法程序: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和法律的公布
权威性分配
法律执行(行政执法,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依赖保护,效率的原则)
法律适应(司法原则: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法律遵守
法律实践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020年11月,***法治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
***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一个坚持
***强调,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最本质特征,最根本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建设法制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内容: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前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重点),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重要保障),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重要依托),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本质要求和主要内容)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国家是目标 政府是重点 社会是基础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前提)
严格执法(关键)
公正司法(重点)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价值追求
全民守法(基础)
维护宪法权威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宪法的形成
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的修改
结论: 一是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二是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三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出体现人民意志思想、中心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 四是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现。全面建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我国宪法的地位
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是实现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纽带。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加强宪法实施
坚持依宪执政 坚持依法立法 坚持严格执法
完善宪法监督
健全人大工作机制 健全宪法解释机制 健全备案审查机制 健全合宪性审查机制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正当性思维 规范性思维 逻辑思维 科学思维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抗拒性) 权力制约(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公平公正 权利保障 程序正当(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 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障的法律手段。 特征: 一是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二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三是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四是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证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从事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形式: 一种是作为是指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如子女通过经常看望和提供财物等行为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等; 另一种是不作为,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如未经许可不得公开他人的隐私等。法律义务具有法定的强制性,违反法律义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特点: 第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第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第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第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政治权利(选举权,表达权,民主管理权)
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
财产权利(私有财产权,继承权)
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
宗教信仰权利(信仰宗教的自由,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举行或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文化教育权利(文化权: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进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教育权:受教育权)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权力使用目的的正当性 权利行使的必要限度 权利行使方式的法定性 权力行使的正当程序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祖国安全 依法服兵役 依法纳税
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尊重法律权威
学习法律知识
养成守法习惯
提高用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