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西方经济学(微观)高鸿业版,自我梳理脉络。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当实现了市场供求均衡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成交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编辑于2022-01-02 20:08:59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前提概述
在市场经济中,需求和供给是价格机制运行的重要力量
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在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需求、供给和价格影响者每一个经济个体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着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
本章第二节起,将介绍基于买方行为的需求和基于卖方行为的供给这两个概念,以及在市场上由买卖双方的供求行为相互作用决定的均衡价格理论。
还会介绍供求弹性知识+对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运用的几个事例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前提概述:微观经济学以对经济个体的行为分析为基础,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以及相关的改善途径。
1)稀缺性与选择
A.稀缺性:一个经济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产品和劳务。
B.稀缺性一方面源于自然禀赋、要素投入、技术水平及其所决定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源于人类对自身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
C.无论是对一个社会来说,还是对经济个体来说,都存在着资源稀缺性的问题。
D.任何欲望的实现,都离不开对经济资源的耗费。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每一经济个体都必然会面临选择以及如何选择的问题。(对于任何人来说,时间都是稀缺的)
引出问题:既然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经济个体必须进行选择,那么,经济个体应该如何选择呢?或者说,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个体选择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又具有哪些特点呢?
2)理性选择与均衡取舍
A.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合乎理性的人“/”理性人“/”经济人“的假设条件(这个假设条件是对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般抽象):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因此,当资源稀缺性使得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各种可能的生产或消费活动中做出取舍时,每个人的选择行为便都是理性的。
B.个人的理性选择是指经济个体总能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要做到这一点,经济个体就需要对其可能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以此进行取舍。
C.经济学者指出,在经济个体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里计算成本。因为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总是以放弃其他产品的生产作为代价的,这种放弃或代价的就是机会成本。而且机会成本是以放弃的在其他各种可能的产品生产中所获得的最高收入来衡量的。
以机会成本来考量成本,是经济个体实现自生利益最大化的基础。
D.还指出边际分析在成本—收益分析中的重要性。
边际分析意味着经济个体总是通过对选择变量(如产量、消费量)的”边际“的调整,来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
例如,理性的厂商不是简单地调整总成本和总收益,而是通过对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比较,来对每一单位的新增产量进行权衡取舍,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
3)市场经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A.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的理性选择都是只追逐他自己的最大利益,并且在买卖交易活动中实现各自的最大利益目标。
B.进一步地,在市场的交易活动中,当一个人做出买或卖的理性选择是,他便与无数个生产他所需要的产品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或者与无数个购买他所销售的产品的人们联系起来,而所有的这些人都作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理性选择。那么,就一个经济社会而言,整体的社会利益又会如何呢?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人们在追逐自己的利益的时候,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结果就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
而微观经济学论述了这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作用,正是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着买者和卖者行为,并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4)政府的作用
A.但是“这个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市场经济还需要政府
B.需要政府的原因如下:
首先,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对产权的保护,以及对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则的维护。
其次,市场经济还需要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即市场失灵的问题,他也需要政府来解决。
例子1:现实的经济活动总存在由垄断势力导致的低效率,这就需要政府对垄断企业进行管制。
例子2:由企业生产的外部性导致的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
最后,从经济社会的效率和公平两大目标的角度而言,政府在促进效率和公平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考察的三个层次
前提论述:微观经济学的具体考察现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围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
层次1: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她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层次2: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这种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层次3: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或者说,是作为经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显然,微观经济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经济个量及其相互关系,也正是这个意义上,他才被称为微观经济学或者个量分析。
2、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
A.(简单对改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该图的左右两个方框分别表示居民和企业。居民指的是消费者,企业指的是厂商。
这里的每一个消费者和每一个厂商都具有双重的身份: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分别以产品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的身份出现在产品市场上,又分别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1)从图中的居民户方面看,处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消费者的经济行为首先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比如,提供一定互谅的劳动、土地等,以换取收入。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所需的产品,如一定数量的咖啡、茶叶等。最后在消费中得到最大的效用满足。
2)从图中的企业方面看,同样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厂商的经济行为首先表现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市场上购买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如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作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等。然后,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如咖啡、茶叶等。最后通过产品的出售获得最大的利润。
B.图的上方和下放分别表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
1)图的上半部分,消费者对产品(如咖啡、茶叶)的需求和厂商对产品(如咖啡、茶叶)的供给相遇与产品市场,因此决定了每一种产品(如咖啡、茶叶)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下,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产品市场的均衡价格会降至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水平,也就是说,厂商是以最低的价格出售产品的。
2)图的下半部分,消费者对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的供给和厂商对于从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市场的均衡价格(如工资、地租)和均衡数量,并进一步决定厂商对生产要素供给者的报酬支付
C.图中的一切需求关系都用实线表示,一切供给关系都用虚线表示。
D.通过上图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的市场,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经济活动都表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自追求自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产品市场和每个生产要素市场,进而所有的市场,都实现了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在这样的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中,每一个产品都以最低的成本被生产出来,每一种产品都以最低的价格在市场上被出售,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足,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根据各自对生产的贡献都得到了相应的报酬。
E.在上面内容的基础上,本书的一般均衡理论进一步证实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的状态是可以存在的。
本书的福利经济学则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了有效的资源配置。这就是微观经济学所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F.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分析。因为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某些方面与上述的完全竞争经济的最优状态是有偏差的,这就需要执行一定的微观经济政策来加以矫正,以克服“市场失灵“,使得现实的经济更有效运行。
G.因此可以看得出来,本书的安排如下
第二章:简介价格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以及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
第三章:消费者选择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其内容涉及到图的左上部分
第四章:生产技术、第五章:成本、第六章以及第七章的市场论:介绍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内容涉及到图右上方
第八章转入对生产要素市场的分析。即为图的右下方和左下方。第八章的生产要素市场理论也被称为分配理论,涉及的是图的下半部分
第九章介绍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第十一章介绍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这两章涉及到图的整体。
第二节 需求
前提概述
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经济活动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机制,并且,价格机制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例如,当稀缺的昂贵材原料被用于生产一种产品时,这种产品的产品成本进而在市场上的价格必然高。则生产者就会节省对这种原料的使用,甚至会有积极性去寻找新技术,以减少对这种材料的使用。
B.则市场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C.由上图可以看看出,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行为相互联系表现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正是在这种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市场的均衡作用。
D.因此,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起点,第二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介绍竞争性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两个基本概念。
竞争性市场的主要特征是: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买卖双方就同一无差别的商品进行交易,所以,任何个人的买进或卖出的行为都不会对商品的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每一个卖者或者买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因此,下面内容,将利用需求曲线这一分析工具,介绍竞争性市场的需求、需求定理以及需求的变动等基本概念。
1、价格和需求数量:需求曲线
1)需求函数
A.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这种商品的数量。其中对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以及消费者的人数等(影响效果如下)
商品自身的价格:一般情况,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反之也成立。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也成立。
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自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与之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夏天的西瓜市场上,本地产生的西瓜价格和外地西瓜的问题。
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反之也成立。
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反之成立
消费者的人数:一个商品市场上消费者人数的增减会直接影响该市场上需求量的多少
B.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里,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决定需求数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仅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仅仅看成是这种商品的价格的函数。
因此,得出一个简单的需求函数,其中P为商品的价格,Qd为商品的需求数量
由此可以给出需求的概念:一种商品的需求时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具有具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倘若消费者对商品只有购买欲望却没有购买能力,比如无钱支付,则不构成有效需求。
综上一栏,提问,既然在商品市场上价格与需求数量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这种对应关系会有什么规律?
2)需求曲线
A.商品的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上商品不同的价格——需求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绘制的一条曲线(数量Q为横坐标,价格P为纵坐标)
B.需要指出的是,与数学上的习惯相反,微观经济学在分析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时,通常以纵坐标表示自变量P,以横坐标表示因变量Q
C.需求曲线是以几何图形来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他表示的是不同价格 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D.微观经济学在论述需求函数时,一般都假定商品的价格和相应的需求数量的变化具有无限分割性,即具有连续性,因此可以是一条平滑的、连续的需求曲线。
E.需求曲线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
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函数的一条直线,直线上个 各点的斜率是相等的。
当需求函数时非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函数时一条曲线,曲线上的各点斜率是不相等的。
F.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大多使用线性函需求函数。线性需求函数的通常形式是如上,其中
3)需求定理
根据需求表格和需求图像可以得出需求定理: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简而言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提出问题:商品市场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将在第三章消费者选择中得到深入的分析和说明。
本节只是描述了有关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这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现象特征,而并没有解释关于这种现象特征的原因。
2、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A.前提描述: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只考虑某商品的价格变化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影响,那么,只需要用一条需求曲线来表示。
B.但是,如果我们需要考虑除某商品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影响,那就要用需求曲线的移动为表示。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区分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下面给出具体的分析说明。
具体分析1—需求量的变动: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
何为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仅由商品自身价格变化所导致的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移动)
可以想象,价格由1元升到7元,需求数量由700单位变为500单位。由此看来,需求量的变动是用沿着既定需求曲线Q=f(P) 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的移动来表示的,也就是说,它并不体现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
具体分析2—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事实上,除了商品自身的价格之外,还有其他一系列因素会影响该商品的需求数量
需求的变动是指:除了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化所导致的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需求的增加
定义:在一个商品市场,如果在任何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上其他因素的变动使得该商品的需求数量都增加了
表现:需求曲线的位置向右移动
需求的减少
定义:在一个商品市场,如果其他因素的变动使得在任何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上该商品的需求数量都减少了
表现:需求曲线位置向左移动
显然,需求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表示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围绕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决定模型,本节关注的是该模型所涉及的一个基本概念即竞争性市场的需求。至于如何理解个体需求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将在第三章第六节予以介绍。
第三节 供给
前提概述(总结本节应该介绍的内容):将利用供给曲线这一分析工具,介绍竞争性市场的供给、供给定理,以及供给的变动等基本概念。
1、价格与供给数量:供给曲线
A.供给函数
供给数量
1)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这种商品额数量
2)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期望,以及生产者的人数等
商品自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也就越大,反之也成立
商品自身的成本:在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从而商品的供给量减少;反之也成立
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一般的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
相关商品的价格:在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
例如,对蔬菜大棚种植户来说,在黄瓜价格不变而西红柿价格上升时,就可能减少黄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而增加对西红柿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测来看,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上涨,生产者往往会扩大生产,增加商品供给。反之也成立。
生产者的人数
一个商品市场上生产者数量增加,会使得市场上该商品的供给数量增加,反之成立。
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供给数量的因素的函数
供给函数
1)如果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仅考虑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供给数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只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则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供给函数,如下:
2)供给的概念: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显然,供给是指有效供给,即要求生产者即具有提供出售商品的愿望,又具备提供出售商品的能力
倘若只有愿望而没有能力,则不构成有效供给
B.供给曲线
提出问题:在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中,会呈现哪些基本的特征呢?
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依旧是:横轴表示商品数量,纵轴表示商品价格
对于某一商品的供给曲线,他表示的不同的价格水平中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
供给曲线是以几何图形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平滑的和连续的曲线,他是建立在商品的价格和相应的供给数量的变化,具有无限分割性即连续性的假设上的。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使用较多的是线性供给函数,他的通常形式如下:
与该函数相对于的供给曲线为一条直线
C.供给定理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还是商品的价格下降,则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简而言之,商品的价格和供应量呈同方向变动。
遗留问题:至此,我们描述了关于商品市场的价格供给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现象热增,至此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的具体原因,或者说,为什么供给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将在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中得到深入的分析和说明。
2、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和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前提综述
商品市场上的供给数量受许多因素。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考虑某商品的市场价格对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影响,则如上分析,可以用一条供给曲线来表示。
但是我们需要考虑除某商品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对该商品供给量的影响,那么,就要用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来表示。
引出问题:需要区分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和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
A.供给量的变动: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给量的变动
定义: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仅由商品自身变化所导致的商品供给量的变化
表现: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移动
显然,供给量的变动是用沿着既定供给曲线上的价格—供给量组合点的移动来表示的。
由于这种价格—供给量组合点的移动都发生在既定的同一条供给曲线上,故可以认为她并不体现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
B.供给的变动: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
定义:除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化所导致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化
表现: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位置发生移动
供给的增加
定义:在一个商品市场上,如果在任何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其他因素的变化使得商品的供给数量都增加了。
表现:供给曲线的位置向右移动
供给的减少
定义:在一个商品市场上,如果其他因素的变动使得任何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上的供给数量都减少了
表现:供给曲线的位置向左移动
供给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曲线位置的变动,表示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
遗留问题:与前面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类似,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围绕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决定模型,本节关注的是该模型所涉及的另一个基本概念即竞争性市场的供给。至于如何理解个体供给及其与市场供给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在第六章第四节展开分析
第七节 结束语
本章要点可以归纳如下:
1)A.一种商品的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市场的需求可以用一条需求曲线来表示。需求曲线一般向右下方倾斜,他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化。B.一种商品的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市场的供给可以用一条供给曲线来表示,一般向右下方倾斜,他表示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化。
2)除商品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曲线或者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他们也分别被称为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3)均衡价格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
4)任何弹性都可以表示为弧弹性或者点弹性
5)点弹性的数值也可以从几何关系的角度求得。一般来说,弹性系数按照大小可以归纳为5类
6)就需求的价格弹性而言,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反方向;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同方向;单位弹性,无影响。
7)替代关系,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大于零;互补,小于零;无相关关系,等于零
8)正常品(必需品和奢侈品)和劣质品 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问题
9)恩格尔定律
本章的内容又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未对微观经济学的整个理论框架的鸟瞰,即为第一节的内容;;另一个部分是介绍与供求曲线有关的基础知识,即第二节到第六节的内容。关于本节所包含的这两个部分的内容,需注意以下三点:
1)在对理论框架做一鸟瞰的部分中,可以看到微观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所企图证明的结果,即:以利己心为动力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通过供给关系,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或接近于最有效率的方式来配置资源,使得整个社会得到最大的福利。如果接受者论证的结果,那么,既然资本主义是如此理想的制度,那就没有必要去推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里的问题是:上述的论证结果并不符合事实。它之所以不符合事实,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表明,这一制度并不能使社会得到最大的福利。失业、危机、贫富悬殊、金融动荡等都是显见的例子。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上述的论证结果是根据违反事实的假设条件而得到的。由于假设条件脱离现实,所欲由此而得到的结论也必然如此。既然本书的主要任务在于介绍西方经济理论,那么本书必须对理论据以成立的假设条件加以说明,这些假设条件的说明将陆续在本书以后的章节说明
2)我们对本章第一节提到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人”或“经济人”的最基本假设加以说明。“假设人”或“理性人”的含义是完全利己的人,即随时随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并使得利益最大的人。
总得来说,西方学者倾向于承认,在假设的“理想人”和现实的人之间存在则差距,从而,根据在一假设得到的结论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或者一种极端的状态,一遍衡量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在这里,为了避免对“理性人”的假设的误解,有必要对以下两点加以注意:
首先,西方学者经常将这种理想的结果用于指导实践。
其次,“理性人”并非字面意思,并非“讲道理的人”而是要理解为完全利己的人,随时要求使得利益最大的人。
3)通过供求关系,尽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来配置资源,但它能够通过供求关系来配置资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使用了供求关系来说明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以及配置中的缺点。这里的差别不在于供求是否能配置资源,而在于能否能以最优方式配置资源。
虽然我们否认供求关系能以最优的方式配置资源,但是,我们并不否认他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内的一切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都是配置资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本章包含的有关供求曲线的基本知识也适用于我国,而且已经在我国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中广泛地加以使用。ZL
第六节 运用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的事例
运用需求、供给及其所决定的均衡价格的基本原理,可以描述和解释实际的市场经济活动。本节介绍这几方面的几个事例
1、易腐商品的售卖
有些商品,尤其是一些食品,由于具有易腐蚀的特点,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被消费出去,否则,销售者会蒙受经济损失。
那么,对于这类商品的消费者来说,应该如何定价,才能既保证全部数量的商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卖完,又能使自己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呢?下面以夏天的鲜鱼的销售为例来分析这类问题。
夏天的鲜鱼必须在当天被卖掉。
如果鲜鱼的消费者能够准确地知道市场上的消费者在一天内在各个价格水平对其鲜鱼的需求数量,或者说,如果他能准确了解市场一天内对其鲜鱼的需求曲线,那么,他就可以根据这一需求曲线以及准备出售的全部的鲜鱼的数量,来决定能使其获得最大收入的最优价格。(详见上图)
图中表示的是某鲜鱼销售者所面临的对他的鲜鱼的需求曲线。从图中的既定鲜鱼的需求曲线上,可以了解一天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的鲜鱼需求数量。
假定销售者在一天内需要卖掉的鲜鱼数量为Q1,则他应该根据需求曲线将价格定在P1的水平。这样,他就能卖掉全部鲜鱼,并得到他所能得到的最大收入。
就是因为,根据鲜鱼的需求曲线,如果价格定的太高为P2,则销售者将在Q2Q1数量的鲜鱼卖不出去。此外,由于鲜鱼的需求一般是富有弹性的,销售者还会因定价多高导致的销售量大幅度减少而使总收入减少。(下文如图)
看面积看出销售者的收入
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对于鲜鱼等易腐商品的销售者来说,准确了解其出售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多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销售者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及时卖出全部商品并获得尽可能高的准确收入。其实,不仅对易腐蚀的销售者而言,对任何产品的消费者而言,深入市场,准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状况,都是其作出利润最大化决策的前提。至于这一点,将在本书第六、七章市场理论的分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价格放开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为了增加那些在市场供给数量相对缺乏的政府限价商品的生产。有一个看法认为:只要认为把政府的限价取消,这类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事实是否如此,需要根据商品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做具体的分析。
在多数情况下,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相应的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大于零。对于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零的原限价商品来说,随着政府限价的取消,商品的供给量会得到提高。尤其是,如果商品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很大,限价的取消可以带来供给量的大幅度增加。
例如上图中,政府原先对某商品的限价为P1,在这个价格上供给量Q1小于需求量Q2,市场上该商品是短缺的。政府的限价取消以后,随着市场实际价格的上升,供给量会逐步地提高,需求量会逐步的减少,最后在价格Pe和数量Qe的水平上实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但是,在考虑这一问题上,还需要考虑某些特殊情况
某些商品的生产由于受到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供给数量这在较长的时间内固定不变的。这就是说,这些商品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相应的供给的价格弹性为零。
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限价的取消不会带来供给量的改变,而只能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
在上图中可以看出,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政府原先的限价为P1,政府取消限价的结果是使实际的市场价格上涨到Pe的均衡水平,而攻击数量却没有增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增加那些原先由政府限价生产的商品呢的产量,除了取消政府限价之外,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综合分析,从根本上消除限制产量增加的因素。
3、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政府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式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在此介绍不同政府的价格政策的两种做法: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最高限价
最高限价也被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商品的最高几个,即防止商品价格上升到限价水平之上。
最高限价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图中表示政府对某种商品实行最高限价的情况
政府实现最高限价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抑制某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尤其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有时,为了限制某些行业,特别是限制一些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价格,政府也会采用最高限价的做法。
但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的做法也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最高限价下的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上消费者排队抢购和黑市交易盛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不得不采用配给的方法来分配产品。此外,生产者也可能粗制滥造,降低产品质量,形成变相涨价。
最低限价
最低限价也被称为支持价格。他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商品的最低价格,即防止商品价格下跌到此限价水平以下。
最低限价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图中表示政府对某种商品实行最低限价的情形。
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扶持某些行为的发展。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就是一些西方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旨在扶持农业的发展的政策,在实行这一政策时,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
除了农产品的支持价格以外,政府也可以采取其他办法来扶植农业的发展,这一点在下一个问题还会提及。
在此,我们已经对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目的、效果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了分析,作为进一步的考察,我们还将在以后的第六章第八节对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福利效应展开分析。
4、谷贱伤农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业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种现象在我国农业被形象地称为“谷贱伤农”。其实,这种表面看起来难以理解的现象,是可以用需求的价格弹性原理加以解释的。
在前面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时,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来说,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呈同方向的变化。现在,我们把这一结论具体运用到农产品的场合。
其实,造成“谷贱伤农”的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如谷类)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如谷类)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
类似的,在歉收年份,同样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均衡数量减少的幅度将小于由它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总收入量增加
基于以上的经济事实,有一些国家,为了保护农场主和农民的利益,为了保护和支持农业的发展,政府纷纷采取了支持农产品价格的一些做法,其中包括: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适当减少某些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来减少这些农产品的供给,从而将这些农产品的价格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以保证农民的收入
“谷贱伤农”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如谷类)的需求通常是缺乏弹性的。但是,如果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个别农产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这种农产品丰收使得价格下降时,其需求量会以更大的幅度增加,最终农民的收入将不是减少而是增加的。
第五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1、弹性的一般含义
一般来说,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
具体来说,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例如,弹性可以表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1%时,相应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具体是多少。
经济学中,弹性的一般公式为,
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则弹性的一般公式还可以表示为如下:(此为弧弹性公式)
若经济变量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即
需要指出的是,由弹性的定义公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弹性是两个变量各自变化比例的一个比值,所以,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他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2、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方面的弹性主要包括需求的性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
定义和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公式为
需求的价格弹性可以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定义: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地说,他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他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变动的反应程度
由点弹性和弧弹性的定义以及公式可以看出,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他们的区别仅在于:前者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价格变动时的弹性,而后者表示在需求曲线的某一点价格变动量无穷下时的弹性。
3、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计算
由事例可以看出,从a点到b点,和b点到a点 的弧弹性数值是不相同的。其原因在于:尽管在上面两个计算中,价格的变化量和需求的变化量 的绝对值都相等,但由于P和Q所取的基数值不相同,所以,这两种计算结果便不相等。所以,要根据涨价和降价的具体情况,来求得不同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数值。
价格弧弹性的中点公式
但是,如果仅仅是一般地计算需求曲线上某一段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而不是具体地强调这种需求的价格弧弹性是作为涨价还是降价的结果,则为了避免不同的计算结果带来的不变,通常用两点价格的平均值(P1+P2)/2 和两点需求量的平均值(Q1+Q2)/2 来代替P值和Q值
该公式也被称为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中点公式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计算有三种情况。他们分别是涨价时计算的,降价时计算的以及按中点公式计算的。至于到底采用哪一种计算方法,需要视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定
2.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也适用于其他任何一种具体的弹性概念)
五种价格弧弹性的图像
4、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1)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计算(如图)
情况说明:
分别从线性需求曲线和非线性需求曲线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意义
引出问题:还可以根据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意义来计算相应的点弹性值
2)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意义
A.线性需求曲线的点弹性
子主题
得出结论:线性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弹性,都可以通过由该点出发向价格轴或数量轴因垂线的方法求得。
求解图中a、b两点的弹性值
可以看出,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弹性有一个基本特征:在线性需要曲线上的点的位置偏高,相应的点弹性系数值越大;相反,位置偏低,相应的点弹性系数值就越小
如图所示:
可见,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性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弹性都是不相等。这一结论对于除了即将要说明的两种特殊形状的线性需求曲线以外的所有线性需求曲线都是适用的。
可见,对于线性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点弹性都不相等的结论来说,水平和垂直的需求曲线是两种例外。
b.非线性需求曲线的点弹性
关于非线性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弹性的几何意义,可以先过该点做需求的切点,然后用与推导线性需求曲线的点弹性的几何意义类似的方法来得到。
显然,就非线性需求曲线而言,曲线的不同形状和曲线上的点的位置不同,都会影响需求点弹性系数值的大小
需求直角双曲线的点弹性具有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对应于任何直角双曲线的需求函数Q=K/P(其中,K为大于零的常数)来说,不管价格的变化率是多少,需求量总是以相同的比率呈反方向变化,从而使得需求曲线上每点的点弹性系数-(dQ/Q)/(dp/P)的值均为1
3)注意点
A.在考察需求的价格弹性问题时,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两个紧密联系却不相同的概念,必须严格加以区别
B.经济学使用弹性而不是曲线的斜率来衡量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由于弹性没有度量单位,所以,弹性之间大小的比较比较方便
C.不同的是,斜率是可以有度量单位的
草莓的价格变化(以人民币计算)所引起的草莓需求量的变化(以千克计),等等
D.此外,不同的物品往往又会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所以,为了比较弹性数值的大小,度量单位的消除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由前面对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需求曲线在某一点的斜率为dP/dQ。而根据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计算公式,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不仅取决于需求曲线的在该点的斜率的倒数值dQ/dp,还取决于该点的价格——需求量的比值P/Q
由此可见,直接把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等同起来是错误的。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不仅对于线性需求曲线的点弹性来说,并且对于任何形状的需求曲线的弧弹性和点弹性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5、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家的销售收入
提出问题: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以降价促销来增加销售收入的做法,对有些产品适用,对有的产品反而不适用,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
这边涉及商品的需求和价格弹性的大小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前提假定:厂商的商品销售量等于市场上对其商品的需求量
1)这样,厂商的销售收入=P*Q(其中,P表示商品的价格,Q表示商品的销售量即需求量)
2)前面已经提及,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化率的反应程度。这意味着,当一种商品的价格P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需求量Q的变化情况,进而提供这种商品的厂商的销售收入P*Q的变化情况,将必然取决于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
所以,在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提供该商品的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即为图2-16(a)
或者 比面积
或者 举例子,ed=2 时
第二种情况,即为图2-16(b)
第三种情况,即为图2-16(c)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以需求的弧弹性为例进行分析的。事实上,经数学证明,对这三种情况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对需求的点弹性也使用
与以上三种情况相对应,在西方经济学中,也可以根据商品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厂商的销售收入的变化,来判读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
如果某商品价格变化引起厂商销售收入反方向的变,则该商品是富有弹性的。
如果某商品价格变化引起厂商销售收入同方向的变化,则该商品是缺乏弹性的
如果厂商的销售收入不随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则该商品具有单位弹性
最后,再指出一点,因为厂商的销售收入就等于消费者的购买支出,所以,以上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关系的分析和结论,对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消费者的购买支出之间的关系同样适用。
6、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1)商品的可替代性
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大
对一种商品所下的定义越明确、越狭窄,这种商品的相近的替代品往往就越多,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就越大
例如,某种特定商标的豆沙馅面包的需求量比一般的甜馅面包的需求更有弹性,甜馅面包的需求又比的面包的需求更有弹性,而面包的需求的价格弹性比一般的面粉制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又有大得多
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广泛,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
原因如下:如果一种商品具有多种用途,当他的价格较高时,消费者只够买较少的数量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当他的价格逐步下降时,消费者的购买者就会逐渐增加,将商品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的各种用途上。
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
例如:面粉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电影票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
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者在某种商品上的消费支出在预算总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
例如,火柴、盐、铅笔、肥皂等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是比较小的。这是因为,消费者每月在这些商品上的支出是很小的,消费者往往不太重视这类商品价格的变化
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一般来说,所考察的调节时间越长,则需求的价格弹性可能就越大
这是因为,在消费者决定减少或停止对价格上升的某种商品的购买之前,他一般需要花费时间去寻找和了解该商品的替代品。
详细说明:当石油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在短期内通常不会较大幅度的减少石油需求量。但是设想在长期内,消费者可能找到替代品,于是,石油价格上升会导致石油的需求量较大幅度地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分析一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
7、弹性概念的扩大
根据本节一开始给出的弹性概念的一般公式可知,在任何两个具有函数关系的经济变量之间都可以建立弹性,以研究者两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相互影响。在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弹性,下面将先后考察 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
1)供给的价格弹性
A.在西方经济学中,供给方面的弹性包括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和供给的预期价格弹性等。在此考察的是供给的价格弹性,他通常被简称为供给弹性。
B.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他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他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与需求的价格弹性一样,供给的价格弹性也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
供给的价格弧弹性表示该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表示该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和商品的价格是呈同方向变动的,供给量的变化量和价格的变化量的符号是相同的,因此es 为正值。
供给的价格弹性的计算方式和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类似的
给定具体的供给函数,则可以根据要求,由上式可以求出价格上升或价格下降时的价格价格弧弹性,也可以由重点公式一般的求出价格的价格弧弹性
根据几何方法求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在上图(a)线性供给曲线上的所有点的弹性均大于1.利用几何图像可以看出,在A点因为CB>1,所以es>1
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若线性供给曲线的延长线与坐标横轴的交点位于坐标原点的左边,则该供给曲线上任何一点 的弹性都是>1的。若交点位于坐标处原点的右边,则该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弹性均大于1
在影响供给的价格弹性的众因素中,时间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厂商对产量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很短的时间内,厂商若要根据商品的涨价及时的增加产量,或者根据商品的降价及时的缩短产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相应的,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比较小的
但是,在长期内,生产规模的扩大与缩小,甚至转产,都是可以实现的,供给量可以对价格变动作出较充分的反应,供给的价格弹性也就比较大了。
除此之外,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成本随产量变化的情况及产品的生产周期的长短,也是影响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
求生产成本来说,如果产量增加只引起边际成本的轻微的提高,则意味着厂商的供给曲线比较平坦,供给的价格弹性可能比较大;相反,如果产量增加引起边际成本的较大的提高,则意味着厂商的供给曲线比较陡峭,供给的价格弹性可能比较小
就生产的价格周期来说,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于生产周期比较短的产品,厂商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较及时地调整产量,供给的价格弹性相应就比较大;相反,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就往往较小。
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如上所述,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商品的价格机会其中的一个因素。
假定其他的因素都不发生变化,仅仅研究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和他的相关商品的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则需要运用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概念。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也简称为需求的交叉弹性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他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它是表示表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率和他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交叉价格弧弹性
交叉价格点弹性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符号取决于所考察的两种商品的相关商品
商品之间的交叉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替代关系,另一种为互补关系
替代关系: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另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如苹果和梨)
互补关系: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补品(例如网球和网球拍)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商品,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
例如,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在减少苹果的购买量的同时,增加对苹果的替代品如梨的购买量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动,相关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
例如,当网球拍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网球拍的需求量,这样,作为网球拍的互补品的网球的需求量也会因此而下降
若两种之间的不存在相关关系,则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零
同样的道理,反过来,可以根据这两种商品之间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符号,可以判断这两种商品之间的相互关系。若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则这两种商品之间为替代商品;若为负值,则这两种商品之间为互补关系;若为零,则这两种商品之间无相关关系。
3)需求的收入弹性
前面所考察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供求的价格弹性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就是就商品供求数量与商品的价格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实际上,弹性关系并不仅限于商品的供求数量和价格之间,弹性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相关的经济变量之间。
需求的收入弹性就是建立在消费者的收入量和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关系上的一个弹性概念,他也是一个在西方经济学中被广泛运用的弹性概念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他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他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根据商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值,可以给商品分类。
首先,商品可以分为两类,分为是正常品和劣等品(亦称低档品)
其中正常品是指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大多数的商品都是正常品。(正常品再进一步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
子主题
子主题
以上的商品分类方法,可以用需求的收入弹性来表示
在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基础上,如果具体地研究消费者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量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就可以得到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西方经济学中的恩格尔定律指出: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除了上述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弹性概念外,根据所研究的具体经济问题的不同需要,经济学家也经常建立其他各种弹性关系。例如:一种经济学家研究一个国家的电力消费量和国家生产总量(GNP)之间的弹性关系,这对于如何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来合理安排本国的电力工业的发展是有实际意义的。
第四节 均衡价格
前提概述
需求曲线: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在每一价格水平的需求量是多少
供给曲线: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在每一价格水平的供给量是多少
引出问题:供给和需求都没有说明这种商品本身的市场价格究竟是如何决定的,那么,商品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呢?
微观经济学中的商品价格是指商品的均衡价格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在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引出问题:本节,我们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分析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
1、均衡的含义
A.定义:均衡的最一般的含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此状态中有关经济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此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满足。
市场均衡的分类
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
定义: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能在其他市场所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2、均衡价格的决定
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上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几何意义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即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在市场的均衡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成为市场出清的状态
1)此图说明了一种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D曲线为市场的需求曲线,S曲线为市场的供给曲线,E为均衡点)。 2)由此可以看出,在均衡价格4元的水平,消费者的购买量和生产者的消费量是相等的,都为400单位;或者在均衡数量400的水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数量和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是相等的,都为4元。 3)因此,这样一种状态便是一种使买卖双方都感到满意并愿意持续下去的均衡状态。
引出问题: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
一般来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地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供应量大于需求量的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市场状态,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购买商品,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应量。这样,必然会使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
需求量大于供应量额商品短缺或者超额需求的市场状态,一方面会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他所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必然会使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
可见,当市场上的市价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使买卖双方各自做出调整,最终达到市场的均衡或市场出清。
价格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商品的需求量逐步变化,最后达到均衡数量
3、均衡价格的变动
前提:竞争性市场的均衡价格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当市场的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化时,市场的均衡价格水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或者说,几何图形中,由于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由该商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于是,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移动都会使均衡价格水平发生变动)
引出问题:下面将说明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数量的影响
A.需求变动的影响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和均衡数量都下降。
B.供给变动的影响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引出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C.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的影响
事实上,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经常最同时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往往是不明确的。他需要结合供求变化的具体情况来考虑。(事例第31页图2-9)
显然,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增加各自对均衡价格产生的作用时相反的。因此,在需求增加和供给增加,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均衡价格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比较。
总之,当市场上供求两种力量同时发生变化时,需要综合具体情况来分析供求变化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4、均衡价格决定的数学模型
即为用数学方程式的形式来表示均衡价格决定模型
分为三种情况:1)需求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2)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在上述均衡价格数学模型的分析中,在既定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条件下,求解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这属于静态分析。当消费者收入增加、厂商生产成本增加导致模型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求解相应的内生变量即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对不同条件下的均衡状态进行分析,这便属于比较静态分析。
5、价格与资源配置
以上介绍了竞争性市场的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的基本原理。
在实际的市场经济中,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了各种商品的价格;价格影响着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策行为,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消费者:通过对各种商品价格的比较,消费者理性地决定不同商品的购买数量,并且根据商品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商品的购买组合,从而在有限的收入条件下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用。
对于生产者:当商品的市场价格较低且有亏损时,生产者就会减少该商品的产量。
正是价格这一信号自发地引导着经济个体的行为和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
对于一个经济社会来说,在竞争性商品市场上,无数的买者和卖者各自追求个人利益的经济决策是分散的,而价格机制协调与引导着市场趋向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均衡状态,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