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调节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神经调节的思维导图,包括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三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1-06 21:53:44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中枢神经
脑
大脑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
协调运输,维持身体平衡
下丘脑
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中枢、血糖调节中枢
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
脑干
脑与脊髓的连接通道
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等
脊髓
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
外周神经
脑神经
数量:共12对
分布:主要在头面部
功能:负责头面部的感受和运动
脊神经
数量:共31对
分布:躯干和四肢
功能:负责躯干、四肢的感受和运动
提醒
脑神经和脊神经都有控制内脏的神经
脑神经和脊神经都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
将接受到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
提醒:神经结在脊髓外--判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依据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
将信息指令传递到相应器官和腺体
神经结在脊髓内
躯体运动的神经
支配躯体运动
大脑可通过躯体运动神经随意支配四肢运动
内脏运动的神经
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被称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
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瞳孔扩张、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
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
副交感神经
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
心跳减慢、瞳孔收缩、支气管收缩
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会加强,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往往相反
神经细胞
神经元
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基本结构
细胞体
是神经元的膨大部分,里面含有细胞核
树突
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
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
轴突
神经元长而较细的突起
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
神经末梢: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神经胶质细胞
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
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
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
感受器
由感觉神经末梢构成
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兴奋的产生:接受刺激,阳离子通道开放,Ca2+内流形成动作用电位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构成
有神经结--判断反射弧的依据
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给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
位于脑和脊髓
对信息分析综合,并发出指令
可以将信息传向大脑
存在中间经元(有可能是抑制性的)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构成
神经结在脊髓处
将信息传向效应器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与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构成
产生运动或分泌相应物质
分析
反射弧完整是完成反射的基础
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受损--无反应、无感觉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受损--无反应、有感觉
反射
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的应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常考反射
缩手反射
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构成
膝跳反射
反射弧由2个神经元构成
类型
非条件反射
先天具有、无须训练
通过低级中枢就可以完成
第一信息刺激完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
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
需要大脑参与
条件反射消退
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
中枢把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上接电流表
电流表左侧给适当电刺激(电源负极接神经纤维)
靠近刺激端的电极处先变为负电位,接着恢复正电位
一段时间后,另一电极处变为负电位,接着恢复正电位
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信号称为神经冲动
静息电位
处理静息状态时的电位
表现:外正内负
原因:K+外流导致
K+通道蛋白
漏电蛋白:维持静息电位,常开,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
通道蛋白:恢复静息电位,属于电控门通道,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
影响因素
细胞内外K+浓度差
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静息电位增大
细胞外液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减小
Na+浓度差不影响静息电位大小
动作电位
受到刺激兴奋时的电位
表现:外负内正
Na+通道蛋白
电控门通道,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
影响因素
细胞内外Na+浓度差
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减小
细胞外液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增大
K+浓度差不影响动作电位大小
兴奋传导
膜电位变化:外正内负→外负内正(提醒:注意题目中的问法)
局部电流
膜外电流方向:由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电流与兴奋传导的方向
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小体
神经元轴突末梢多次分枝,分枝末端膨大呈球状或杯状
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
有Ca2+通道
神经递质回收载体
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消耗能量
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的受体
与神经递质结合--打开相关离子通道
Na+通道蛋白
Na+内流→使后膜形成动作电位
Cl-通道蛋白
Cl-内流→使后神经元处于抑制状态
神经递质降解酶
神经递质作用后,被酶降解
信号转换:化学信号→电信号
信号转换
整体: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突触类型
神经元之间
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
轴突--轴突
神经元与其他细胞之间
神经元--肌肉细胞
肌肉收缩,产生运动
神经元--腺体细胞
分泌相关激素等
其他物质对突解的作用
增强兴奋
兴奋剂、毒品、治疗抑郁的药物等
机制:使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停留时间延长
方式:降低降解酶的活性、阻断神经递质回收、促进递质释放
直接与递质受体结合并打开离子通道
降低兴奋
麻醉剂、止痛药物、某些有毒物质
机制:使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量减少或停留时间缩短
方式:阻断递质释放、加速递质降解
与递质受体结合,不打开离子通道
兴奋剂、毒品的危害
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有些物质能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速率
有些会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有些会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有些兴奋剂就是毒品:可卡因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
大脑的表面覆盖着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
大脑层皮的控制区域与身体位置呈倒置状态,头面呈正置
控制区域大小与身体体积大小无关,与控制精细程度有关
中央前回:运动中枢
中央后回:感觉中枢
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大脑皮层是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脊髓是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脑干连接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
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不断发出指令进行调整
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完成简单反射活动。排便、排尿和血管收缩
脑干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
呼吸和心血管活动的中枢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体温、水盐、摄食和血糖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是低级中枢的调控者-对各级中枢起调控作用
人脑的高级功能
言语功能
言语功能在大脑左半球
言语功能控制区域受损出现相应语言障碍
S区
运动性言语中枢
受损出现失语症
W区
书写中枢(视运动性言语中枢)
受损--失写症
V区
视觉性言语中枢
受损--不能理解文字
H区
听觉性言语中枢
受损--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学习与记忆
人脑的高级功能
感觉性记忆--眼前漂过的人或物
第一级记忆--记验证码
第二级记忆
第三级记忆--永久记忆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短时记忆与海马马区有关
长时记忆形成新的突触
情绪
开心、兴奋、对生活充满信心,失落、沮丧、对物质失去兴趣
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产生抑郁--自我调节、别人帮助、心理咨询可好转
长时间抑郁会成为抑郁症,需要药物帮助治疗
治疗抑郁的药物通常作用于突触间隙--影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停留时间
5-羟色胺再报抑制剂--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