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工程光学物理光学
包括光的电磁轮、干涉、衍射、偏振概念、重要公式与例题,行程⊥x轴等间隔直条纹(屏上位置对S1S2两点等光程差轨迹;条纹间隔e随波长λ增大而增大;相干时间内发出两束光经不同路径相遇产生干涉。
编辑于2022-01-07 14:24:35期末复习
电磁波
平面电磁波函数
波矢量
三角
复数
光学拍
条件:两列频率接近、同振动方向、同传播方向、同振幅光波叠加
特点:相位变化快、振幅变化慢
测频率较高的光波频率
群速度&相速度
相速度
等位相面传播的速度
群速度
等振幅面传播的速度
群折射率
色散dv/dλ越大 群相速差越大
干涉
干涉条件
必要条件=
频率相同
振动方向相同
(有相同振动方向分量
位相差恒定
两束光光程差<光波波列长度
光程差<波列长度
满足
相干光波、相干光源
分波前法&分振幅法
一个光波获得2/多个相干光波
杨氏干涉、平板干涉
光强分布只与光程差有关
杨氏干涉实验
条纹
光强分布
干涉条纹代表光程差等值线
相邻2干涉条纹间光程差变化量一个波长λ
光程差对应光强弱
杨氏干涉实验装置
分波前法
挡光片光程差
性质
行程⊥x轴等间隔直条纹(屏上位置对S1S2两点等光程差轨迹
亮纹
最大光强
暗纹
最小光强
条纹间距
ω干涉汇聚角
条纹间隔e随波长λ增大而增大
随干涉点源距d增大而减小
随两屏距离D增大而增大
两干涉点源距离d↑ e↓
两屏距离D↑ e↓
光强弱与光程差有关
干涉条纹可见度
可见度
影响因素
K=0.9
相干
空间相干性
横向两点光在空间相遇产生干涉
影响:光源宽度
指标:
时间相干性
相干时间内发出两束光经不同路径相遇产生干涉
光源非单色性Δk / Δλ
指标:
相干长度
相干时间
双光束干涉
定域
非定域干涉
任一点相遇总有确定光程差
定域干涉
有高可见度条纹
分振幅干涉
平行平板双光束干涉
光程差
条纹性质
光程差只取决于折射角θ2,同入射角θ1构成同级条纹=等倾干涉=同心圆环
亮环
暗环
等倾干涉在中心(θ2=0)光程差最大,干涉级次最高
N条亮纹角半径
q中心外数1亮纹级次差0~1
条纹间隔
中心间隔宽,边缘间隔窄
反射光场、入射光场互补
楔板双光束干涉
光程差
条纹性质
楔板折射率均匀、条纹对应h=等厚干涉=等间隔//楔棱直条纹
亮纹
暗纹
相邻亮纹—厚度变化
楔角大小
局部厚度变化
斐索干涉仪
作用
测平面度、局部误差
测平行度、小角度光楔楔角
测曲率半径
性质
等厚干涉
迈克尔逊干涉仪
作用
确定零光程差
样品/长度测量
精确测单色光波长
原理
白光照明+补偿板:补偿各色光光程差获得零级白光条纹,确定零光程差位置=基准
条纹变化→长度测量
性质
调M1M2相对位置,改虚平板厚度楔角:等倾干涉、等厚干涉、混合型干涉
M1移动量
多光束干涉
F-P干涉仪
h可变:F-P干涉仪
h固定:F-P标准具
可分析光谱线超精细结构
原理:两条谱线λ1、λ2→两组干涉条纹
自由光谱范围
分辨本领
Δλ最小波长差,m干涉级次,s精细度,N有效光束数
偏振
自然光:一切可能振动方向的许多光波和
偏振光
光矢量方向、大小有规则变化
偏振度
1完全 0自然
产生:反射折射法、二向色性法、散射法、双折射法
布儒斯特定律
条件
偏振分光镜
马吕斯定律
出射光强随起偏器检偏器透光轴夹角
晶体光学
双折射
非偏振光→晶体对两互相垂直振动的光矢量折射率不同→2折射光
o光:遵守折射定律
光轴
光束在该方向传播无双折射
主平面
光线、光轴组成平面
o光振动⊥o光主平面
e光振动⊥e光主平面
主截面
光轴+晶体表面法线
入射光在主截面:oe光主截面重合主平面
单轴晶体:仅一个光轴方向:方解石、石英
多轴晶体:≥2光轴:云母
正晶体:除光轴方向外o光传播速度>e
位相延迟
惠更斯作图
偏振器件
偏振起偏棱镜
尼科尔棱镜
格兰-汤姆逊棱镜
方解石x2
垂直入射
子主题
格兰-傅科
偏振分束棱镜
沃拉斯顿棱镜
洛匈棱镜
波片
位相延迟
1/4波片
光程差
位相差
线偏振光→
同快慢轴:线偏振光
45°:圆偏振光
任意角:椭圆偏振
圆偏振光→
线偏振光
椭圆偏振→
长短轴同快慢轴:线偏振光
其他:椭圆偏振
1/2波片
光程差
位相差
线偏振光:线偏振光转过2α (入射光矢量∠快慢轴
圆偏振光:反旋向圆偏振光
椭圆偏振:反旋向椭圆偏振
全波片
光程差
位相差
不改状态
琼斯矩阵
衍射
夫琅和费衍射
距孔衍射
主极大位置
x=0, y=0
极小值条件
暗纹间隔
角半宽度
主极大宽度
次极大位置
狭缝越小,光束限制越大,衍射场越弥散
波长越长,衍射越显著
单缝衍射
主极大位置
x=0
极小值条件
暗纹间隔
角半宽度
主极大宽度
次极大位置
圆孔夫琅和费衍射
主极大位置
r=0
极小值条件
爱里斑半径
角半径
衍射斑大小与圆孔半径反比,与光波长正比
分辨本领
像面夫琅和费衍射
振幅分布看成孔径光阑菲涅尔衍射
光学成像系统分辨率
瑞利判据
一点物衍射图样的中央极大与近旁另一点物衍射图样第一极小重合
分辨极限,恰好分开
α:两点对系统张角
θ0:点物衍射斑角半径
α≥θ0:两物点可以分辨
分辨率
望远镜
两点物对望远物镜张角
物镜直径D越大,分辨率越高
照相物镜
照相物镜孔径D,能分辨最靠近两直线在感光底片的距离
λ=550nm
D/f:物镜相对孔径
照相物镜相对孔径越大,分辨率越高
显微镜
两点物距离:最小分辨距离
提高分辨率
增大物镜数值孔径
减小物镜焦距,增大孔径角u
油浸物镜增大物方折射率
减小波长
短波长光照明
多缝夫琅和费衍射
强度分布
单缝夫琅和费衍射 + 多缝干涉
单缝夫琅和费衍射
相邻单缝相位差
P点光强 · 单缝衍射因子 · 多光束干涉因子
单缝衍射因子:与单缝本身性质
多光束干涉因子:与单缝本身性质无关
求出单衍射孔衍射银子,×多光束干涉因子=孔径周期排列强度分布
多缝衍射图样
θ衍射角
相邻缝到达接受屏点P位相差
光强公式
特点
多缝干涉&单缝衍射共同作用结果
主极大位置
θ向极大值
主极大位置无关缝数,衍射角绝对值|θ|<90°
极小值
极小值=0
两相邻主极大间有N-1个零值
零值角距离
缝数N越大,主极大宽越小
主极大亮纹越亮,越细
主极大值之间有N-2个次极大值
缺级
m级干涉主极大重合n级衍射极小
缝间距d(光栅常数)—各级主极大值位置
缝宽a(单缝因子)—光强在各主极大值分配
各级主极大强度
单缝衍射在各极大位置强度N²倍
零级主极大强度最大
衍射光栅
对入射光波振幅、位相进行空间周期调制
分光
光栅方程
色散
角色散
线色散
色分辨本领
分辨两波长差小的谱线能力
正比m光谱级次,无关d光栅常数
自由光谱范围
不发生重叠的最大光程差
闪耀光栅
波长λB的m级光谱闪耀
阶梯光栅
透射式
反射式
椭圆偏振
圆偏光
线偏光
自然光
光的电磁论
光的电磁波性质
电磁场波动性
麦克斯韦
电感强度(电位移矢量)~封闭曲面电荷密度
电场高斯定律:电场为有源场
磁感强度
磁通连续定律:穿过一闭合平面磁通量=0
电场强度~磁感强度
电磁感应定律:变化磁场产生感应电场
磁场强度~传导电流密度+位移电流密度
安培电流定律:交变电磁场下,含传导电流产生磁场+位移电流产生磁场
物质方程
传导电流=电导率*电场强度
电感强度=介电常数*电场强度
磁感强度=磁导率*磁场强度
电磁波传播
真空
相对介电常数 相对磁导率
折射率
平面电磁波及性质
平面电磁波波函数
平面简谐电磁波波函数
振动频率~振动周期
波矢量
单一频率、时空无限延续的波
空间周期
空间频率
空间角频率
空间周期性
时间周期
时间频率
角频率
时间周期性
任一方向k传播
复数表示&复振幅
平面简谐波复数表示
平面简谐波复振幅
平面电磁波性质
横波
电矢量&磁矢量⊥横波方向
右手螺旋
EBk0
EB同相位
球面波&柱面波
球面波
波函数
复振幅
从源点发散
向源点汇聚
柱面波
波函数
辐射&辐射能
电偶极子
电偶极子作直线简谐震荡,偶极矩
辐射电磁波角频率~偶极子振荡频率相同
振动方向ψ=0,E=B=0:无能量辐射 ψ=90°能量最大
右手螺旋
辐射能
电磁场能量密度
坡印廷矢量
方向:能量流动
大小:单位t垂直通过单位s能量
电偶极子辐射强度均值
正比 电偶极子震荡振幅²
反比 电磁波频率⁴
光强I 正比 A²
电介质界面的反射折射
电磁场 连续条件
电介质分界面
∥入射面
⊥入射面
界面一边场量=另一边场量
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
折射定律
菲涅尔公式
s波⊥
振幅反射系数
振幅透射系数
p波∥
振幅反射系数
振幅透射系数
θ1=0
振幅关系
θ1=90°,无折射光
布儒斯特角θB
反射光只有s波,全偏振
全反射
相位变化
光疏→光密
光密→光疏
反射比&透射比
入射波 反射波 透射波
反射比
透射比
能量守恒
偏振
布儒斯特
入射自然光
反射光无p波
布儒斯特窗
s波在反射光方向
p波无损通过,多次反射增益成激光
全反射
临界角
光密→光疏
相位
反射比
倏逝波
透入第二介质一个波长深度
应用
子主题
光波的叠加
波的叠加原理
和振动是各个该点振动的矢量和
概念
叠加结果为 振动矢量和 (×光强和)
光传播独立性
和矢量满足波动方程通解
叠加
代数叠加法
合振动
光程差—光强的强弱
δ=f(P)光强是位置的函数
只要光源初位相不变就会在光波叠加区域行程强弱稳定的光强分布—干涉
光强
光强有最大值I=4I0
相幅矢量加法
驻波
2同频率、同振动方向、反向传播的单色光波
合成波
振幅
波腹:振幅max
叠加光波振幅和
波节:振幅=0
相邻波节
波节~波腹
同频同振动方向单色光波叠加
合成光波偏振态
合振动
椭圆偏振光
a)
δ=0 / ±2Π整数倍
线偏振光
e)
δ=±Π奇数倍
线偏振光
cg)
δ=±Π/2奇数倍
圆偏振光
椭圆偏振光
形状
旋向
右旋
左旋
偏振参量
椭圆度ε
ε<0:右旋
ε>0:左旋
光学拍
拍
叠加
平均角频率
平均波数
调制角频率
调制波数
频率为/ω振幅受调制的波
群速度&相速度
相速度
等位相面传播的速度
群速度
等振幅面传播的速度
群折射率
色散dv/dλ越大 群相速差越大
吸收&色散&散射
吸收
光吸收定律
α吸收系数
I0:x=0的光强
色散
折射率(传播速度)随光波波长(频率)而变
正常色散
物质透明区内的色散,折射率随光波长增大而减小
反常色散
物质吸收区内色散,折射率随波长增大而增大
金属表面反射透射
金属中的光波
金属中
电介质中
复介电常数
金属中平面波
衰减系数
决定光波在金属中传播的衰减特性
指数项1:金属中光波振幅,进入金属x↑ 按指数变化急剧衰减
指数项2:x方向行进的平面波
穿透深度
振幅比角β
作业
24、27、30、31
光的干涉&干涉系统
干涉条件
相干项
两列波振动方向相垂直
必要条件=
频率相同
振动方向相同
(有相同振动方向分量
位相差恒定
两束光光程差<光波波列长度
光程差<波列长度
满足
相干光波、相干光源
分波前法&分振幅法
一个光波获得2/多个相干光波
杨氏干涉、平板干涉
光强分布只与光程差有关
叠加光波的光程差不超过波列长度(同一波列叠加才能产生干涉
杨氏干涉实验
条纹
光强分布
干涉条纹代表光程差等值线
相邻2干涉条纹间光程差变化量一个波长λ
光程差对应光强弱
杨氏干涉实验装置
分波前法
P点干涉条纹光强
位相差
光强I强弱只与光程差
光程差
性质
行程⊥x轴等间隔直条纹(屏上位置对S1S2两点等光程差轨迹
最大光强
亮纹
最小光强
暗纹
条纹间距
ω干涉汇聚角
条纹间隔e随波长λ增大而增大
随干涉点源距d增大而减小
随两屏距离D增大而增大
两干涉点源距离d↑ e↓
两屏距离D↑ e↓
光强弱与光程差有关
干涉条纹可见度
可见度
≤1
表征干涉场某处干涉条纹亮暗反差程度
影响因素
K=0.9
空间相干性
干涉孔径角
临界宽度K=0
允许宽度K=0.9
干涉不变量
时间相干性
相干长度
单色光谱范围增大到该值,可见度→0
相干时间
频率带宽
等价说法
相干时间性好
频率带宽小
相干长度长(波列长度长)
光谱带宽小
单色性好
多光束干涉
平行平板多光束干涉
强度分布公式
干涉条纹特征
反射光干涉场&透射光干涉场亮暗条纹互补
反射场干涩横条纹对比度好
透射场亮条纹暗
干涉条纹锐度&精细度
锐度
两个半强度点相位差范围Δδ
第m级亮纹
精细度
相邻条纹相位差2Π/条纹锐度Δδ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超精细结构研究
测量原理
条纹位移
条纹精细度
扩展光源照明,与双光束等倾干涉类似
干涉级差
自由光谱范围
分辨角度
分辨本领
测量波长差时应满足
薄膜&干涉滤光片
单层膜
单层增透膜
单层反射膜
半波长膜
双层膜(多层
双层增透膜
多层高反膜
常用光学薄膜
干涉滤光片
彩色分光膜
红外滤光片
精细度系数
相位差半宽度
精细度
反射比越高,亮纹越细锐
双光束干涉仪
斐索干涉仪
条纹横向偏移
测透镜曲率半径
球面:条纹数
平面:平面度
等厚干涉
迈克尔逊干涉仪
等厚条纹
条文向膜较厚方向移动
等倾条纹
向中心收缩
每移动1条纹,M1移动λ/2
M1镜移动量
F-P干涉仪
相对位移作为级差的度量
双光束干涉
定域
光程差的变化
能获得清晰条纹的区域
平行平板等倾干涉
分振幅干涉=定域干涉
分波前法
光程差
上下平面=光密→光疏
干涉条纹性质
光程差只取决于折射角θ2(入射角θ1)
同θ1入射光构成同一级条纹=等倾干涉条纹(一组同心圆环
2
亮环
暗环
等倾干涉中心(θ2=0)光程差最大,干涉级次最高
第N条亮纹角半径
q:中心斑级次与从中心向外数第1个亮纹级次差(0<q≤1)
亮条纹半径
条纹间隔
同心圆环间隔非线性,中心条纹间隔宽,边缘条纹间隔窄
反射光场、入射光场干涉条纹分布互补
楔板双光束干涉
定域面&定域深度
定域深度
定域面附近能看见干涉条纹的区域深度
与光源宽度反比
点光源
非定域干涉
楔板角度越小,定域面越远;越厚,越远
楔形平板等厚条纹
分振幅法
等厚光程差
一个条纹到另一个条纹
厚度变化
光程差变化
楔角
干涉条纹
直条纹,楔顶 紫条纹→红条纹
性质
干涉条纹与等h轨迹相对应=等厚干涉条纹,间隔//楔棱直条纹
2
亮纹
暗纹
相邻2亮(暗)纹间厚度变化
楔角
条纹间距
e与楔角成反比,与波长成正比
局部厚度变化
K=1完全相干
K=0非相干
K=0~1不相干
光程差该变量
平行平板多光束干涉&应用
透射场
反射场
特点
可见度
条纹度
条纹精细度
干涉仪
子主题
平面波
反射率->1
全暗背景的极细锐的亮纹
h越大,条纹越密
h连续减小,条纹向外移动,变疏
h连续变大,条纹向内收缩,变密
方向余弦角平面波
衍射
光波衍射
光衍射现象
衍射屏
导致衍射发生的障碍物
衍射系统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惠更斯
波面外任一点光振动是波面所有子波在该点想干叠加结果
波阵面行成
光波传播方向
SP间任意曲面,复振幅E(Q),在P产生复振幅
常数
入射波在点复振幅
倾斜因子
菲涅尔-基尔霍夫衍射
假设衍射孔径由单个发散球面波照明
巴比涅原理
互补屏
互补屏单独产生的衍射图样强度相等
近似
初步近似
子主题
衍射反映波动性
夫郎和费衍射
观察屏->衍射屏很大
光源\衍射场
菲涅尔衍射
菲涅尔波带法
菲涅尔半波带
C比例常数;r第j波带到P0距离;A第j波带面积
各个波带面积近似相等
各波带在P0振动振幅随j增大而单调减小
明暗交替
奇+偶-
开大/减小圆孔,P0明暗交替
观察屏沿光轴CP0平移,明暗交替
圆孔大/不存在圆孔衍射屏
菲涅尔圆孔衍射
中心亮/暗
菲涅尔圆屏衍射
全部波带复振幅=第1波带复振幅一半
中心亮,周围亮暗相间
大圆屏-P0->0,不亮
菲涅尔透镜
挡住奇数波带/偶数波带:光强↑↑
挡奇数、挡偶数
夫琅和费衍射
意义
孔径面内各点发出的子波在方向余弦l和ω代表方向的叠加
距孔衍射
x轴
ω=0
主极大
衍射角
极小
暗点
相邻两零强度点距离 反比于 宽度a
次极大
中央亮斑
边缘
角半宽度
半宽尺寸
狭缝越小,光束限制越大,衍射场越弥散
波长越长,衍射越显著
圆孔衍射
P点复振幅(夫琅和费公式
P光强(圆孔衍射强度分布
光能集中于中央亮斑
爱里斑
半径
角半径
衍射斑大小与圆孔半径反比,与光波长正比
衍射光栅
光栅
能对入射光波的振幅/位相进行空间周期调制的光学元件
分光
光栅方程
正入射
两相邻光束光程差
色散
角色散
反比与光栅常数d
正比于级次m
线色散
色散越大,越容易分开两靠近谱线
色分辨本领
分辨本领正比于光谱几次m、光栅线数N
无关光栅常数d
自由光谱范围
闪耀光栅
通过设置刻槽面、光栅间家教,将衍射中央极大、干涉零级主极大分开
阶梯光栅
多缝夫琅和费衍射
强度分布
单缝夫琅和费衍射 + 多缝干涉
单缝夫琅和费衍射
相邻单缝相位差
P点光强 · 单缝衍射因子 · 多光束干涉因子
单缝衍射因子:与单缝本身性质
多光束干涉因子:与单缝本身性质无关
求出单衍射孔衍射银子,×多光束干涉因子=孔径周期排列强度分布
多缝衍射图样
光栅方程
极大值=N²(主极大
主极大位置无关缝数,衍射角绝对值|θ|<90°
极小值=0
两相邻主极大间有N-1个零值
零值角距离
缝数N越大,主极大宽越小
主极大亮纹越亮,越细
主极大值之间有N-2个次极大值
各级主极大强度
单缝衍射在各极大位置强度N²倍
零级主极大强度最大
缺级
子干涉因子某级主极大 重合 衍射因子某级极小
缝间距d(光栅常数)—各级主极大值位置
缝宽a(单缝因子)—光强在各主极大值分配
缝数N++ 亮纹变为很细的亮线
分辨本领
像面夫琅和费衍射
振幅分布看成孔径光阑菲涅尔衍射
光学成像系统分辨率
瑞利判据
一点物衍射图样的中央极大与近旁另一点物衍射图样第一极小重合
分辨极限,恰好分开
α:两点对系统张角
θ0:点物衍射斑角半径
α≥θ0:两物点可以分辨
分辨率
望远镜
两点物对望远物镜张角
物镜直径D越大,分辨率越高
照相物镜
照相物镜孔径D,能分辨最靠近两直线在感光底片的距离
λ=550nm
D/f:物镜相对孔径
照相物镜相对孔径越大,分辨率越高
显微镜
两点物距离:最小分辨距离
提高分辨率
增大物镜数值孔径
减小物镜焦距,增大孔径角u
油浸物镜增大物方折射率
减小波长
短波长光照明
偏振&晶体光学
偏振光
偏振光&自然光
自然光
一切可能方位上振动的光波的总和
偏振光
光矢量方向、大小有规则变化的光
线偏振光
矢量方向不变,大小随相位变化
端点轨迹:线
圆偏振光
大小不变,方向均匀转动->圆
端点轨迹:圆
δ=-Π/2:左旋
椭圆偏振光
大小、方向都变->椭圆
部分偏振光
某一确定方向最强,正交方向上最弱
部分偏振光=完全偏振光+自然光
完全偏振光
偏振度
自然光P=0 完全线偏振光P=1
偏振度越大,光束偏振化程度越高
产生
方法
反射、折射
交替镀高低折射率膜层
二向色特性产生线偏振光
二向色性:各向异性晶体对不同振动方向偏振光有不同吸收系数
双折射晶体产生线偏振光
子主题
入射面
法线∩入射光
震动面
电场矢量∩入射光
p分量
平行入射面振动
s分量
垂直入射面振动
马吕斯定律&消光比
起偏器:自然光转变偏振光
检偏器:检验偏振光
透光轴:偏振器允许透过光矢量方向
马吕斯定律
透过两偏振器后光强I随器件透光轴夹角θ变化
2偏振器透光轴∥,透射光强最大
2偏振器透光轴⊥,透射光强=0
消光比:最小透射光强 / 最大透射光强
径向偏振光
轴对称光束
获取径/角向
高斯光束干涉
合成线偏振
光在晶体传播
晶体双折射
光线
寻常光线o
折射光线总在入射面内
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比为常数
非常光线e
折射光线不在入射面
sin入射∠ / sin折射∠ 非常数
线偏振光
光轴
光轴
沿该方向传播无双折射
等长方解石 钝偶连线
主平面
传播方向~光轴
主截面
光轴~晶面法线组成面
各向异性
不同方向光振动,晶体中有不同传播速度/折射率
介电张量
仅当电场E沿xyz三向,DE平行
各向同性晶体
单轴晶体
双轴晶体
传播
各向异性
单色平面波DE异向,波面传播向k&光线方向S异向
光线速度~波面法线速度(相速度
光线折射率
菲涅尔方程
波传播方向~发现速度~折射率
光线传播方向~光线速度~光线折射率
波法菲涅尔方程
波传播速度与传播方向有关
对晶体既定一波法线方向,可有两束特定振动方向线偏振波传播,有2种⊥不同光波折射率/波法线速度
ED不平行,有不同光线速度、方向
单轴晶体
o光
o光主折射率
E//D ⊥波法线∩光轴面
折射率不依赖传播方向k0
光线方向同波法线方向
离散角=0
e光
e光主折射率
E//D ∈光轴∩波法线k0面
光线方向 不重合 波法线方向
折射率随传播方向k0变
离散角
离散角:波法线∠光线
几何表示
折射率椭球
性质
椭球发出任一矢径
矢径方向:光波D矢量一振动方向 矢径长度:D矢量在该方向振动的光波折射率
长短轴长度=折射率n',n''
法线面
决定媒质折射率,满足折射定律,不伴随能量传播
法线速度面
晶体任一点o,引各方向法线速度矢量vk,端点轨迹
法线面矢径 // 波法线方向k
光线面
矢径 //光线方向S0
矢径长 = 光线速度vS
表示传播速度,决定媒质光线方向,是光能量实际所达
波矢面
光学性质
波法线k沿z轴方向行进
仅n0一种光波,无双折射
z轴=光轴
波法线k与光轴有倾角
双折射
波法线k⊥光轴
e光//光轴
o光⊥光轴
正单轴
负单轴
三面
单轴晶体
晶体表面折射反射
折射定律
作图法
斯涅尔作图法
惠更斯作图法
晶体偏振器件
偏振棱镜
偏振起偏棱镜
格兰-汤姆逊棱镜
方解石x2
垂直入射
格兰-傅科
光轴⊥入射面
光轴//入射面
偏振分束棱镜
沃拉斯顿棱镜
洛匈棱镜
可调分束角棱镜
波片
使两沿波片快慢轴方向振动的光矢量产生位相延迟
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