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思维导图,介绍了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的循环,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适合非专业医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循环系统
心脏
位置及毗邻:位于胸腔内,膈肌的上方,两肺之间,大约2/3居正中线的左侧,1/3居右侧
形态:呈圆锥形,分心尖部和心底部;表面有三条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
心壁
心内膜: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
心肌层:由多层心肌纤维构成,三层中最厚
心外膜:是心包的脏层,由间皮、脂肪细胞、结缔组织构成
心腔
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
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壁薄腔大
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
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
瓣膜
房室瓣意义:防止血液从心室逆流入心房,保证血液定向流动
特殊传递束
传导系统
窦房结
位置: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连接处
组成
P细胞:自律细胞;位于窦房结中心位置;正常心脏起搏点
过渡细胞:长椭圆形;将P细胞产生的兴奋向外传播到心房肌
房室交界:使心房、心室不同时收缩,保证心肌射血机能的实现;包括房结区、结区、结希区
房室结
房室束
浦肯野末梢纤维网
作用:将心房传来的兴奋迅速传播到整个心室
泵血功能
相关定义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安静时约60-100次/分,平均70次/分
体循环(大循环)
路径:动脉血——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血)——上下腔静脉——冠状窦——右心房
特点:行程长,从头部到脚部;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肺循环(小循环)
路径:静脉血——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壁毛细血管网(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血再由二尖瓣膜射进左心室】
特点:行程短,仅在肺部进行
心室和瓣膜的关系:心室舒缩活动引起心室内压变化作为血液流动的主动力,瓣膜的开闭决定血液流动方向
泵血指标
搏出量:每搏输出量为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成年人安静状态一般是60-70ml
心排血量(每分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等于搏出量x心率;成年人安静状态一般在4-6L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数;健康成年人一般在55%-60%
心肌生理
电生理特性
兴奋性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
自动节律性(自律性):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下会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一种特性;窦房结的细胞最高约100次/秒,浦肯野细胞最低约25次/秒
传导性
心肌各部因心肌细胞的传导性不同而传导速度不同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递到心室的唯一通道,而此处的传导速度最慢,因而兴奋传递到此处时会有延缓一段时间;房室延搁可保证心房收缩后心室才收缩,利于心房心室完成各自活动
机械生理特性
收缩性:心肌在肌膜动作电位的触发下发生收缩反应的一种特性
血管
分类
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及其最大分支血管;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将血液从心脏运输到身体各部
分配血管:指弹性贮性血管到小动脉、微小脉之间的血管;将血液运输到各器官组织
阻力血管:指口径小的小动脉和微小脉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通透性大,是血管内外液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容量血管:指口径较大、管壁较薄的静脉,可扩张性大可储存血液,调节血液循环的血流量;静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
相关术语及内容
血压
定义:指动脉血压;使血液克服阻力向前流动;一般男人高于女人,老年高于幼年
形成:①心血管封闭且血液充盈②心脏射血③外周阻力分化射血能量为血液动能和势能④大动脉弹性;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缩压/收缩压:心室收缩使动脉血压升高产生的最高血压值;正常范围在100-120mmHg(13.3-16.0kpa)
心舒压/舒张压:心室舒张使动脉血压下降产生的最低血压值;正常范围在60-80mmHg(8.0-10.6kpa)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压差值
脉搏:有节律的动脉搏动
微循环
定义: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意义: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休克就是机体发生微循环障碍
通路
直捷通路: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
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分布于皮肤较多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液体生成与回流
组织液
产生: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过滤形成,经重吸收回流到血液
影响因素:毛细血管压升高或通透性增加(刺激引起的局部组织胺大量释放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障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淋巴液
产生:来源于组织液
体液调节
定义:指血液组织液中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化学物质
肾上腺素:临床用作强心急救药
去甲肾上腺素:临床用作升压药
血管紧张素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自身调节:局部调节
代谢性自身调节
肌源性自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