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节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及苏南关系的破裂
国际关系史
编辑于2022-01-16 19:47:19第三节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及苏南关系的破裂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
背景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美国向苏联展开激烈的冷战攻势: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
苏联
组织力量对抗美国的攻势
1.加速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建设与巩固,帮助这些国家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2.加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要求欧洲各国共产党加强彼此联系,统一认识和统一步骤,以利共同对抗美国
过程
9个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参加的会议
时间:1947.9
地点:波兰西里西亚的维利扎一古拉
参加国家:苏联、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法国、意大利
会议内容
会议作出了设立情报局及有关事项的5条决议
(1)设立情报局,由与会9国的共产党和 工人党代表组成
(2)情报局的任务是“组织经验的交换,并在必要时,在互相协议的基础上,配合各党的活动”
(3)情报局由各成员 党中央委派两名代表组成,各代表由各党中央任命与撤换
(4)情报局以《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机关刊物
(5)情报局总部设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
影响
积极
1.各国共产党的普遍欢迎的情报局成立。情报局成立后立即开展了动员群众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维护和平的斗争。
2.开展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政策、提高各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对战争的认识、组织投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的斗争,抵制帝国主义的思想进攻
消极
1.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处理成员党之间的意见分歧和矛盾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内耗,进而影响了它宣传、组织群众投人反对侵略战争和捍卫和平的斗争
2.一些成员党把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强加于人,严重损害了各成员党平等、独立的基本原则。突出表现在粗暴对待与干涉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问题上
3.情报局逐渐变成了苏联共产党“强制命令的传达渠道和执行助手”,“指挥”与“协调”各国共产党行动的工具
结果
1956.4 《关于结束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活动的公报》,情报局结束活动
决议评价
在消除各国共产党之间在共产国际解散后所形成的隔膜状态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各兄弟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政治上的巩固”以及各党在“群众中的影响的加强”
鉴于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各国党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任务需要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情报局的成员和活动内容“都已经不适应这种新的条件了”
苏南关系的破裂
背景
战后南斯拉夫共产党和苏联之间的矛盾与分歧日趋暴露与公开化
经过
苏南之间出现裂缝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初期。1941 年4月德国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后,南共组织了游击队进行反对占领者的英勇斗争。苏共对南共的斗争不但不给物质上的援助,而且在政治上还承认流亡政府并给予援助。对此铁托表示不解和气愤
南斯拉夫人民在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国土。建国后,南斯拉夫推行的积极内外政策,更增加了苏联的怀疑。苏联党和政府试图对南共施加压力和影响,把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加于人。苏联要南斯拉夫按照苏联的模式来改造自己。 这对任何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党、政府和个人都是不可能接受的。苏联对南斯拉夫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企图以牺牲南斯拉夫的民族利益来维护和贏得苏联的私利,包括苏联在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利益。 在南斯拉夫的里雅斯特的归属问题上,苏联靠牺牲南的利益接受西方国家的解决办法,把该区分成甲、乙两区,甲区由英美统治,乙区由南管辖;苏联对南斯拉夫巴尔干联邦的设想与举动表示了严重的关注,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经济问题上,苏联不但不提供有益的帮助,还想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来控制南斯拉夫的经济命脉,捞到经济实惠。苏联为了达到全面控制与左右南斯拉夫的目的,不惜大量雇用大批南斯拉夫人来广泛收集南的情报,制造攻击南的炮弹。所有这些,对于独立意识较强的南共及其领导人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 一个要强加于人,一个要维护独立,这就是苏南冲突和关系破裂的原因所在。
1948.3 苏联从南斯拉夫撤走全部军事顾问、文职专家
苏共同南共进行书信往来:未消除彼此的分歧,达成共识
苏联利用大党大国的地位以及它的影响,使情报局在1948年6月的会议上,在南斯拉夫共产党拒绝与会的情况下,通过 《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情况的决议》
《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情况的决议》
决议列举了南共的罪状与严重问题
(1)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导机关最近在内政和外交的基本问题上执行了一种不正确的路线,一种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2)南共领导“对苏联和苏联共产党(布)执行着一种不友好的政 策”,“执行了一种诬蔑苏联军事专家和诽谤苏联的可耻的政策”
(3)南共在对内政策上“离开了工人阶级的立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4)南共领导机关修改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的学说,“正在重复着俄国孟什维克的错误,把马克思主义的党溶解在非党的群众组织之中”
(5)南共领导者在党内 “造成的官僚主义的统治,对南斯拉夫共产党的生存和发展是致命的危险”
结论:南共领导者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反党反苏的观点,由于他们的整个态度和他们拒绝出席情报局会议,已使他们自己处于和参加情报局的各国共产党相对立的地位,走上了脱离反帝国主义的统一的社会主义阵线的道路,走上了叛卖劳动人民国际阵营团结事业的道路,采取了民族主义的政策
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断然拒绝情报局对自己的无端指责,但情报局不听南共领导人的解释和对《情况》的澄清,欲置南共于死地
苏南关系恶化与破裂的原因的关键:苏联共产党推行大党大国的政策,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南斯拉夫党和政府的结果
影响
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公开分裂给南斯拉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同时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东欧各国党的建设与国内政治生活造成了不良后果。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人被蛮横地扣上“铁托分子”的莫须有罪名,遭到无情打击,甚至惨遭杀害。
第四章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
第一节越南和朝鲜革命的胜利
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背景
法国
19C中后期,越南逐步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日本
20C30S起,日本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推行南下战略
40S初期,日本进逼越南,迫使法国同其签署日法共同防守法属印度支那议定书和有关军事协定。越南一度成为法日共同统治的双重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日本为独占越南,继续向法国殖民者施压,1945.3.9 发动反法政变,解除侵越法国殖民军的武装, 接管在越南的法国殖民机构。扶植保大皇帝上台,并于3月11 日组织以亲日派陈重金为首的傀儡政权,企图长期占领越南,独自实行殖民统治
民族独立斗争
20C30S末和30S初 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革命者加紧组建印度支那共产党
30S后期 成立印度支那民主阵线
1941.5 在印度支那共产党的倡议下,建立了由越南各党派和团体组成的越南独立同盟,随后组建越南救国军和越南解放军宣传队,建立并不断扩大根据地,动员全国人民,全面开展反对日法侵略者的武装斗争。
日军发动“3·9”政变,印度支那共产党于1945.3号召全国人民迅速投入人民解放斗争,6月越南独立同盟决定建立解放区临时委员会
越南八月革命
背景:1945.8.8 苏对日宣战,国际形势有利于越南人民的革命斗争
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45.8.16 由越南独立同盟举行
内容
通过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实行民主改革的十大政策
决定成立越南民族解放委员会和起义委员会
正式选出以胡志明为主席的越南民族解放委员会(即越南临时政府)
胡志明对全国同盟发表关于举行全国总起义的号召书
结果
越南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在河静、广义两地发动起义,后迅速遍及全国各地
8月30日,保大皇帝宣布退位,并将象征权力的金印和宝剑交给了临时政府
意义
越南八月革命的全国总起义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建立起人民革命政权。越南八月革命的胜利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粉碎了越南千余年来的封建制度和80年来的殖民统治,揭开了越南历史的新篇章。
越南独立
1945.9.2 胡志明主席代表越南临时政府在河内巴亭广场发表了越南“独立宣言”,庄严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临时政府同时宣布与法国脱离殖民关系,完全废除越南同法国签订的旧条约,并取消法国在越南的一切特权。
1946.1.6 越南全国举行普选,选出越南国民议会。3月,在越南全国议会第一次会议上,成立了以胡志明为主席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11月,国民议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背景
1910——1945.8 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30S起,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开始领导朝鲜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朝鲜的爱国者广泛展开了独立运动,在中国境内建立了 “临时政府”。朝鲜志士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同中国人民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
1945.8.8,苏联对日宣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8.15日本无条件投降,朝鲜获得解放,8.15成为朝鲜结束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日。
经过
1945.9朝鲜在汉城举行人民代表大会,宣告建立“朝鲜人民共和国”,各地建立人民委员会。朝鲜劳动党领导朝鲜北部的人民政权建设与民主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1945.10.10 成立以金日成为书记的朝鲜共产党北朝鲜委员会。1946.8,朝鲜共产党与新民党合并为朝鲜劳动党。1949.6朝鲜南北方的劳动党合并为统一的朝鲜劳动党。
1946年初 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诞生
1.颁布土地改革法
将原属日本殖民者、叛国者和占地5町步的地主的土地予以没收并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70多万农民分到了土地
2.颁布国有化法令
凡属日本殖民者、亲日分子和叛国者的工厂、 矿山、银行、铁路、交通等一律收归国有
法令意义
铲除农村封建剥削制度
铲除殖民者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
保证朝鲜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
1946年底至1947年初,朝鲜北方各地相继建立起各级人民委员会,并诞生了最高立法机关——朝鲜人民会议。
1948.9.2,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平壤召开,通过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产生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
1948.9.9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一届政府由朝鲜南北代表组成,政府首相为金日成。朝鲜政府的施政纲领明确宣布,要尽快结束南北分裂状态,使朝鲜成为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
1948.9.10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向美苏两国政府提出将两国驻军“同时撤离朝鲜”的要求。1948年底,苏联全部撤出驻朝军队。次年6月美军除留了一个500人的“军事顾问团”外,也从朝鲜南部撤离。
结果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继 建立了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联系,对内着手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二节东南亚和南亚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背景
1956年 荷兰占领殖民→1942.3 日本迫使荷兰当局投降后建立法西斯统治→日本投降后英国强行登陆,荷兰殖民者卷土重来
战后初期,印尼发动八月革命,展开抗击英、荷殖民主义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
经过
日占领时期
日本投降前夕
日本曾对印尼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领袖苏加诺、哈达等人作出过将给予独立的许诺
苏加诺等人一直对此抱有幻想,主张实现权力的和平移交,不愿作出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决定。
印尼人民广泛开展了武装斗争。印尼共产党领导下的个反法西斯组织的领导人决定联合印尼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人进行独立,但印尼共产党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领导,印尼独立运动的领导权实际落入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领袖手中
日本投降后,受降条款制约日军,日本失去给予印尼独立的权力。在此情况下,苏加诺等人才同意宣布独立。
印尼独立
1945年8月17日,苏加诺在雅加达签署并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布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成立
重新被占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成立和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严重影响了英、荷、美等国在印尼业已形成的重要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都伺机重返印尼。在此背景下,如何巩固印尼的政治独立,依然是摆在印尼共和国面前的严峻任务。
英国
1945.9,首批英军率先在雅加达登陆,后占领了雅加达、万隆和三宝垄等城市。
英国将被日军拘留在集中营的荷印殖民军释放并组成“荷印联军”。荷军也重返印尼。英荷军队以受降名义强行接管和侵占印尼的大城市和战略据点
印尼各地爆发了反击英军入侵的武装斗争。在印尼军民的坚决抵抗及世界舆论的压力下,英军于1946.10全部撤离,但将其控制区交给了荷兰殖民者。
美国
英军从印尼撤走后,美国势力又渗入印尼。美国以荷兰、印尼双方调停者的面目登场,不断扩大其在印尼的影响,企图遏制印尼进步势力的发展
当时印尼人民面临的主要对手是荷兰殖民者。印尼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也主要是同荷兰殖民者展开的。荷兰拒不承认印尼所宣布的独立。荷兰殖民者重返印尼后,推行谈判与战争两手策略,即一面准备殖民战争,一面与印尼进行谈判。
《林芽椰蒂协定》
时间:1946.2 荷兰代表与印尼政府在雅加达谈判。1946.11.15双方签署,次年3月两国政府予以批准。
该协定实际上将印尼共和国降为附属国的地位。它规定荷兰承认印尼共和国在爪哇、马都拉和苏门答腊“行使事实上的主权”,但印尼共和国应和其他荷兰占领地组成印尼联邦,并同荷兰王国一道组成荷兰——印尼联盟,承认荷兰女王为该联盟元首。协定还规定在经济 上要恢复和赔偿外国资本的财产和权益。很显然,这是一个妥协投降的协定,是印尼人民所不能接受的。1947年5月,荷兰方面又向印尼方面提出建立“临时联邦政府”、“联合警察部队”、“联合经济局”等要求,企图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完全取消印尼的独立地 位。同年7月,荷兰进一步撕毁协定,以印尼共和国拒绝荷兰的要求为借口,出动12万大军对印尼共和国发动全面军事进攻。刚上台不久的沙利佛丁政府组织人民对荷军进行了反击。但终因力量悬殊,印尼人民未能挫败荷兰的殖民战争。印尼的政治独立面临着新的威胁。
《伦维尔协定》
背景:1947.10 联合国决定成立由美、澳、比三国组成的联合国“斡旋委员会”进行“调停”。次年1月,印尼政府作出错误决策,同荷兰签订《伦维尔协定》。
该协定进一步扩大了荷兰在印尼的管辖范围,将印尼最富庶的最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交由荷兰殖民者控制,使印尼共和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缩小,损害了印尼的民族利益。
1948年1月哈达组阁后,宣布无条件遵守《伦维尔协定》,并撤退敌后抗荷武装力量,企图以“整编”的名义解散印尼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使印尼人民的抗荷武装斗争陷人极为困难的境地。
1948年8月13—14日印尼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在日惹召开扩大会议,在总结印尼八月革命经验教训基础上,制定了新的纲领、路线和策略,决心动员印尼人民为坚决取消《林芽椰蒂协定》、《伦维尔协定》而斗争。8月26—27日印尼共产党中央通过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新道路》的决议。此后,在印尼共产党的领导下,印尼人民的独立运动更加高涨。
茉莉芬事件
美荷帝国主义对印尼独立运动的高涨十分恐慌,蓄意制造事端, 伺机“消灭红色分子”。1948.7 美国代表与哈达政府为此进行密谋。1948.9 哈达政府制造了“茉莉芬事件”。
哈达政府以茉莉芬地区的共产党人发生了所谓“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国家”的政治事件为借口,于9月18日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对共产党人和进步力量实行大逮捕和大屠杀。在这次事件中,约有 36 000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被捕,约10 000名惨遭杀害,其中包括十多位党的主要领袖,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党的领导核心均遭到极大破坏。
《圆桌会议协定》
背景:1948.12.19 由荷兰殖民者发动第二次殖民战争,旨在消灭印尼共和国,殖民军占领了印尼共和国临时首都日惹。苏加诺、哈达等政府官员被俘。印尼爱国军民英勇抵抗荷军。
联合国“斡旋委员会”(1949.1 易名“联合国印尼委员会”)再次出面“调停”。在世界进步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荷兰方面同意进行谈判。1949.5.7 荷兰和印尼在雅加达签订停战协定。8—11月,在海牙举行有印尼共和国政府、荷兰、印尼各傀儡邦以及美国在联合国印尼委员会中的代表参加的圆桌会议。11 月2日,印尼与荷兰签订了《圆桌会议协定》。
协定规定:组建印度尼西亚联邦,并加人以荷兰女王为最高元首的“荷兰一印度尼西亚联盟”,印尼联邦在外交、国防、财政、经济、文化等方面同荷兰实行“永久合作”。1949.12.19 印度尼西亚联邦正式成立。苏加诺、哈达当选为正副总统。12.27 荷兰最后“移交主权”给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1950.8 印度尼西亚议院通过了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临时宪法。苏加诺总统宣布一个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正式成立。从而,最终确立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独立地位。
菲律宾和缅甸的独立
菲律宾
背景
被美国殖民
1898年美西战争后
被日本占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菲律宾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2.1 日本在菲律宾建立了傀儡政权“行政委员会”。在日军占领期间,菲律宾人民建立了“人民抗日军”,坚持武装斗争,解放了大片国土,成立民主政权,并进行了初步的民主改革。
日本于1943年10月允许菲律宾建立“独立”的共和国
美日争夺对菲律宾的控制权
为同日本争夺对菲律宾的控制权,美国国会在1934年《泰丁斯一麦克杜菲法案》基础上,又于1944年6月通过一项允许菲律宾提前实现“独立”的法令。
1944.10.20 美军在菲律宾登陆,流亡在美国的原菲律宾自治政府首脑奥斯敏纳同行到达。为达到全面控制菲律宾的目标,美国于1945年初开始进行一系列扫除障碍的工作。美国宣布菲人民抗日军为非法组织,袭击人民抗日军指挥部、逮捕其领导人,宣布解散吕宋岛中部抗日根据地 的各级民主政权,并扬言修改《泰丁斯一麦克杜菲法案》,延期宣布菲律宾独立等。
独立斗争
美国的上述行为激起菲律宾人民的愤怒抗议。自1945年9月以来,菲律宾多次爆发有数万人参加的反美示威和集会。
在菲律宾人民的强大压力下,美国政府被迫同意如期宣布菲律宾独立。1946.7.4 以罗哈斯和季里诺为正副总统的菲律宾共和国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结果
积极
菲律宾共和国政府的建立,为菲律宾的独立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会。标志着菲律宾的民族独立运动已取得重大成果
消极
但由于菲律宾的罗哈斯政府在独立初期奉行亲美反人民的政策,年轻的菲律宾共和国的独立地位依然面临新的考验
后续斗争
自1946年7月4日以来,美国同菲律宾政府相继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其中有:《美菲一般关系条约》、《美菲贸易协定》(1946年7月)、《美菲军事基地协定》(1947年3月)、《美菲军事援助协定》以及《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1951年)等。这些协定和条约规定美国人有开发菲律宾自然资源的权利,占有16处军事基地,使用期为99年(后改为25年)、有权控制菲律宾的军队。这些都确保了美国在菲律宾的政治、经济特权。
菲律宾共产党和菲律宾人民为争取菲律宾彻底的独立和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面对罗哈斯、季里诺政府对人民武装进行全面围剿的新形势,菲律宾人民武装力量总司令部加以重新改组。 1948年菲律宾人民武装力量正式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菲律宾共产党正式提出“武装斗争是当前的主要斗争形式”,号召菲律宾人民通 过武装斗争解放国土,推翻亲美独裁政权,建立民主政治。
缅甸
背景
原为英国的殖民地
1942年5月被日本侵略军所占领
过程
1944年8月,緬共倡议成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1945年初, 以昂山为首的“緬甸独立军”正式加人该同盟。从此,缅甸反法西斯解放斗争进人新阶段,并具有全民性质。1945年3月,反法西斯人民联盟发动全民大起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1945年3月以来,出于反法西斯的共同需要,人民自由同盟同英军保持一定合作关系。英军借此机会,占领了缅甸的主要阵地。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英国企图重新恢复在缅甸的殖民统治。 1945年5月17日英国工党政府就缅甸未来地位问题发表白皮书。 它宣布在大战结束由英国总督直接统治3年后,将给予缅甸以自治 领的地位。缅甸人民自由同盟在战胜日本侵略军的同时,未能抓住时机,明确宣布独立。英军在重返緬甸后很快建立起军事管制机构。 在此形势下,緬甸的民族独立运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的过程。
《抗日军问题协定》(即《康堤协定》)
1945年9月,英国殖民当局同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就军事问题举行谈判,双方签署
协定规定: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交出武器,抗日军缩减为5000人, 并编入由英军司令部管辖的“缅甸国民军”。同年10月,缅甸总督史密斯接管了英军军事管制机构的权力后,拒绝人民自由同盟关于成立临时政府的要求,并于1945.12组建一个排斥人民自由同盟的行政委员会。
英国在緬甸的殖民统治,激起了缅甸人民的反抗浪潮。1946.1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召开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提出通过选举成立制宪会议,组织民族政府,实现完全独立的要求。同年 8月至9月间,在緬共领导下,缅甸爆发了战后历史上最大一次全国总罢工。缅甸各大城市都发生了示威游行,提出了“完全独立”、“撤出英国占领军”的正义要求。罢工斗争致使行政委员会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生活陷入瘫痪。许多地方还积极开展了武装斗争。面对缅甸人民的日益高涨的斗争,英国殖民者改变统治的手法,吸收自由同盟的领导人参加政府。9月27日,成立一个以缅甸新任总督霍伯特•兰斯为主席,昂山为副主席兼国防、外交部长的新行政委员会。 为了实现完全独立的目标,人民自由同盟顺应缅甸人民的要求公开发表声明,要求英国政府必须在1947.1.3前,宣布在一年内给予缅甸完全独立,否则其代表将退出行政委员会。英国政府迫于压力,同意尽快谈判。
《昂山一艾德礼协定》
1947.1.12 英缅双方在伦敦举行谈判,27日签订
协定规定:缅甸可以“在英联邦内或联邦外尽快取得独立”。英国同意在1947年4月举行制宪会议选举,负责制定宪法,但宪法必须经由英国国会批准。英国将接受制宪会议关于缅甸未来地位问题所作出的决定,承认缅甸组织过渡政府并享有自治领内阁的权力等。
1947年4月,缅甸选举了制宪会议代表,成立了以昂山为总理的临时政府。同年6月,制宪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吴努当选为议长,组成了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独立的决议》,决定缅甸脱离英联邦,成立独立自由的共和国。同年7月,缅甸民族独立运动杰 出领导人昂山遇害身亡,緬甸人民在悲愤中加快了独立的进程。 1947年8月2日,缅甸成立了以吴努为总理的新的临时政府。8月 29日,英缅双方在仰光签署了《防务协定》,英国答应从缅甸撤走军队。9月24日,缅甸制宪会议通过了《緬甸联邦宪法》和《缅甸独立法》,决定建立“缅甸联邦共和国”,规定它是英联邦以外一个独立的 拥有主权的多民族国家。10月17日,英缅双方在伦敦签署了《关于 缅甸独立及有关事项的条约》。条约规定,英国正式承认“緬甸联邦为独立自主的国家”。12月10日,英国议会批准了《缅甸联邦宪法》,并通过《缅甸独立法》。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正式成立。 根据《缅甸独立法》的规定,以吴努为总理的緬甸联邦政府,正式脱 离英联邦。这标志着缅甸的民族独立运动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从此开始了缅甸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
背景
二战前,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战后初期,鉴于世界民主潮流空前高涨和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英国为继续保持其在印度的殖民利益,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过程
印度水兵起义
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的资产阶级力量增长较快。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导的民族运动迅速壮大,业已形成高潮。
时间:在印度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孟买水兵起义于1946.2爆发
英国赴印谈判
印度水兵起义的第二天,英国政府紧急宣布派特使赴印度谈判有关印度自治事宜
各方政治观点
国大党主张实现全印统一,由它领导
穆斯林联盟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基斯坦
英国使团
5月,提出关于印度未来的方案
印度变为行省和土邦的联邦,享有自治领的地位
成立临时政府
建立制宪机构,制定新宪法
将印度划分为印度教区和两个穆斯林地区,并相应建立各自的政府机构
影响:英国使团的活动及其对印度政策主张加剧了印度两个政党及教派的对立
1946.7 印度举行制宪会议选举。12月印度制宪会议召开,通过了尼赫鲁提出的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共和国”的决议。英国偏袒国大党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国大党同穆斯林联盟之间、印度教徒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印度反英斗争进一步高涨。工人、农民、学生都发动起来了。他们示威游行、罢工罢课进行“总抵制”,农村开展减租活动,甚至建立游击队和人民政权。英方为了挽救在印度的统治和影响,决定采取新的策略。英国政府为此抛出了一项对印新政策。1947年2月20 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下院发表对印度政策的白皮书(亦称《艾德礼宣言》),宣布至迟在1948年6月前将印度政权转让给“负责的印度人手里”。届时若印度尚未成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英方只得将政权移交给省政府。
“印度独立方案”
别称:蒙巴顿方案
时间:1947.6.3 由新任总督蒙巴顿公布;7月由英国议会通过
内容
(1)将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联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
(2)王公土邦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加入印度联邦或巴基斯坦
(3)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由西旁遮普、信德、西北边省和俾路支组成西巴基斯坦;由东孟加拉和阿萨姆的西尔赫特县组成东巴基斯坦
(4)原直属印度的其余部分组成印度联邦
(5)作为自治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建立政府和制宪会议,分别设立总督,仍为英联邦的成员国
结果
1947.8.14 建立巴基斯坦自治领,成立以穆斯林联盟领袖列·阿里汉为首的巴基斯坦政府
1947.8.15 成立印度自治领,成立以国大党领袖贾•尼赫鲁为首的印度政府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设有一个总督,由英国国王按照自治领政府的建议任命
影响
积极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基本结束了190多年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这是印度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斗争的结果。印巴宣布独立加速了英帝国的衰落和殖民体系的瓦解。
1950.1.26 成立印度共和国
1956.6.23 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消极
分治造成了居民的大规模迁徙和大批难民
酿成了教派之间的仇恨与仇杀
人为地破坏了印度业已建立和发展的统一经济
英国殖民者蓄意制造了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概况
地理
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两个部分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山区,介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阿富汗之间,战略地位重要
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人口
500万
宗教
约77%信奉伊斯兰教,20% 左右信奉印度教,还有少量喇嘛教徒和锡克教徒
背景
克什米尔原为印度仅次于海德拉巴邦的第二大土邦。
在其归属问题上,英国一手制造了印巴纠纷。根据蒙巴顿方案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应划归巴基斯坦。但涉及克什米尔区域划分时,英国却借口该地区为土邦,其归属可以自由选择加人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中立。在印巴分治时,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印巴两国就此长期争执并曾多次发生武装冲突。
印度曾利用在印巴分治时它所控制的克什米尔邦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克什米尔归属印度
巴基斯坦则坚持克什米尔归属应由克什米尔人民进行公民投票来决定
过程
1948.1 联合国安理会介入,5月成立印巴问题委员会,8月通过关于停火的决议
停火决议
通过三个阶段解决克什米尔争端问题
停火
非军事化
公民投票
结果
1949年初,印巴双方实现停火,7月划定停火线,规定印度控制克什米尔的3/5地区和人口的3/4;巴基斯坦控制2/5地区和人口的1/4。印巴两国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建立了政府。
影响
停火线本身违背了克什米尔人民的意志,致使该地区一直持续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