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一个需求的奋斗史”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一个需求的奋斗史”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思维导图,用户说了很多需求,产品经理要“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必须“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是“把用户需求转化成产品需求”。
编辑于2022-01-21 11:17:28需求
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减少甚者消除这个差距
减小方法:提高现实、降低理想、转移需求
源:“广义用户”-指所有和产品有关的人
采集过程:明确目标、选择采集方法、制定采集计划、执行采集、资料整理,然后进入下一步的需求分析阶段
采集方法: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用户访谈、AB测试、日记研究、自己提需求、卡片分类法
分析过程:用户说了很多需求,产品经理要“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必须“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是“把用户需求转化成产品需求”
我们是产品经理,最终怎么做由我们决定
用户跟福特要一匹更快的马,福特给了用户一辆车
伟大的需求分析师,可以无视用户想要的东西,去探究他内心的真正渴望,再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说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
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的真正渴望,再转化为产品的需求。
分-总-分 首先:树叶-树枝-树干 其次:树干-树枝-树叶
“性价比”:“给需求做一次DNA检测”,来“确定需求的基本属性”、“分析需求的商业价值”、“初评需求的实现难度”
需求池的一行需求信息
做价值判断:重要性、紧急度、持续时间
绝对不能因为某个需求的商业价值很大就马上去做,也不能因为另一个需求的商业价值不大就不做
工作量
开发量
工期
绝对不能因为某个需求的实现难度很小就马上去做,也不能因为另一个需求的实现难度大就不做
排序:优先满足哪些用户需求和【产品的商业目标】要结合起来考虑,简单来说就是看KPI是什么。产品的不同阶段,目标不同。 不用的用户有重要程度之分,我们必须、也只能有所偏重。“相比您的需求,我们可能更重视您的用户的需求”
打包:1.需求打包 最好打包类似的功能点 2.需求依赖,功能相互之间有依赖关系 3.需求的颗粒度大小
BRD(商业需求文档):项目背景、商业价值、功能需求描述、资源评估、风险和对策
项目背景:我们在哪里?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解块什么问题,可以列出些数据说明项目的必要性。 商业价值:我们去哪里?最关键的重点!大老板们最感兴趣的,做了这个项目以后有什么价值,定要说在点子上。一 般我们还会预测一下相关数字的变化, 提出这个项目的商业目标。 功能需求描述:我们怎么去?通过做哪些事情来达到目标,把打好包的需求措述一下,可以用功能列表的形式表达,但最好能画出业务逻辑关系。当然我们也经常会搞点技巧性的东西,比如故意加人一些让老板砍的需求, 希望老板砍完之后心有愧疚不好意思再砍我们真正想做的东西,这有点类似谈判技巧里的玩意,大家可以试试,但不要在这上面太花心思了。 非功能需求描述:提一下 重要的非功能需求,如果有的话。 资源评估:第二个重点!大老板们要看成本,他们在了解达成项目的目标需要多大的花费以后,才能做出决策。 风险和对策:有的项目会有一些潜在风险,这个时候不妨抛给老板们看一下,并且给出自己的对策,说不定你觉得是很大的麻烦,在老板那里一句话就可以搞定。 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我们无法了解某些功能是否会与公司将来的战略冲突,这时候提出来也是让老板们把一下关。
立项
需求打包
BRD制作
产品会议
需求筛选
需求转化
确定基本属性
分析商业价值
初评实现难度
计算性价比
需求分析
用户研究
定性 vs 定量
说 vs 做
需求采集
团队
用户
用100%的质量去实现75%的数量
“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
单项需求卡片:理念:产品的需求工作不只是需求分析人员的事,而是涉及产品的每个干系人的义务,至少得参与“采集”的过程
坚决杜绝“经组织研究,用户需要××功能”
“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①需求或直接或间接的都是从用户中来的,所以要到用户中去;
②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一个闭环,需求的源头是用户,而产品发布后,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仍要不断地到用户中去收集反馈,作为产品改进的依据
在高层决定公司战略的前提下,好的产品对我们的帮助会远远大于我们对产品的帮助。
理解用户、热爱产品
“数据分析转化为商业价值” 整体的思路是:在对产品足够熟悉的基础上,先做出方向性的假设,再提取相应的数据并分析,得到一些现象,最好是之前没发现的现象,然后尝试解释,接下来做用户调研修正解释,最终指导产品发展方向。
注意:1.过于学术,沉迷”科学研究“ 2.数据不会主动骗人,但我们经常无意或有意地误读数据 尽量不要“为了一个观点去找数据” 3.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把数据分析的需求加进去,比如每个按钮的点击次数,统计每个用户的登录频率,为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必要
数据分析
数据来说话,看看用户到底是怎么做的,不论是考察目标用户全体、还是采样,都完全可控,所谓“According to the data"(全样本)是最难被驳倒的
注意:1.不要做的太晚(即将上线),各个阶段都可以做 2.不要觉得这是很专业的就不做,即使简化步骤,也比不做好 3.明确的是测试产品,不是测试用户。 “来试用下我们的新产品,提点意见” 4.测试过程中,组织者该做的/不该做的。 过程可以采用“发声思维”,不要有引导、暗示 对于改版/升级,拒绝“暴力革命”,要“和平演变” ①先从部分次级页面改起②新旧版并存一段时间③小面积试验④傍上一个用户已经习惯的风格
1.招募测试用户 2.准备测试任务 3.测试过程 4.测试结束后:看法、感觉、思考过程记录 5.研究和分析:产出可用性问题列表
一份实际问卷 问卷目的:收集本书的读者反馈,总结得失,希望本书的2.0版木能做得更好 样本对象:本书读者,扩大到博客读者,以及对产品经理感兴趣的人。 调查渠道:网络,个人博客等渠道发布。 时间计划:本书上市后放出问卷,收集至少3个月后给出一份分析报告。 问卷内容:不断优化,你真正看到的可能与下面有区别。 同学你好,我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作者苏杰,这个问卷是.....作答大约需要2分钟,完全匿名,非常感谢。 首先,是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我对作答者进行分类。 >你看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吗?单选 是,否 >你看过 “iamsujie.com” 这个博客吗? 单选 是,否 >你是怎么知道这个问卷的?单选 通过书,通过博客,其他网上渠道,其他线下渠道 然后,是一些我最想知道的问题。 >你工作多久了?单选 还是学生,1年以内,1到2年,3到5年,6到10年,11年及以上 >你是几岁的产品经理?单选 -1到0岁,1到2岁,3到5岁,6到10岁,11岁及以上 >你的岗位?单选 产品经理,其他产品相关(如需求分析、用户体验、交互设计、运营),商业相关(如市场、销售、服务),技术相关(如开发、测试、架构、运维),,各种管理岗位,其他 >你的行业? 单选 互联网,软件,其他IT类,其他 >你的公司规模? 单选 10人以下,10到100人,100 到1000人,10000 人以上 >你工作中接触最多的主题?多选 用户,需求,项目,文档,流程,战略,修养,职场,其他 >你希望我多说些什么主题?多选 用户,需求,项目,文档,流程,战略,修养,职场,其他 >你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2.0版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唯一一个问答题 接着,想了解一些你的情况。 >你的性别? 单选 男,女 >你的年龄?单选 20岁以下,20到25岁,26到30岁, 31到40岁,41岁及以上 >你所在的城市?单选 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其他 >你的月收入? 选择 1k以下,k到2k, 2k到4k.收到8,8k到16k, 16k以上 最后,还有什么想说的?
①问卷内容:不要问“你喜欢**产品吗”,这时用户可能会考虑到提问者的情感而回答“是”,正确的问法是“你是否会把**产品推荐给你的亲友?请在0-10分之前打分。” --净推荐值(NPS),可以相对客观地获得用户对产品的评价 ②答案的顺序,可能产生“顺序偏差”或“位置偏差”,即被调查者选择的答案可能与该答案的排列位置有关。有研究表明,对陈述性选项被调查者趋向于选第一个或最后一个答案,特别是第一个答案;而对一组数字,如价格和打分,则趋向于取中间位置。为了减少顺序偏差,可以准备几种形式的问卷,每种形式的问卷选项排列的顺序都不同。 因此,对于重要的问卷,为了避免上述问题,还有个通用的办法就是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答,根据反馈修改后,再大面积投放,这和互联网产品的灰度发布有着同样的理念。 --灰度发布是互联网产品发布上线的一种常用形式, 先让少量用户看到新产品,利用他们的反馈进行修正,逐步把新产品展现在所有用户眼前。
1.样本的偏差,即样本与想了解的目标用户群体出现偏差。 2.样本过少 3.问卷内容的细节问题。无引导性
一次用户大会 明确目的 会前最重要的是明确这次用户大会的目的和意义,这在争取资源的时候会更有说服力比如:产品二期卖点确认,辅助运营决策;三期需求收集;现有产品用户体验改进等。 资源确定 ➢时间:日期、几点、时长。要考虑淘宝卖家的空闲日子和时间段。另外注意要把整个活动各项准备的时间点掐准,留余量。 ➢地点:场地、宣传用品、IT设备、礼物、食品饮料、桌椅。 ➢人物: 工作人员:大家一起上,人人有事做,分组分工,注意产品、运营、开发人员的搭配,要有冗余; 用户:确定目标用户、数据提取、预约,要充分考虑人数弹性; 嘉宾:相关老板、合作部门的同事,不管来不来,邀请要发到。 ➢材料:用户数据、产品介绍材料(测试环境确保当时可用,静态Demo备用)、可用性测试"材料。 ➢各项备用方案的准备,用户大会前两天开一次“确认会”. 现场执行 >辅助工作:场地布置(轻松一点,不要像开会);引导/拍照/服务/机动;进站签到(给礼品);全程主持(进度控制);送客/收拾残局。 >主流程: 产品介绍:重点是卖点介绍,与用户互动,观察用户更关注哪些功能,辅助上线前的运营决策,到底主推哪些卖点; 抽取部分用户做焦点小组的讨论,收集后续的需求,产品三期开始启动;同时抽取部分用户做可用性测试,帮助产品二期做最后的微调; 最后,合影留念。 结束以后 >资料整理:卖点总结报告、需求收集报告、可用性测试报告. >运营:本次活动在淘宝论坛发帖; 内部邮件. >整个活动资料的整理归档,包括照片、各项材料/报告信息、用户数据等。
◆避免一组固定的问题:固定的问题会让被访者产生被审问的感觉,我们应该准备好问题清单,但清单只起一个引导作用,并不用照着读。 ◆首先关注目标, 任务其次:比用户行为更重要的是行为背后的原因,多问问用户为什么这么做。 ◆避免让用户成为设计师:听用户说,但不要照着做,用户的解决方案通常短浅、片面。 ◆避免讨论技术: 特别是碰到一些略懂技术的用户,不要与其纠缠产品的实现方式。 ◆鼓励讲故事:故事是最好的帮助设计师理解用户的方法。 ◆避免诱导性的问题:典型的诱导问题是“如果有x x功能,你会使用吗?”一般来说用户会给出毫无意义的肯定答复。 --《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
1.说和做不一致。用户经常会“骗”我们 2.样本少,以偏概全。 3.用户过于强势,把我们往沟里带 4.我们过于强势,把用户往沟里带
问卷调查
消费者支持数据分析
A/B分析
网站流量/日志文件分析
自动化可用性测试
眼动实验
可用性测试
指通过让实际用户使用产品或原型方法来发现界面设计中的可用性问题。 是UGC(用户产生内容)理念的一种很漂亮的实践。 在设计过程中被用来改善易用性的一系列方法
现场调查
日记/笔记研究
焦点小组
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着交谈,可视为一种一对多的用户访谈形式
卡片分类法
参与式设计
用户访谈
定量(验证)
定性(了解)
行为 (做)
目标和观点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