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选之论持久战
中日战争,很多人都说是持久战、最后胜利的是中国,但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会有最后的胜利?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所以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编辑于2022-02-06 15:29:14毛选之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
一、问题的提起
中日战争,很多人都说是持久战、最后胜利的是中国,但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会有最后的胜利?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所以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抗战以来两种观点
速胜论
亡国论
不对的,都是主观片面的看法,非科学的
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不会亡,胜利的是中国,不能速胜是持久战
胜利的条件
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主要的)
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兴起
日本的政策
扬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经包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之内。并且日本还想占领菲律宾、暹罗、越南、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把外国和中国切开,独占西南太平洋。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
我们战略方针
高度的运动战
组织游击战
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主观、片面的,毫无根据的
或者根据问题一侧面、一时表现,主观的夸大起来当作全体
二、问题的根据
为什么是持久战?根据在哪里?
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的一个决死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战争双方分别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日本
长处
帝国主义国家
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强
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中国不能速胜的根据
短处
由于帝国主义的内外矛盾,它的战争是退步
又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是野蛮的
必然激起阶级、民族对立,日本必败的主要根据
日本的强都是建立在先天不足的基础上
地小、人力、军力、物理、财力缺乏,经不起长期战争
想要通过战争来解决困难,然而将达到所期求的反面,为了困难而发起战争,结果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日本败的根据
战争的退步性而产生出的国际形势寡助
综合:日本特点:战争力量强,但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人力物力不足,国际形势寡助
中国
短处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弱
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方面有其基础
长处
有了先进的党派,不同于以往时代(现处在进步中)
战争的正义性,可唤起全国团结
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可以支持长期战争
战争的正义性而产生出的国际多助
在这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胜利的可能
综合:中国特点:战争力量弱,但战争本质的进步性、正义性,人力物力足,国际形势多助
以上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
这些特点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胜利的是中国
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将在战争过程中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都从这里发生出来
这些特点是客观上存在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是贯彻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
现在根据这些特点来说明一切的问题
三、驳亡国论
亡国论者只看到敌强我弱
如果我们说,敌人虽强但是小国,中国虽弱但是大国
他们会搬出元朝灭宋、清朝灭明
还可以提出英灭印度的事实
来证明小而强可以战胜大而弱的国家,且是落后灭亡进步的
所以还需提出其他根据才能使他们口封住
什么根据?
就是时代特点
这个特点具体反映是日本的退步和寡助
不同于英灭印度时英还处在进步的资本主义时代
这次战争发动于世界帝国主义奔溃的前夜,且是世界正在遭遇战争的时期,日本会引起世界多数国家、人民的反对
中国的进步和多助
不同于历史时代,现在是进步时代,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及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革命经验,没有这些也不会有抗日的胜利
中日战争不是孤立的,世界上正在发生广大、深刻的人民运动
再加上日本地小、人少、兵少、物少,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条件,及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就是中国不会亡的根据
强弱对比规定了日本能有一定时期的横行
但其他条件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而要失败
为什么阿比西尼亚灭亡了?
他是弱国且是小国
不如中国进步,是古老的奴隶制国家,没有资产阶级政党
更没有中国这样的军队,没有国际援助
更主要的是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如果亡国论者还拿出近代解放运动失败来证明抗战必亡,再战必亡
我们答复也是时代不同一句话,中日本身、国际环境和过去不同了
日本
比过去强了,处在退步时代
所以能暂时控制住国内人民,然而在战争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相反的变化
中国
不但有了新的政党、军队、抗日政策,处在进步时代
而且在战争过程中也必然会向前发展
国际形势
不同于过去
大量的援助正在酝酿中
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只要加上主观努力,就能争取胜利,这些有利条件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可以和今天比拟,这就是抗日战争不会和解放运动同归失败的理由
四、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
另有许多人,并非亡国论,是爱国志士,但对时局抱有忧虑
他们有两个问题
1.惧怕对日妥协
2.怀疑政治不能进步
我们现在来研究这两个问题
问题1结论:妥协问题是有社会根源的,但妥协是不会成功的
如何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
仍然向日本、中国、国际找根据
日本
占领华北江浙之后劝降手段,但不成功
就是因为敌人采取野蛮政策,实行公开掠夺,若降,任何人都要做亡国奴
这野蛮政策激怒了一切阶层中国人,形成了绝对的敌对
大势所趋是降不了的,日本战争的野蛮性,规定了这个问题的一方面
中国
有三个抗战因素
1.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可靠力量
2.国民党,依靠英美,英美不叫他投降,就不会投
3.其他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
这三者互相团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一切不愿当汉奸的人,就不能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妥协就实际上难于成功。
国际
除了日本盟友和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分子外,都不利于中国妥协
特别是苏联的存在,空前广大的社会主义的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唯利是图根本相反
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建立在整个国际援助上,而且特殊的建立在苏联的援助上
由此可做结论
1.敌人政策可能改变,但根本改变是不可能的
2.中国内部反对妥协占大多数
3.国际力量赞成抗战占大多数
妥协危机存在,但这三种因素综合起来,就能克服妥协危机,坚持抗战
问题2结论:政治改进和抗战坚持是不能分离的
越改进,抗战越能坚持
越抗战,政治越能改进
如何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
抗战经验已经证明,这十个月来中国人民已经抵得上过去很多年的进步
由于腐败现象阻碍进步,所以这种进步是缓慢的
进步和进步缓慢是目前时局特点
进步缓慢这一特点和战争迫切要求不相称,所以使得爱国志士发愁
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
不但排除敌人毒焰,且清洗自己污浊
正义的革命战争力量是很大的,能改造很多事物
中日战争将改造两国
旧中国将化为新中国(中国政治的进步)
旧日本将化为新日本(日本统治者的灭亡)
这个前途是能够预见到的
越改进,抗战越能坚持,越抗战,政治越能改进
五、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我们把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寡助多助几个敌我之间矛盾的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亡国论,答复了为何不易妥协、政治可能进步
亡国论
看重强弱对比一个矛盾,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忽略了其他矛盾
只提一点,是片面性
把片面的夸大看作全体,是主观性
所以他们是没有根据的,错误的
爱国志士
为一时的局部敌我强弱情况、国内腐败现象所迷惑,而发生悲观心理
也是由于片面性和主观性的倾向
相较于亡国论改正比较容易
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根本忘记了强弱的矛盾,而单单记起其他矛盾
或是拿中国长处夸大得离开了客观情况
或是拿一时一地的强弱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
也是由于片面性和主观性的倾向
也是爱国志士,但这些观点不符合客观事实,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照了去做必然碰壁
我们不否认亡国危险
解放和亡国两个前途都客观的存在,我们任务在于实现解放避免亡国,并着重指出解放的可能占优势、解放的条件,并为争取这些条件而努力
而条件就是
中国的进步
敌人的困难
国际的援助
亡国论主观片面的只承认亡国一个可能性而否认解放,更不会指出解放的条件;
妥协和腐败也是存在的,但我们也还看到其他倾向,即抗战和进步,并指出后者将逐步占优势,并指出后者实现的条件,并为此努力;
我们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都赞成一早上把鬼子赶走,但没有一定条件,速胜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头脑幻想之中,因此我们客观全面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持久战才是最后胜利的途径,并为争取胜利条件而努力
六、为什么是持久战?
现在来研究“为什么是持久战”这一问题
只有依据全部敌我对比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确回答
单说敌强我弱,就有陷入亡国论的危险
单纯的以弱敌强,理论上实际上都不能产生持久的结果
单说大小或进步退步,多助寡助,也是一样
都是片面的
所以我们说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
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
敌还有其他缺点,我也有其他优点
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削弱,其缺点可因我之努力而扩大,我方反是
所以敌将最后失败,我能最后胜利
既然敌只有一个优点,余皆缺点,我只有一个缺点,余皆优点,为什么不能得出平衡的结果?反而是敌之优势,我之劣势?
很明显,不能这样形式的看问题
事情是现在敌我强弱悬殊太大,敌之缺点还没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强的因素
我之优点还没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弱的因素
所以出现的是不平衡
敌优势我劣势
虽因坚持抗战和统一战线,而有所变化,但没有基本变化
所以敌在战争一定阶段上能取得一定程度胜利,但不能全胜
因为敌强我弱状况是相对的
我之坚持抗战和统一战线,更能变化敌我强弱形势
所以敌我都只限于一定阶段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胜败,造成了持久战局面
然而情况是继续变化的
只要我运用正确军事、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错误
继续改变着敌我的优劣形势
到了新的一定阶段,将发生大变化,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而目前的情况
日本
敌人利用强的因素,我之抗仗未能给予基本的削弱
人力物力不足的因素尚不足以阻碍其进攻,并且可维持其进攻到一定程度
加剧本国阶级对立和中华民的因素,即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也尚未造成根本妨碍其进攻
敌人国际形势还没有达到完全孤立
这一切规定了我之抗战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
中国
中国在抗战中虽然有某种程度进步,但未能达到足以阻碍敌人之进攻和我之准备反攻的必要的程度
各种有利因素虽然在起作用,但未能达到足以停止敌人进攻和准备反攻的程度
在国内,克服腐败现象,增加进步速度;在国外,克服助日势力增加反日势力;尚非目前现实
这一切又规定的战争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
七、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可以合理的设想,持久战将具体的表现于三阶段中
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
第二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
第一阶段:我之战略进攻,敌之战略退却
具体情况不能预判,客观行程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然而给战争描画一个轮廓,为战略指导所必要,是需要的。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
敌方
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
要达到此目的,至少要50个师团,约150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费用100万万日元以上
我方
把以上三点作为基础,部署持久战
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
主要是运动战
辅助的是游击战和阵地战
综合
我方
此阶段中国已经结成广大的统一战线,中国有损失也有进步
这种进步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
敌方
士气已开始表现颓靡,进攻锐气不如初期,财政和经济表现竭蹶状态
采用劝降手段企图实现速决计划,征服中国
人民和士兵厌战情绪开始发生,指导集团内部生长着对战争前途的悲观
国际
苏联对我国已有大量援助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
敌方
兵力不足和我方坚持抵抗,将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终点以后既停止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阶段
组织伪政府欺骗办法据为己有,从中国人民身上搜刮东西
在他面前又遇着顽强的游击战
我方
游击战争在一阶段中,乘着敌后空虚,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建立许多根据地,基本上威胁到敌人占领地的保守
我军大量的转入敌后,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做猛烈的游击战
综合
我方
游击战做的好,可使敌人只能保守占领地1/3左右区域
这一阶段时间较长,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经济困难和汉奸捣乱是两个很大问题
因大城市丧失和战争困难,悲观情绪将增长,我们要坚决维持统一战线,统一政府,反对分裂
敌方
敌人占领地将分为三种地区
敌人的根据地
游击战争的根据地
双方互相争夺的游击区
将大肆破坏中国统一战线活动,和汉奸组成所谓的统一政府
游击战争将疲惫这一大批日军,大量的消耗它,增长其思乡厌战心里
在中国掠夺不能有大量成就,因为日本资本缺乏,又困于游击战争
国际
更于日本不利
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援助中国
中国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城市的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坚持抗战,中国将在此阶段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第三阶段(收复失地、战略反攻)
依靠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本阶段中继续生长着的力量,还需依靠国际力量、敌国内部变化,才能胜利
不是战略防御,变为战略反攻
依然主要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起配合作用
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是明显的,敌人不能全胜,但能长期占领中国一些地方,中国也不能迅速驱逐日本,最后是敌败我胜,但路程是艰难的
三阶段中敌我力量的变化
第一阶段:敌是优势,我是劣势
我方
第一种变化:向下的变化,经过这一阶段消耗将更为严重,土地,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缩减(会被利用作为亡国论和妥协论的根据)
第二种变化:向上的变化,即战争经验、军队、政治、人民、文化的进步,游击战的出现、国际支援等(能给我们持久和胜利的根据)
第一种是旧的质和量,主要表现在量上; 第二种是新的质和量,主要表现在质上;
敌方
第一种变化:向下的,几十万的伤亡,武器弹药的消耗,士气的下降,国内人心的不满,贸易的缩减,1万万日元以上支出,国际舆论责备等方面(种变化也能给我们持久和胜利的根据)
第二种变化:向上的,领土、人口、资源的扩大(但必须估计这种变化的暂时性和局部性)(也会被利用作为亡国论和妥协论的根据)
敌人是将崩溃的帝国主义,他对中国土地的占领又加深了日本和外国的矛盾,根据东三省经验,同时在很长的时间内,日本只能是支出资本时期不能是收获时期(所有这些,又是击破亡国论和妥协论而建立持久论和胜利论的根据)
第二阶段:到平衡,再相反
双方变化将继续发展
大体上日本是继续向下
日本军力财力大量消耗于中国游击战争
国内人心的不满,士气的下降
中国则继续向上
政治,军事,文化,人民更加进步
游击战争更加发展,经济方面也有新的发展,国际援助也在增长
这个阶段时间较长,这阶段内敌我力量对比将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将脱出劣势,日本脱出优势
走到平衡,再到相反,完成战略反攻的准备
这种劣势变优势,是包括中国力量的增长,日本困难的增加,国际援助的增长在内的,总合起来,这些力量就能形成中国优势,完成反攻准备
第三阶段:我是优势,敌是劣势
战略反攻在前期将不是全国整齐划一的姿态,而是带地域性和此起彼落的姿态
敌人依然采取分化手段破坏统一战线,因此,中国的团结任务更加重要
国际形势将利于中国,中国就在于利用这种形势取得自己彻底解放,建立独立的民主国家,同时也是帮助世界反法西斯运动
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不会亡胜利的是中国;中国能够速胜吗?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就是正确的结论。
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会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要有和日本同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结论是不对的
反驳
这是唯武器论,是主观片面看问题的意见
我们意见是
不仅要看武器,还要看人力,武器是战争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不但是军力,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中国,日本,世界各国大多数的人民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日本还能算优势吗?
中国统一战线,军力经济力逐渐加强,而敌人,因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军力,经济力逐渐减弱,这种情况下,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
目前不能把别国军力经济力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
如果将来有有其他国家公开的防御和攻击日本,而援助我们,优势不更在中国吗?
日本是小国,战争的退步和野蛮,国际的孤立,中国是大国,战争的正义和进步,国际的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势的形势确定的发生变化吗?
而速胜论者不知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力量没有起变化前就想要去决战,提前到得解放,实行起来一定碰壁,他们不过是贪便宜、想少费力多收成的空谈主义者
所有这一切综合起来,战争的长期性是确定了的,要经过多久谁也不能预断,要看敌我力量变化程度,我们能做的,唯有增加自己的力量,减少敌人力量,才能缩短战争时间
八、犬牙交错的战争
抗日战争的犬牙交错形态是颇为特殊的一点,是由于日本野蛮、兵力不足,中国进步和土地广大这些矛盾因素产生出来的,这种犬牙交错形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上
1.内线和外线
抗日战争是整个处在内线作战的地位的,主力军在内线,游击队在外线,形成夹击敌人的奇观
各游击区关系亦然,各个游击区以自己为内线,其他区位外线,又形成夹击敌人的火线
第一阶段,战略内线作战正规军是后退的,而外线的游击战则是向敌人后方前进的
2.有后方和无后方
用国家做总后方,作战线伸至敌人占领地最后界限,是主力军,脱离总后方,作战线延伸至敌后,是游击队
游击区中,仍有小规模后方,依以建立非固定作战线
3.包围和反包围
敌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我是在敌之战略包围中
我以数量上优势的兵力,对从战略外线分数路之敌,采取战役战斗上的外线作战,敌人在我之包围中
敌后游击根据地,每一孤立根据地都处于敌之包围中
若将各个游击根据地联系起来,并将根据地和正规军整体联系起来,又把许多敌人包围起来
如果把世界性的也算在内,还有一种包围是侵略阵线与和平阵线的关系,敌以前者包围中、苏、法捷等国,我以后者包围德、日、意
4.大块和小块
敌人占领中国本部大半,中国本部完整的区域只占一小半
敌人占了大半中,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依面积来说可能只是敌占区中的小半,而普遍发展的游击区反居其大半
把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算进来,中国未失地区仍然是大半
敌人未占领区的发展和经营将很重要
长期有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这个战争将推动中日两国进步,影响到世界,推动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进步
九、为永久和平而战
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的永久和平是能分离的,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像今天,战争是接近于永久和平的
由于阶级的出现,几千年来充满战争
民族之间打
民族集团内部打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帝国主义时代,打的特别广大残酷
这次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发展的基础上发生,这种危机迫使各资本主义国家走入新的战争
这次战争结果不是资本主义获救
而是他走向奔溃
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达到永久和平时代,中日战争和这种永久和平性质不能分离
历史战争分为两类
正义的
非正义分
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爆发后,就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十、能动性在战争中
以上说的都是说明为什么是持久战、胜利的是中国,大体上都是说”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以下将转到研究“怎么做”和"不怎么做"的问题上,怎么进行持久战、争取最后的胜利?
为答复这问题,将说明下列问题
能动性在战争中
战争与和政治
抗战的政治动员
战争的目的
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歼灭战,消耗战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抗日战争的决战问题
兵民是胜利之本
我们反对主观的看问题,一个人的思想,不根据不符合客观事实是空想,照了做就要失败,但事情要人做的,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
做之前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以下的东西才能做好
思想、道理、意见
提出计划、方针、政策、策略、战略、战术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名之日“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我们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变旧中国为新中国的目的,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没有持久战,也没有最后胜利
自觉的能动性,人类在战争中强烈的表现出这样的特点
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等条件,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他本身没有分胜负
要分胜负还需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就是战争中自觉的能动性
我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祈求战争的胜利
只能在客观条件限度内,能动性的争取战争的胜利
我们必须提倡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在根据客观条件下,不但要有压倒敌人的勇气,且必须用我们的主观指导能力,去驾驶整个战争变化发展
二十一、结论
结论是什么?
结论是,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够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有三个条件
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中国的立场来说,中国人民大联合是主要的
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而定
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我们的战略方针
使用主力在很长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
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还要在农民中组织许多的游击战
战争过程中,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
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他的经济将奔溃
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
中国抗战潜伏力一天天高涨,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因素配合起来,就能使我们对日本占领地和根据地做最后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
中国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这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今后抗战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分化,叛变,暂时局部妥协等不利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我党和全国人民阻力冲破一切障碍而继续的向前发展,这些就是结论
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二十、兵民是胜利之本
日本帝国主义在革命的中国面前是不放松进攻和镇压的,他帝国主义本质规定的这一点
中国不抵抗
日本就不费一弹的安然占领中国
东四省的丧失就是例子
中国若抵抗
日本就向着这种抵抗压迫,直至压倒中国,这是必然的规律
日本地主阶级野心是很大的,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那些以为日本占领华北,江浙一带后适可而止的人,完全没有看到发展到新阶段将近死亡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和历史上的日本不同了
我们说日本出兵数和进攻点有一定限制
是说日本一方面为了举行别方面的进攻并防御另一方面敌人,只能拿出一定的力量打中国,打到他力所能及的限度
中国一方面又表现出自己进步和顽强抵抗力,但在日本帝国主义进入坟墓危机之前,他将不遗余力的镇压中国的反抗
日本国内政治只有两个出路
整个当权阶级奔溃,政权交给人民,战争因而结束,暂时无此可能
地主阶级日益法西斯化,把战争支持到自己崩溃的一天,日本正在走这条路
那些希望日本资产阶级中和派出来停止战争的,仅仅是一种幻想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胜日本的主要条件
是全国的团结和各方面比过去有十百倍的进步
应该努力的方面很多,这里两个最根本的方面是:军队和人民的进步
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上,要官兵一致
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好他们应有的效力
才能激发最大限度的抗战热
战争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克服这一缺点,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面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官民关系弄不好
以为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的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
政策,方法,方式离开了这态度一定也是错的,官兵关系官民关系决然弄不好
军队政治工作三大原则
官兵一致
军民一致
瓦解敌军
当今保卫武汉等地成为紧急任务时,发动全军全民积极的支持战争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政治上动员全军全民起来奋斗是重要条件
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
才能普遍深入的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
才能发动全部积极性,保卫未失地区
才能争取最后的胜利
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
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因素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条件
统一战线绝不是几个党派党部党员们一起,是全军全民一起参加的
十九、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
分为三类
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的进行决战(例如平型关,台儿庄及许多其他战斗)
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避免决战(例如彰德等战役所采取的方针)
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例如徐州撤退)
最近的徐州撤退,破坏了敌人速决计划,但这种方针在领土狭小的国家、政治太落后的国家也难做到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丧失若干土地等,但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可以等国内进步等有利我的条件起来,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这是土地换时间的正确政策,历史上,俄国和拿破仑也这样干过,中国现在也应该这样干
不怕人家骂不抵抗吗?
根本不战,与敌妥协,这是不抵抗主义,不但应该骂,而且完全不许可的
为避开敌人毒计,不使我军主力丧于敌人一击之下,影响到抗战的继续,一句话,避免亡国,是完全必需的
我们主张一切有利条件下的决战,无论战斗的和大小战役的
这上面不容许任何消极,给敌以歼灭,以消耗,只有这种决战才能达到目的
每一个抗日军人需坚决的去做,部分的大量的牺牲是必要的
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和向前,是在正确作战计划下必要的东西,和持久战和最后分离不能分离的,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必须坚决反对
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
不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的血不是白流的吗?
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吗?可不可以这样提出问题?我想是不可以的,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一觉就一直睡下去,战斗就一直打下去,在实际生活是不存在的
土地放弃了,时间却争取了,给敌人歼灭和消耗的目的达到了,战斗经验取得了,国际地位增长了,这种血不是白流的
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正是为了保存土地,盲目的举行无把握的决战,丧失军力后必然丧失全部土地,更没有恢复土地了
事物是往往曲折的,不是劲情直遂的
在战略反攻阶段同样,执行有力决战,避免不利决战
直至打到鸭绿江边
我们是持久论和最后顺利论者,不是赌汉们那样孤注一掷论者
十八、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敌人在十月来的侵略战争中,已经犯了许多错误
逐渐增加兵力
这是由于敌人对中国估计不足,也有他自己兵力不足的原因
占领东时省以后,他们得出结论是中国是一盘散沙,据此定出速决计划,少出兵力,企图吓溃我们,十个月来中国的团结和大的抵抗力他们是没有料到的
由于敌人先天不足,所以最后出兵数和进攻点都受一定的限制
没有主攻方向
平分兵力,占领地驻守后再前进就没有兵了
没有战略协同
敌人华中华北两集团中很不协同
日本地主阶级军阀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这种不协同是具体表现之一
失去战略时机
主要因为兵力不足,没有战略追击队
包围歼灭少
台儿庄战役之后,虽改了一些,然根据其兵力不足和内部矛盾诸因素不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
以上是敌人自己弄错的,不是我们使之错的
我们方面尚可有意的制造敌人的错误,就之前说的错觉和不意
我们不应把这点作为战略计划的重要基础,我们宁可放在敌人少犯错误的假定上才是可靠的做法
十七、消耗战、歼灭战
前面说战争本质即战争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达到此目的的战争形式有
运动战
阵地战
游击战
实现的效果有程度的不同,因而一般的有所谓消耗战和歼灭战之别
抗日战争是消耗战,同时又是歼灭战
因为敌处战略优势、主动依然存在,没有战役和战斗歼灭战,就不能破坏、减杀其优势和主动,我则相反,没有战役和战斗歼灭战,就无法争取时间、改变自己不利状态、脱离劣势和被动
战役的歼灭战
战役的歼灭战是达到战略的消耗战之目的的手段
中国能进行持久战,用歼灭达到消耗是主要的手段
在这点上战役歼灭战就是战略的消耗战
战役的消耗战
大抵运动战是执行歼灭任务的
阵地战是执行消耗任务的
游击战是执行消耗同时又执行歼灭任务的
三者互有区别,在这点上说,战役歼灭战不同于战役消耗战,战役的消耗战是辅助的,但也是持久作战所需要的
不同阶段上的情况
防御阶段
用运动战之主要的歼灭性,游击之部分的歼灭性,加上辅助性质的阵地战、游击战的消耗性,用以大量消耗敌人的战略目的
相持阶段
继续利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歼灭性和消耗性,大量的消耗敌人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战局持久,逐渐的转变敌我形势
战略反攻
继续用歼灭达到的消耗
以便最后区敌出国
然而十个月的经验是,许多运动战打成了消耗战,游击战应有的歼灭作用也未提到应有的程度,好处是我们总算消耗了敌人,缺点是消耗敌人的不足、自己不免消耗过多,缴获的较少
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所以速决,所谓进攻,与乎运动战之所谓运动
在战争形式上,主要的就是采用包围和迂回,便须集中优势兵力
这一切都是为着歼灭敌人之目的
日本军队的长处不但在武器,还在其官兵的教养、组织性
其因过去没有打过败仗,对天皇的迷信,对中国人的轻视等特点,这是日本军阀武断教育和日本民族习惯造成的,我军队之杀伤甚多,俘虏甚少的现象,主要原因在此
这种东西的破坏是要一个长的过程,歼灭战就是方法之一,但主要的还是政治上的争取,对日本士兵,宽待俘虏的方法,引导他们了解日本统治者、反人民的侵略主义,以及向他们表示中国人不可屈服的精神,及顽强的战斗力
十个月来,日本军心已开始动摇,士兵不了解战争目的、陷于中国人民包围中、冲锋勇气弱于中国士兵,都是有利我进行歼灭仗的客观条件,歼灭又是缩短战争过程,提早解放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的条件之一
应该承认日本在技术和兵员教养程度上比我们高
因而最高限度的歼灭是困难的
我们正确要求应该是:尽可能的歼灭战
一切有利场合,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包围迂回战术
在不利于执行歼灭战的场合则执行消耗战,前者用集中兵力原则、集中指挥原则,后者用分散兵力原则,分散指挥原则
这些就是抗日战争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
十六、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
运动战
作为战争内容的战略内线、战略持久、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在战争形式上就表现为运动战
运动战: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从事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形式
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流动性、进攻性
流动性
大踏步前进、后退
不是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也不是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
都是为了陷敌之不利而有利于我作战
暂时放弃土地是全部永久保存土地代价
游击战
作战形式中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士,并不是说游击战战略地位不重要
在战争过程中,游击战不停止与原来地位,他将把自己提高到运动战,有两方面战略作用
1.辅助正规战
2.把自己也变为正规战
在中国,游击战本身不只具有战术问题,还有他的特殊战略问题,已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说到了
第一阶段: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是辅助的
第二阶段:游击战将升到主要地位,运动战和阵地战辅助
第三阶段运动战将由原来的游击队从游击战提高到运动战去担负其中一部分
从三阶段来看,游击战不是可有可无的,在长期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并且正规军分散做游击战,集合起来又可作运动战
阵地战
在中国目前条件下一般都不能执行
然而在战争一二阶段中,在战役作战上起辅助作用的局部阵地战,是可能和必要的
到了战略反攻阶段,无疑将提高阵地战的地位,虽如此,但在第三阶段中,我们仍然力争以运动战为战争的主要形式
十五、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上面的外线速决的进攻战的方针,实行起来离不开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现在来研究这三个问题
前面说了自觉的能动性,为什么又说主动性?
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
而这里说的主动性是说军队行动的自由权,用以区别被迫于处于不自由的状态
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为此,战争双方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我们提出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攻战的灵活性,计划性,可以说都是为了争取主动,迫使敌人处于被动,以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主动性
主动和战争力量优势不能分离,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一个健壮者和病重者角斗,前者便有绝对的主动权
日本假如没有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可以一下出很多的兵、财源比现在多、没有民众和外国的敌对、不实行野蛮政策,他便能保持一种绝对的优势,并有一种绝对的主动权
目前的状况是
目前双方优劣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日本
资本有强的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能力,对于我门弱的军力....,占了优势,也是造成它主动权的基础
但又因为他兵少,和其他不利因素,它的优势为自己的矛盾所减杀
又碰到中国地大人多兵多和坚强的抵抗,他的优势被减杀,在主动性方面它的地位就变成了一种相对优势,因而主动权的发挥和维持就受了限制,也成了相对的东西
中国
力量强度上是劣势,因此造成战略上的某种被动姿态
但在地理,人口和兵员数量上,人民和军队的士气上,处于优势
再加上其他有利因素便减杀了自己军队,经济等劣势程度,变为战略上相对的劣势,减少了被动程度
被动总是不利的,军事上的办法,就是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和发动敌后的游击战,在战役中取得许多局部的压倒敌人的优势和主动地位,这样许多战役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就能逐渐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主动
由此也可以明白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之间的关系
我们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可以通过主观上的指导而脱出
就是人工的造成我们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
这些局部的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
我要优势和主动,敌人也想要
可以看出,战争就是以军事,财力等物质基础做地盘
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
除了客观物质条件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
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比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
但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
然而,战争的情况和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以各种侦查手段,继以指挥员的聪明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正确指导是能够做到的
主观指导正确与否会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都是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先以局部优势主动,转成了全局的优势和主动
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条件,由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的
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
因而可以有计划性的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予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主动的方法
错觉是什么?
“声东击西”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都是例子
采用欺骗敌人的方法,使他陷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而丧失优势、主动
什么是不意?
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
运动之敌好打就是敌在不意即无准备中
即是把战争的不确定性给敌人,给自己尽可能大的确定性,用以争取优势和主动
要做到这些,条件就是优越的民众组织
武装老百姓,对敌人进行广泛的袭击
同时封锁消息,掩护我军,使敌人无从知道我军何时何地去打他
造成他错觉和不意的客观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土地革命战争时的红军常打胜仗,也得利于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的民众是非常大的。
敌人的主动性
在进攻阶段中,他一般的处于主动地位,当会随着战略进攻的停止而结束
敌人兵力不足,无法做无限制的进攻
我之战役进攻战、敌后游击战和其他有利我的条件
苏联的存在和其他国际变化
这些都是他不能不停止进攻,不能继续保持主动地位的根源,敌人的主动地位是有限制的,是能够破坏的,主要坚持战役的进攻战、发展敌后游击战、大大发动民众,我之战略主动地位变成树立起来
灵活性
就是具体的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
灵活使用兵力
使用军队、组织军队等
做这件事需要极大的主观能力,要克服战争特性中的纷乱、不确定性,从中找出条理和确定性来,方能实现指挥上的灵活性
抗日战争的基本方针,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执行这个方针,有种种方法、战术:
兵力的分散和集中
分进和合击
攻击和防御
突击和钳制
包围和迂回
前进和后退等
懂这些战术是容易的,灵活使用和变换就不容易了
这里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
例如进攻某一运动之敌
打早了,暴露了自己,给了敌人预防的条件
打迟了,敌人已集中驻止,变为硬骨头
这是时机问题
突击选在在左翼,恰敌人弱点,易取胜
突击选在在右翼,碰在敌人钉子上,不能奏效
这是地点问题
以我之某一部队执行某种任务,容易取胜
以另一部队执行同样任务,难于收效
这是部队情况问题
使用战术变换战术都是灵活性指挥重要任务,战斗、战役、战略指挥都是如此,攻击变为防御、前进变为后退、突击变为钳制等等之变换,依据敌我部队、敌我地形情况,适当给以变换,是灵活性指挥重要任务
计划性
由于战争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实现计划性与战争,比别的事情难于实现
战争虽然没有绝对的确实性,但有某种程度相对的确实性
我之一方是比较确实的,敌之一方很不确实,但有征兆可寻、有前后现象供思索
就构成所谓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战争计划性就有了客观基础,近代技术的发达又使战争计划性增大了可能
战争的计划性很难完全和固定,他随战争的流动而运动
有些人基于战争流动性,从根本上否认战争计划、方针之相对的固定性,说这样的计划、方针是“机械的”东西
这是错误的
我们承认,战争情况只有相对确定性和战争是迅速向前流动的,战争的计划和方针也只能给以相对固定性,必须根据情况变化、战争流动而更换
然而绝不能否认一定时间内的相对的固定的战争计划或方针,因而应之而生的战争计划或方针也必须拿相对的固定性赋予它
战略的作战方针相对的固定性会长一些,战役方针适用实践要短促些,战术方针更加短处,但不能否认,他们都有一定时间的固定性,否认了这点,战争就无从着手
没有人否认某一时间适用的方针,它也是流动的,然而这种流动是有限制的,即流动于执行这一方针和各种不同的战争行动的范围中,而不是这一方针的根本性质的流动,即是说,是数的流动而不是质的流动,这种根本性质在一定时间内是绝不流动的,我们所谓一定时间内的相对固定性就是指这一点
在绝对流动的整个战争长河中,有其各个特定阶段上相对的固定性——这是我们对于战争计划和方针的根本性质的意见
现在可以总起来说几句
抗日战争应该是有计划的,战争计划即战略战术的具体应用,要带灵活性,使之适应战争情况
要处处照顾化劣势为优势、被动为主动,改变敌我之间形势
这一切都表现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同时也就表现于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之中
十四、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抗日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但这是一般的方针,还不是具体的方针
怎样具体的进行持久战?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答复是:
一二阶段:敌之战略进攻和保守阶段中
采取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
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
战略内线中的战斗和战役的外线作战
三阶段
战略的反攻战
日本是强国,我是弱国
日本采取战略进攻方针
企图采取战略的速决战
用战斗力强的军队,从陆海两面包围和封锁中国,形成了大范围的外线作战
我们居于战略防御
自觉地采取战略的持久战
那我们则处于内线作战地位
所有这些都是由敌强我弱这个特点造成的,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日本虽强,但兵力不足,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兵多,就产生了几个重要结果
1.敌以少兵临大国
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大道、某些平地,空出广大地面无法占领,给了中国游击战活动的地盘
即使占领广州,武汉,兰州及附近地区,但以外的地区是难占领的,给了中国进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总后方和中区根据地
2.敌以少兵临多兵
处于多兵的包围中
敌分路向我进攻,在外线,我在内线,敌是进攻,我是防御,看着我是很不利的
然而,我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长处
不作死守阵地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几个师对他一个师,几万人对他1万人,几路对他一路,将其包围而攻击之
这样,敌之战略作战上的外线和进攻,在战役和战斗上就不得不变成内线和防御,而我则相反,战略作战内线和防御,在战役战斗上就变成了外线和进攻
都是从敌小我大这一特点发生的
3.兵少乃是强兵,我兵多乃是弱兵(武器、教养程度)
所以在战役和战斗上,不但以多兵打少兵,外线打内线,还需采取速决战的方针
为了实行速决,不打驻止中的,而打运动中之敌,隐蔽好集结于敌必经之路,趁敌运动,突然前进包围而攻击,迅速解决战斗
这样我之战略的持久战,到战场就变成了速决战,敌之战略的速决战,不得不改为持久战
上述的作战方针,一句话就是
“外线速决的进攻战”。
对于战略方针,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是相反的,然而又是实现这样战略方针之必要作战的方针
如果战役和战斗方针也是“内线的持久防御战”,就不适合敌小我大,敌强我弱这两种情况,就达不到战略的目的,达不到总的持久战
这种方针,游击战也用得着,而且适用于战争的全过程,几个大汉打一个大汉更容易打胜,这是常识中包含的真理。
我们坚决的采取“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这样的方针
不让在战场上改变着敌我之间的强弱优势形势,且逐渐的变化着总的形势
战场上,我是进攻,敌是防御
我是多兵处外线,敌是少兵处内线
我是速决,敌企图持久待援,但由不得他做主
敌人由强者变成弱者,优势变劣势,我军则相反,在打了许多胜仗之后,总的敌我形势便起变化,那时在配合自己其他条件,敌人内部、国际形势上的有利优势,便能使敌我形势走到平衡,再到我优敌劣,那时就是实行反攻区敌出国的时机了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
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
因为客观因素已具备这种变化的可能,但实现这种可能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主观作用是决定的
十三、战争的目的
这里不是说战争的政治目的,许叔作为人类流血的政治的所谓战争,两军相杀的战争,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解除武装,不是消除肉体)”
古代的战争,用矛用盾
矛:进攻的,为了消灭敌人
今天的武器还是这两者的继续
轰炸机、机关枪、远射程炮、毒气,是矛的发展
盾:防御的,为了保存自己
防空掩蔽部、头盔、水泥工事、防毒面具是盾的发展
坦克是矛盾两者结合为一的新式武器
战争
进攻
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
直接为了消灭敌人,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
防御
时间为了保存自己
同时也是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
退却
属于防御一类,是防御的继续
追击
属于进攻一类,是进攻的继续
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保存自己,实际战争中虽有时候以防御为主,而在其余时候以进攻为主,但从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
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岂非与保存自己相矛盾?
不相矛盾,是相反相成的
战争是流血的证据,需要付出代价的,部分的暂时牺牲(不保存),是为了全体的永久保存,我们说,进攻手段中同时也包含了保存自己的作用,理由就在这里
防御的同时有进攻,进攻的同时也有防御,那不是单纯的防御或进攻,也是这个道理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目的是战争的本质,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
从技术行动到战略行动,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
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则原理,一点也离不开他
射击原则的“隐蔽身体,发扬火力”是什么意思?
前者为了保存自己
利用地形地物,采取跃进运动,疏开队形,种种方法都发生了
钳制队为了保存自己
后者为了消灭敌人
扫清射界,组织火网,种种方法也发生了
突击队为了消灭敌人,预备队为了准备依情况使用于两个目的
这样,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原则,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行动,一点也离不开战争的目的,它普及于战争的全体,贯彻于战争的始终
抗日战争的指导者
不能离开中日两国各种互相对立的基本因素和战争的目的去指导战争
两国互相对立的基本因素展开于战争行动中,就变成互相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斗争
力求战争胜利、解除敌人武装、损伤敌人人马兵器,把消灭敌人的成绩积累起来,就能达到驱敌出国,建设新中国的政治目的
十二、抗日的政治动员
抗日战争没有普遍的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
什么是政治动员呢?
首先要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使他们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还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政策,就是要有一个政治纲领,动员所有军队和人民实行起来
怎样去动员?
靠口说,靠传单、报纸书册、戏剧电影、学校、民众团体等等
并且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而是经常的
且不是将纲领背诵给老百姓,这样背诵是没有人听的
要联系战争的发展情况
联系老百姓和士兵的生活
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
十一、战争和政治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
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
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以下的东西
离不开战争的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离不开坚持抗战和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动员、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等政治原则
离不开统一政策的良好执行、离不开文化的动员等等
一句话,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轻视政治把战争孤立起来是错误的
但战争有其特殊性,就是说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
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能前进了,于是爆发了战争,以扫除道政治路上的障碍
如中国的半独立地位是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发展的障碍,日本要扫除他,所以发动了战争
如帝国主义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障碍,所以有了很多次的解放战争,企图扫除这个障碍
障碍扫除,政治目的达到,战争结束;障碍未扫除,战争仍然继续;因此可以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基于战争的特殊性,就有了战争的一套特殊的组织、方法、过程
这组织,是军队及附随的一切东西
这方法,是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
这过程,是敌对的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
因此,战争的经验是特殊的,参加战争的人必须突出寻常习惯,习惯于战争,方能争取战争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