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把时间当作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学习分享,包括困境、醒悟、现实、管理、学习、思考、交流、应用、积累等等。
编辑于2022-02-10 19:09:46把时间当作朋友
开启心智、提高思考: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一.困境
1.问题
完不成任务:时间上的问题
没有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错误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出现差错
2.慌乱
时间恐慌:巨大的压力,既勤奋又懒惰——需要正确的思考
有些人(少数)化解压力,安静做事并有所成就
3.解决
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都靠积累
二.醒悟
1.孰主孰仆
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翻身成为大脑的主人
2.何谓心智
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开窍、顿悟
3.案例
技不压身
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三.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
浮躁,欲望无限,要完成的太多,自我满意度下降
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2.交换才是硬道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完美永远不存在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 因为不懂,所以不现实;因为不现实,所以脆弱
4.未知永远存在
如果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会平添无数焦虑(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6.与时间做朋友
四.管理
1.估算时间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2.及时行动
拖延的人为什么迟迟不开始行动:恐惧(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
3.直面困难
4.关注步骤
5.并行串行
一般情况下,“提高效率”指的就是原本只能串行完成的两个任务现在可以并行完成
6.感知时间
详细的时间记录
7.记录开销
8.制定预算
记录时间、制定时间预算
9.计划
目标切实可行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10.列表
11.流程
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 一个人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个中细节
12.预演
13.验收
五.学习
1.效率本质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2.基本途径
体验、试错、观察、阅读
3.主要手段
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4.经验局限
日常生活中“沟通障碍”本质上几乎都是由于沟通双方无法 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者信息造成的
个体
群体
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 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5.自学能力
1.阅读理解 2.检索能力 3写作能力 4实践能力
九.积累
现状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如若一个人的心态受到了现状的影响,那么他的行为和决策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
如果能够彻底理解积累的重要,相信积累的力量,那么再进一步,就只有一个结论了:越早醒悟越好
八.应用
1.兴趣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2.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很重要的策略
3.痛苦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杀人们感知其他事务的能力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几近自动消失,而且在它被我们重新注意之前绝对不会回来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解决遗忘痛苦:两个很简单却非常有效的方法——1.面临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形式把自己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2.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的直接反应左右
4.比较
运用心智的力量辨别哪些快乐或者幸福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无须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
5.运气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6.人脉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从整体上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
7.自卑
作为整个社会一员,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有时候,整个社会向她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8.灵感
"博学"背后的真相是——有意识的积累
9.鼓励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10.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地有效率
黄金分割率
11.节奏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速成不对,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12.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
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
13.自我证明
如果你一定要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都强,那么记住: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
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相当可悲的现状
七.交流
1.学会倾听
从某种意义上讲,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反过来说,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
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和”预期“
2.说与不说
”赢得尊重“是最不能急于求成的,也绝对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实现
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观察能力,而且人还会互相交流、互通有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3.交流守则
如果不经教化、不经训练,或者不经自我挣扎,人有可能一生都无法从思想上摆脱共生状态
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4.正确复述
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
5.勤于反思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经验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
六.思考
1.勤于思考
人:作为地球上唯一拥有庞大大脑额叶的物种的成员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的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我们思维误区中有一个盲点——“一厢情愿”,这个东西再加上源于无知、恐惧、懒惰的“迷信权威",就几乎必然会出现漠视常识、遗忘常识的结果
2.思维陷阱
逻辑错误和非形式逻辑错误
概念不清
所谓”脑子混乱“的人,其主要特点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当作一回事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本质上看:不确定性和未知是一回事
掉进逻辑错误的陷阱,原因在于他们从本质上就是不现实的人
3.因果关系
外因会影响内因,内因同样会影响外因。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双盲测试
自证预言
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事实上,这种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4.相关命题
混淆原命题和逆命题,抹杀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广告设计者最常用、最舍不得放弃的手段
5.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当有一方(有意或无意)拒绝承担举证责任的时候,讨论就没法正常进行了
6.案例局限
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7.对立论证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那些少数能够提供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很愚蠢“的,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在爱莫能助的时候自行离开
8.张冠李戴
偷换概念。字母A-Z编上1到26分数,知识、努力分数接近100分,态度刚好100分(讲点逻辑好不好,用这种方法,得分100的单词太多了)
9.辨析感悟
电影之所以精彩。两个原因:首先是艺术加工,其次是压缩时间——把一生的故事用一两个小时讲出来,波澜起伏、惊险刺激
人类大脑具有的一个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一种认知偏差)
自利性偏差(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
10.克服恐惧
人性中究竟有什么东西如此”邪恶“(这里并非贬义,只表示负面),如此顽固,如此普遍,如此让我们无可奈何?——恐惧。恐惧又带来另一个更有杀伤力的品性——懦弱
”强“与”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质,”善“与”恶“往往只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11.辅助工具
语言就是一个便宜(甚至免费)而又有效的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