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心理学部分,包含了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学习心理等内容。
编辑于2022-02-16 19:55:45教育心理学
概念教育心理学概述
概念
是研究教育教学环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
区别:教育心理学不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简单应用,他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研究对象
教的心理活动、学的心理活动、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研究内容
⭐五要素
学生--主体(主要研究对象)
教师--主导(关键作用)
教学内容--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确定: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师生传递信息的工具--课本
教学环境
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
精神环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能忽视的内容
⭐三过程
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四个发展时期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奇--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教学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乌申斯基--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教育心理学》世界第一本
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之父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尚未成立独立理论体系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行为主义占主导
弗洛伊德--20世纪40年代
⭐斯金纳--20世纪50年代
程序教学
教学机器
廖世承--1924年编写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具有独立理论体系
教育心理学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思想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人文主义教学--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奥斯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加涅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布鲁纳--1994年
主动性学习
主动参与
合作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
共享人类资源
社会文化研究
社会文化影响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潘菽--1980年《教育心理学》
重要人物
研究原则
研究方法
会计20-2 高慧敏 202008190290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心理发展概述
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瑞士】
个人建构主义/认知发展主义
皮亚杰的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人的知识源于动作,动作时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练习与经验(自然经验,社会性经验)
平衡
认知发展
图式--形成独特的认知结构
同化--认知结构没有发生本质变化(量变)--整合到已有的
顺应--认知结构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质变)--三观已经坍塌
平衡--同化于顺应之间的“均衡”--动态的,不断建构与完善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存性(9-12月)
延迟模仿的产生
前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中心化)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世界
三山实验,“掩耳盗铃”
思维不可逆
不守恒--集中性/刻板性
只在一个维度思考
泛灵论
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
集体的独白
自我中心言语
重复
独白
集体的独白
早期的信号功能/符号学习(特指)
将各种感知信息,以符号的形式储存,积累表象
不能推断事实--只看表面现象,不知深层次本质
不合逻辑的推理/传导推理(错误的)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但必须依赖于实物或直观形象的支持,不能够进行纯符号运算
去自我中心/去中心化
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可逆性
反演可逆--画路线图;互反可逆
守恒
是具体运算阶段的重要标志--外形上发生变化,特有本质属性不变
分类
黑色或白色;圆形或方形 形成分类系统
序列号
尝试-错误
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假设-推理演绎
钟摆实验
类比推理
狗一皮毛;鸟一羽毛--只有通过反省性思维,而不是观察,才能理解这种关系
可逆性与补偿
通过方法改变
命题之间的关系
命题思维能力:筹码实验
思维的灵活性
维果斯基
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文化发展观
内话说
社会文化--语言➡心理发展 通过语言将社会文化内划到心理发展
两种工具说
物质工具--动物vs人
精神工具--人有低级到高级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技能不断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变化重组,形成了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部分--掌握边缘
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
在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架上架子
老师的指导很重要
老师指导由多变,最终达到独立
人格、社会化发展
个别差异
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
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
内在学习论
内在学习
外在学习--外在的强化和刺激--行为主义
罗杰斯
知行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
学习迁移
概念
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知识、技能、态度与品格--后天学习
气质--先天形成
分类
按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正迁移/助长性迁移
促进作用
负迁移/抑制性迁移
阻碍作用
零迁移
特殊形式;没有作用
按迁移发生的方向
顺向迁移
先前学习➡后继学习
逆向迁移
后继学习➡先前学习
按迁移的内容/范围分(布鲁纳)
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通迁移
(原理、原则、态度、方法、思维)的具体应用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具体经验要素的重新组合
同一学科--具体迁移;不同学科--一般迁移
按抽象概括水平不同法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同一概括水平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不同概括水平
自上而下的迁移--下位学习(原有高,新学低)
自下而上--上位学习(原有低,新学高)
上:概括水平高 下:概括水平低
按内在心理加工机制分
同化性迁移
量变
举一反三
顺应性迁移
质变
重组性迁移
按迁移的程度分
自迁移
相同情境
近迁移
相似情景
远迁移
不同情境
例如
做数学题
同一道题--自迁移
相似的题--近迁移
不同的题--远迁移
按迁移的路径分
低路迁移
高路迁移
需要明显意识参与
按内容领域的不同分
知识和理解的迁移
动作技能的迁移
习惯、态度和情感的迁移
理论
形式训练说
沃尔夫
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吴伟士
“形状知觉”实验
概括说/经验类话说
贾德
“水下击靶”实验
对过往的经验进行概括,可以产生迁移;先前学到的原理、原则、经验概括越好,越容易迁移
关系转化说
苛勒
“小鸡觅食”实验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
原有的认知结构会影响到迁移
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
影响因素
相似性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学习目的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前提条件
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至关重要作用
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或策略--有效途径
学习心向与定势
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
促进迁移的教学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