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教必修二历史第一课
本章思维导图是关于人教必修二历史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内容。包括文化内涵、文化产生、多元特点、多元之因。
这是一篇关于第7课 全球联系的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的思维导图
关于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的思维导图,包含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基本特征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一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文明内涵
指原始社会之后漫长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区域文明走向整体文明的过程
文明产生
前提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过程
社会大分工
标志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根本原因
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唯物史观
文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多元之因
各文明对世界认知
共同之处: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形成原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各大文明区域范围有限;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大文明相对孤立、分散。
因素
河流:农业大国
宗教:
经济类型:农业发达→集权国家;事业发达→民主政治
地形:平坦地形→地区性大国;多山→城邦
其他角度: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民族特性等
如何看待
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
文明是包容的,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只有共荣才能共存
多元特点
共性
特点:相对孤立、区域分散,多元
地理位置:基本上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北纬三十度附近,气候条件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
地理环境:发展多临近大河流域,水源灌溉,土地肥沃,阳光充沛,适合农业
个性
大河文明
古西亚文明
两河流域【底格里斯、幼发拉底】
子主题
苏美尔城邦时代
《吉尔伽美什》(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最早的洪水与方舟传说)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文字)
60进制
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神权主义色彩浓厚、鲜明的阶级歧视、统奴隶制维护治的工具
环境
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农业发展/洪水泛滥(不安全感)
独立城邦,彼此征战→君主专制
古埃及文明
北非尼罗河
地理环境
尼罗河水量充沛
肥沃土壤,粮食丰收,政局稳定、交通、洪水泛滥、稳定保守、自信乐观
水量不足
影响农业生产、国内局势动荡、外敌入侵
政治文明
君主制,政权稳定、长期统一,
精神文明
象形文字、莎草纸、金字塔、太阳历、神话和文学故事
古印度文明
南亚印度河、恒河
自然环境
三面环海,雨水充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等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特点
贵贱等级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产生
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军事征服与社会分化,成为种姓制度产生的社会原因
频繁的自然灾害促成宗教的发展,成为种姓制度的自然原因
佛教
基本教义
众生平等、因果报应、忍耐顺从
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印章文字
中华文明
海洋文明
古希腊文明
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不利于地区大国兴起】
多岛屿、航海便利【易于形成城邦制国家】
城邦政治
特征: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雅典,民主政治
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
局限: 范围(对奴隶的专政) 性质(直接民主、适用于小国寡民)民主方式(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斯巴达,寡头政治
神话、悲剧、喜剧(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西方文学创作和思想)
希罗多德首创“历史”(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贤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