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生活
高考政治2020年必修一经济生活课本知识点大全,最全知识点,20年高考文综255分政治单科91分的文科小白倾情打造!
编辑于2022-02-28 09:14:03政治生活
当代国际社会
走进国际社会(是什么)
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地位
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构成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正确理解主权
含义
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特征
①对内
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
②对外
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地位作用
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
主权与人权
主权和人权相辅相成,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保障,人权是主权的具体表现,主权高于人权
西方“人权高于主权”的实质是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主权与国家利益
①国家主权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没有国家主权就没有国家利益
②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存在的前提,没有国家利益便无所谓国家主权,二者是相互存在的
主权与国际组织
任何国际组织都不拥有国家主权,都不能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
基本权利
独立权
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平等权
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如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
自卫权
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如进行防御和自卫等
管辖权
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如对本国公民和物的管理;对居住在国外的侨民和驻外使馆的管理等
基本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在国际社会,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义务,否则,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
国际组织和联合国
1、国际组织
地位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分类
世界性和区域性
政府间和非政府的
作用
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2、联合国
性质
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作用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也有其局限性
中国与联合国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含义
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实质
是一种利益关系
内容
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形式
是复杂多样的,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力量、外交政策等影响国际关系但不决定国际关系)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坚定维护我国的利益
为什么
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怎么样
①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②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坚持和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等
④从公民角度来说:
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
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怎么做)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
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解决途径
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世界多极化趋势
表现
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意义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国际竞争
实质
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要求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决定因素
我国的性质和利益
基本内容
宗旨
我国的性质和利益
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组织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常设机构
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但不能加“最高”)
地位
我国的根本制度
优越性
保障的人民当家作主
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坚持完善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坚持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
国家权力机关
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人大代表
法律地位
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产生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权利
审议
表决
提案
质询
义务
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听取和反应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是**的政治保证
性质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领导方式
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
组织领导
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党的执政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执政方式
依法执政(基本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
党的建设
坚持从严治党
必须以党章作为根本遵循,把当地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
两个关系
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关系
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级人大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党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③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人大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题要点
(1)中国共产党不是行政机关,不能行使行政管理权。
(2)中国共产党不具有具体事务决定权。
(3)中国共产党不具有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权。
(4)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实现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地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内容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
坚持中共的领导
基本方针
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根本活动准则是:
遵守宪法和法律
机构:
人民政协
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主题:团结和民主
优越性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的根本利益
能够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共同目标而奋斗
能够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区别
性质
中国共产党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民主党派
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地位
中国共产党
是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民主党派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参政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联系
①在政治上:
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②在组织上:
是相互独立的关系
③在事业上:
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关系
④在工作上:
是互相监督的关系,而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⑤在法律上:
是平等的关系
3、人民政协
(1)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职能
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关系
区别
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政协
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
人民代表大会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人民政协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监督效力
人民代表大会
具有法律约束力,通过听取报告、质询、检查工作等方式进行
人民政协
属于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基本方式是建议和批评
产生方式
人大代表由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是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联系
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
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都有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
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厘清对人民政协认识的几点认知
(1)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其具有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也不是国家职能。
(2)政协不等于民主党派。
在人民政协的组成与活动中,不仅有民主党派,还有中国共产党及无党派人士,因此;不能说人民政协是“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
(3)人民政协不能直接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政协的提案,建议案没有法律约束力,也不能直接去处理行政事务。
(4)政协委员是通过民主协商产生的。(人大代表是通过选举产生的)
(5)不能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种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机构,是一种组织,它有不同级别、不同职能的部门,有专职的工作人员。
政协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举行会议,它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不同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各方一起讨论问题。
不能把政协这一机构与这一机构的工作方式混为一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原则
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政策
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的制度
原因
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优越性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宗教工作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非鼓励公民信教,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②国家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里的“正常”是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
④宗教不能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等
⑤中共共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教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
②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国家有必要对宗教事务依法进行管理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①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②我国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是要阻止宗教界开展正常的对外交往,我国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对他们进行“两个要求”“两个支持”
②也不是说宗教已经不存在消极作用,而是通过对宗教进行引导,限制其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
弘扬科学精神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3)青年学生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区分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不可能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但在我国,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团体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因此宗教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构成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目的和归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和法律保障。
公民的政治生活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具有阶级性,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公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享有的民主,而不是全民享有的民主。
是什么
宪法规定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内涵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的特点
最广泛
权利广泛
主体广泛
最真实
制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法律保障
物质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体现
最管用
制度体系
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
为什么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身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怎么样
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地位
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政治权利与义务
政治权利
监督权
政治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
方式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差额选举
等额选举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制度
物质生活条件
选民的文化水平
珍惜选举权利
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审慎投票
民主决策
方式
社情民意反应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重大事项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意义
有利于决策充分反应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增强公民的责任感
民主管理
形式
农村村民自治
选举
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
决策
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的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决策和管理
管理
制订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运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
监督
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
城市居民自治
选举
居民委员会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决策
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委员会议讨论决定
管理
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
监督
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性质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意义
社会角度
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公民角度
在基层民主的实践中,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易错点:
一是改变自治的主体,无论基层民主怎样发展,基层民主自治的主体是不变的。
二是创新了基层民主自治组织形式,当前我国基层自治组织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二者没有发生变化,任何形式的创新只是对二者的完善。
民主监督
渠道
信访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意义和措施
从国家角度
意义
有利于被监督者改进工作
对策
自觉接受监督,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
从公民角度
意义
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对策
一方面,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政府性质
性质: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政府职能
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什么
转变政府职能是要实现政府管理由微观把控转向宏观调控
从“全能”政府转到“有限”政府
为什么
①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这决定了我国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怎么做
①各级政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②政府要切实履行其职能,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③政府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④政府要做到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防治腐败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政府履行职能要做到:
不越位
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政府不要把那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都揽在手里;
不缺位
政府不能万事包办,同时也不能什么都不管,政府应该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
不错位
政府不能既当规则的制订者,又当规则的执行者。
注意
转变政府职能不是弱化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该强化强化,该弱化弱化,该怎么做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作用:管理和服务
(1)感受政府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供的服务。
(2)提高公民意识:
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公民要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工作原则
宗旨
为人民服务
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政府决策(决策)
科学决策
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民主决策
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依法决策
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依法行政(执行)
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要求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制约监督(监督)
必要性
权利是把双刃剑
关键
健全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治,二者缺一不可
体系
行政系统外部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意义
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
提高行政水平的工作效率
防止滥用权力,防止各种腐败行为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政府权威(效果)
含义
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可的威望和影响力
决定因素
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如何树立
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决策科学、执行顺畅、廉洁高效、业绩卓著等树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