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隋唐时期的教育
这是一篇关于隋唐时期的教育的思维导图
中国教育史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包括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运动的批评与变革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的文教政策
崇儒兴学
隋朝
隋文帝
认为儒学在思想教化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采取崇向儒学兴办学校
后认为学习不如少而精。没采取改革,而是减少了学校的建立
隋炀帝
兴学,把隋文帝停办的国子学和乡学重新建立了起来
唐
唐太宗——唐高宗,采取崇兴儒学的文教政策,大力发展学校
武则天:尊佛抑儒 后唐玄宗重新尊儒,恢复学校
兼用佛道
目的:争取各教的拥护,有利于维护统治。在隋唐时期,佛道会出现一头压制一头的情况,但很快会被加一个统治者改正,整体取于平衡状态
发展科举
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九品中正制,采取察举制
隋炀帝时期587年由察举向科举转变。 606年”始建进士科“标志科举出现
唐延续隋的科举,并昌盛。科举的目的就是选拔人才,做官。成为了唐朝考试选官的制度
任立私学
隋:提倡民间办学,没有限制
唐:同样提倡
私学承担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有用的人才
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
隋是发展——衰落——发展 唐以安史之乱为界。前发展——昌盛——衰落(武则天时期)——发展 后衰败状态
中央官学
隋朝的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唐中央专设的学校
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
627年令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名为国子监,成为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
中央专设学校的管理
主要的管理制度有:入学制度(基本规定了有权者读好学校”国子学“平民读书学
学礼制度:目的:让学生受到崇儒尊师、登科从政的思想感染
教学制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学习儒学经典。
律学(学唐法)、书学、算学
考核制度有:旬考(10天一次)、月考、季考、年考、毕业考。
惩罚制度:不尊师、一直不合格,会被退学
休假措施,没九天放一天假。五月、九月都会放15天假
中央附属学校
有很多,但貌似不太重要,记一个药学好了
地方学校
隋:广泛开展,唐:更加重视
地方设置医学、经学、崇玄学
医学的设置,是历史的一大创新,体现了唐太宗对民众的医学关怀
与官学的区别:收的学生更多的是平民百姓
私学
在隋唐时期私学发展的较好原因
社会民众的需要
政府政策的倡导
第三隋唐时期经济的繁荣
初级私学
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有由家中长辈教)
基本内容:读、写、算
高级私学
教育对象和教师
主要是受过初级私学的学生。高级私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来源
一学有专长,想做官,通过教学扩大自己的影响,等待做官
二:在职官员
三:被开除的官员
四:退休官员
五:隐居的学者
传授内容
《三礼》学、《易》学、《春秋》学、《汉书》学、《谱》学(家谱什么的)、《文选》学、文学、科学技术
书院的创立
由私人藏书的场所演化为讲学授徒的场所
唐时著名书院:张九宗书院、桂岩书院、石鼓书院
因为印版书的出现,加速了书院的发展
书院承担者培育人才、发展中华文化的任务,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学校体系形成:官学是教学的主干、私学是官学的补充
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
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的完善
专业教育的重视
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 部门的结合
隋唐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
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
是由察举制度慢慢演化而来的。606年”始建进士科“标志者科举制度的确立
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唐代沿用隋的科举制度,并于621年恢复科举
名额按州分配
科目有常科(没年举行一次)和制科(不定期举行)
常科在不断发展
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相互促进
进入学校进行学习是通过科举的前提(提高了平民对学习的热情)
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开辟了政治出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消极作用
科举占据主导地位,学习教育是次要地位。学校教育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不能保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科举制约学校教育的发展,科举考什么,学校教什么。
作弊情况渐渐严重
隋唐的中外教育交流
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
隋唐与日本的教育交流
韩愈的教育思想
复兴儒学
认为儒学的仁义道德就是先王之道
将仁义与道德并提
认为仁义道德是历代圣人互相教授的传统
排佛、道
认为佛、道是社会祸乱的根源、、
认为两教破坏了社会的仁义道德
认为两教破坏纲常(即父子,夫妇等之间的关系)
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将人分三品
上品:生而知之,一切的行动都符合道德原则
中品:可教的人,教育的主要目标
下品:生而低劣的人,无需教育,只要惩罚就可以
论学校教育与措施
主张发展学校教育
用德礼来治理国家,教育是政治工具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吏
整顿国学
放宽招生要求
选官必须要通过考试,而不是年龄
恢复学校秩序
恢复发展地方学校
论教学
修先王之道,读六艺之文
给学生的建议
要勤学努力
多读博学
积极思考
给教师的建议
因材施教
生动活泼
论师道
师说
我国第一部以论述教师的文章
师说的理论
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了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以“道”为求师的标准,认为学无常师
提倡“相师”(即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主题
标志着国家对培养人才的重视,学校管理走向专门化,以适应教育事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