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0医学节肢动物学
关于医学寄生虫学节肢动物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三篇医学节肢动物学、第十七章概论节肢动物-动物界中最大的一门,占动物种类的2/3以上、第十八章昆虫纲—世界上种类最多、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类动物。
编辑于2022-12-10 09:44:56 广东
第三篇医学节肢动物学
第十七章概论 节肢动物-动物界中最大的一门,占动物种类的2/3以上
一、医学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①躯体分节,左右对称,具分节的附肢
②体表骨骼化,由甲壳质和醌单宁蛋白组成,亦称外骨骼
③循环系统开放式
整个循环系统的主体称为血腔,内含血淋巴
④发育史大多经历蜕皮和变态
二、医学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
昆虫纲
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1对触角,有3对足,有1〜2对翅
如蚊、蝇、蜚蠊、蚤、虱
蛛形纲
成虫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或头胸腹融合为躯体
头胸部无触角,有足4对
蜱、革螨、恙螨、疥螨
甲壳纲
触角2对,步足5对。
淡水蟹、淡水虾、蜊蛄
唇足纲
头部有触角1对,躯干体节除最后2节外,各具足1对
蜈蚣
倍足纲
每节足2对;分泌物致敏
马陆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
直接危害:节肢动物直接骚扰、吸血、寄生或超敏
骚扰和吸血
螫刺和和毒害
超敏反应
寄生引起的损害:蝇—体表/体内器官—蝇蛆病,疥螨—寄生于皮内—疥疮
间接危害
由节肢动物作为媒介传播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虫媒病
虫媒病大多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机械性传播
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仅起着机械携带、输送的作用
病原体附着在医学昆虫体表、口器上传播或通过消化道随排泄物排出传播
在携带和传播过程中病原体的数量和形态虽不发生变化,但仍保持感染力
蝇传播痢疾、伤寒、霍乱
生物性传播
病原体必须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虫媒体)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和(或)繁殖后才具有感染性,然后再被传播到新的宿主
①发育式传播
仅有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变化,并无数量增加
丝虫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②繁殖式传播
仅有数量增加,并无形态变化
病毒在蚊体内、蚤传播鼠疫杆菌
③发育繁殖式传播
既有形态变化,又有数量增加,
疟原虫在蚊体内、杜氏利什曼原虫在白蛉体内的发育和繁殖
④经卵传递式传播
不但繁殖而且能侵入卵巢,经卵传递至下一代,
乙脑病毒在蚊体内
医学节肢动物和人体的关系
蚊
可传播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
蝇
伤寒、霍乱、痢疾、肺结核、肠道原虫和蠕虫病、沙眼、引起蝇蛆病
第十八章昆虫纲—世界上种类最多、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类动物
形态
虫体分头、胸、腹3部分,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足3对,故又称为六足纲
头部
触角1对—感觉器官,司嗅觉和触觉
复眼1对
口器
三种类型:
咀嚼式:具齿,能取固体食物。蟑螂
舐吸式:未端具唇瓣,可舐吸食物。蝇
刺吸式:细长,适于刺吸血液。蚊
由上唇、上颚、舌、下颚、下唇组成
口器与病原体的传播有关
胸部
分前、中、后胸
各胸节的腹面有足1对,即3对足,称前足、中足和后足。
(中胸和后胸背侧)翅2对,前翅和后翅
双翅目昆虫:前翅+平衡棒
腹部
腹部由11节组成
外生殖器的形态构造因种而异,特别是雄性外生殖器,是昆虫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生活史
变态( metamorphosis)
定义:昆虫从幼虫变为成虫性成熟(即胚后发育)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及行为和本能上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过程的总和,称为变态。
完全变态
昆虫个体发育中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各期之间在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差别显著
如蚊、蝇、白蛉和蚤等
不完全变态
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不需要经历蛹期的
虱、臭虫、蜚蠊
两次蜕皮之间的虫态称为龄
所对应的发育时间称为龄期
最后一个龄期幼虫发育为蛹的过程称为化蛹
蛹发育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第一节蚊
按蚊属、库蚊属和伊蚊属与疾病关系最密切
形态与结构
头部
复眼、触角和触须各一对
蚊的口器常称为喙,属刺吸式口器,
由上唇、舌各1个,上、下颚各1对,包藏于鞘状的下唇内。
上颚末端呈刀状,内有细锯齿以切开皮肤,下颚窄呈细刀样,有锯齿以刺入皮肤
刺吸时上唇与舌及上颚组成⻝管,以吸取血液。舌的中央有一唾液管,可将唾液及病原体注入人体,
胸部
分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胸节各有足一对,中胸有1对翅,后胸为平衡棒
足上鳞片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纹状,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腹部
分10节,第1~7节明显可见
部分种类背面有淡色鏻片组成横、纵条或斑。
末端3节为外生殖器
雌蚊
尾须1对
雄蚊
钳状的抱器——是蚊种鉴别的重要依据
内部结构
消化、排泄、呼吸、循环、生殖等系统
消化系统
涎腺1对——分泌和贮存涎液(内含抗凝血素、溶血素、凝集素等)→引起局部血管扩张
生活史
蚊的发育属完全变态
生活史分4个时期,即卵、幼虫(孑孓)、蛹和成虫。 前3个时期生活于水中,而成虫生活于陆地上
卵
雌雄交配后雌虫吸血, 始产卵于水中,蚊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
幼虫
俗称“孑孓”,共分4龄。幼虫在水中生活,经过3次蜕皮变为第4龄幼虫,再蜕皮1次变为蛹
口器为咀嚼式,两侧有口刷以摄取食物
呼吸管——幼虫期蚊分类的重要依据
蛹
蛹不食能动,停息于水面,经2天羽化成蚊。
成蚊
交配、吸血、产卵
生活在陆地上
自卵发育到成蚊:9-15天
生理与生态
滋生习性
成蚊产卵的地点就是幼虫的滋生地
田塘型—清洁静止大型水体
如中华按蚊
缓流型—清洁流动水体
如微小按蚊
丛林型—清洁小型积水体:
如大劣按蚊
按蚊
污水体
如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容器型—人工容器
埃及伊蚊、白纹按蚊
治理和改造是灭蚊的根本措施
成蚊交配
有群舞现象;雌蚊一生仅交配1次,精子一生够用
吸血习性
雄蚊不吸血,只吸食植物汁液及花蜜
雌蚊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卵巢才能发育、产卵,在吸血过程中雌蚊获得病原体成为传播媒介
两次吸血的间隔时间与卵巢周期发育一致。每次吸血至产卵的周期称生殖营养問期(多为2天)
生殖营养周期和生理龄期
栖息习性
掌握蚊种的栖息场所是制定灭蚊措施及考核灭蚊效果的依据
雌蚊吸血后,寻找(阴暗、潮湿、避风)场所栖息、待血液消化、卵巢发育成熟,再去产卵。
家栖型
饱血后仍停留室内,产卵时飞往滋生地。如微小按蚊、淡色库蚊
半家栖型
吸血后稍在室内停留,再飞向室外产卵。如中华按蚊
野栖型:
吸血至产卵完全在野外。如大劣按蚊
季节消长和越冬
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温度、湿度、雨量均影响着蚊虫的繁殖和数量。
蚊类的冬眠是一种生理现象,此阶段发育停顿、活动停止、代谢降低,进入休眠或滞育状态
库蚊多以成虫越冬;伊蚊多以卵越冬如白纹伊蚊;按蚊有以成虫越冬的,也有以幼虫越冬的
三属蚊种的区别
按蚊
呈灰褐色,翅上有黑白斑,足上多有白环。
库蚊
呈棕褐色,翅上多无黑白斑,足多无白环,腹部后面有基白带。
伊蚊
呈黑色,翅无黑白斑,足有白环,中胸盾片正中有1条白色纵纹,腹部后面有基白带。
与疾病关系
疟疾
按蚊传播
间日疟:主要由中华按蚊传播。
恶性疟:主要由微小按蚊传播。
丝虫病
马来丝虫:主要由中华按蚊传播。
班氏丝虫:主要由库蚊传播。
乙脑
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传播.
登革热
主要由白蚊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
我国的蚊传病有★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四类
蚊传的人体疾病都是生物性的,不论其病原体为原虫、丝虫或病毒都必须经过在媒介蚊体内经发育和增殖阶段,才能传到新的宿主。
防制原则
环境治理
通过环境改造和环境处理改变孳生环境,减少人蚊接触机会
化学防制
使用化学药物杀灭成蚊。
防蚊驱蚊,加强自体防护。
生物防制
放养食蚊鱼类,消灭蚊类幼虫,改造无水环境。
第六节蝇
结构
全身披有粗壮的鬃毛
头部
一对复眼大;3个单眼排成三角形
口器多为舐吸式,少数种类(吸血蝇)为刺吸式;
以口盘直接舔吸食物
胸部
前胸和后胸退化,中胸发达,背板上鬃毛的排列形式、条纹特征是分类依据
蝇足多毛,末端具爪、爪垫各一对和一个刚毛状的爪间突
发达的爪垫密布纤毛,可分泌黏液,具黏附作用并能携带病原体
腹部
末端数节为外生殖器
雄蝇外生殖器是蝇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五属蝇种的区别
家蝇
灰褐色,腹部背面有4条黑色纵纹
腹部橙黄色,并具有黑色纵条
金蝇
躯体肥大,头比胸宽。体呈青绿色,金属光泽。 复皮眼眼深红色,颊为橙黄色。
绿蝇
呈绿色金属光泽,颊部银白色,胸背部鬃毛发达
麻蝇
体灰色,胸背有黑色纵纹3条 腹背是黑白相的棋盘状斑
丽蝇
体大,胸部青灰色,中胸有3条明显黑色纵纹,颊黑色 腹背具蓝色金属光泽
生活史
属于完全变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期。
卵
乳白色,卵粒常堆积成块
经1天孵化出幼虫
幼虫
又称为蛆,乳白色,无眼也无足,多数为圆柱形,前尖后钝,分头、胸、腹三部分
幼虫后气门的形状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幼虫分3龄
蛹
蛹不食不动
经3~17天羽化
成虫
羽化2~3天后进行交配,一般一生仅交配1次
蝇完成生活史需8~30天,成蝇寿命一般1~2个月
生态
1.幼虫习性
蝇类多孳生于人、畜粪便、腐败的动植物及垃圾等处。
2.食性
①吸血蝇类
具刺吸式口器,例如非洲的舌蝇传播锥虫病,俗称睡眠病
②非吸血蝇类
具有舐吸式口器。
多数蝇类为杂食性;
蝇取食频繁、有边爬、边吃、边吐、边排便的习性,,易使病原体污染食物,造成疾病传播。
3.活动与栖息
有趋光性、多在白天活动
活动受气温影响,30°C时最活跃,10C以下不活动;
活动受食物影响,闻香逐臭,嗅觉灵敏
蝇的飞翔能力很强
4.季节消长
5.越冬
越冬形式
幼虫、蛹和成虫期均可越冬
舍蝇
以幼虫期越冬
绿蝇
多数以蛹期越冬
金蝇、丽蝇、麻蝇
越冬场所
以幼虫多在滋生物底层
以蛹期越冬则在滋生地附近的表层土壤
成虫越冬则在暖室、地窖、地下室、墙缝、屋角等较温暖而隐蔽处蛰伏越冬
与疾病的关系
传播疾病
机械性传播
特有的食性使得非吸血蝇类通过体内外携带病原体,将病原体扩散,蝇可传播痢疾、霍乱、伤寒等疾病
以消化道疾病为主,主要在夏秋季,重要的传病蝇种是舍蝇和大头金蝇。
生物性传播
蝇类可作为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
舌蝇传播非洲的锥虫病/睡眠病
蝇蛆病
蝇类幼虫寄生于人体伤口或某些器官所致的疾病,称蝇蛆病
眼、口腔、耳鼻咽蝇蛆病
麻蝇和丽蝇
皮肤蝇蛆病
皮蝇和牛皮蝇
防止原则
环境防制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垃圾以防止蝇类孳生。
化学防治
对蝇类活动、栖息场所喷洒药物以杀蝇
物理防制
用物理方法诱杀成蝇,对粪便无害化处理杀死幼虫。
捕蝇笼、粘蝇纸
生物防制
应用蝇类天敌和致病生物。寄生蜂类,特异性寄生于蛹期。
第十节 蜚蠊(蟑螂)
形态
背腹扁平,体表油亮光泽
触角细长呈丝状,口器为咀嚼式
雄虫的最末腹板后缘两侧着生1对腹刺,雌虫无腹刺(雌虫若虫有腹刺)
生活史
不完全变态,有卵、若虫、成虫3期
常见蜚蠊种类
德国小蠊:10-14mm,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两条直的暗黑色纵带
美洲大蠊:28-32mm,红褐色,前胸背板淡褐色,中部有黑褐色蝶形斑,接近前缘有“T”形淡黄色斑
黑胸大蠊:24-30mm,棕褐色,前胸背板与体色一致,无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