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篇 医学节肢动物学
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arthropodology)是研究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活史,生态、地理分布、与传病的关系及防治措施的科学。由于昆虫纲在节肢动物中占绝大多数,所以通常又将医学节肢动物
编辑于2022-05-31 19:17:02第四篇 医学节肢动物学
第十七章 概论 206
节肢动物(arthropod)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占全球动物种类的2 / 3 以上,其中与医学有关的种类,即可以通过骚扰、螫刺、吸血、毒害、寄生和传播病原体等方式危害人畜健康的节肢动物,称医学节肢动物(medical arthropod).研究医学节肢动物的分类、形态、生活史、生态、习性、地理分布、致病和防制方法的科学,称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
一、医学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206
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① 躯体分节,左右对称,具分节的附肢;②体表骨骼化,由甲壳质(chitin)和醌单宁蛋白(quinone tanned protein)组成,亦称外骨骼(exoskeleton) ;③循环系统开放式, 整个循环系统的主体称为血腔, 内含血淋巴;④发育史大多经历蜕皮( ecdysis , molt )和变态(metamorphosis) 。
二、医学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 206
1.昆虫纲
虫体分头、胸、腹3 部分。头部有触角1 对,具有感觉功能;胸部有足3对。与医学有关的常见种类有: 蚊、蝇、白蛉、蠓、蚋、虻、蚤、虱、臭虫、蜚蠊、桑毛虫、松毛虫、刺毛虫和毒隐翅虫等。
2.蛛形纲
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或头胸腹愈合成躯体。头胸部无触角,有足4对。与医学有关的常见种类有:蜱、革螨、恙螨、粉螨、蠕形螨、疥螨、蝎子和蜘蛛等。
3.甲壳纲
4.唇足纲
5.倍足纲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 206
(一)直接危害
1.骚扰和吸血
2.螫刺和毒害
3.超敏反应
4.寄生
(二)间接危害
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 造成疾病在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此类由医学节肢动物传播病原体而引起的疾病称为虫媒病, 传播虫媒病的医学节肢动物称为媒介节肢动物, 亦简称虫媒(insect vector ) 。依据病原体与医学节肢动物的关系, 可将传播病原体的方式分为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类型。
1.机械性传播
2.生物性传播
病原体必须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和( 或) 繁殖后才具有感染性, 然后再被传播到新的宿主。根据病原体在虫媒体内的发育与繁殖情况, 可将此种传播方式分为四类
(1) 发育式传播( developmental transmission ) : 病原体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只有发育而无繁殖, 即病原体仅有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变化, 并无数量增加。如丝虫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2)繁殖式传播(propagative transmission):病原体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只有繁殖而无发育,即病原体仅有数量增加,并无形态变化。如黄热病病毒和登革热病毒在蚊体内、鼠疫杆菌在蚤体内、回归热螺旋体在虱体内和东方立克次体在恙螨体内的繁殖等。
(3)发育繁殖式传播(developmental- propagapative transmission ):病原体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不但发育而且繁殖, 即病原体既有形态变化, 又有数量增加, 这种病原体必须在虫媒体内完成发育和繁殖过程后才能传染给人。如疟原虫在蚊体内、杜氏利什曼原虫在白蛉体内的发育和繁殖等.
(4)经卵传递式传播(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病原体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不但繁殖而且能侵入卵巢,经卵传递至下一代,产生众多的具有感染性后代,造成病原体的广泛传播。如蚊体内的日本脑炎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硬蜱体内的森林脑炎病毒和软蜱体内的回归热疏螺旋体等.
(三)病媒节肢动物的判定
1.生物学证据
2.流行病学证据
3.实验室证据
4.自然感染证据
四、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 208
(一)环境防制
(二)物理防制
(三)化学防制
(四)生物防制
(五)遗传防制
(六)法规防制
第十八章 昆虫纲 210
昆虫纲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类动物,与人类经济和健康关系密切,也是医学节肢动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是虫体分头、胸、腹3 部分,头部有触角1 对,胸部有足3 对,故又称六足纲。
形态
1.头部
为感觉和取食的中心,有触角 (antenna)1 对,司嗅觉和触觉,复眼(compound eye) 1 对。 头部前方或腹面有取食器官,称为口器(mouthpart) , 通常由上唇(labrum)、上颗(mandible)、舌(hypo-pharynx)、下颚(maxilla)及下唇(labium)组成。根据形状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其中与医学有关的有:咀嚼式(如蜚蠊)、刺吸式(如蚊)和舐吸式(如蝇) 。
2.胸部
分前胸(prothorax) 、中胸(mesothorax) 和后胸( metathorax) 。各胸节的腹面有足1 对,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多数昆虫的中胸及后胸的背侧各有翅1 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双翅目昆虫仅有前翅,后翅退化成棒状的平衡棒(halter)。
3.腹部
分节,通常由11节组成,但各类昆虫的体节常有愈合变形,所以外表可见的腹节数目差别很大。雌虫的尾端具有各种形状的产卵器,雄虫的尾端具有构造复杂的外生殖器,形态结构因种而异,是昆虫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生活史
昆虫从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它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 此过程称为变态( metamorphosis) 。昆虫个体发育中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 个时期的, 称为完全变态( complete metamorphosis ) , 其幼虫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差别,如蚊、蝇、白蛉和蚤等; 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卵、若虫(nymph )、成虫3 个时期,不需要经历蛹期的,称为不完全变态(metamorphosis),其若虫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与成虫差别不显著, 通常仅表现为虫体较小, 性器官未发育或未发育成熟,如虱、臭虫、蜚蠊等。在昆虫胚后发育过程中, 幼虫或若虫通常需要蜕皮数次, 两次蜕皮之间的虫态称为龄(instar ) , 其所对应的发育时间称为龄期(stadium) ; 幼虫发育为蛹的过程称为化蛹( pupation) ; 蛹发育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emergence)。
第一节 蚊 210
蚊(mosquito) 属于双翅目(Diptera) 、蚊科(Culicidae),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蚊分布广,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的蚊共有3 亚科,112 属,3500 余种。我国已发现18 属近400 种蚊,其中按蚊属(Anopheles) 、库蚊属和伊蚊属(Aedes) 与疾病关系最密切, 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生活史
1.卵
2.幼虫
3.蛹
4.成蚊
生理与生态
传播的疾病
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寨卡病毒。
第二节 白蛉 216
传播疾病:1.黑热病;2.东方疖;3.皮肤黏膜利什曼病;4.白蛉热;
第六节 蝇
形态
生活史
1.卵
2.幼虫
又称为蛆
3.蛹
4.成虫
与疾病的关系
1.传播疾病
(1)机械性传播
(2)生物性传播
2.蝇蛆病
(1)皮肤蝇蛆病
(2)眼蝇蛆病
第七节 蚤 224
形态
与疾病的关系
1.鼠疫
2.地方性班疹伤寒
3.绦虫病
微小膜壳绦虫
第八节 虱 226
形态
1.人虱
2.耻阴虱
与疾病的关系
1.流行性斑疹伤寒
病原体:普氏立可次体
2.战壕热
病原体:五日热罗卡里马体
3.虱媒回归热
病原体:回归热疏螺旋体
第九节 臭虫 228
形态
与疾病的关系
臭虫夜晚吸血骚扰,影响睡眠。叮咬后可使皮肤敏感性高的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痛痒。臭虫抗原与过敏性哮喘关系密切。在非洲,有因臭虫大量吸血引起贫血或诱发心脏病及感冒的报道。臭虫长期被疑为传播疾病的媒介。用实验方法可使臭虫感染多种病原体,并发现少数病原体有自然感染但在自然条件下,能否传播人类疾病尚未得到确证。
第十节 蜚蠊 229
形态
口器:咀嚼式
第十九章 蛛形纲 233
第一节 蜱 233
一、硬蜱
形态
与疾病的关系
1.直接危害
有些硬蜱涎腺分泌的神经毒素,可经叮刺吸血注入宿主体内导致运动性神经纤维传导阻滞,引起上行性肌肉萎缩性瘫痪或神经麻痹, 称为蜱瘫痪( tick paralysis),重者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2.传播疾病
二、软蜱
形态
第四节 蠕形螨 244
形态
流行与防治
人体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国外报告人群感染率为27%~100% , 国内人群感染率一般在20 % 以上, 最高达97.86 % 。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感染以毛囊蠕形螨多见, 皮脂蠕形螨次之, 部分患者存在双重感染。感染的年龄从4 个月的婴儿至90 岁老人。毛囊蠕形螨感染随年龄的增长感染机会增加,以40~60岁人群的感染率最高。检查方法、检查次数、取材部位和时间(昼或夜),以及环境因素均对检出率有影响。 人体蠕形螨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人体蠕形螨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大。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肥皂、化妆品等均对人体蠕形螨不具杀灭作用。预防感染的措施包括: 避免与患者接触, 家庭中毛巾、枕巾、被褥、脸盆等需专用并常烫煮消毒。不用公共盥洗器具, 严格消毒美容、按摩等公共场所的用具。口服甲硝唑、伊维菌素、维生素B6 及复合维生素B ,兼外用甲硝唑霜、苯甲酸苄酯乳剂和二氯苯醚菊酯霜剂、桉叶油以及百部、丁香和花椒煎剂等均有一定疗效。
第五节 疥螨 246
形态
致病
疥螨寄生导致疥疮。病变多从手指间皮肤开始,随后可蔓延至手腕屈侧、腋前缘、乳晕、脐周、阴部或大腿内侧等好发部位。局部皮肤可出现丘疹、水疱、脓疱、结节及隧道,病灶多呈散在分布。少数患者发生痂型疥疮, 皮损表现为红斑、过度角化、结痂和角化赘疣。疥疮最突出的症状是剧烈瘙痒,白天较轻, 夜晚加剧, 睡后更甚, 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由于虫体夜间在温暖的被褥内活动和啮食力增强所致, 症状严重时患者往往难以入睡。由于剧痒而搔抓可产生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若患处继发性细菌感染, 可导致毛囊炎、脓疮、疖肿或特殊型疥疮等,严重者可致湿疹样改变或苔藓化等病变。
流行与防治
硫磺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