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游戏力养育
游戏力养育
1 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养育的第一原则
游戏力养育的目标是培养良好健康的亲子关系
儿童时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对成年后的婚姻及亲子关系有正向影响,反之亦然。
游戏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
蓄满“爱之杯”
清空“情绪之桶”
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
来自自身的焦虑
来自外界的压力
例如课业压力
隔代教养压力
游戏力养育使孩子受益的同时也让父母内心充实
游戏力养育的特别之处
亲密关系
游戏态度
共情之心
2 游戏力养育的第一步
联结
与孩子的联结
与自己的联结
联结的断裂与重建
重建联结,永不嫌早,也永远不晚
养育的目的在于尽早发现联结断裂,尽快重建联结
联结使人快乐,联结断裂令人痛苦,重建联结则让人如释重负
建立联结的方式
游戏
情绪理解
向内看
倾听自己:通过反思和自我觉察,避免冲动反应,找到释放情绪的方法
举例,倾听伙伴
其他方式,写日记、冥想等
倾听孩子:观察和尝试理解孩子的内心,看到表面行为下的内在感受和需求
轻推
轻推的定义,以及为何要轻推:往父母和孩子共同期待的方向引导,小力度推动孩子向前取得进步
轻推的关键点
情绪的临界点
如何判断情绪临界点
轻推的五个重要原则
始终陪伴
速度要慢
经常暂停,永不放弃
保持在情绪临界点上
始终给予情感支持
轻推的几个游戏
3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所有孩子都需要安全感
安全依恋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
建立安全依恋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安全循环
孩子有需求,养育者满足这个需求,孩子情绪放松,养育者获得成就感——完成一次安全循环
无数次的安全循环内化形成稳定的安全依恋关系
建立安全感
回应:辨识孩子的需求,并满足他
反复的积极互动:多建立正向的联结,使孩子产生足够的安全感
镜像反映:模仿孩子的表情,帮助他们疏导和应对自己的情绪
分离焦虑
短期分离
短期分离之后孩子出现哭闹,是一种安全依恋关系,代表着对自己感到安全的人倾倒“情绪之桶”的表现。
长期分离
期间需要和孩子保持联结,在重聚之后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去重建联结。
孩子成长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生命开始阶段(怀孕—4个月)
走进世界阶段(4—18个月)
孩子会通过感官发现周围的新事物,用身体探索世界
最好的互动游戏是躲猫猫,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独立探索阶段(18个月—3岁)
奇迹岁月阶段(3—6岁)
能力发展阶段(6—12岁)
身份认同阶段(12—18岁)
成年阶段(18岁以上)
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
开启新的家庭传统:学习接纳
与其他同病相怜的父母进行倾听伙伴交流能帮助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包括接纳他们永久性的特征和情绪
先接纳孩子,然后轻推促进改变
孩子自我决策力的形成
在照顾自己的时候,孩子需要学习和自己的身体调频,并根据所收到的信号做出改变
在游戏的时候,孩子来选择玩什么以及怎么玩
认知重构,理解孩子
用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用创新的方式描述那些被贴上有害标签的孩子
高冲击型儿童
熊猫幼崽
打闹游戏可以提高孩子对身体运用的感知,帮助他们减少无意中伤害别人的概率
4 终身成长的父母
搭建支持系统
养育者的内在价值观,思考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养育方式有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自我反思能够促成深刻的内在变化和深化联结
组建属于自己的养育团队
倾听是迈向相互理解和团队合作的一步
团队中的成员相互信任,良好的倾听和尊重的言语会改善沟通,顺畅的沟通会让团队运作更高效。
在不同的养育方式产生碰撞时,将目标从获胜转变为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就会更容易倾听他人
爱与智慧的传承
保留美好:回忆成长过程中的美好瞬间,记录下好的教养方式
放下不好:摒弃那些曾经遭受过但不想传承下去的教养方式
加入向往:填补养育者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一些重要养育因素
最常见的、最需要填补的缺失是:精心的照顾、游戏力、保护和慈悲。
5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给孩子能做主的“特殊时光”
在某个时段,父母能一对一地陪伴某个孩子,不带其他兄弟姐妹,心思全部放在这一个孩子身上,不打电话、不工作、不做家务。我们把这样的时段称为“特殊时光”(Special Time)。
父母只要多花点时间,放松快乐地陪陪孩子,就能解决家庭中的大部分挑战和问题。
不用担心,游戏、爱或接纳绝对不会惯坏孩子。真正惯坏孩子的是,父母因无法应对孩子的情绪而违背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不得不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
三种最高质量的陪伴
眼对眼
用深情的目光对视来和孩子建立紧密联结
除了进行目光接触外,还要真正看到孩子。(有时父母会被自己的期待阻碍,看不清孩子的真实模样。)
眼对眼也是一种表达联结的共情:我看到你了,我听到你了,我理解你,我能承受你的情绪。
肩并肩
肩并肩意味着和孩子在一起:生活遇到挑战时,和孩子一起面对;生活变得美好时,和孩子一起分享。
先联结,后指导
父母和孩子肩并肩站在一起,倾听他,认真思考,尝试理解孩子到底想说的是什么
游戏能让人产生快乐和亲密的感觉,增加掌控感,促进学习,找到自信。孩子在玩游戏时,父母有三项重要的工作可以做:重视并保护、观察、(需要时)加入。
重视儿童的游戏要认识到游戏对于儿童的社交、情感及智力发展都至关重要。
保护儿童的游戏权利意味着父母要顶住社会压力,不要“为了有个好未来”,而让学业和各种活动占据孩子的全部时间
观察孩子是让孩子自由玩耍,不要给任何指导,认真观察他们在游戏中是怎样自然而然地学习的
加入孩子的游戏,和他们建立深入的联结,让孩子来进行自我决策
把问题带人游戏区,肩并肩的陪伴孩子。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父母可以慢慢后退,让孩子越来越独立
心连心
心连心地陪伴孩子意味着父母和孩子都从内心最深处感受到一种深厚的人类联结
心连心,需要父母把小时候感受到的爱和共情传承下去。如果没有接收到足够的爱和共情,就需要唤醒自己身体里沉睡的内在共情能力。
当孩子遇到痛苦时,承认孩子的痛苦感受,而不是被痛苦感受淹没
承认并承受孩子的感受的同时,一定要承认并承受自己的感受。童年时期的所有感受都值得共情和接纳,身为父母,所有不可避免的痛苦都值得同情和慈悲。
陪伴孩子的六个基本原则
爱促进联结
无论是在玩耍、管教、照顾还是设限的过程中,联结都是养育的关键。当孩子的“爱之杯”被蓄满时,当他们和父母在一起感到安全和安心时,当他们被温柔以待、得到耐心和尊重时,会得到最好的学习,合作有爱。
游戏中跟随孩子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主导游戏,从而体会到力量感,在被尊重的同时还可以学会如何尊重别人
透过表面看到深层感受
举例,哭泣是情绪的宣泄,是感到伤心和遭受丧失时的生理反应。
轻推助力改变
当孩子已经做好准备时,父母可以轻推,给孩子引入新的变化;如果还没准备好,则再回到原位,跟随孩子就好。
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强大感
游戏中身份置换,反而使得孩子与父母关系更加亲密,也跟尊敬父母
父母向内看关注自己
遇到瓶颈的时候,向内看审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找到和孩子重建联结的方式。
游戏Vs 情绪理解
如果认为可以玩游戏,先玩游戏
游戏效果不好,则回到情绪理解
如果孩子已被情绪淹没,先进行情绪理解
当孩子情绪平静后,再进行游戏
父亲的陪伴从小事开始
母亲协助父亲参与育儿
支持父亲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关系
给父亲和孩子单独相处时间
理解为人父的情感挑战
父亲参与育儿
把与孩子的联结放在首位
父亲的陪伴是无可替代的,并不需要什么昂贵或花哨的安排,只要在一起玩就可以。
不要对孩子的拒绝太当真
当孩子把你推开时,并不代表着他不尊重你,只是说明你们之间的联结断裂了,该重建联结了
和其他父亲谈谈
多子女家庭的亲子陪伴
要想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关键是不要充当法官和裁判,而要成为太阳,当父母把温暖洒在每个孩子身上时,他们都会被爱和安全感蓄满杯,减少打架的需求
父母不需要去解决孩子们之间的问题,但需要与他们共情。让孩子们知道父母对他们有信心,相信他们可以自己化解冲突。
爱是没办法强迫的,只能培养和示范。如果想让孩子们友善,懂得分享,那么父母就要对他们友善,与他们分享。
6 玩耍是最严肃的教育
放弃成为完美的父母
游戏力养育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组方法
游戏是游戏力养育思维方式的核心之一,因为游戏是儿童世界的母语,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最佳方式
游戏力养育是一条中庸之道,介于过于严厉和过于放任的养育方式之间
养育路上并非孤立无援
加入父母支持小组
记录情绪触发点
触发点
引发的原因
反应的来源
回应
被触发回应
有效回应
放下自我批评
放下自我批评不是说养育的好坏无所谓,也不意味着不能犯错,而是说,即便搞砸了,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赞扬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对自己心怀慈悲,这样才有可能发生改变。换句话说,转化自我批评的最佳答案是自我慈悲
让所有父母得到充分支持,这样他们才能支持自己的孩子。
当父母的需求得到满足,就能更好地满足孩子对于游戏、联结和快乐的基本需求。
举个例子:你的孩子说了一句脏话(触发点),你顿时感到非常恐惧(引发的反应)。为什么你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呢?也许是因为你小时候曾经因说脏话受到过严厉的惩罚(引发反应的来源)。你有一种对孩子大喊大叫的冲动(被触发回应),但是你深吸一口气,想起来自己想要的育儿方式是共情和联结,于是,你平静地和孩子讨论什么才是合适的语言(有效回应)。
共情意味着: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而不是:我会不遗余力地保证让你不再生气
「本章的重点是通过自我反思的方法来理解自己,调动内在的养育知识,同时也和大家一起回顾各种育儿经历、感受、品质和价值观,帮助大家更好地反思。」 摘自:《游戏力养育》 — [美] 劳伦斯·科恩(Lawrence J.Cohen)
「看到孩子原本的样子,不强求他成为不一样的人,否则父母会陷入深深的失望,让孩子感到无比沮丧。学会接纳孩子的同时,也要接纳自己。孩子应该得到共情,而非谴责;父母应该自我慈悲,而非自我批评。」
不必因为自己孩子的成长速度低于平均水平而责怪孩子,只要信任成长的力量就好!
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爱、被尊重、被倾听、被接纳、被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