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服药物的吸收
口服药物的吸收思维导图包含: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药物的吸收、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药物的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组成
理论模型
性质
膜转运途径*
二、药物转运机制*
分类
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
跨细胞脂质途径
小分子脂溶性物质
膜孔转运
亲水性小分子
通道介导转运
水溶性小分子
促进扩散
转运体
主动转运
膜动转运
入胞作用
大分子物质
出胞作用
胰腺分泌胰岛素
特点
顺浓度、不需能量
顺浓度、不需能量;速率快效率高、选择性、饱和现象、部位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逆浓度、需要能量;需要载体、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受代谢抑制剂影响、部位特异性、符合米氏方程
需要能量、膜变形
三、药物转运体
定义
四、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一)胃
PH1~4;表面积0.1;弱酸性药物吸收较好
(二)小肠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PH5~7.5;表面积200;药物吸收主要部位
(三)大肠
盲肠、结肠、直肠
滞留时间长,有利于药物吸收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消化系统因素
胃肠液
酶类
胆酸盐
黏液层
胃排空与胃空速率
影响因素
糖类、蛋白质、脂肪
流食、固体食物
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药物如抗胆碱药、抗组胺药、麻醉药、止痛药
站姿、卧姿;侧卧;情绪等
肠内运行
固有运动:分节运动、蠕动运动、黏膜与绒毛的运动
促进固体制剂进一步崩解、分散,使之与肠液充分混合,增加了药物与肠表面上皮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食物的影响
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
改变胃空速率;消耗胃肠水分;增加内容物黏度
促进药物的吸收
脂肪类食物促进胆汁分泌;部位特异性吸收药物组织器官血流量增加
(二)循环系统因素
肠胃血流速度
肝首过效应
经肠胃给药的药物在尚未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前即在肝脏被代谢,使进入血液循环的原型药量减少的现象。
肠肝循环
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双峰现象。
胃淋巴系统
(三)疾病因素
二、药物因素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1、药物的解离度
2、药物的脂溶性
油水分配系数
3、药物的溶出
药物的溶出速率;水溶性药物与难溶性药物
N-W方程;PH、晶型、溶剂化物、粒子大小
(二)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理化性质
提高稳定性:
制成前药;肠溶包衣技术;加入酶抑制剂;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
三、剂型与制剂因素
(一)剂型与药物吸收
生物利用度高低顺序: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二)制剂处方与药物吸收
1、黏合剂、稀释剂、崩解剂、润滑剂、增稠剂
2、表面活性剂
溶解上皮细胞膜脂质;形成胶束增溶作用;形成复合物改变渗透性;降低表面张力
3、络合作用、吸附作用、固体分散作用
4、包合作用
(三)制剂工艺与药物吸收
第三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一)定义与分类
(二)基于BCS的制剂设计
Ⅱ类药物的制剂设计
制成可溶性盐类;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合物;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包和材料;增加药物表面积;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滞留时间;抑制外排转运及肠壁代谢
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一、注射部位与吸收途径
静脉注射iv、动脉注射ia、皮内注射id、皮下注射sc、肌内注射im。静脉注射和动脉注射不存在吸收过程。
1、静脉注射 <50ml
2、肌内注射 2~5ml;起效比静脉注射慢但更安全,比皮下刺激性小;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
3、皮下注射 1~2ml;吸收较肌内注射慢;可发挥长效作用。
4、皮内注射 0.1~0.2ml;血管细小吸收差;皮肤诊断与过敏实验;难以进入血液循环。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肌内注射: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肉>臀大肌;按摩热敷加快血液流动;运动;与肾上腺素合用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蛋白结合;溶解度
(三)制剂因素
注射剂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水包油型乳剂>油包水型乳剂>油混悬剂
PH、渗透压;油为溶媒延缓吸收;附加剂
第四节 鼻腔给药
1、吸收迅速,脂溶性药物容易吸收
2、避免肝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
3、除局部作用外,可发挥全身作用
4、较胃肠道酶活性低,PH温和
5、血流状态影响药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