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的信息加工
普通心理学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包括意识、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考试必备资料!
编辑于2022-03-16 22:26:34人的信息加工
意识
含义:对自己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一种心理状态和高级的心理功能
种类
无意识:无意识行为(自动化了的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
前意识
意识
功能——觉知 计划 选择 监控
其他意识状态
睡眠
轻度睡眠 睡眠锭 第三阶段 深度睡眠(δ波多) REM
功能:恢复 减少能量消耗
普遍性 特殊性
梦
特征:不协调 不连续 认知不确定
注意
含义:心理状态,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 维持 监督和调节 整合
种类
不随意注意
含义: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因素
刺激物特点(相对强度、新异性、对比性、运动变化)
人本身的状态:个人需求 直接兴趣 情绪情感状态等
随意注意
含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人独有
影响因素:注意目的与任务 兴趣 过去经验 人格
随意后注意
含义: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影响因素: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选择性注意 —— 双耳分听实验
持续性注意 —— 警戒作业
分配性注意 —— 双作业操作
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
脑干网状结构:维持觉醒和兴奋
边缘系统:参与调节感觉、内脏活动;与情绪 行为 学习 记忆等有关;“注意神经元”选择信息
大脑皮层
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的品质——注意广度 稳定性 注意分配 注意转移
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有限,双耳分听实验,全/无原则
衰减理论:不是全/无,鸡尾酒会效应,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不同,没有注意的受到衰减
后期选择理论:stroop效应,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多阶段选择理论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感觉
感觉概述
含义: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作用
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内外平衡(感觉剥夺)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种类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运动觉是最基本的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视听嗅味肤)
近刺激(感觉器官,变化大)
远刺激(物体本身,变化不大)
感觉测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JN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三大定律
韦伯定律
公式——k=△I/I
含义
最小可觉差与原刺激量之比为一个常数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只适用于中等刺激
费希纳对数定律
公式——P=K㏒I
含义
JND在主观上相等
感觉的大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斯蒂文斯幂定律
公式——P=KI^n
含义
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幂成正比
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幂指数较低,感觉量随物理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
能量分布较小的感觉通道,幂指数较高,物理量变化的效果较为明显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由于持续的刺激作用而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升高或降低(痛觉很难发生)
感觉后像:刺激停止后在人脑中暂时保留的印象(正负后像)
感觉对比: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同时对比和继后对比)
感觉相互作用:某种感觉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受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感受性提高或降低
感觉补偿:某种感觉消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
联觉:一种感觉的刺激会产生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视觉
适宜刺激——380-780mm光波(长☛短,赤橙黄绿 青蓝紫)
视觉现象
色觉三种属性:色调 明度 饱和度
色觉现象
普肯耶:锥昼长 棒夜短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加法;三原色:红绿蓝;补色律(白灰)、间色律、代替律
颜料混合:减法,三原色:黄青紫
视觉掩蔽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其间隔频率的增加产生融合连续的感觉(~临界频率)
后像
视觉适应:暗适应(感受性☝和明适应☟)
视敏度:分辨最小物体或细节的能力(最小可见/游标/最小间隔)
马赫带:侧抑制作用
视觉对比:明暗/颜色
色觉缺陷:色盲 色弱
视觉生理基础
折光机制:眼球
换能机制:视网膜☛锥昼视细颜长 棒夜感明暗短
视觉传导机制
视觉中枢机制(视觉感受野)
视觉理论:三色说(红绿蓝);拮抗说(黑白 红绿 黄蓝)
听觉
适宜刺激:16~20000Hz (1000~4000Hz)
现象
属性:音调(频率) 音响(情感阈限) 音色(波形)
现象
声音掩蔽——纯音 噪音对纯音 纯音和噪音对语音
听觉适应:响度平衡法
听觉疲劳:暂时阈移
生理基础
人耳构造
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理论
频率
共鸣
行波——频率低,蜗顶;频率高,蜗底
神经齐射
其他感觉:触压觉 温度觉 痛觉 嗅觉 味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
知觉
概述
含义:感官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互相联系的作用:觉察 分辨 确认
组织原则:接近或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性;线条朝向;简单性;同域原则;良好图形
特性
理解性
定义:以过去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
影响因素
个体知识经验(知觉定势,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言语指导
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以及定势
作用
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选择性
定义: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
影响因素
客观刺激物(强度、对比、空间、形状、良好图形、轮廓封闭等)
主观因素:需要与动机 兴趣与爱好 目的与任务 已有知识经验及刺激物对其意义
整体性
定义: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综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的能力。如“主观轮廓”
影响因素
刺激物的结构(客观刺激物的关键性成分或关键特征)
个体的知识经验
作用
提高人知觉事物的能力
整体知觉会抑制个别成分的知觉(整体优先)
恒常性
定义: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它的稳定性
种类
形状恒常性
大小(艾姆斯小屋)
颜色(色光照明下,表面颜色不受影响)
明度(照明条件改变,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不变)
方向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和视觉线索(酒驾)
种类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图形掩蔽实验,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
大小知觉
影响因素
距离:a=A/D,A=a*D
物体熟悉度
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体态变化
深度知觉(三维)
线索
肌肉线索(生理):调节,辐合(双眼)
单眼线索
对象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几何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
运动视差与透视
阴暗与阴影
相对大小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1300m)
深度和距离知觉的主要线索(立体电影)
方位知觉
靠视觉和听觉定位方向,触觉 动觉 平衡觉补充
听觉定向线索
时间差:0.00003;0.0006~0.0008;0.00001
强度差:90度 10000Hz 20分贝
位相差
时间知觉
定义: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与顺序性
种类
时序知觉
时距知觉(空&实)
时间点知觉
影响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触>视
一定时间内事件的数量和性质
兴趣与情绪
脑机制
顺行性遗忘——海马
逆行性遗忘——颞叶
事件次序&漠不关心——额叶
运动知觉(网像运动系统&头-眼运动系统假设)
类型
真动知觉(运动知觉上下阈限)
似动知觉
含义:在一定时空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处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属于运动错觉
形式
动景运动(最佳运动或Phi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瀑布效应)
信息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
数据驱动加工
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非感觉信息少,感觉信息多
自下而上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
知觉者的兴趣 态度 需要
对活动的准备和期待
个人知识经验
非感觉信息多,感觉信息少
模式识别理论
模板说(自下而上)
原型说(自下而上)
特征说(自下而上,魔鬼城堡)
结构优势理论说(结构优势效应)
错觉
种类
大小错觉:穆勒、潘佐(铁轨)、垂直-水平、贾斯特罗、多尔波也夫、月亮
形状和方向错觉:佐尔拉、冯特、爱因斯坦、波根多夫、奥尔比逊、格里德火花
原因
眼动理论
神经抑制作用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错误地利用了知觉恒常性)
移情说
完形倾向说
透视说
记忆
记忆概述
含义: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测量记忆保持量:回忆法 再认法 节省法 重构法
过程:编码(记)存储(精细复述)提取(忆,再认和回忆)
种类
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
储存内容不同(长时记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提取时是否有意识参加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记忆的内容和特点(长时记忆)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记忆的具体内容
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
逻辑记忆
动作记忆
神经心理机制
记忆的脑学说
整合论(整体均势)
定位说
SPI理论(编码串行,存储并行,提取独立)
程序记忆系统(内隐)
知觉表征系统(内隐)
语义记忆系统(内隐)
初级记忆系统(外显)
情景记忆系统(外显)
与记忆相关的脑区
海马负责巩固记忆(顺行性遗忘)
杏仁核:与情绪有强烈关联的记忆
前额叶:场景记忆 工作记忆 言语记忆缺陷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反响回路(小白鼠跳台,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突触结构(短时向长时记忆过度)
长时程增强作用(海马可能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储存场所)
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核糖核酸、激素
感觉记忆
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信息加工
图像记忆(视觉的感觉记忆)
声像记忆(听觉的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信息加工
编码形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
编码的影响因素
觉醒状态 组块水平 加工深度
信息存储:组块化和复述
信息提取:平行扫描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完全系列扫描
遗忘:干扰引起的
工作记忆加工系统:语音环路 视觉空间模板 中央执行系统 情景缓冲器(阅读广度测验)
长时记忆
编码形式:语义编码(层次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
编码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信息存储动态变化:消退 概括化 完整化 具体化
存储条件与方法
组织有效的复习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注意用脑健康和用脑卫生
信息提取形式:再认 回忆
信息提取线索:情境/状态依存性记忆
遗忘
遗忘原因/理论
衰退说
干扰说(前摄/后摄抑制)
压抑说
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影响遗忘的因素
时间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学习材料的意义
学习的程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识记者的态度
内隐记忆
测量:知觉辨认和词干补笔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加工深度影响外显
内隐记忆保持较久
记忆负荷量对外显影响大
呈现方式对内隐影响大(感觉通道效应)
干扰因素对外显影响大(线索回忆)
思维
思维概述
含义: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征:概括性 间接性 对经验的重组
种类
直观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
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常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概念
含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内涵与外延)
种类
具体和抽象
合取 析取和关系
自然和人工
前科学(日常)和科学(明确)
概念的形成
理论:假设检验说 内隐学习说 样例学习说 社会实践说 共同要素说
策略
保守性聚焦: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属性
冒险性聚焦:同时改变其中几个属性
同时性扫描:对多个假设进行检验
继时性扫描:每次只检验一种假设
阶段:抽象化 类化 辨别
推理
含义: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概念);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
种类
界定清晰和模糊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问题
语义丰富和语义贫乏
策略
算法式: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爬山法;逆向搜索;选择性搜索;类比迁移
决策
含义:确定性决策和风险决策
理性观:古典决策理论(完全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行为决策理论(有限的理性)
决策过程研究
期望效用理论:EU=Pi*U(Xi)
前景理论:代表性/易得性/锚定和调整启发法
创造性思维
心理成分:想象、辐合与发散思维(创造性的主要成分)、远距离联想能力
特征
新颖性
发散思维(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
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
灵感状态
基本过程:准备 酝酿 豁朗 验证
影响因素:迁移 启发 定势 表征 酝酿 社会因素
表象
含义: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或像图画的心理表征
特征: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心理旋转实验)
作用
表象在思维中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想象
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
综合过程:黏合 夸张 典型化 联想
种类:无意、有意(再造 创造 幻想)
功能:预见 补充知识经验 代替 调节 有助于创造性活动
言语
概述
特征:创造性 结构性 意义性 指代性 社会性与个体性
结构
句子:言语表达的基本形式;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词:言语中可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音位: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功能:符号 交际 概括功能
种类
内部语言
外部语言
书面语言
口头语言
独白语言
对话语言:最基本的语言形式
中枢机制
言语运动中枢:即布洛卡区,左半球额叶;运动性或表达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即威尔尼克区,左半球颞叶;听觉性或接受性失语症
言语视觉中枢:顶-枕叶交界的角回处;语义性失语症
言语感知和理解
言语感知:口头;书面
言语理解:词汇 句子 语篇理解
言语产生类别
言语产生阶段:词汇选择阶段 语音形式编码阶段 发音运动阶段
书写产生阶段:计划 转换 回顾
手势语产生:手边和舌尖现象,也存在手势动作的编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