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刚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刚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的思维导图,包括: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编辑于2022-03-17 11:18:18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为啥要革命【背景条件】
内忧外患
外患:1904-1905, 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选择“局外中立”
内忧:社会矛盾计划,民变四起。
清末“新政”破产
开始
【新政】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实则是一场骗局】
【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两年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结果: “预备立宪”并没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矛盾。
资产阶级发展
常见选择题
① 阶级基础 :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是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② 骨干力量 :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
为了革命做了哪些努力【革命活动宣传】
革命组织、政党
兴中会
兴中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创始人:孙中山
时间:1894年
地点:美国檀香山
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盟-- 是政党)
创始人:孙中山、黄兴等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机关报:《民报》 (记忆: 政党才有喉舌,才有报纸)
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著书立说
章炳麟 --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认为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名字最难记,作品最长 ,驳康有为)
邹容----- 《 革命军 》--- 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不纵容)
陈天华--- 《警示钟》《猛回头》--- 抨击列强,揭露清廷卖国行为。(天地之精华,一警示一回头 两部作品)
孙中山-- 三民主义(民族、权、生) 【就是没有民主】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简称 三民主义。 这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
民生 -- 平均地权
给老百姓一条活路, 地
【措施】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 (对有地的有用没地的没用)
【缺陷】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民族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赶走清朝政府,恢复中国主权
【措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缺陷】反对阻碍革命的满族,但并没有明确反对。
民权 -- 创立民国
给老百姓权利
【措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缺陷】没有明确劳动人民的地位。
辩论
【时间】1905-1907年
【派别】 革命派 VS 改良派(保皇派)
【阵地】 《民报》《新民丛报》
【内容】
①要不要- 以革命手段推翻王朝 (焦点);
②要不要- 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③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结果】革命派取得胜利。
【意义】
1.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
2. 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泛传播。
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
二、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洋务派形成
目的- 为有效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
首领-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冯桂芬。
冯桂芬 -最早阐述--- 李鸿章的幕僚 【但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八个字是别人总结的】
办事机构- 1861年,综合处理洋务的中央机关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98-3月 ,守旧派张之洞《劝学篇》,宣扬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不能变。《劝学篇》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洋务事业
工业
“自强“ - 军用工业 : 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求富”-- 民用工业 : 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性质。 方式: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洋务派 继承了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以达到求强、求富目标【洋务派的目标】
军事
北洋水师(主力):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广东水师
福建水师
南洋水师
教育
创办新式学堂
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1862年)
工艺学堂: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军事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
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国等国学习【洋务运动时候,第一批留学生】
解铃还须系铃人
历史意义
工业: 客观上促进 工业 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育: 成为近代教育的开端。(开办新式学堂,派出最早留学生)
文化:传播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社会: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失败原因
封建性-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腐朽性- 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
依赖性-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依赖性。
顽固派的阻挠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运动(=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宣传活动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日本变政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三考一理】
梁启超- 《变法通议》《时务报》
【变通、 时务报】 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跑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懂得变通】
严复-天演论(翻译了)【天复】
谭嗣同-《仁学》
杀身成仁,【同学】
新旧论战 : 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维新运动: 1898-6-11 戊戌变法: 1898-9-21 【光绪帝】戊戌政变后,新政大部分被废除,保留下来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 戊戌六君子: 1898-9-28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被杀于北京菜市口。【没有梁启超】 我自横刀向天笑⑶,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维新派
守旧派: 张之洞《劝学》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对抗维新变法。
概要
1. 要不要 变法
2.要不要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 要不要 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实质: 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意义(思改国资)
①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③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④ 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历史意义
爱国救亡: 是一场外国救亡运动。
资产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思想启蒙: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改革风气: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简答题: 思、改、国、资
失败原因
【主要原因】
有人阻挠: 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自身原因】
不敢反封: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弱)。
政治: 上不敢否定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 上不敢否定 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化: 上不敢否定 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托古改制。
幻想帝国: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脱离群众:脱离了人民群众。
深刻教训
首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软弱: 戊戌维新以失败而告终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
改革不行: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革命行: 要实现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