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先秦语文教育、秦汉语文教育、魏晋南北朝语文教育、隋唐语文教育、宋代语文教育、元明清语文教育、民国前语文教育、民国时期语文教育、当代语文教育。
编辑于2022-03-17 18:39:42教育学考研333小学教育学的思维导图,内容有小学教育源流、小学教育特性、小学学生、小学教师、小学教育目标、小学教育内容、小学教育环境、小学教育活动、小学教育评价。
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到了近现代,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最终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原理的思维导图:教育可以把可能得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其次,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能力形态,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教育学考研333小学教育学的思维导图,内容有小学教育源流、小学教育特性、小学学生、小学教师、小学教育目标、小学教育内容、小学教育环境、小学教育活动、小学教育评价。
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到了近现代,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最终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原理的思维导图:教育可以把可能得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其次,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能力形态,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
先秦语文教育
教育概况
学校制度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教育思想
孔子
教化百姓是治国手段
先富民,后教民
教育对个体发展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
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
学以致用
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主动学习
老子
教育原则
行不言之教
图难于易
教育方法
因人而异
益损互用
对教师的要求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惟道是从
修身明道
孟子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行仁政”“得民心”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性善论
找回散失的本性
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目的
明人伦
育君子
教育内容
仁义礼智信
教育原则和方法
深造自得
盈科而进
持之以恒
专心致志
博约结合
教亦多术
教师观
以育人为乐
注重自我修炼,示范教育
教学要有方法依据
庄子
教育原则和方法
心斋坐忘
安时处顺
缘督为经
荀子
教育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性恶论
“化性起伪”
“移质”
教育目的
培养士、君子、圣人
教育内容
五经
教育原则和方法
积渐有恒
善假于物
虚壹而静
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知行统一
教师观
教师地位高
教师作用
帮学生“化性起伪”、“正礼”
为师标准
师生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墨子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人受环境、教育极大影响
教育对象
人人都要接受教育
强力教育
教育目的
天下人
“天下兼相爱”
统治者
“兴天下之利”
士阶层
“兼相爱的士人”
教育内容
博古通今
科学技能
逻辑思维
道德政治
教学原则和方法
量力而行
行为学本
不扣必鸣
以志促智
《学记》
教育目的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
学校管理
学校设置
教学计划
教育教学规律
“示敬道”“官其始”“孙其业”“游其志”“存其心”“学不躐”
教学基本原则
正业与居学相结合
教学相长
预、时、孙、摩
启发性
因材施教
教师观
作用和地位
具备条件
懂得教学原则和方法
因材施教,善于晓喻
子主题
秦汉语文教育
教育概况
社会政治
秦朝
焚书坑儒、禁学的文教政策
废百家而独重法
汉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校制度
双轨并行的官学与私学教育
秦汉语文教育内容
识字写字
阅读
写作
秦汉语文教育方法
秦-“以吏为师”的官员教育
汉-自主教学、考察
选士制度
秦汉选士制度
汉朝察举制度
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促进经学的发展
促进政论文写作的发展
教育贡献
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有效
语文思想的形成于实践
加强政治统治,促进汉代教育平民化
教育思想
董仲舒(儒)
教育作用
治国根本
人性向善
培养统治人才
社会教化
教育内容
六艺
教师观
上行下效
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法
圣化
以久次相授业
学法
强勉好学
虚静谦卑
重质轻文
博节相宜
多连博贯
精心达思
积小致巨
专一不二
勤学好问
淮南王(道)
教育理想和目的
《俶真训》:性情淳朴,提升修养
教育作用
✖“弃学而循性”的极端自然主义
学与不学差距很大
提升心智
推进人类文明进程
使社会“无为而治”
教育对象
大众
教育原则和方法
因性而教
教者授以有用,学者学以致用
强学不如好学,苦学不如乐学
勤而博学,戏而勿学;自强而成学,懈惰而废学
实践之然后知之能之
贵是求实而不贵古慕名
服习积贯
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扬雄(汉赋四大家)《法言》
论学习
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目的
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重要性
论教师
教师在知识传递的重要作用
要求教师知识全面
论教育内容
“通天、地、人”
王充(儒)《论衡》
教育作用
治理国家、改造社会
人性向善
教育目的
培养文人、鸿儒
教育内容
诸子百家
知识的价值
论学习
学习的重要性
多思索、多积累经验
敢于追问质疑
魏晋南北朝语文教育
教育概况
政治与教育制度
政治格局与教育发展
政治动荡与教育兴废
等级分化与教育等级性质
社会不安与教育风气
九品中正制与人才选拔
学校与语文教育
官学变革
私学兴盛
弥补官学的不足,培养人才
促进学术文化多向发展
改进教育方法、理念、教育内容
改善社会风气
语文教育内容及方法
识字写字教学
阅读与写作教学
学风与贡献
玄风来袭与语文教育
重视习章句→通意旨
提高社会对语言教育的重视度
深刻影响官学教育制度
佛学传播与语文教育
佛教寺院影响书院教育
佛教用语影响汉语词汇、四声系统
佛教文化影响文学创作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革新中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
私学
教学内容
人才选拔制度
民族融合
教育思想
傅玄《傅子》
教育塑造人性
教育培养才能
语文教育的内容
教师的修养
颜之推《颜氏家训》
教育意义
“利于行耳”“多智明达”
教育方法
及早教育、风气养成
学习方法
勤奋好学、虚怀若谷、注重实践
隋唐语文教育
教育概况
社会政治与语文教育
社会政治与教育制度
政教合一
道德教育内容制度化
官学封建等级制的强化
养士制度与取士制度结合
“尊圣崇儒”
民间教育与语文教育
私学形式
私学内容
蒙学
成人应试私学
科举制度与语文教育
科举制
科举制下的语文教育
阅读教学
应用文写作
诗歌的写作与训练
教育思想
王通
教育作用、目的、内容
道德教育
注重“闻过”“改过”
关于集体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
重视家庭教育
评论人物
教学思想
重视学与行
问答法
教师观
韩愈
性三品
教育宗旨
教师观
读书学习法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提要钩玄
读书经历
读书为道
读书与成才
李翱《复性书》
无虑无思
其心寂然
慎独
“择善固执”“钟岁不违”
“循之而不已”“不已能归其源”
宋代语文教育
教育概况
宋儒理学与语文教育
宋儒理学对教学观念的更新
宋儒理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的改革
宋儒理学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宋代书院与语文教育
宋代书院的兴起及原因
兴起
极盛
宋代书院的语文教育体制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创新
宋代启蒙教育与语文教育
教育简述
教材
识字教学类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伦理道德类
《童蒙训》
《童蒙须知》
《少仪外传》
历史教学类
《十七史蒙求》
《史学提要》
诗歌教学类
《训蒙诗》
《千家诗》
《小学诗礼》
名物制度与自然常识类
《名物蒙求》
《小学绀珠》
教育思想
王安石
教育目的
教学原则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思行结合
教化结合
影响教育的因素
张载
教育目的
实现“变化气质”
教育任务
早期教育理念
道德教化
德智相统一的教育观
教学思想体系
教学的基本原则
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把握时机
学习的基本原则
学须有疑
博学精思
有恒不息
自求自得
精思成诵
温故知新
躬身力行
朱熹
思想概说
思想言论
语文教育的目标
语文教育的具体内容
以学“事”为主的教育内容
培养学生自觉自律的语文学习习惯
陆九渊
教育作用
教育的可能性
教育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
心正
易简
立志辨志之法
循序渐进之法
承师亲师之法
元明清语文教育
教育概况
社会政治与语文教育
元朝
明朝
尊奉儒学,推崇程朱理学
重教兴学,选拔人才
屡兴文字狱,镇压异端思想
文学艺术繁荣
清朝
尊崇孔子,倡导儒学
推崇理学,扶植汉学
刚柔并济的文化政策
学校制度与语文教育
官学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私学
语文教学内容及教材
元朝
明清
识字教学
“三、百、千”的改编本、续编本
从识字向阅读过度的韵语知识类教材
《龙文鞭影》
《幼学琼林》
《弟子规》
《五字鉴》
写字教学
先易后难
注重“扶手润字”的方法及字帖临摹
阅读教学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古文观止》
写作教学
《钦定四书文》
《古文笔法百篇》
《文章指南》
教育思想
王阳明
教育的根本
心本是“至善,人的行为应该听从心意”
对待名著的态度
人心天理浑然
修身之道
“静存”与“克念”并存
立志
静存
克己
学海无涯
学习求精深
“知行合一”
重视实践,化德性为德行
因材施教
尊重个体特性
刘宗周
重视人的天性
强调见闻的作用
知行合一
独处时要谨慎不苟
强调自我反省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
绝不以势利之心待人的原则
实学思想
经学思想
尊经而明道
稽古以明经
教育原则和方法
《易》以道化
《诗》以道志
《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
《春秋》以道义
黄宗羲
“公其非是于学校”
教育思想
力学致知
学贵适用
学贵独创
由博致精
重视“异同论”
深思与能疑
讨论辩难
教师观
王夫之
教育作用
治国之本
习与性成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身心之学
教育方法
深知其心,因材而授
因材启发,循序渐进
学思相济
知行相资
颜元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论
教育内容
德育
智育
体育
教学方法论
远其志而短其节
因其材而专其业
少讲读而习行
慎批评而重讲掖
师道观
树师道之尊严,克尽师责
倡师生之平等,相择善而共习艺
民国前语文教育
教育概况
语文独立设科的背景
改革科举的尝试
现代学堂的兴办
晚清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兴起
现代学制与语文教育内容的发展
“壬寅学制”
“癸卯学制”
语文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变革
语文教科书的变革
语文“教科书”诞生
“癸卯学制”后的小学国文教科书
“癸卯学制”后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语文教学方法“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
康有为
教育关乎国之兴衰
变科举,废八股
兴办学校,改革教育体制
普及大众教育,建立完整的学校体系
重视女子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
改良教育开民智,培养新式国民
变科举,兴学校
提倡小学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
教学原则和方法
有教无类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科学性原则
阅读教学
阅读体系
阅读教学的程序
写作教学
懂“规矩”,重“思维”
重“指导”,作文须“求真、求达”
强调教学上的重“实用”“实效”
作文训练“少写多改”
民国时期语文教育
教育概况
语文课程
白话文与语文课程
语文学科名称变化
语文教育内容
语文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规定
语文教材
五四运动前
北洋政府军阀时期
抗战前
抗战后
语文教育方法的改革、发展
语文教育科学性的探索
语文学科独立化
对语文宗旨的认识发展
在“文”和“道”关系的处理上
语文课程多元化
语文教材编写
语文教学研究
“教”和“学”关系
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
教育思想
叶圣陶
语文课程定名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教育目标
语文教学目的
语文课程教材
语文教师素养
蔡元培
“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主张“读数为应用”
废止读经,实现言文一致,统一国语
提倡教学方法的改革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社会及学校
教学做合一
黎锦熙
语文教育理念
语文课程观
语文教材观
语文教学方法
“话法”
“读法”
“作法”
“书法”
语文教育主张
语言
文字
夏丏尊
课程改革
教材理论与编制
阅读教学论
why read
read what
how to read
语感与阅读
精读与略读
作文教学论
写作教学与培养学生
作文教学改革
读书与写作
教师论
胡适
树人与兴国
教育独立
树人为本
高等教育观
科学治学观
“学术救国”
治学方法
学生发展观
少年中国精神
劳逸结合
教育救国观
留学教育观
语文教学
阮真
“教学做合一”
高中国文课程教学目标
初高中读文教学目标
课外阅读
“归纳课外阅读于课内”
“补充校内阅读于课外”
“拟而隐趣”作文教学法
作文的五种利用机会
实需、读本、刊物、校内服务、社会服务
朱自清
人格教育观
教育目的论
师生关系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朗读、诵读
作文联系生活
多练说明文、议论文
口语交际
鲁迅
思想概说
批判性
哲理性
持续性
思想言论
批判旧道德
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徐特立
教育目标观
学科性质观
学科教材观
学科教学观
阅读
作文
口语交际
课程评价观
蒋伯潜
教育目的
教师素养
课内讲读
教材选择
预习指导
课内讲习
课后督促、考差
习作批改
命题
指导
批改
课外指导
课外阅读
课外作业
课外习字
课外活动
当代语文教育
教育概况
当代语文的定名、发展
“语文”概念的分歧与确定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学的分科尝试
当代语文教育的改革、创新
语文教材的改革
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语文教学改革回顾
当代语文课程基本内容
识字教学
目标
内容
分散识字教材
实验教科书中的集中识字教材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材
方法
速成识字法
黑山县的集中识字
斯霞分散识字
阅读教学
目标
内容
方法
写作教学
目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内容
写作训练体系
作文“三级训练”
分格作文教学
语言思维训练
快速作文
口语交际教学
综合性学习
当代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发展
1949~1957
1958~1976
1977~2000
2001年后
教育思想
张志公
语文教育理念
重视总结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教训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四个步骤
三大体系
三个问题
四个弊端
倡导语文教育改革理论
语文教育民族化
语文教育科学化
语文教育现代化
语文教育致用化
文学教育观
界定文学教育基本性质
精神性
思想性
美学性
上文学课具体原则方法
原则
学生主体,“三少”“三多”
抓关键,带动其他原则
方法
“读懂课文”“整体感受”
“涵咏体味”“深层含义”
知识教育
理论实践结合
“精要,好懂,管用”
吕叔湘
解读语文性质
什么是语文
“防止半身不遂”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并举”
科学训练教学观
正确模仿,反复训练
“活”的教学法
“教学生学”
普通话、书面语教学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
推动语文课改
建设语文教育研究组织
于漪
教文育人
娱目
动情
激思
励志
全面、有序、科学培养语文能力
全面训练
循序渐进
突出“内核”
语、思结合
激发学习兴趣
钱梦龙
“语文导读法”理论框架
“语文导读法”基本课式
魏书生
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科学的管理观
民主的教学观
面向全体的学生观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