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节 刻制“平安”印章
关于短期篆刻班的教学,也可用于自己学习。主要内容有针对刻制“平安”印章的:课程信息;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
编辑于2022-03-18 16:52:04第三节 刻制“平安”印章
课程信息
教学时间:
120分钟
授课人数:
3-5人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篆刻体验班
授课老师:
史唯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印章的发展过程和类型
印章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古玺
春秋战国的古玺,也就是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的印章,后人称作先秦古玺。春秋战国古玺,印文为大篆,与当时钟鼎器物上的铭文相同,两个时期的印章风格也基本相同,故在出土的玺印中,很难一一考证出哪些是春秋玺,哪些是战国玺,因为在印式和风格上战国古玺是春秋古玺的延续。 春秋时期,用印已经比较普遍,用玺印来封检文书已形成了制度,富豪贵族们身上佩带玺印作为雅玩也已相当流行。除了封检、佩带之外,还应用到取信、勒名、取吉、装饰、殉葬等范围。在文字和风格上,由于诸侯割据,文字不统一和各国的审美差异,在玺印的形式上呈现了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艺术面貌。 古的用材基本是铜质,银、玉、石质等比较少。在制作工艺上可分为铸和凿两种。铸,是用泥范铸造,称作铸印;凿,即在预制好的印坯上用刻刀直接镌凿。我们所见到的阳文类玺印,均是铸印;白文官印大都为凿印,铸印较少。 先秦古玺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呈现出天真烂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形制多样 官印分朱文印和白文印,朱文印大小一般在1.5厘米左右见方,白文印在2.5厘米见方,也有少量长方、圆形的形制。私印较小,形状有方、圆、椭圆、长条、三角、心形、连环和分布式连珠形制等。形制的丰富和随意性,大大拓宽了其表现形式。 2.篆法多变 春秋战国由于各国用印制度不同,文字尚未统一,印文的素材则来源于青铜器铭文。虽然有不少印文至今无法破译,但其形态丰富多变,精彩至极。文字的无规定性,从另一个侧面看,则带来了更大的创作自由。 3.章法随意自然 先秦古以金文入印,由于金文结体的灵动多变,大小不一,由此产生了章法上的参差错落,疏密悬殊,正侧俯仰,一任自然的艺术情趣。 4.边栏与界格协调 古无论章法和文字作何种变化,每印均有边栏或界格来作为章法的辅助形式。金文造型天真活泼,在章法的安排上自然就形成了参差错落的格局,同时也带来了布局上的松散之嫌;然而在古中以宽边与界格来协调章法,既起到了团聚印面的作用,又产生了静与动、规矩与错落的对比效果。 5.精微与粗犷并存 朱文印,印面虽小,制作却十分精微,线条流畅劲挺,自然得体,毫无造作之势,为中精华;白文凿印,气势博大粗犷,浑穆古拙,俊逸劲峭。形成了精微与粗犷两种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 6.肖形笔简意蕴 在古中,另有一类图像式的肖形,笔墨简练,十分传神。其中内容有人物、禽兽、吉祥纹样等多种。肖形的功能主要是取吉避邪,作为吉祥的佩戴之物。
春秋战国白文官
春秋战国朱文官
春秋战国图像玺
春秋战国白文私玺
春秋战国朱文私玺
(二)秦印
秦印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十八年间的印章。秦始皇初得天下,即采取了“书同文”的文字规范化措施,命李斯等人整理制定了小篆(秦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避免了春秋战国文字诡奇繁杂的局面。小篆体式方中寓圆,形体方正,稳健朴拙。秦印即以小篆作为入印文字,同时严格了用印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独称玺,王公大臣及平民百姓的印章只可称印。在印章的形制上也有较大的改变。秦官印均为凿印,大小一般为2.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2厘米左右见方的;另外还有半通印,即方形章的一半,是低级小吏所使用的,《十三州志》中有“有秩啬夫,得假半章印”之说。秦代仅有十几年,在印章制式上仍然延续春秋战国的“田”、“日”边栏与界格。 私印基本为白文凿印,铸印较少。形制较随便,以长方半通印居多。方形印较小,约在2厘米以内见方;也有椭圆形、圆形等形状。肖形、吉语、避邪印用于佩戴也很盛行。 秦印在艺术上比古玺更加成熟,不仅表现在文字的规范,章法的整齐划一,而且从中透露出书写的自由性和整体布白的灵活多变,赋予印章艺术新的艺术情趣。如官印的苍古威严,整齐而不呆板;私印的苍润秀丽,自然随意。有些印章粗看凿刻草率,蓬头乱服,细品却刀法娴熟,情趣洋溢。故秦私印比官印在创作上更加随意和自然。 秦代时间虽短,但它所确立的印章制度,小篆摹印篆式样的形成,却起到了印章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为汉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官印
秦半通印
秦私印
(三)汉印
汉印是在继承秦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艺术和用印制度上比秦印更加成熟,更加完备,是中国印章艺术的鼎盛时期。汉印是古代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有很高的成就,人们常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和晋唐的书法、宋元的绘画并列在一起加以称颂。汉印一直被历代篆刻家们所推崇,并奉为典范,成为后来流派印家创作效法的主要对象。 西汉初期的印章承袭秦印式样,印面方形加“田”字格,后来渐渐消失。这类印章由于持续时间短,传世不多。西汉官印大小约2.5厘米见方,白文铸印;将军印和授予少数民族的官印均为凿印。到了西汉中期,汉印的面貌基本形成。汉代由于隶书的出现和通行,文字书写已大为简省,入印文字在隶书的影响下,字形工整,横画省去波磔,圆转为方,盘曲化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汉摹印篆(缪篆)体式,而且简省又不悖“六书”。印章章法稳健匀称,线条浑厚高古,气势夺人,无不标志着汉印的成熟。私印最初沿袭秦式,印面较小,约1.2厘米左右见方,凿印,有些印面略大,半通印不多,印面都加“田”字格。后来印面逐渐加大,约在2厘米~3厘米见方,田格消失。在文字上增加了“之印”、 “印信”等内容。在形式上出现了四灵印、朱白相间印、图文结合印、鸟虫书印等。 东汉官印以凿印为多,铸印较少。将军印和颁给少数民族的印,均是临时凿刻,后世称其为“急就章”。私印有凿有铸,大小在1.5厘米见方到2.3厘米见方,另有长方、椭圆、圆形等。因手工业发达,制作工艺更加精致,母子套印、两面印、多面印也很普遍,表现了印章艺术空前的繁荣和发达。 汉代用印有严格的规定,从称谓到材质都较秦代有所不同。称玺除皇帝之外,已放宽到皇后、诸侯王;将军印称章或印章。材质,皇帝用玉,螭虎钮;王、侯金质,橐钮;二千石,银质,龟钮;千石以下铜质,鼻钮。私印除用玉、金、银、铜之外,还有玛瑙、琥珀、象牙等材料。殉葬品一般不用实用印,均是仿制品,材质为木、竹、石、青铜等,这类印章制作粗糙,艺术性较低,是汉印中的劣品。汉朝佩戴印章十分风靡,印质、印钮和印章的精美均反映出地位与豪富。 汉印是中国印章史上的鼎盛时期,是传统实用印章的精华。在艺术上呈现出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格局。官铸印的章法稳健从容,线条舒展且方中寓圆,给人以淳厚静穆、高古典雅、大气磅礴之感;将军章的雄浑绮丽,灵动洒脱,冲凿线条跌宕有致,妙造自然;私印的自由多变,典雅端庄,多姿多彩,使人目不暇接。
汉官铸印
汉官凿印
汉私铸印
汉阴阳文(朱白相间)私印
汉吉语、避邪印
汉四灵文图印
汉图像(肖形)印
汉鸟虫篆印
汉多面印
汉玉印
汉封泥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印
魏晋官印是汉代官印的延续,从印章的形制到印面用字、风格特征等,都与汉印基本相同,所以后人把它归入汉印之列。 魏晋印虽在主流上仍有汉印的遗风,但此时汉印的艺术高峰毕竟已过,从整体形式上审视,已有明显的衰败滑坡。除在章法上保持了汉印的从容自然和线条劲挺外,在字法的严整及铸印的工艺上较汉印已有一定差距。此时的私印与汉私印区别不大。同时又出现了与汉白文印不同的阳文印和悬针篆印。汉体阳文是在白文汉印章法、字法的基础上,出现的清丽淳厚的一路印风,为圆朱文之起源。悬针篆白文印,是把篆字的竖画拉长,已完全脱离了汉印篆的字法式样。悬针篆印在形式上虽然有一种新意,然而在艺术上品位较低。
魏晋官印
魏私印
南北朝时期的官印,是秦汉官印发展到鼎盛后,经过魏晋的衰败,此时已出现了尾声。南北朝传世的官印不多,印面加大,章法松散,凿刻草率,印文大多不合“六书”。由于纸张应用的普及,到了南齐,官印开始使用朱文,因为此时的印章已不再受封泥的限制,朱文盖于纸上比白文更清晰和易辨认,印面也随之加大。南北朝的官印字体,与汉印截然不同,均使用小篆,风格显得比较随意自然。但由于使用阳文来表现文字,印面又加大,因而整体感觉比较单薄。
南北朝官印
隋唐官印是南北朝官印的延续,印文笔画纤细,章法安排不大讲究。私印传世极少,能见到的只有敦煌石室藏唐写经上的“瓜沙洲大经印”和“报恩寺藏经印”,线条流畅自然,字体圆活,颇有情趣。此路印风,可说是开圆朱文之先河。
隋唐官印
隋唐私印
(五)宋元印
宋元官印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风格。印文已不再有秦汉篆的规模,而用盘曲折叠的九叠篆,章法满铺印面,形式趋于程式化,线条纤弱疲细,比较板滞平庸。私印式样较多,有仿毛笔书写的 “花押印”,有仿制汉印的拟汉印,有与当时官印相仿的九叠篆印,还有少量以古文字入印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唯“花押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呈现出笔情墨趣、质朴自然的艺术效果,在艺术上别具一格,成为后来篆刻家仿效的艺术形式之一。
宋元官印
宋元私印
元花钾印
2.深入了解汉印风格
1.外形方正汉印的外形和字体结构,多为方正。但在方正印面内,由于字的多少,笔画简繁,也略有变化,如两字印,多为长方形;三字印,有长有方;四字印则多为平均方正。若遇字笔画横竖之数各不相等,则可能同时具有正、扁、长等各种方形组合在一起,使之能统一协调。如“冯迁时”、“淳于立印”、“吴□私印、“山乔印信”等,印内各字则各有不同的方形,构成一个整体的方形。
2.笔画多为横平竖直汉印的外形的平正端庄,决定了字内的笔画要与之相适应,则多为横平竖直的特点。故元代印人吾丘衍在总结汉印的规律中提出汉“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即是将字中斜笔改写成横平竖直的笔画,间或也可保留少量的必不可改的斜笔,使之保持自然有变化,但均不可太长,以免破坏了整体的统一协调。
3.笔画粗细基本相等汉印中绝大多数的印文笔画,均基本相等、或相近。即偶有个别笔画较少的字,其画可略粗一点,笔画较多的字,其画也可局部略细一点(但不可全细),否则会产生几个字之间、笔画粗细的不谐调。
4.笔画间距基本均匀汉印中不论笔画是粗或细,其笔画之间距离,基本保持平匀相等。偶有笔画较少之字,其亦略粗,其间距也略宽,但不至感到不协调之感。总之以使全印笔画安排感到舒适自然。如上一小节中的“刘寿私印”、“张韦印信”、“赵婴隋”等印中的笔画间距,都各基本均匀一致的。再前一组中的“石昜之印”、“山乔印信”中的“石”、“山”等字则画少,略宽亦可协调。
5.汉印欣赏
3.分析铜制铸造印的特征
(1)翻砂:
用铅、石、木等各种材料刻出印章母范(含印钮),分上、下印模,铸造时先将下半印模放在平板上,放砂箱填满砂紧实刮平,下型造完,将造好的砂型翻转180度,放上半模,撒分型剂,放上砂箱,填满砂并紧实、刮平,将上砂箱翻转180度,然后分别取出上、下半印模,再将上型翻转180度和下型合好,砂型造完,浇注入熔好的铜液,最后,冷却成形,这套工艺因为砂箱有翻转的动作,俗称:翻砂。
(2)拔蜡:
用蜡(就是加热了会熔化的蜡)做好印章母范(含印钮),然后用胶泥涂在蜡范之外,泥上留下一个小孔,然后对其加热,蜡自小孔充分流出,然后从小孔处将铜熔化倒入,待冷却完毕后,剥去胶泥。这套工艺因为类似把蜡从胶泥里拔出,俗称:拔蜡。
汉铸印的实物:
汉铸印的印面,线条在经过长时间的岁月打磨之后,其线条组成还是相对光洁平滑的,只略微在岁月的剥蚀之下有细微的线条颗粒状的微小起伏,反倒因此更增加了线条的浑厚敦实之感,如图: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后世的印家即把铸印的线条感作为冲刀刀法的样本。而沉重、含蓄、精整、平直浑厚、端重的印章风格即成为“铸印风格”,其最大的特征是精整而又不呆板,其线条起止停顿,方圆收放,处处到位,丝丝入扣,每根线条都充满活力又归于一个统一的整体。
4.欣赏和分析“平安”印章
5.刻制“平安”印章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印章从实用到艺术的过程
2.欣赏汉印的各种风格
3.用刀表达出铜铸印的线条感觉
三、教学方法
1.视频导入法
2.精准提问法
3.练习实践指导法
4.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1.电脑
2.教学视频
3.白板
4.白板笔
5.记号笔
6.篆刻刀
7.练习印石
8.印床
9.连史纸
10.砂纸
11.“平安”印章印稿
12.洗甲水
13.印泥
14.手套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a.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对印章的发展有一定的认知。
b.图文了解铜铸印的特征并讨论其制作工艺。
2.新课教学
a.示范铜铸印的线条表达方式。
b.让同学练习铜铸印的线条
c.分析两个“平安”印章
d.刻制“平安”印章
3.实践展评
a.教师让学生完成作业,并将印章黔盖出来,可以先自愿分享和展示,小组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根据黔盖出来的 效果进行二次修改。
4.小结作业
a.作品最终展示
b.大家一起参与评比
c.可以准备点简单的礼品
d.建议将最终的成品印蜕塑封起来以便让学生保存
C:/Users/swz23/Documents/篆刻体验班资料/思维导图教案/第二节 刀法的练习与应用.png
http://www.shufazidian.com/images/upload/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