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节 如何临摹和创作
关于短期篆刻班的教学,也可用于自己学习。主要内容有如何临摹和创作课程信息;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
编辑于2022-03-18 16:52:36第四节 如何临摹和创作
课程信息
教学时间:
120分钟
授课人数:
3-5人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篆刻体验班
授课老师:
史唯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印章临摹学习的过程
a.首先选择一方适合自己临摹的印,所谓适合是指值得临摹的能学习到东西的印,对于初学来说我们首先先要求像,但是注意不要太死板!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临的一模一样,有时候临一方印临什么比临的像更重要。
b.临摹印章要学会分析,比如这方“假司马印”,我们首先要知道这是一枚汉印,制式和文字的特征非常明显,摹印的篆文以及文字之间形成的十字界格这都是要观察到的,其次要注意这方印的材质是铜的,也因为长时间的侵蚀导致了一些线条和边框的自然残缺,但也使得这方印更加的古拙,刻制的时候要注意让线条有点这种感觉,同时注意要表现出汉白文的大气与磅礴,但又不要失了端庄。
c.印章选好了以后我们需要学会将内容反写在印面上,这样子盖出来才是正的,一开始想直接写的像很难,所以可以先在印面上加上一些辅助线,比如中间加十字线或者米字格之类的,只要方便临摹准确就可以了,不需要太过纠结。
d反写上石完成后就是刻制了,要注意这和印稿上石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印稿连线条的粗细都是准确的,但反写上石只有文字大体造型是准确的,所以不要想印稿的时候一样完全按照线条刻,要学会适当的一边刻一边调整。
e.不用追求一次性刻好,第一遍刻完了之后是需要先黔盖出来的,然后根据效果再进行二次的小改动。
2.了解整个篆刻的创作过程
a.创作冲动
我们所有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因为我们的所有思想意思都来源于生活,我们读书学习,我们练习书法,听音乐,感受生活的思考……都积累成为我们的思想意识。 这个时候,我们受到某种外来或内在的刺激之后,比如自然景色,比如美好的情感,比如书上好的句子,比如内心的感受,比如某次比赛的通知等,都可能成为创作冲动的起因。
b.创作主题
然后由这种创作冲动决定了我们的创作主题,根据这个主题确定收集创作资料,再对这个资料进行选择,确定字体风格,依照字法规律、篆法规律等进行章法布局,再进行逐字的推敲,字形的伸缩控制,笔画的增减等形成最终的构图。
c.写印稿
依照我们设定的构图写印稿。写印稿也是一个不断练习篆书的过程。
d.上石
印稿完成之后就是上石,可以直接反写上石或者水印上石。
e.刻印
紧接下来的的是用各种刀法把印章刻制出来,对边框进行处理、加以润饰。
f.刻边款
然后刻制边款,边款也可以用单刀直接刻制,或者写好文字双刀一点一点地刻出来,建议熟悉刻刀与石头的感觉之后,单刀法刻边款更好些。
g.铃印
当印款完成之后,才是钤盖,形成作品,如果要参赛,可能还要进行印屏的制作。
印农先生的《中国印》一书里整理出来的流程图
3.如何临创
a.第一步:风格转换临摹
这一步骤,实际是另一种方式的临摹,只不过不是严格意义的临摹,而略带有创作的成分。具体的做法就是,按照自己所要强化的内容如线质、虚实、方圆等,而把某方古印来做改造。比如用“线条转换”做例子。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方形硬朗的线条情有独钟,就可以把一方圆润厚重的印用自己的线条来改造,来加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强化。如图“折冲将军章”的临创对比,是我自己为了这个帖子所特意临刻的,在线质上做了变化,有意识地增加了方折硬朗。这样为今后自己刻这种风格的创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种练习的好处是,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学的内容上,不必在字法、章法等内容上过多地纠结。这种练习最好在同一印章体系内进行好一些,如从汉印跨到古玺,甚至再到唐宋印,不一定都能合适。 这种方式还可以在朱白文转换,位置经营转换等多方面进行,主要依据自己学习的方向。如下图。古玺“邞菱鉨”,著名篆刻家赵熊先生的临印就是朱白转换的。 用这种训练方式,是让所学到的内容真正转化进入自己意识里,并能在手上得以转化实施出来。
b.第二步:集字创作
集字创作,类似书法的集联那种方式。书法里的集联,由于一般出自一份碑帖,风格还是比较一统,所以比较适合用来创作,但篆刻里,从不同的印章里集字,印章风格有所不同,想要集到一起,还要经过一个印化的过程,需要二度创作,还是有些些难度的,所以个人不太主张这种方式。下面的例子,就是分别从上面三方印里集出“大”、“国”、“军威”,凑成最后的“大国军威”,这个临摹也是至少从线质上进行了统一,做了些印化。
c.第三步:借字拓展
在临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某一方或几方印,自己临得特有心得,或者风格意境特别钟爱,就不妨择取其中一个或几个字,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几个字,构成词语,仿照原印章的格调,刻成印章。本帖子开头的印就是一个案例(下图),实际就是择取了“将军”二字,而且“马”在汉印里非常多,择取一个相近的,“西”和“司”的篆书形状也很接近,这就可以追原印的风格创作了。
这种模式,不仅仅是临创练习,很多印人也用这种方式做作品的创作。下图是著名篆刻家尹海龙先生的篆刻作品,“夏”的写法和“云”的位置关系,都很接近,这就是借鉴了古印的字法和风格的创作。
下图也是展览作品,天津作者韩龙的作品,就是借将军印“安北将军章“里的“北、章”,然后加入自己的名字,完成的创作作品。
d.第四步:意象临创
上面的步骤可以说是按照由临多创少,逐渐变为创多临少,到这一步骤时已经基本是完全创作的一个模式了。就是参照自己取法的古印风格,组织全新的印文和布局,但在格调和章法安排上尽量靠近所学对象的一种训练、创造模式。 如下图是我从八届篆刻展作品集里找的作品,山东作者李峰的“三生万物”,就是参照隋唐印“千牛府印”的作品,虽然文词不一样,但从风格意象上还是基本一致的。
下图还是这方将军印“安北将军章”,山东刘凤同学参照刻的“浮云游子意”,从线质到布局都很有原印的味道。
4.篆文的“印式”
5.如何反写上石
可以用镜子或者手机拍下来再镜像翻转。
临摹“巧工司马”汉印
推荐使用的查字和集字工具
1.不厌书法(APP)
2.书法字典(微信小程序)
3.篆刻字典(书籍)
4.篆刻常用字字典(书籍)
5.篆刻常用反字字典(书籍)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篆刻临摹的方法
2.掌握篆刻临创的方法
3.了解一定的篆文印化知识
4.反写上石
三、教学方法
1.精准提问法
2.练习实践指导法
3.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1.电脑
2.教学图片
3.白板
4.白板笔
5.记号笔
6.篆刻刀
7.练习印石
8.印床
9.连史纸
10.A4纸
11.“巧工司马”印章印稿
12.砂纸
13.印泥
14.手套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a.通过图片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篆刻的临摹到创作的学习过程。
2.新课教学
a.了解如何临创并试着实践。
b.练习反写上石。
c.刻制“巧工司马”汉印。
3.实践展评
a.教师让学生完成作业,并将印章黔盖出来,可以先自愿分享和展示,小组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根据黔盖出来的 效果进行二次修改。
4.小结作业
a.作品最终展示
b.大家一起参与评比
c.可以准备点简单的礼品
d.建议将最终的成品印蜕塑封起来以便让学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