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道教史
中国道教史总结,包括宗教共同之点、神仙之观念、外人对于道教史之分期、诸书所述道教之起源、道之名义与其演变、道教以前之信仰等内容。
编辑于2022-03-19 04:34:05中国道教史
中国道教中有很多修真意象字,现在的字库根本打不出来。所以大家可以以网络上最流行相关通用的字作为替代,但是不代表你能自己用任意替代道家经典。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宗教共同之点
高等宗教,专奉唯一之神
皆避恶而趋善
第二节 神仙之观念
各教对神仙的叫法不同
(一)神仙之品位
佛教
九品之说:“盖分佛徒证果之地们,而别为九品莲台"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楞严经》有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绝行仙
基督教
天神(安琪儿)天使之品位:“天神分九品”
总领天神,弥额尔
上军
至爱者
爱主至切
其情笃挚
普智者
认主至明
知理最博
上座者
中军
统权者
异力者
大能者
下军
宰制者
宗使者
奉使者
护守世人之天神
一人
一神
道教
九品
太清
九仙
上仙
高仙
大仙
玄仙
天仙
真仙
神仙
灵仙
至仙
上清
九真
玉清
九圣
(二)神仙之性质
道教
《庄子·逍遥游篇》
《大宗师》
《列子·黄帝篇》
《汤问篇》
佛教
《法苑珠林》卷六诸天部《起世经》
《智度论》
《楼炭经》
《阿含经》
《因果经》
基督教
《天神谱》
第二章 外人对于道教史之分期
日本
小柳气司太《道教概说》
《东洋学报》第一卷、第十卷、第十一卷,妻木直良《道教之研究》
草创时代
神道时代
杂起时代
天师道时代
常盘大写 《道教发达史概说》
开教时代
后汉张陵开立天师道时代(142年)至东晋末(419年),共277年
依章醮符书,以布其教
炼养、服食、阴阳五行
教会组织时代
南宋开运(420年)后至南北朝末,共160年
解释道经
教理研究时代
隋至五代(581~959),共378年
前期,唐玄宗以前
(581-755年),共174年,道经之拟作增加,不能脱佛教之教理
后期,唐玄宗以后
(755~959年),共204年,周世宗废佛道
教权确立时代
宋至明万历35年(960~1607年),共647年
前期
北宋(960~1126年),共166年,努力编纂道藏,欲确立圣典之时代
中期
南宋至远世祖(1127~1294年),共167年,道教教会统一确定
1153年,金之王中孚唱全真教,使管领天下教事
1268年,元之郦希诚唱真大道教
1227年,王中孚弟子丘处机主领天下教事
1276~1306年,元之张宗演,受赐正一天师之号,其子张与材,为正一教主,管领江南道教
后期
元成宗至明神宗(1295~1607年),共320年,教会愈益发达,且为道藏完成时代
继承退化时代
明万历36年(1608年)以后至今,共330多年
思想未见发达,但是庙观建立益盛,极轮奂之美
皆未完成
第三章 诸书所述道教之起源
托于老子
方士
神仙说
大凡宗教之兴,其始必奉一人为教祖。其后意有不足,则又推演斯教之由起,先乎天地,超乎万物。而昔之推为教祖者,不得不递降于数级之下,或仅视为徒隶,或仅奉为先知
第四章 道之名义与其演变
第一 节 子思《中庸》宋儒朱子所说之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第二节 张衡《灵宪》《广雅》《列子》及宋儒周子所说之道
第三节 道家之所谓道
道家之道,游乎方之外者也
儒家之道,游乎方之内者也
第四节 道经之所谓道
第五章 道教以前之信仰
第一节 古代之巫祝史
第二节 秦汉之方士
第六章 道教之形成
第一节 于吉太平道及张角
第二节 《太平清领书》与《太平经》之关系
现行《太平经》最早见于唐代
第三节 张陵天师道及孙恩
第四节 张天师世系考
天师:张陵
系师:张衡
嗣师:张鲁
三师
张盛封都亭侯
代称先生
……
第五节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
北朝寇谦改革,以取其天师之位
第六节 茅山道与武当道
三茅群
真武玄天上帝
第七章 道教之神
概念
天神
人鬼
地祇
仙真
第一节 天地间之神
早期
三官大帝
天官
地官
水官
陶弘景《真灵位业图》
上清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
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
太极金阙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
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及上皇太上无上太道君
九宫尚书(姓张,名奉,字公先,河内人。)
右禁郎定录真君中茅君(治华阳洞天)
酆都北阴大帝(炎帝大庭氏,讳庆甲)
……
第二节 人身中之神
第三节 洞天福地
早期
东海
蓬莱
瀛洲
方壶
西方
昆仑
阆圃
其次
《十洲记》
祖洲
瀛洲
玄洲
炎洲
长洲
元洲
流洲
生洲
凤麟洲
聚窟洲
剽窃佛经
三十三天
十大洞天: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
王屋山洞
委羽山洞
西城山洞
西玄山洞
青城山洞
赤城山洞
罗浮山洞
句曲山洞
林屋山洞
括苍山洞
三十六小洞天:上仙所统治之处
霍桐山洞
东岳太山洞
南岳衡山洞
西岳华山洞
北岳常山洞
中岳嵩山洞
峨眉山洞
庐山洞
四明山洞
会稽山洞
太白山洞
西山洞
小沩山洞
灊山洞
鬼谷山洞
武夷山洞
玉笥山洞
华盖山洞
盖竹山洞
都峤山洞
白石山洞
岣 山屚(通“漏,GBK字库打不出此字)山洞
九疑山洞
洞阳山洞
幕阜山洞
大酉山洞
金庭 山洞
麻姑山洞
仙都山洞
青田山洞
钟山洞
良常山洞
紫盖山洞
天目山洞
桃源山洞
金华山洞
七十二福地:上帝命真人治之
地肺山
盖竹山
仙礚山
西仙源
南田山
玉溜山
清屿山
郁木洞
丹霞洞
君山
大若岩
焦源
灵墟
沃洲
天姥岑
若耶溪
金庭山
清远山
安山
马岭山
鹅羊山
洞真 山虚(通“墟”,原书为左山右虚,GBK字库无此字)
青玉坛
光天坛
洞灵源
洞宫山
陶山
三皇井
烂柯山
勒溪
龙虎山
灵山
泉源
金精山
阁皂山
始丰山
逍遥山
东白源
钵池山
论山
毛公坛
鸡笼山
桐柏山
平都山
绿萝山
虎溪山
彰龙山
抱福山
大面山
元晨山
马蹄山
德山
高溪蓝水山
蓝水
玉峰
天柱山
商谷山
张公洞
司马悔山
长在山
中条山
茭湖鱼澄洞
绵竹山
泸水
甘山
王晃(原书为左王右晃,GBK字库无此字,暂取“汉山”)山
金城山
云山
北邙山
卢山
东海山
第八章 道教之方术
第一节 符箓、祈禳、禁劾诸术
第二节 守庚申
第三节 房中行跷变化
第九章 道教之修养
第一节 内丹
第二节 存思
第三节 导引沐浴
第四节 服食烧炼
第十章 道教之规律
第一节 传受
第二节 赏善罚恶
第三节 斋戒及清规
儒
散斋七日
致斋三日
沐浴更衣
不饮酒
不茹荤
不居内寝,别有斋舍独居
道
五戒
不得杀生
不得嗜酒
不得口是心非
不得偷盗
不得淫色
十善
孝顺父母
慈心万物
忍性容非
谏诤蠲恶
损己救穷
放生养物,种诸果林
道边舍井,种树立桥
为人兴利除害,教化未晤
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
老君180戒最详
《化胡经》十二戒
斋
《唐六典》
金录大斋
黄录斋
明真斋
三元斋
八节斋
涂炭斋
自然斋
第四节 诵持
第十一章 道佛二教互相利用
佛教传入中国时利用道教的相关词汇
妙
尘
道经袭取佛经名字
道教信者用佛教狮子卧之法
道教信者要沐浴,或使用香汤
道教忌五荤
道教谓身体各机关皆有神,而称脑神曰泥丸
修道诸善行
三尸
佛经翻译在《抱朴子》约百年之后,疑为模仿道教
密教与道教相近
即身成佛与即身成仙
观法与存思
鬼神及方术
道教有房中术,密教有立川流
修业之所练精神,学方术,必选择其土地与居处
道教模仿佛教,造作诸种伪经,佛教亦然
一、《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中相关内容皆中国旧有而印度没有
二、《秽迹金刚禁百变注经》中符的形式与《抱朴子》及其他道书类似,显然是剽窃道教经典
三、《佛说十王经》有泰山府君,三魂七魄,又见镜。《佛说预修十王经》有司命、司禄,皆中国旧籍及道书所有。
四、《文殊灭淫欲我慢陀罗尼》中有关九九七七数,是出于《易》之阴阳奇偶,亦道家所有也
五、道教信仰北斗星,密教之妙见菩萨与之同体
六、道教之庚申祭,密教亦利用之,附会为青面金刚,及帝释天
七、佛徒之信道教者亦有之,如《梁高僧传》卷十与卷十一
相互抄袭山寨的意思?
第十二章 道佛二教之相排
佛教传入之后,见道教势力直上,一面利用道教,一面诋排道教
道士对佛教的输入,恐夺其衣食,遂起竞争
第十三章 唐宋两朝之道教
第十四章 道教之流传海外
第一节 新罗之花郎
高句丽主动要求道教传入
新罗提倡花郎
源花
国花
仙郎
鸾郎
第二节 日本之山伏
祈祷
祈祷用镜
九字诀
灵符
第三节 真腊之八思及其他
第十五章 道教经典之编纂与焚毁
第一节 《汉书·艺文志》
第二节 道教经典之编纂
第三节 元代之焚经
元世祖降诏
第十六章 道教之分源
分派始于辽金
南宗起于辽刘海蟾
先修性
北宗起于金王嚞
先修命
第十七章 明清时代之道教
明代
明代僧道皆置官以管其众
明帝历世奉道亦甚至
清代
清代虽崇奉,但是不若明朝之甚,且听廷臣之言
官方不信,但是民间崇奉依旧
第十八章 现在之道藏与辑要
现在的《道藏》,为明万历时重修
第十九章 宫观及道徒
概念
道教祀神之祠庙,谓之观,也叫楼观
道观的形式,基本与中国传统建筑一致
现在的道观
小道院
十方丛林
道士的分类
记名出家
实行出家
第二十章 结论
道教之说,虽多虚诞,其思想非无可取,惜不知科学,费精神于无用之地,有似掷黄金于虚牝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