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
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
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货币出现前提。 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春秋战国时期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仁为基础 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性本善。重视人的教化和道德。思想保守,倒退,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主张尚贤,实现贤人政治主张教明选贤任能,实现为政以德。
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六七课。第六课西方文官制度:旧的管理制度弊端重重,不断适应新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为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第五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西周至春秋时期
官位世袭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战国时期
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秦朝时期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西汉时期
察举制
常科: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
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东汉末年
九品中正制
大中正
中正
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
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局面
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
上计制
每年岁末,各县、候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隋唐两宋
科举制
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制举
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
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检查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
重要变化:台谏合一,御史大夫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元朝
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1314年恢复了科举制,但仍时断时续。
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清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参考人员: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考试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
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严密
明朝考核
考满
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
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清朝
考课制度
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
明朝
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赦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将六科并入督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