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内容的思维导图,详细的介绍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三节的内容。
编辑于2022-03-22 09:11:30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从而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
(二)社会存在
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
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人口因素
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人口是一个包含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移、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范畴,是由人类社会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人构成的总和
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生产方式)
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三)社会意识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意识形式
自觉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
以理性认识为主
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
指反映一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
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
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
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
社会心理
低层次的社会意识
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
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
以感性认识为主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产生基础:人类的社会实践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树立科学历史观、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
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突出标志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必要前提
劳动者,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三大要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两种基本类型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两者相互关系
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
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国家的实质
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
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分为
国体
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
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是政权构成形式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一)交往及其作用
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是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
物质交往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物质产品是其交往内容
精神交往是思想、意识、观念、情感和情绪等精神性的领域中进行的交往
作用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路径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
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斗争根源于
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阶级分析法
全面、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
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及其变化
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作用: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集中体现了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发展中遇到的两种情形
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康发展服务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史观
唯心史观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质: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
有些历史人物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
对历史人物起作用的情况应作具体分析:坚持具体的、历史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特别是无产阶级的领袖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杰出人物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普通个人
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
历史分析方法
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
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
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们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
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
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环环相扣、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它们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