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6⃣️记忆
《普通心理学》第五版彭聃龄,第六章知识架构,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这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编辑于2023-03-16 01:06:22 广东6⃣️记忆
记忆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这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记忆的过程
识记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回忆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表现为回忆,也可以表现为再认
记忆的分类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划分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持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为0.25~4秒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为1分钟。它的容量有限,为7 ±2个组块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制
根据长时记忆内容划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
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
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存储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固
语义记忆
是指人对一半时间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固
根据提取是否需要意识参与划分
外显记忆
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
是指在哥特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表现的差别
加工深度
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内隐记忆,却对外显记忆有明显影响
保持时间
保持和测验之间间隔的时间越长对外显记忆的影响越大,而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显著
记忆负荷量
对外显记忆而言,记忆的项目越多,记忆的效果越不好,但对内隐记忆而言,记忆的效果并不受记忆项目数量的影响
干扰因素
外界无关信息的干扰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大,但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大
呈现方式
感觉通道的改变,如以听觉形式呈现,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对内隐记忆影响显著,而对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大
根据记忆内容和特点划分
陈述性记忆
是指对有关事实和时间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
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根据记忆具体内容划分
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
逻辑记忆
动作记忆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与记忆相关的脑区
定位论
主要观点:记忆可能定位于大脑的特定区域,又特定的区域来负责
支持研究
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导致运动性失语症的言语技能区
威尔尼发现了导致接受性失语症的言语技能区
潘菲尔德等用微电极刺激患者大脑皮层颞叶区,引起了患者对往事鲜明的回忆
鲁利亚队脑损伤病人及对其恢复训练过程的研究证明,丘脑下部组织及部分边缘系统受到损伤,其短时记忆出现明显障碍,网状激活系统则保证了记忆所要求的最佳紧张度或充分的觉醒状态
麦克高夫等人的实验研究证明,前额区受到损伤的猴子选择性反应发生混乱
整合论
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
支持研究
用实验方法破坏动物的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并检查手术队记忆保持的影响,发现大脑皮层破坏区域越大,记忆丧失就越严重
主要观点
记忆的保持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是整个大脑皮层的节能,记忆并非定位在特定的脑区
SPI理论
图尔文
主要观点
人脑中有5种记忆系统,分别是程序记忆、知觉表征、语义记忆、初级记忆和情景记忆系统
这五种记忆系统在种系发生和哥特发展上都存在先后的顺序
它们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五个记忆系统的编码是串行(S)的,存储(P)是并行的,提取则是独立(I)的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反响回路
贾维克、艾斯曼——小白鼠跳台实验
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突触结构
现在神经生理学家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元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意的神经冲动导致的。由于涉及结构的改变,因此其发生的过程较慢,并需要不断的巩固。这种突出变化一旦发生,记忆痕迹就会深刻的存储在大脑中
长时程增强机制
波里斯等人发现了长时程增强现象,即短串高频刺激传入后引发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出后电位增大,振幅上升,潜伏期缩短,这种易化作用能持续几小时至2个月之久
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储存场所,如果海马受到损伤,对新记忆的存储就会发生障碍
遗忘症分两种
顺行性遗忘:海马受损(对以后的新记忆存储发生障碍)
逆行性遗忘:长时记忆受损(对过去的记忆回忆发生障碍——失忆)
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核糖核酸(记忆分子说):科学家相信记忆是由精神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
激素和记忆:研究表明,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够促进记忆的保持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编码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
视觉的感觉记忆叫图像记忆,是主要编码形式
感觉记忆的存储
存储时间十分短暂
感觉记忆的特征
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较短
以感觉的原始形式存储在记忆系统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记忆容量较大(可达9个项目)
其内容得到注意(或模式加以识别时),可转入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内隐记忆
长时记忆
什么是长时记忆
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的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主要采用了语义编码的方式,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进行归类
以语音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借助言语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音律和音节等,对记忆材料进行编码
主观组织:将分离的项目构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有意编码的效果要明显优于自动编码的效果
海德和詹金斯在实验中证明,有组织活动的参与自动编制也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
在质的方面
内容变得更加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加夸张和突出
记忆存储内容的变化还表现为一级回复现象。所谓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多。这种现象在儿童期比较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将逐渐消失
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组织有效的复习
与遗忘进行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识记后的复习
复习要及时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可采取一些外部记忆的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缺乏蛋白质,会使记忆下降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形式
再认
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个体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认有感知和思维两种水平
回忆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回忆通常以联想为基础
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就是联想
规律
接近律:时间和空间接近的事物容易形成联想
相似律:外形或性质相似的事物容易形成联想
对比律: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容易形成联想
因果律:事物的因果关系容易形成联想
“迎接对象” “因接对相”
长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线索
长时记忆的特征
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
以语义的或形象的形式编码
容量在种类和数量都是无限的
由于干扰等原因会发生遗忘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遗忘的一般概念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遗忘的进程
著名理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音节法
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保持量=初次记忆时间或次数-再次记忆时间或次数/初次记忆时间或次数✖️100%
巴特利特
重复再现和系列再现方法
记忆的信息会发生变化,即趋于习惯性表征的变形、精心组织、简单化、命名和细节的保持四种趋势
影响遗忘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对形象的材料比对抽象的材料遗忘的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识记材料越多,遗忘得越快,识记材料越少,遗忘的较慢
学习的程度
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之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中间材料记忆效果最差
识记者的态度
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个人需要的事情容易被遗忘
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时间时造成遗忘的决定因素
干扰说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
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压抑说
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接触了,记忆也就能恢复(潜意识、紧张)
提取失败说
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想不起来一些事情,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及影响编码效果的因素
编码形式
听觉编码
康拉德在研究中发现,在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E和F)很少发生混淆。这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
视觉编码
波斯纳实验证明了记忆得编码方式由视觉编码向听觉编码过渡,记忆最初阶段(瞬时记忆)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影响编码效果的因素
觉醒状态
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加工深度
组块
米勒——短时记忆容量为7 ±2个组块
默多克——证明组块可以提高记忆容量和效率
短时记忆的容量
7 ±2
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复述
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办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
分类
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的简单重复
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短时记忆可以将信息保持15~30秒。短时记忆信息存储时间很短,如果得不到复述,就会被迅速遗忘
短时记忆的遗忘——干扰还是消退
沃和诺尔曼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干扰引起的,不是自然消退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斯腾伯格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
平行扫描
是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自动停止扫描
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完全系列扫描(加因素法)
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
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短时记忆的特征
保持时间在1分钟左右
其遗忘的原因可能是信息的自然消退或信息的干扰作用
短时记忆的信息以语音、形象和语义的形式储存
容量有限,为7 ±2个项目,若用组块的方式可以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处在意识中心的信息
通过复述,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能转入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
巴德利等人主张用工作记忆的概念扩展短时记忆的概念
工作记忆的组成成分
语音环路
用于处理以语音为基础的信息
语音环路由语音存储和发音复述过程两个部分组成
视觉空间模版
用于处理视觉和空间的信息
情景缓冲器
用来整合视觉、空间和言语的成分,与长时记忆相连
中央执行系统
中央执行系统是一个注意资源有限的控制系统,是工作记忆中最重要的部分
功能
协调语音环路和视觉空间模版活动
注意资源的分配与控制
选择性地注意一集转换策略
工作记忆每一成分能量有限且相对独立,有两个基本假设
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某一部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都将不会很理想
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不同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应该同分别完成两个任务时一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