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下图介绍了主要内容、创作背景、作品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呐喊》
作者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毛泽东主席评价其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
小说集
《彷徨》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坟》
《热风集》
文学论著
《中国小说史略》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杰作》,中国仅有《呐喊》与《论语》被收入 ;1999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国家动乱,人民生活艰苦。青年鲁迅也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并且以各自的语言、各自的表述方式响应革命,随后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鲁迅本希望能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力量,但根本无事可做,内心无比的孤独和苦闷。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鲁迅受到极大鼓舞,他希望通过文章笔墨来唤醒人们,促使人们反帝反封建,向新时代前进。
主题
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
主要内容(2)
《故乡》
描写鲁迅冒着严寒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的所见所闻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农村的岌岌可危在本片小说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在封建统治思想压迫的生活背景下为人与人之间造成的“隔膜”与心灵上的毁灭,深刻揭露出封建等级制度给人的心灵造成的伤害
《阿Q正传》
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 Q 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表现。
主人公阿 Q 是一名村里的短工,自尊又自卑,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在阿 Q 的爱情和生活双双跌入低谷周,进城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回来时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对其“深恶痛绝”的他又有些儿神往,直到最后被抓,被杀。
深刻揭露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 Q 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表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端午节》
主人公方玄绰是小官吏又兼做教员,早年也曾觉醒过,后来却消沉了。他严于责人 宽于责己,思想严重退坡,喜欢“差不多说”的“精神胜利法”。
《白光》
一篇描写没落的旧式知识分子的小说
主人公陈士成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十六回,回回落榜,也没有捞到秀才,终于变得精神失常,最后投湖自尽,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鲁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本质,对人物本身也作了彻底的否定
《兔与猫》
描写一个家庭主妇三太太在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小白兔,小说就围绕着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
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的同情,对随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
《鸭的喜剧》
以鲁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住在一起时的生活为素材
表现出两人深厚的友谊,同样也是爱的抒情
《社戏》
主要叙述了“我”的三次看戏
近三分之一篇幅写“我”在北京的两次看京戏,后用三分之二多的篇幅写“我”小时候在故乡去赵庄看一场社戏
三场戏发生在两个地点:都市和乡村。北京的两次看戏叙述中,透露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整篇小说的感情基调就是都市和乡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衷心向往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主要内容 (1)
《狂人日记》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
“狂人”——在本小说中诠释出一个最先觉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形象
小说中的“狂人”的特点
一方面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病态,是一个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
另一方面,又代表着一个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大无畏的清醒者
《孔乙己》
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遭遇
人物介绍
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满口“之乎者也”,一无所长,最终成为别人的笑料。
小说特点与意义
通过对孔乙己性格和遭遇的形象描写揭露出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药》
主要内容
是主人公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
小说主题
通过有力地揭示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明天》
主人公单丝嫂子的儿子宝儿得了病,主人公为儿子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最终病魔还是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
明天是什么——是希望抑或绝望,单四嫂子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是真实的,而“明天”的含义是丰富而发人深省的。
《一件小事》
以第一人称记述故事,“我”,是五四时期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
主人公身上尤为明确地体现出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特点。无时不刻不在关心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同时,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厌恶腐朽不堪的孔孟之道深恶痛绝。
《头发的故事》
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
主人公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让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
《风波》
主要描述了朝廷上皇位的更替对村里人思想的风波
揭示了在封建思想摧残下的中国人安于现状、不问世事、放弃救赎自身命运的思想与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