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考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思维导图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古代汉语》全书思维导图。1962年由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一套汉语言学习类书籍(教材)。喜欢请点赞收藏!关注我,能持续获取优质导图哦。
编辑于2019-10-15 03:24:05古代漢語
其他
古文獻閱讀
古代⽂献分类:经、史、⼦、集
古代注釋
1、传注类:最早是指对儒家经书中的⽂字作的古注,给经作传,像 《⽑诗故训传》、孔安国的《尚书传》、东汉郑⽞的《三礼注》。 2、章句类:是指⽤分章析句的⽅式来解释古书的⼀种古注类型,除 释词外还串讲⽂意,指明主题旨意。例如:东汉时赵岐的《孟⼦章 句》。 3、⾳义类:是指对古书中⽂字进⾏辨⾳释义的注释类型,例如:陈 隋之际的陆德明《经典释⽂》。 4、义疏类:是指既解释经⽂⼜给前⼈的注作解释的⼀种古注类型, 例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尊重前⼈注解) 5、补注类:既解释经⽂⼜给前⼈的注作解释,在前⼈注释的基础 上,加以补充修订的⼀种辅助类型。 例: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 注》 (前⼈有错会明确指出) 6、集解类:是指汇集各家注解合成⼀书,或者说把各家的注解选集 在⼀起,再加上⾃⼰的注解,这样⼀种古注类型,⼜称“集注”。 例如: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古代注音方法
读若:读如、读似、读近 1个 不严格 譬况: 发⾳情况 n个 不直观 直⾳: 同⾳字 1个 不全⾯ 反切: 上/下切字 2个 相对完备
工具書
1、释义类⼯具书:《古汉语常⽤字字典》《辞源》 2、虚词类⼯具书:《⽂⾔虚字》《经传释词》《词诠》
古書特殊表達方式
婉曲:说话不便、不宜或原过于直⽩,时常⽤迂曲的表达来陈述⼰意。 互⽂:指前后⽂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参互⻅义。 ⽤典:旧典故事为后代袭⽤⽽具有典⾯之外的内在涵义。 變⽂:有变化的使⽤同义词,以避免⽤词的重复啰嗦、单调乏味。 連類⽽及:指两事物同类或相关,取⽤⼀事物时,将另⼀事物也连带提出, 连带提及的事物,在⽂中并⽆实际表意作⽤。
標點
1、逗号、冒号、句号等基本标点要规范、明确。 2、注意冒号和双引号的使用,句号和逗号用错原则上不扣分。 前后引号是两处分数。结尾处通常后引号写在外侧。错3个扣1分,不够3个也扣一分。 3、标点注意固定搭配,句末语气词:矣、也等。“……者,……也”。 小口诀:曰后冒(冒号),哉后叹(叹号); 盖、夫大多在句前,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矣、尔后面加圆圈(句号); 者、也表停顿,句逗酌情看。
古文翻譯
1、识别通假字和古今词义差异 2、词性的改变与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连词或介词的词性判断 3、分清楚句子的语气:感叹、疑问、祈使等 4、五大句式必考一个: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5、无法直接翻译可以意译,尽量通顺。
語法
判斷句
定義: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的一类句子
判斷句基本格式
格式一:主语+谓语 杜,甘棠。
格式二:主语+谓语+也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格式三:主语+“者”,谓语。 兵者,凶器。
格式四:主语+“者”,谓语+“也”。 陈涉者,阳城人也
特殊:判断句中省略主语的情况 例句: 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 张良曰:“(此)沛公之参乘樊哙也。” 2、子曰:“隐者也。” 子曰:“(丈人,)隐者也。”
不屬於系詞
“是”是指示代词充当主语和谓语。 ①“是”充当判断句的主语,复指前面说的事情,可以翻译为“这样的”(有时也用此) 例如: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译文: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人自私自利,没有亲疏远近的感情,这种社会犹如禽兽世界。) ②“是”充当判断句的谓语,可以翻译为“是这样的”。 例如:臣聞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 (译文:我听说,以方圆七十里为政而取天下者,是商汤这样的)
“非、惟、乃、皆、尽、即、则”: 以下情况不属于系词 例如:非我也,兵也。 予惟小子。 是乃仁术也。 是皆秦之罪也。 夫士卒盡(尽)家人子。 梁父即楚将项燕。 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 一般翻译为“全是、就是”,不是系词,而是用在谓语前充当状语的副词。
“为“:有时可翻译为“是”的含义,像系词,但不是系词 例如: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长沮曰:“夫执與(与)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尔为尔,我为我。 此四句非判断句
特殊情況“是”
1、此 是何种也? 译文:“这是什么东西啊? 2、客人不知 其 是商君也 译文:店家不知道来的这个人是商君 3、此 必 是豫让也。 句子前面出现了主项,表明“是”已经不是这个句子的主语,而是系词。
判斷句表達功能
功能一:表示领属关系或等同关系。 即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谓语所表达人或事物的同类,或与之具有同一的关系。 例如: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领属关系) (翻译:平原君赵胜,是赵国诸多公子中的一个。) 例如: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等同关系)
功能二:表示比喻关系,可译为“好比是……” 例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翻译:君主,就如同船.而百姓就是承载船的水流)
功能三: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叙述某件事情后说明原因。 例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翻译: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 的力量啊!)
功能四: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是用判断句的形式浓缩了一种逻辑关系。 例如:夫战,勇气也。 (翻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例如:百乘,显使也。 (翻译:百乘马车是极隆重的使节)
被動句和被動表示法
定義: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分類
無形式標誌被動句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的用法。 例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翻译: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 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 语义上的被动句有时在动词后面会出现其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有形式標誌被動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指的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的标志
形式一: 谓语动词+“于(於)”+行为主动者。【动词 + 于/乎+ 人】 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 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 例: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形式二:“为+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为……所……”式。【为 + 人+所+动词】 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翻译: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日后一定会被他俘虏!) 例如: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翻译:我听说(在战争中)率先行动就可以控制别人(的行动),行动落后就会被别人 所制约)
1、有时在上文已经交代清楚的情况下,“为”后面的行为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为”就直接谓语动词前,成为表示被动的标志。 【为 +( 人+所 省略)+动词】 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介词“为”构成的被动句式,后来又进一步发展, 即在动词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又在动词前加上“所”, 构成“为……所……” 格式:【为 + 人+所+动词】 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 (翻译:不使用治道的方法,就会被别人怀疑你是否有这个能力)
3、有时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上文已经交代过,于是在介词“为”后不再出现, 这样就成为“为、与、所”直接连用的情况。 【为 + (人)+所+动词】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者 (翻译: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形式三:“见……于……”式。 【见 +动词+于+人】 例: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比见恶也。 (翻译:爱人的人必定被人爱,而憎恶人的人必定被人恶) “ 见”本身是助动词,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因此,就出现了把“见”字句和 “于(於)”字句结合使用的做法,构成“见……于(於)……”的句式。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 特殊情况:“见”不表示被动的情况 “见”有指代第一人称的作用,可理解为“我”或“自己”。 例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不是慈父被背弃,而是慈父去世丢下我。 例2:后布诣充,陈卓几见杀状。
形式四:“被”字句 。 在先秦汉语里,“被”本是一个动词,可翻译成“覆盖”“遭受”“蒙受”。 例1:高祖被酒,夜径泽中。 ( 翻译:高祖为酒所醉,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 例2: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注意:此二例非被动句,属于被字句。
語序和省略
語序
汉语语序的基本规律是: 主谓关系,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动宾关系,动词在前,宾语在后; 偏正关系,状语、定语在中⼼语前,修饰关系;
主謂倒裝
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提前到主语之前
表示感叹的主谓倒装句
①有是哉,⼦之迂也!(《论语∙⼦路》) ②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③甚矣,汝之不惠!(《列⼦∙汤问》)
表示疑问的主谓倒装句
④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 ⑤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⑥⼦邪,⾔伐莒jǔ者?(《吕⽒春秋∙重⾔》)
賓語前置
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形式一: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和介词前。 有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是疑问句, 二是必须是疑问代词充当宾语,主要有 “谁、何、安、奚、孰、焉、胡、恶”等。 例1:吾谁欺?欺天乎?→正常语序:吾欺谁? (翻译:我欺骗谁,欺骗老天吗?) 例2:何以战?→ 正常语序:以何战? (翻译:凭借什么来作战?)
形式二: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常位于动词之前。 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如“不、弗、勿、 莫、未”等, 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例1: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正常语序:不知己 (翻译:有素质有修养的人为自己没有能力而感到忧心,不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 例2: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正常语序:未逮之 “未”为否定词,“之”为代词充当前置宾语。 (翻译:“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 我孔丘都没有赶上,但是我有(恢复礼制的)志向。”)
形式三:宾语借助代词的复指而前置。 主要特点是: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有一个代词来复指宾语,构成 “前置宾语+代词+动词”。 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或 “是”。 例1:夫晋何厌之有? → 正常语序:有何厌,之复指前置宾语“何厌” 例2: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 正常语序“谓田单”(说的是田单),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田单”。 常见的固定宾语前置句式:何……之有? 如:何陋之有?
特殊
1、为强调宾语而前置,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例: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方城”“汉水”都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用一个道理贯穿起来) “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一”为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2、“是以”的固定格式,代词“是”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组成的结构。 例: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极少数例子 例: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是”是前置宾语。
省略
主語省略
1.承前省略:前⾯有,后⾯的省略。 例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公及共叔段。 补充: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武姜)⽣公及共叔段。 译: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妻⼦,叫武姜,她⽣下庄公和共叔段。
2.蒙后省略:后⾯有,前⾯的省略。 例2:七月在野,⼋月在宇,九月在户,⼗月蟋蟀⼊我床下。 补充:七月(蟋蟀)在野,⼋月(蟋蟀)在宇,九月(蟋蟀)在户,⼗ 月蟋蟀⼊我床下。 注意:考试翻译的时候⾃动补充完整,加括号。
賓語省略
1.动词宾语省略: 例:⼈皆有兄弟,我独⽆(兄弟)。 例:虽有佳肴,弗食(佳肴),不知其旨也。
2.介词宾语省略:介词“以、为、与”的宾语常可省略,⽽介词 “(於)”的宾语不可省略。 例1:忠之属也,可以(之)⼀战,战则请从。 翻译:这是尽了本份的⼀类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来打⼀仗,作战 的时候,请允许我跟从。 例2:是⼥⼦不好,烦⼤巫妪yù为(我)⼊报河伯,得更求好⼥。 翻译:这个⼥孩不好,烦请巫婆您替我到河⾥禀报河伯,我们要另外 选取好的⼥孩 例3:竖⼦不⾜与(之)谋 翻译:这⼩⼦不值得我与他⼀起共谋⼤事
詞類
古漢語詞類劃分
主謂賓,定狀補;定語必在主賓前,謂前狀語謂後補
主语:句⼦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句⼦必不可少的成分,⼀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宾语:表示谓语涉及的对象,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 定语:⽤在主语和宾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 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等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 补语:谓语后⾯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
實詞:能夠單獨充當句⼦成分,具有⼀定的詞彙意義
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數詞、代詞
虛詞:不能單獨充當句⼦成分,沒有詞彙意義。
介詞、連詞、語氣詞
動詞
表示动作、⾏为、⼼理活动变化的词。(謂語)
動賓關係
受動關係
谓语动词表示动作⾏为,動作⾏為由前⾯的主語發出,宾语是动 作⾏为的承受者。主語發出動作,賓語承受動作
例: 沛公⾄军,立诛杀曹⽆伤。
使動關係
動作⾏為由後⾯的賓語發出,具有“使(賓語)⋯⋯”的含義。賓語發出動作,譯為“使(賓語)⋯⋯”
例: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死⼈。 1、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故退之。 “进之”表示使冉求勇于进取,“退之”表示使⼦路谦让后退。 2、(秦王)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归之” 表示使相如回去。 3、不战⽽屈⼈之兵,善之善者也。 “屈⼈之兵” 表示使他⼈的军队屈服。 4、焉用亡郑以倍邻。 “亡郑” 表示使郑国灭亡。 5、将尉醉,⼴故数⾔欲亡,忿[fèn]恚[huì]尉。 “忿恚尉 ” 表示使将尉恼怒。
為動關係
動作⾏為是為後⾯的賓語發出,宾语表示动词的原因、⽬的和受益者。
例: 1、(灌夫)非有⼤恶,争酒杯,不⾜引他过以诛也。 “争酒杯” 的意思是 因为酒杯⽽争(原因) 2、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蹠(zhí)死利于东陵之上。 “死名、死利” 的意思是 为了名⽽死、为了利⽽死(⽬的) 3、⼤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将启之。 “启之” 的意思是 为(给)⼤叔打开城⻔ (受益者)
雙賓語
指⼀個謂語後⾯有兩個賓語。 謂語+近賓語(間接賓語:⼈)+遠賓語(直接賓語)
分類
带双宾语的动词具有“给予”“告知”“教示”等意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给我城池) 公賜之食,食舍⾁。(赏赐给他食物) 虞公弗听,遂假之道。(借給他道路)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告诉他后悔的⼼情)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教示百姓信任)
古代漢語可以帶,發展到現代漢語中不能帶的。
例:天⽣民⽽立之君。(为民立君)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为下民设立君主、老师) 故天予之時,地⽣之財。(为明君⽣长财物)
古代漢語“為”可以帶雙賓語。
例:重為之禮⽽歸之。 隆重地为他举⾏了礼仪,然后放他回国了 “为”是动词,“之”是间接宾语,“礼”是直接宾语。“为礼”是“举⾏ 礼仪”。
古代汉语中,有些动词⽤作使动时可以带双宾语
例: 1. 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双宾语:赵盾、酒 晋灵公使(让)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准备 攻杀赵盾。“饮”是“让……喝酒” 2. 若弗与,则请除之,⽆⽣民⼼。 “⽣”是“使……⽣” ⽣⺠⼼:“使⺠⽣⼆⼼”
形容詞
表示性状、状态的词。 (定語、謂語)
形容詞用作動詞
形容詞⽤做⼀般動詞
在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形容词⽤作动词后的意义与原形容词的意义有着密切联系。
例: 1、虽⽗之不慈⼦,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表示“对……很慈爱”,变成了动词。 2、倾夺邻国,⽽雄诸侯 “雄”在这⾥是称雄的意思 3.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是“肯定”的意思; ⾮“否定”的意思
形容詞的使動⽤法
客觀結果
使宾语所表示的⼈或事物具有该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具有“使(宾语)…… ”的含义。
例: 1、欲洁其身,⽽乱⼤伦 “洁其身”是使其身洁 2、今媪ǎo 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 “尊”本是形容词,这⾥⽤作动词,“尊⻓安君”的意思是“使⻓安君地位 尊贵
形容詞的意動⽤法
主觀感受
主观上认为后⾯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认为(宾语)……”或者“以(賓語)為⋯⋯” 的含义。
例: 1、是故明君贵五⾕⽽贱⾦⽟ “贵五⾕”是认为五⾕很᯿ “贱⾦⽟‘是认为⾦⽟很轻贱 2、鲍叔不以我爲無恥,知我不羞小節⽽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羞⼩節”是以⼩節为羞辱 “恥功名’是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可耻。
判斷形容詞用作動詞
1、形容词后面加名词,又不能构成修饰关系,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如“能”“敢”。 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形容词后面加代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形容詞詞尾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词尾主要有 “若”“然”“尔”“如”表示“……的样⼦”。
名詞
表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主語、賓語)
名詞做狀語
⽤在动词、形容词等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
1、表示动作发⽣或进⾏的⽅位或处所,有 “在……”“到……”的意思
2、表示動作進⾏時所⽤的⼯具或依據:“⽤……”或“ 拿…… ”的意思。
3.表示動作進⾏時的⽅式
4.表示對動作對象的態度,有“把⋯⋯當作⋯⋯”“像對待⋯⋯⼀樣” 的意思
5.表示對動作對象的狀態,多⽤⽐喻的⽅式描繪,“像⋯⋯⼀樣”“像⋯ ⋯似的”
名詞用作動詞
一般動詞
指因为语境条件,在具体的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1、范增数目项王 。 “目”本是“目光”,这里用为动词“以目光示意” 2、陈骇涕不敢声 。 本是眼泪、声音,这里用为动词“哭泣、出声” 3、老臣病足,曾不能急走。 本是名词,这里用为动词“生病” 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一般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 与老人期,后,何也?(后到)
使動用法
指名词用作动词后,使宾语成为该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使(宾语)……”
例: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 (“臣诸侯、友诸侯“ 是 使诸侯成为臣下 使诸侯成为朋友)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西南其户”是指 使门户向西方或南方开着)
意動用法
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或事物, 具有“认为(宾语)……”的含义。
例:1、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把......当作是亲人/子女) (各以父母为亲,各以子女为子) 2、孟尝君客我。 (认为......是客、把......当作是客人)
判斷名詞用作動詞
(一) 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如“可”“能”“敢”“自”“相”“不”“遂”“当”“欲”“悉”“数”等, 这个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1、秦师遂东。 (名词动用。 本义“东方”,用作“向东而去”。) 2、子谓公治长:可妻也。(名词作动词“以……为妻”,“迎娶”) 能愿动词和副词通常修饰动词。
(二)名词后面连带代词,并且是动宾关系,那么这个名词就用作动词。
例: 驴不胜怒,蹄之。 陀脈mài (脉)之。 名词不能修饰代词,当名词出现在代词前时,一般用作动词。
(三)有的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 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构成动宾关系、动补关系或主谓关系。
例: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 苏武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让自己的身躯供野草作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
(四)名词放在“所”的后面,一般用作动词。
例1: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放进别人捕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 分析:本:渔网 这里:用网捕 例2: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蠶(蚕) (吃要吃自己耕种出来的东西,穿自己所养的蚕吐出来的丝做成的衣服) • “所”字一般与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數詞
表示数⽬或次序的词。 (主、賓、定)
數詞
基數與序數
基數
基数 (⼀、⼆、三、四、五、六……⼗、百、千、万⋯⋯) ⼀、整数百、千、万前,通常不加“⼀”。 例:今齐地⽅千里,百⼆⼗城 ⽅千⾥:⽅圆千⾥;百⼆⼗城:⼀百⼆⼗座城池 ⼆、整数和零数之间,⼀般不⽤“零”补位,有时中间会加“有”或“⼜” 例:1、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篇 (106,1381) 2、 ⼗有⼆年,必获此⼟(12) 三、“再”表示动作发⽣了两次或第⼆次,和现代汉语的“⼜⼀次”不同。 例:夫战,勇⽓也。⼀鼓作⽓,再⽽衰,三⽽竭。
序數
序数 (第⼀、第⼆、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 在序数表示法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致的是直接⽤基数词,或⽤ “第”放在基数词前。 例:1、五⾏:⼀曰⽔,⼆曰⽕,三曰⽊,四曰⾦,五曰⼟ 2、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 1、⽤“甲、⾸、冠、太上(⼤上)”等表示第⼀,第⼆以下⽤“次”“次 之”“次者”或“其次”等表示。 如:⼤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 2⽤“伯(孟)仲叔季”或天⼲、地⽀等表示。其中,“伯(孟)仲叔季” 主要⽤于兄弟姐妹之间的⻓幼排序。
分數與倍數
分數
分数 (幾分之幾) ⼀、古代汉语分数最完整的表示法是“分⺟+分+名词+之+分⼦”。 如:“古今⼤王之众,不能⼗分吴楚之⼀” ⼆、主要是省略“分”“名词”或“之”的一些简略表示法, 省作为“分母+名词+(之)”“分母+之一(或之二)” 例:⼤都不過參國之⼀;中,五之⼀;小,九之⼀。 三、当分⺟是⼗(什)或百以上整数,⽽分⼦是个位数时,⽤“分 ⺟+分⼦”这⼀形式。例:1、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什⼀” 是按照⽥地总产量的⼗分之⼀收税。 2、齐得⼗⼆焉 ⻬国只要诸侯的⼗分之⼆的兵⼒,就能抵擋諸侯的百萬之兵。
倍數
⼀、古代汉语两倍称“倍”,五倍称“蓗”zǒng。“蓗”常与“倍”连⽤, 表示不定的多数。其餘直接說出倍數的數位,或者在數位後加“倍” 例: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辞学术,当倍蓰于昔⼈。 利不百,不辨法。 ⼆、古代漢語中,有時⽤“之”“此”表示倍數。 例:棗栗千⽯者三之。 ⼆、如果表示⼏倍于某个数时,⼀般采⽤“倍数+基数”的形式。 例:有神⼈⼆⼋,连臂,为帝司夜于野
約數與虛數
約數
約数 :⼤概、⼤約。與實際數⽬相差不⼤ 其⼀,连⽤两个相邻或相近的基数表示约数。 例:秋⽔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 其⼆,在数词或量词前后添加“将、且、可、约、所、余、许、数” 等词,表示接近或超过某个确定的数量。(⼤约,⼤概) 例:北⼭愚公者,年且九⼗
虛數
虛数 :不確指,與實際相差較⼤。表示極少或者極多。 1.⽤“⼀、⼀⼆”等表示数量极少。 例:“杨⼦取为我,拔⼀⽑⽽利天下,不为也 2.表示极多的虚数,常⽤基数词“三、五、七、九”及倍数(⼗⼆、 三⼗⼆、七⼗⼆)或“⼗、百、千、万”等整数表示。 例:三過其門⽽不⼊。
數量表示法
名量表示法
⼀、名量表示法可分为以下四种: 1、数词+名词。 如:“此车⼀⼈殿之,可以集事” 2、名词+数词。 如:“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3、数词+量词+名词。 如:“今之为仁者,犹以⼀杯⽔救⼀车薪之⽕也” 有时会在数量结构后加“之”。 如:“⽂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4、名词+数词+量词。 如:“我持白璧⼀双,欲献项王;⽟⽃⼀双,欲与亚⽗”
動量表示法
1、数词+动词。如:“吾日三省吾身” 2、动词+数词+量词。如:“诵三遍⽽请习之” 有时为了强调动作的数量,可以把表示数量的数词放在句尾,并在 数词前⾯⽤“者”字。这样,“者”字词组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放在 句尾的数词成了全句的谓语。 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玦以示之者三。
副詞
表示⾏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 (狀語)
程度副詞
程度高:最、極、殊、甚、尤、絕、良=⾮常、特別
程度加深:愈、益、弥、加、滋=更加
程度較輕或漸變:略、少、稍、颇=稍微、逐漸
範圍副詞
總括:皆、尽、咸、悉、毕、举、具=全、都
限定:唯、独、直、僅、特、徒、但=只
時間副詞
1、动作已经或曾经发⽣:“既”“已”“业”“曾”“尝”(曾经) 例: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2、动作正在进⾏或正在实现:“⽅”“会”“适”等(正、正在) 例:会天⼤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3、表示动作即将发⽣:“将”、“且”、“⾏”等。(将,将要) 例:(項⽻)⾏略定秦地。 4、表示动作终究发⽣了:“终”“竟”“卒”(最终) 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5、表示动作⾏为时间短暂或⻓久: “俄”“姑”(短暂,⼀會兒、暫且) “素”“常”(⻓久,⼀向、常常) 例:吴⼴素爱⼈,⼠卒多为用者(⼀向)
情態副詞
(1)表示肯定的情态副词有“固“(本来)“必”(⼀定)“诚”(的确) “乃”(就是)“果”(果真)等。 1、百⼯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2、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表示猜度的情态副词有“殆”“盖”等。(⼤概) 舜目盖重瞳⼦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3)表示反问的情态副词有“豈”“宁”“独”“庸”等。(难道) 豈(岂)⼈主之⼦孙则必不善哉?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否定副詞
不、弗、勿、毋、未、⾮ 例: 1、⼰所不欲,勿施于⼈。 2、距关,⽏内诸侯。 3、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謙敬副詞
表示⾃謙和尊敬,“敬、谨、辱、敢、窃、伏、幸、惠”等 例: 1、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敢:麻烦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窃:私下里 3、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恩,賜號稱王 幸:有幸
代詞
具有代替或指示⼈、事物作⽤的词。(主、賓、定)
人稱代詞
第⼀⼈稱:吾、我、予、余 第⼆⼈稱:尔、⼥(汝)、若、⽽、乃 第三⼈稱:之、其、厥
指示代詞
近指:是、之、此、斯、兹 远指:彼、夫、其
“焉、诸”是两个⽐较特殊的词,⼀般称为兼词,其中,“焉”常⽤作补 语,相当于“于+是(之)”;“诸”字相当于代词“之”和介词“于(乎)” 的合⾳。 積⼟成⼭,風雨興焉。焉=于之,从这⾥兴起。 投诸渤海之尾,隐⼟之北。诸=之于,投放这些⽯头到渤海的尽头。
疑問代詞
1、谁、孰:指代⼈,谁 例:吾与徐公孰美 2、何、奚、曷、胡:指代事物,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嫂何前倨⽽后卑也 3、安、恶、焉:指代处所,哪⾥ 例:皮之不存,⽑将焉附
特殊代詞
“者”字词组
⼀: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主谓词组+者 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表示“……的⼈”或“……的事物”。 例:黔⽆驴,有好事者船载以⼊ ⼆:名词(词组)+者 “者”字有时也与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者”字词组,⽤于复指它前⾯的名词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三:数词+者 这时“者”所指代的⼈或事物可能在上⽂已出现过,数词是对于出现过的事物,加以总括或提示,表示⼏类⼈、⼏件事或⼏样东⻄。 例:⼆者不可兼得,舍鱼⽽取熊掌者也
“所”字词组
⼀:所+动词(词组) “所”字⽤在谓词性的动词(或词组)前,构成⼀个名词性词组,称 代的是受它后⾯的谓词所修饰的⼈或事物 例: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所+介词+动词(词组) “所”字与介词连⽤,修饰动词,指代与动作有关的处所、原因、⼯ 具、相关的⼈事等。 表处所的有“所从”“所由”,例:见渔⼈,乃⼤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表原因的有“所以”“所为”,例: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區別
者”字词组与“所”字词组都是偏正关系的名词词组,但是两者不完全 相同。 1、从语序看,“者”字词组是前偏后正,“所”字词组是前正后偏。 例:黔⽆驴,有好事者船载以⼊ 例: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2、从语义看,“者”字词组中的“者”⽤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的施事; “所”字词组中的“所”⽤在动词前,表示动词的受事。 例:学者,学习的⼈ 所学,学到的东⻄
無定代詞
“或”是肯定性的⽆定代词,指代⼈或事物,作主语,表示“有⼈”“有的 “ 例:或谓之曰:“⼦必穷矣。” “莫”是否定性的⽆定代词,指代⼈或事物,作主语,表示“没有……” 例:东西南北,莫可奔⾛
介詞
动词虚化⽽来,把⾃⼰带的宾语介绍给谓语。
于 (於、乎)
1、动作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可译为“在”“从” “向”“到” “在……⽅⾯” 例1: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於:在) (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例2:千里之⾏,始於⾜下。(於:从) (译⽂:⾛⼀千⾥路,是从迈第⼀步开始的) 例3:敏於事⽽慎於⾔。(於:在.......⽅面) (译⽂:对于做事情很敏捷,对于⾔语很谨慎)
2、动作⾏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或“对于” 例:曾⼦以⼦游之⾔告於有⼦。(告于:告给) 译⽂:曾⼦把⼦游的话告诉有⼦
3、⽐较的对象,可译为“⽐……更……” 例:苛政猛於虎也。(比虎更勇猛) 译⽂:统治者的苛刻统治⽐吃⼈的⽼⻁还要凶恶勇猛暴虐
4、被动句中引进动作⾏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译:被庄公擒获。“乎”引进被动句的⾏为主动者。
以
1、介绍动作⾏为凭藉的⼯具、⼿段、条件、依据,可译为“⽤、拿、 凭、根据”。 例:1、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以:拿) 2、醒,以⼽逐⼦犯。(以:用…)
2、①“以”介绍动作⾏为所处置的对象时,相当于“把” 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秦国不把城池给赵国) ② 介绍动作⾏为所涉及的⼈时,常有“率领”的意思 例:宫之奇以其族⾏ (宫之奇率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
3、介绍动作⾏为的原因、动机,可译为“因为”。 例:乃欲以⼀笑之故杀吾美⼈,不亦甚乎! (以⼀笑之故:因为……的缘故) 译⽂:看看这⼩⼦,就想因为(姬妾对他的残疾)笑了⼀下⽽杀了我 的美⼈,不也太过分啦!
4、介绍动作⾏为发⽣的时间,可译为“在” 例:⽂以五月五日⽣。 译⽂:⽥⽂是五⽉五⽇出⽣的 (以:在……)
為
1、 “为”表示动作⾏为为谁⽽发,可译为“给”“替”“帮”。 例:公输盤为楚造云梯之械。(给) 译⽂:公输盘为楚国造了⼀种叫云梯的器械
2、介绍动作⾏为的原因或⽬的。 ① 介绍动作⾏为原因的“为”可 译为“因为” 例1:天⾏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译⽂:社会发展有其⾃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就存 在,也不会因为桀⽽就不存在) ② 介绍原因的“为”可译为“为了” 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译⽂:天下⼈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益⽽来往(为了利益⽽奔波)
3、在被动句⾥,引进动作⾏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聲 例:兔不可復得,⽽身为宋国笑。(被) 译⽂:再没有兔⼦被他捡到,⽽他的⾏为却受到宋国⼈的讥笑
與
1、两个主体之间有关系。可译为“和”“同”“跟” 例:王割⼦期之⼼以与随⼈盟。 译⽂:楚昭王割破⼦期的⼼⼝取⾎与随国⼈进⾏了盟誓。
2、介绍动作⾏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例: 陈涉少时,尝与⼈佣耕 译⽂:陈涉年少的时候,曾经为⼈佣耕
3、介绍⽐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对……来说” 例:秦之与魏,譬若⼈有腹⼼之疾。(与:对…..来说) 译⽂:秦国对于魏国来说,就像⼈内部的隐疾⼀样
連詞
在词、词组、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的词。
連詞表示的關係
并列:⽣庄公及公叔段 顺承:亡⽺⽽补牢,未为迟也 转折:乐⽽不淫,哀⽽不伤 选择:富贵者骄⼈乎,且贫贱者骄⼈乎 递进:死⻢且买之五百⾦,况⽣⻢乎 因果:江海所以能为百⾕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王 让步:虽君有命,寡⼈弗敢与闻 假设: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
而
1、 并列或递进关系。 公⼦鲍美⽽艳(连接并列的形容词,不用译)
2、前后两项动作⾏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或原因、条件、⽬的等关 系。 1、觉⽽起,起⽽归。(先后承接) 2、故苏秦相于赵⽽关不通(原因:因此、所以) 3、殚残天下之圣法,⽽民始可与论议。(条件) 4、⽌⼦路宿,杀鸡为⿉⽽食之(目的:来)
3、表转折意味(却….但是.....) 例:相鼠有皮,⼈⽽⽆仪(转折) 译⽂:看老鼠尚有⼀张皮,却见有些⼈没有庄重的仪态。
4、表示偏正关系,可以不翻译。 例:呱呱⽽泣。
5、表示假设关系。 例: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假设) 译⽂:再说如果全社会的⼈都称赞宋荣⼦,他却并不因此⽽更加 奋勉,全社会的⼈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更为沮丧。
以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 例: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以”:⽽且,又) 译⽂:古代的⺠众淳朴⼜宽厚,现在的⺠众乖巧⽽虚伪
2、表示前后两个动作⾏为是⼀前⼀后的承接关系。可译为“⽤ 来”。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 例:立微⼦于宋,以续殷后焉。 译⽂:把微⼦⽴为宋国君王,来续殷⽒的后代。
3、表因果,在因果复句⾥,“以”常和“故”搭配使⽤ 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译⽂:那些⼿下的⼈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只给粗茶淡饭 他吃
4、前者是动作⾏为进⾏的条件、⽅式、状态等。 例:⽊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译⽂:草⽊茂盛欣欣向荣,涓涓泉源细⽔慢流 (“欣欣”作状语,修饰“向荣”动词词组。与“⽽”相对,⽤法相同)
5、“以”还可以连接名词与时间⽅位词 例:自⽣民以来,未有孔⼦也。 (“以”连接名词“⺠”和时间⽅位词“来”) (译⽂:⾃从有⼈类以来,还没有⽐孔⼦更伟⼤的)
與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 例: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 (译⽂:请求⽤屈地出产的良⻢和垂棘出产的美⽟去向虞国借路)
2、和“不如”“宁”“孰若”等词连⽤,构成“与……不如……“ “与……宁……”“与其……孰若……” 等格式,表示选择关系。 例: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 译⽂:与其危害百姓,宁可我⼀个⼈去死。
則
1、表示承接关系,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存在假设或条件关系, 可 译为 “那么”“就” 例:于是⾄则围王离 (译⽂:项⽻率军⼀到巨⿅,就包围了王离)
2、表示对各种情况的列举和对⽐,⼀般不必译出。 例:⼊则⽆法家拂⼠,出则⽆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在內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和辅佐君主的贤⼠, 在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這個國家終究灭亡。)
3、表示后⼀项情况的出现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所未料到的,“原來已 经”“竟然”。 例:公使阳处⽗追之,及诸河,则在⾈中矣。 (译⽂:阳处⽗去追孟明等⼈,追到河边,(孟明等⼈)竟然已经 在船上了)
4、前后两项含有转折意味,可译为“却” 例: 竭⼒以事⼤国,则不得免焉。 (译⽂:我尽⼼竭⼒地奉承强⼤的国家,却还是免不了被侵略的命 运)
5、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例: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译⽂:好倒是好,但是不可以此来作战)
6、表示假设和结果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则私,吾不受私语。 (译⽂:如果是私事的话,我不接受这样私聊)
之
1、“之”连接定语和名词中⼼语,构成偏正结构,可译为“的”或不 译。 例:⻳⽟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谁”作“过”的定语,⽤“之”连接) 译⽂:(占⼘⽤的)⻳甲和(祭祀⽤的)⽟器在匣⼦⾥被毁坏,这 是谁的过错呢?”
2、“之”⽤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独⽴性 例:⼦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 (译⽂:你哭得那么伤⼼,好像有很伤⼼的事)
雖然、然⽽、然則
1、连词“虽”与代词“然”组成凝固形式“虽然”,意思相当于“虽然如 此……..” 例: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译⽂:诸侯的丧礼,我没有学过;虽然这样,我曾听说过。
2、然⽽ 意思是“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却” 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因天下百姓欢乐⽽欢乐,因他们忧愁⽽忧愁,虽然如此, 但是不称他为王的⼈,还没有⻅过)。
3、“然则” 意思相当于“既然如此,那么(就)……” 例:王曰:“然则死也!” (译⽂:既然是这种情况,那么还不如死去。)
語氣詞
表达句⼦语⽓。
句尾
陳述句:也、矣、⽿、尔、焉
例如: 陈胜者,阳城⼈也。(肯定判断)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表示情況已經如何) 诺,吾将仕矣。(表示將要出現某種情況) 从此道⾄吾军,不过⼆⼗里耳。(带有限制的意味,相当于“不 过……⽽已”、 “不过……罢了”。“) 仲尼之徒,⽆道桓⽂之事者,是以后世⽆传焉。 (引⼈注意)
疑問句:乎、与(欤)、邪(耶)、哉
“乎”是其中最为纯粹的疑问语⽓词,疑问语⽓最为强烈 ⼦路从⽽后,遇丈⼈,以杖荷条。⼦路问曰:“⼦见夫⼦乎?” 翻译:⼦路跟随孔⼦出⾏,落在后⾯,遇到⼀位⽼⼈,⽤拐杖挑着农 具。⼦路问:“您⻅到过我的⽼师吗?” ⼦曰:“道不⾏,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翻译:孔⼦说:“⼤道如果不能推⾏于天下,乘坐着⽵筏⼦到东海去 游荡,⼤概仲由能跟随我吧?” 余以所闻由、光义⾄⾼,其⽂辞不少概见,何哉? 翻译:我所听说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的,⽽有关 他们的⽂字经书⾥记载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反問句
乎、与(欤)、邪(耶)、哉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欲加之罪,其⽆辞乎?
不亦……乎、得⽆……乎、無乃……乎
“不亦……乎”,翻译为“不是……吗?” 例:學⽽時習之,不亦說乎? 翻译:學習並且經常複習,不是很快樂嗎? “得⽆……乎”,翻译为“该不会……吧?” 或者“莫⾮……吧” 例:日食飲得無衰乎? 翻譯:每天飲食該不會減少了吧? “無乃……乎”翻译“恐怕⋯⋯吧” 例:师劳⼒竭,远主备之,⽆乃不可乎? 翻譯:部队(因长途⾏军)筋疲⼒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 怕不⾏吧?
何以(奚以、惡⽤)……为
“何以(奚以、惡⽤)……为”翻译“为什么要……呢”“哪⾥⽤得 着……” 例如:君⼦質⽽已矣,何以⽂為? 翻译:君⼦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了,为什么还要用⽂彩去显露 呢?
句首、句中
夫、惟、盖、其、也
“夫”是古书中常⻅的句⾸语⽓词,起到引起下⽂的作⽤。 例:夫战,勇⽓也,⼀鼓作⽓,再⽽衰,三⽽竭; 句⾸语⽓词,有时和指示代词“夫”有类似之处,容易混淆。 判斷是不是語氣詞,1看位置;2根據⽂意確定。 例如:君⼦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辞; 翻译:君⼦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想要那样做⽽又⼀定要找出理由 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惟”(唯、维)既可以作句⾸语⽓词,也可作句中语⽓词。表示强 调。不翻譯。 例:惟⼗有三年春,⼤会于孟津。 翻譯:13年后的春天,会诸侯于孟津
“盖”常⽤作句⾸语⽓词,有时也⽤在句中。作⽤经常是表示要对某 事发表议论或提出看法。 例如:盖老⼦百有六⼗余岁,或⾔⼆百余岁,以其修道⽽ 养寿也。 (翻译:据说⽼⼦活了⼀百六⼗多岁,也有的⼈说活了⼆ 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寿的啊。)
“其”句⾸、句中,表示⼀种委婉的语⽓,可译为“恐怕、⼤ 概”“希望、还是”。 例: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其圣⼈乎? 翻译:知道前进和后退、⽣存和灭亡⽽⼜不失掉正确原则的⼈, 恐怕能称得上是圣⼈了。 例: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滨 翻译: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边去问⼀问吧。
“也”常⽤在主语之后,起到停顿作⽤,使全句的语⽓变得舒缓。 例:是以知天下之君⼦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翻译: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也”有时也⽤在表示时间的状语之后,起到舒缓语⽓、提起下⽂的作⽤。 例:其往也,得车数乘sheng。 (翻译:他们前往秦国,得到了⼏辆⻢⻋)
區分介連詞“以”
混淆的原因
1、一种是“以”充当连词和充当介词都表示原因时。 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以是介词,“以言”构成介宾结构,修饰谓语动词) 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例: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 (以是连词,与后面的“眛在公所”不发生结构关系,只是连接结果和原因分句) 汉王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您这里。
2、另一种是,在介词“以”省略宾语,直接与它所修饰的谓语动词相连时,容易和连 词用法混淆。 例1:围人归,以告夫人。(介词) 例2: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连词) 都直接出现在动词前,但例1中告的内容在上句并没有出现,必须通过“以”介绍补充。 以伐京,看起来是可以补出介词宾语“之”,但是补充出来的之指代“帅车二百乘”,所以实际上是连接“帅车二百乘”和“伐京”两个动作,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如何區分
構成介賓結構修飾謂語就是介詞
“以”省略賓語,能補出賓語“之”就是介詞
區分介連詞“與”
方法一:看位于“与”前后的两个词语在不改变原句基本意义的前提下是否可以位置 互相交换。 能交换的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 不能交换的,说明它们有主次之分,把后面的名词性词语介绍给谓语,以陈述主语, “与”是介词。 例:蜩与学鸠 (连词) 吾与先君言(介词)
方法二:看在不改变原句基本结构的前提下,“与”前能否再插入其他修饰成分。 能插入的,说明“与”仅与后面的词语发生关系,“与”是介词; 不能插入的,是连词。 例:齐侯欲与卫侯乘, 与之宴。(带有修饰成分,介词)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带有修饰成分,介词)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带有修饰成分,介词) 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带有修饰成分,介词)
方法三:介词“与”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所在句子也可能省略主语,这些情况,也 是辨认“与”是连词还是介词的依据。 例1:公之为公子也, 与郑人战于狐壤, 止焉。(省略,介词) 公之为公子也,(公)与郑人战于狐壤, 止焉。(介词) 例2: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楚)与之盟曰:“无以铸兵。”(介词) 例3: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之)处矣!(介词) 例4:庸人曰:楚不足与(之)战也。(介词)
詞彙
古漢語詞的構成
單音詞
字詞關係:1. 同字异词: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A.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高建築物) B.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觀賞) A. 形貌昳麗。(華美) B. 麗土之毛。(附著) A.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汝) B.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女) 2. 异字同词:多个字记录同一个意义,异体字或分化字关系 A.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日暮) B.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日暮) A. 將軍身被堅執銳。(穿) B. 公受珠,內所著披襖中。(穿) C. 遂開門納衆。(收入) A. 纍léi官故不失州郡也。 B.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本來)
雙音短語:例:“所以”所,特殊代词;以,介词;应翻译为“所⽤来......的原因”。“出⼊”出关、⼊关。“⾮常”不寻常的。⾮:否定副词,常,形容词。”形容“形體容貌。”其實“它的果實。”無論“更不用說。”然而“雖然如此,但是……。“然則”既然如此,那麼……。“雖然”即使如此,但是……。“且夫”況且,那……
複合詞
由两个语素按照⼀定的构词法组合⽽成。 兩個單音詞組合形成專指義
複合詞:寻常、春秋、国家、社稷、俊杰
不是複合詞:狐狸、同學、響應、政治
結構
病的偏偏是支柱
並列結構
倉廩、干戈、膏腴、賓客、祭祀、傾覆、斟酌、謹慎、和睦
偏正結構
布衣、東宮、天子、諸侯、百姓、錦衾jǐn qīn 、狐裘qiú、羌笛qiāng
支配結構
執事、將軍、當道、持戟jǐ 、敗績、知府、 司寇、司馬、拾遺、稽首qǐ
主謂結構
地震、日食、霜降、夏至、月食
聯綿詞
由兩個字構成一個意思,不能拆成兩個字意義的組合
雙聲:猶豫、參差、仿佛、憔悴、躊躇、倉促、流連、忐忑、伶俐、繽紛、 匍匐
疊韻:從容、爛漫、逍遙、蹉跎、彷徨、窈窕、輾轉、崔嵬cuī wéi 、 嬋娟、倉庚、芣苢fú yǐ、披靡、望洋、玄黃
結構類型:1. 義合式:绸缪chóu móu 2. 衍音式:参差cēn cī 、囹圄líng yǔ 、趑趄zī jū 、菡萏hàndàn 3. 摹聲式:霹靂pī lì 、蟋蟀、唏噓xī xū 、駃騠jué tí 、騊駼táo tú
古今詞義差異與溝通
古代義項消失
池、愛、勸、造
古今義項微殊
廣度寬窄的差異
① 古寬今窄:子、臭、親戚 ② 古窄今寬:菜、河、醒
程度深淺的差異
恨、感激
色彩褒貶的差異
爪牙、謗、賄、黨
詞義特點的差異
售、購、訪
古今詞義的溝通
(一)從現代漢語詞語、成語、方言口語中 項:脖子的後邊,望其項背 即:接近、走近,若即若離 走:跑,走馬觀花、走投無路、奔走相告 易:換,改弦易轍、移風易俗、交易
(二)從詞義的共同特點和相互聯繫上 誣:虛妄,欺騙 秉:禾束、禾把,持握
多義詞與詞義引申
多義詞
同一詞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意思
例:“绝” 1.繩斷:天柱折,地維絕。(《淮南⼦ 天⽂訓》) 2.斷絕: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絕秦趙之歡。(《史記》) 3.窮盡:度漢兵遠不能⾄,⽽禁其⻝物,以苦漢使。漢使乏絕。(《史記》) 4.獨⼀無⼆:故俗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晉書 顧愷之傳》) 5.詩歌體裁:夫詩有古近律絕,體莫備于唐代。(《合刻李杜分體全集序》) 6.渡過:假⾈楫者,⾮能⽔也,⽽絕江河。(《荀⼦ 勸學》) 7.超過:雖墨孟之徒,不能絕也。(《後漢書 郭符許傳》)
詞義引申
词的本义,理论上讲应该是词产生时的最早的意义。 词义的引申,是指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伸 而产生一系列新的意义的过程。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
詞的本義與引申義
例:绝 本义是“断丝”。 由“断丝”引申出→ 断绝 → 穷尽 →独一无二。 刀切断丝时,刀从丝的中间切过,这种过程和船从此岸划向彼岸相 似,于是引申出“穿过,渡过”→“超过”。 例:引 “引”的本义是“开弓”, 开弓是弓弦要延长, 引申出→ 延长 → 牵挽→ 导引、率领→ 退却→ 序言→ 延请→ 招致
引申義與本義的聯繫
相似關係
事物在形状、功能、方式、特点 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通过类比造成引申
例: 斗。A、酌以大斗,以祈黄耇[gǒu] 。 B、维北有斗,不可以挹[yì]酒浆。“斗”的本义是酌酒的器皿,形状呈勺型,长柄。 引申为“斗星”,七颗星排列的星群与酌酒器皿相似。 例: 关 。A、臧zāng纥hé斩鹿门之关以出 B、孟尝君至关。关的本义是“门闩” 关卡有控制人出入的作用,功能同相似 所以关引申义为关卡 例:习 。A、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的本义是“鸟屡次拍着翅膀飞” 学知识要反复进行,所以可以引申为复习 例:道。A、自御而归,不能当道 B、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道的本义是“道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与道路有相似之处 所以可以引申为道理、规律
因果關係
引申义和本义之前具有因果关系,通过逻辑推导造成词义引申
例:虚。A、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B、仓廪[lǐn]虚而囹圄[líng yǔ]实。“虚”的本义是“大丘”。 物体大了就容易空虚,所以引申为“空虚”。 例:信。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言语真实了别人就容易相信 所以可以引申为相信
動靜關係
动指动作行为,静指名称性状。事物本身与其性质状态及相关的动作行为有密切关 系,从而构成相互间的引申。这种形式的引申往往引起词性的变化。
例:节 A、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竹节) B、强本之节用,则天不能贫。(节制) “节”的本义是“竹约”,名词 。 竹节约束着每一段竹子的长短粗细, 引申义是“节制,约束”,动词。 例:舒 A、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B、舒而脱tuì脱兮 “舒”的本义是伸展,引申为“缓慢”由动作引申出相关的状态, 由动词义引申出形容词义。
時空關係
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表示时空的词可以互相引申
例:间 A、有自门间射阳越,杀之。 B、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 理。”(一会儿) “间”本义是“缝隙”→ 空间的间隔。 引申“一会儿”→ 表示时间的间隔。 例:急 A、玁狁xiǎn yǔn孔炽chì ,我是用急 B、缚太急,小缓之 “急”的本义是急速、急切,时间紧迫,引申为空间狭小。
禮俗關係
例:朝 A、朝服衣冠,窥镜。(早晨) B、晨往,寝门闢pì矣,盛服将朝。(上朝) “朝”的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下拜见君王、儿子问候父 母,都在早晨进行, 于是引申出“上朝”之意。 例:昏 本义:黄昏。由于古代男女结婚是在黄昏时举行仪式, 所以“昏”引申出结婚的意义
詞義引申的方式
連鎖式
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派生出几个引申义的方式。
例:防 以防止水(堤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水) 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防止) 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规范) “防”的本义是“堤坝” 引申:堤坝→堵水→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輻射式
以本义为中心,依据本义的特点,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引申义。
例:问 子入太朝,每问事(询问) 伯牛有疾,子问之(问候、慰问) 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审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责问) 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过问)
詞義聯繫
同義詞
在⼀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读⾳不相关的⼀组词,互为同义词
差異
理性意義差異
1)範圍廣狹不同:问—询—访. 2)性狀情態不同:視、望、顧、睨、瞰、矚 3)程度輕重不同:饑——餓 4)側重點不同:恭 — 敬
組合功能差異
A+辱+B;耻+A
情感色彩差異
例:诛—杀—弑、例:唯—諾、例:⽐—周
同義詞應用
連用
負—恃/嘗—試/貨—財/尚—猶/零—落(负零常上货)非複合詞
對用
分開;同⼀句或上下句的同⼀位置
同義構詞
恐懼/朋友/恭敬(連在⼀起;⼀個複合詞)
反義詞
絕對反義詞;相對反義詞
漢字
漢字的結構與演變
漢字性質
表意文字,描寫事物外形或勾畫事情、動作的情境反應詞義
漢字結構
象形
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
例字:向、眉、栗、血、又、女、目、耳、口、齒、草、木、水、戈 戶、門、羊、犬、馬、豕、鹿、弓、矢、龟、山、火、心
指事
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一、二、刃、亦、甘、朱、本、末、肱
會意
比類合宜,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莫、吹、啓、折、从、牧、舂、臭、息、灋、朙、伐、及、逐、獲
形聲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義符只表示範圍、且範圍大小不一
形在一角: 颖 从禾,顷声。本义:谷穗 脩 从肉,攸(yōu)声。本义:干肉 赖 从贝,剌là声。本义:盈利 勝 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佞 从女仁声。本义:用花言巧语谄媚 疆 从土彊qiáng声
聲在一角: 徒 从辵chuò土声,本义:行走 錢 从金戋jīan声 旗 从㫃yǎn其声
轉註
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假借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本来没有表示的字,依据读音找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表达
例字: 令,发号也;借為縣令 長,久遠也;凡長之属皆从長 其,簸箕;借為語氣詞“其自東來雨” 莫,日暮,暮色;借為否定詞“善莫大焉”
漢字形體演變
殷商甲骨文
已知最早成體系文字
西周金文
鐘鼎文
戰國文字
秦系和六國文字
秦系小篆
書同文、《說文解字》
隸書
顛覆漢字的象形性,使漢字 由古文字跨入今文字
楷書
漢字形體定型、筆畫系統符號化
漢字結構與詞義
·只有早期漢字和有規律演變的字形纔是形義統⼀的 ·只有本字本義纔是形義統⼀的 ·本字是对借字⽽⾔的 ·本义是对引申义和假借义⽽⾔的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第⼀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字學著作 ⼩篆、9353字、540部
古書用字
通假字
因為聲音相同相近,臨時借用字形
辨識:雙聲、疊韻、雙聲疊韻1、 通假字的聲⾳關係: 通假字是借字记词,⾳同⾳近为前提,以声⾳为线索。 2、⽂献证据:要有充分的⽂献证据,没有旁证,不可只据⾳同⾳近⽽轻⾔通假。
例字:寤(睡醒)- 牾(逆)、信(誠信)- 伸(伸展)、脩(乾肉)- 修(治理) 裁(剪裁)- 才(剛剛)、蚤(跳蚤)- 早(早晨)、謝(道歉)- 榭(高臺上的敞屋 畔(田地的界限)-叛(背叛)、崇(高)- 終(終了)、嬌-驕、彫(紋飾)- 凋(凋謝)、錫(金屬)- 賜(賜予)、豪(豪豬)- 毫(動物身上的細毛)、考(老)- 拷(擊打)、管(樂器)- 館(客舍)、溢(水滿外流)- 鎰(計量單位)、歸(女子出嫁)- 饋(贈送食物)、格(木長)- 烙(炮烙之刑)、
異體字
某一历史时期音义、记词职能完全一样,形体不同的字
類型
造字方法不同
例字:韭(象形)- 韮(形聲) 丘(象形)- 坵(形聲) 傘(象形)- 繖(形聲) 傘本義是車蓋 床(會意)- 牀(形聲) 岳(會意)- 嶽(形聲) 泪(會意)- 淚(形聲) 磊(會意)- 磥(形聲) 羴(會意)- 羶shān(形聲)
造字方法相同、構件不同
會意,義符不同:災-灾、塵-尘、葬-塟、明-朙、绵-緜、 弃-棄、罰-罸
形聲,義符不同:雞-鷄、杯-盃、溪-谿、暖-煖、阱-穽、 坑-阬、歡-懽、詠-咏、秕-粃
形聲,聲符不同:猿-猨、仙-僊、礼-禮、達-达、麯-麴、 仿-倣、時-旹、桿-杆、線-綫、柏-栢
形聲,都不同:迹-蹟、村-邨、訴-愬、妝-粧、猿-蝯
造字方法相同、構件相同,寫法不同
位置不同:够-夠、秋-秌、群-羣、裡-裏 笔道不同:况-況、冰-氷、土-圡、亞-亜
注意的問題:
1.原來是,後來不是 咳-孩、份-彬、訝-迓
2.原來不是,後來是 炮-砲、偷-媮、霓-蜺
3.看起來是,其實不是 置(赦免)- 寘(放置) 遊(遨遊)- 游(常用義:游泳) 贊 - 讃
分化字
为了使文字更为明确地记录语言,使用更多字形分担文字记录职能,这就是分化。
分化文字職能方法
假借其他字
何(擔荷)——荷(荷花)、指(指示)——旨(味美) 、女(女子)——汝(汝河)
利用異體字
猶——猷、亨——享、箸——著
造新字
其——箕、赴——訃、母——毋
分化字類型
分化本義
例字 孰—熟:孰本義把食物煮烂,又被借為疑問代詞 然—燃:然本義燃烧,又被借為指示代詞 莫—暮:莫本義昏暮,又被借為否定詞 暴—曝:暴本義曬(晒),又引申為暴露 益—溢:益本義水满溢出,又引申為增益,好处 要—腰:要本義是腰部,又引申為要害 禽—擒:禽本義是擒拿,又引申為擒拿对象即鸟禽
分化引申義
例字 昏—婚:昏本義黄昏,引申為结婚 坐—座:坐本義坐立,引申為座位 解—懈:解本義分解,引申為懈怠 齊—劑:齊本義平齊,引申為协调 贾—價:贾本義买卖,引申為价钱 說—悅:說本義说明解释,引申為“喜悦”
分化借義
例字 舍—捨:舍本義屋舍,假借為捨棄 象—像:象本義大象,假借為像似 采—彩:采本義摘取,假借為色彩 牟—眸:牟本義牛叫声,假借為眼眸 辟—避、闢、譬、僻: 辟本義“法”,假借為“躲避”“開闢” “譬如”“乖僻”
分化廣義
受—授:“受”表示“接受”、“授予” 祝—咒:“祝”表示“祝福”、“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