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知识导图,讲述了心理现象、心理的实质、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近代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记忆知识导图,讲述了记忆的概念、记忆过程、记忆的分类、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的生理加工系统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第一章绪论
心理现象
含义:心理学现象,就是心理活动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与联系,简称心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结构
心理过程
人在认识和对待事物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具有鲜明的的动态性,其活动呈一个明显的发生、发展或变化以至结束的过程。
认知过程
指人反映事物本身特性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与思维。通过认知过程可以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本质,可以获得与把握事物之间的 规律性联系,可以积累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还可以对未来做出预期和计划。
情绪过程
反映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反映了事物对人所具有的主观意义,它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反过来影响认知。
意志过程
人在活动中自觉确定目标并规划行动、克服困难,已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
个性指人的稳定而独特的整体心理面貌。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由人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的那些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所构成。个性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个性倾向性
反映人对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趋向的个性成为,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人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选择与舍弃什么、看重与轻视什么、趋向与回避什么、接受与拒绝什么等等,都由个性倾向性所决定。个性倾向性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积极性的源泉,它可以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得行动上的满足。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
直接决定人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那些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具体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
性格
反映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个体个性结果中的核心成分。
具体来说,性格反映了人对待社会、集体、他人、工作、学习和自己的稳定态度,以及在认知、情绪、意志活动中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很强的社会制约性,主要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变化的。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与脑
人脑是一个纵横交织的巨大的神经网络,它在多层面、多水平上进行着信息的加工;人的心理现象就是在人脑对内外信息的不断接收、加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人脑的发育、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人的心理活动水平;人脑的某一部分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会使人丧失相应心理活动。
脑产生心理现象的方式是反射。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有规律的反应。包括三个环节
开始环节:内外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兴奋,并经过传入神经向脑中枢传导。
中间环节:脑中枢对传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其神经过程在脑中产生的对刺激的反映,表现为相应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绪、意志。
终末环节:对刺激的反映信息,从脑中枢沿着传出神经传导到效应器~~~反馈~~
心理现象和行为密不可分
心理是支配行为的内因
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具体实现心理的适应功能,并以反馈的方式对心理产生影响。
心理与客观现实
只有当客观现实中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出相应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客观现实指不依赖心理主体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其中社会现实对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心理与主观状态
折射性:指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要通过自身主观状态的中介。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在具体的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因而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及当时心理状态等主观因素必然会介入其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能动性:指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性质: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任务
探究和揭示心理规律
描述和测量心理现象
预测和控制心理活动
发展和完善心理科学
分支
侧重研究人的心理的自然属性的,如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侧重于研究人的心理的社会属性的,如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常用方法
观察法
指在自然情境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活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指以问答的方式考查被调查者的心理倾向或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在人为控制的情境下,有目的地操纵某种刺激变量,以引起被试的某种特定的反应,进而从中探查相应心理现象的成因与规律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
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被试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倾向进行测量的研究方法。
个案法
对某一个体进行深入而详细地了解与研究,经过分析、归纳,发现影响个体某种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原因。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起源
德国学者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实验心理学研究室,被认为是心理学进入科学殿堂的标志
心理学的流派和主要观点
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
研究对象:直接经验即意识,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主要观点: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表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研究方法:内省法
机能主义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意识,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主张研究意识,不把意识看做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意识流。意识的作用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
内省法、实验法、观察法
行为主义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行为
主张研究可以被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认为行为是在环境因素下学习的结果,而不是由遗传决定的。
主张实验法,反对内省法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意识、认知现象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整体先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无意识/潜意识
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
自由联想、催眠疗法、梦的解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人格
以人为中心,人有自由意志、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奈塞尔、纽维尔、西蒙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
信息加工理论
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