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记忆知识导图,讲述了记忆的概念、记忆过程、记忆的分类、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的生理加工系统等。
编辑于2022-03-25 17:19:27记忆
概述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大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得以连续进行的基础,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
记忆过程
识记: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识记及其种类
根据识记时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分为
无意识记: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没有经历任何的意志努力
有意识记: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需要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的
根据识记时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为
机械识记: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仅通过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如死记硬背
意义识记:在对识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意义与联系进行的识记。
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的因素
目的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理解程度
材料特性
材料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
材料的位置
主体状态:大脑兴奋状态、情绪状态
保持: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回忆和再认
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再认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分类
内容性分类
形象记忆:指以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语义记忆:指以抽象思维活动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指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指以做过的动作、技能为内容的记忆
时间性分类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功能性分类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提取往往需要意识参与。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意识性分类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又称做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
加工深度桂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能够保持的时间更长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对于外显记忆,记忆的负荷量越多,越难记住。
呈现方法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干扰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容易受到外界无关信息的干扰。
记忆的生理机制
记忆的脑学说
整合论:L.K Lashley最早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质活动的结果,记忆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质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定位论: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系。有研究认为海马、丘脑背内侧核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特定部位。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反响回路:指在神经系统中,皮质和皮质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回路。许多脑电和神经结果的研究认为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当外界刺激停止后,这种神经冲动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短暂的一段时间。
突触结构:神经元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长时程增强:是记忆的基础。如果某种刺激能使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的效率长时程增强,这种刺激的痕迹也能以神经活动增强的形式保留下来,这就是记忆。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感觉刺激作用在原有刺激物以及不再呈现时,仍然继续保持一个很短的时间,这就构成了记忆的第一个阶段,称为瞬时记忆。
编码: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处于相对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图像记忆
保持时间:0.25-2秒
容量:受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制约,进入感受器的信息几乎都可被储存。
瞬时记忆与注意:信息在瞬时记忆中登记是无意识的,如果收到注意,它就转入第二阶段——短时记忆,如果没有收到注意就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从瞬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是在记忆系统中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
编码
编码方式:以语言听觉的编码形式为主
影响短时记忆编码效果的因素
觉醒状态
加工深度
组块:7±2个组块
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提取
存储: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如果信息被加以复述,就会转入第三个阶段——长时记忆;如果没有被复述,就会因痕迹的衰退或其他信息的干扰而消失。复述分:
保持性复述:指不断地简单简单重复识记材料。
精细复述:指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提取:指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回忆出来,或者当代信息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斯滕伯格预测,对短时记忆的提取可能包括三种:实验结果证实短时记忆信息提取采取的是完全系列扫描方式。
平行扫描:指被试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被试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发现目标就停止查找。
完全系列扫描:指被试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
工作记忆:巴德利将工作记忆定义为在执行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储存和加工的、有限的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不仅包括对信息的存储,还包括对该信息的操作加工。工作记忆可以理解为一个临时的工作平台,人们在这个工作平台上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从而帮助人们进行阅读理解、运算和推理等高级认知活动。
工作记忆包括四个子系统:
语音回路:负责储存和控制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
视觉空间模板:主要处理视觉和空间信息。
中央执行系统:是信息交流中心
情境缓冲器:是一种各个子系统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交界面,是一个可以利用多重编码的存储系统,负责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整合为一个连贯的情境。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加工复述的结果
特点
信息容量:很大,只要有足够的复习,其容量没有限制
编码方式:在长时记忆中,对信息的编码主要采取语义编码的方式。编码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对信息的组织能力
长时记忆的存储:不是一个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个体经验会发生变化
长时记忆的提取
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有意回忆
无意回忆
影响回忆效果的因素
保持程度
回忆线索
联想水平
情绪状态
再认:指过去的事物重新出现,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
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如果不加注意,痕迹便迅速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会转入第二个结果——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及时复述,就会产生遗忘;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第三阶段——长时记忆。信息在长时记忆中被储存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提取出来;提取时,信息从长时记忆中被收到短时记忆中来,从而能被人意识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收到干扰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产生遗忘。
遗忘
概述
永久性遗忘:如不经重新识记,永远也不能回忆或再认。
暂时性遗忘:因某种原因,一时不能回忆或再认。
遗忘的积极作用:(1)去伪存真。可以剔除记忆中无关的信息,使大脑可以腾出空间容纳其所需要有价值的东西。(2)去粗取精。提高记忆质量。
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或再认,称之为遗忘。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说,遗忘就是信息无法提取或错误提取。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
遗忘的数量随时间的进程而递增
遗忘变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以后尽管间隔时间很长,但所保持的记忆内容不再明显的减少而趋于稳定
遗忘的性质规律:遗忘具有选择性,即什么样的记忆内容会被遗忘或较快遗忘
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学习的程度
材料的序列位置
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遗忘的原因/理论
衰退学说
用进废退的观点来解释遗忘,认为遗忘可能是长时间不用的结果。
干扰说
倒摄抑制:后来的记忆内容对回忆先前的记忆内容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先前的记忆内容对回忆后来的记忆内容所产生的干涉作用。
影响前摄后摄抑制的因素
材料的相似性
学习的 巩固程度、
记忆的时间安排
材料的位置
压抑说
认为遗忘是由个体某种有意无意的动机主动压抑相应记忆的结果所致。具体来说,有些记忆内容伴随着令人痛苦或屈辱的经历,个体极不愿意回想起他们,以致有意无意压抑,从而导致遗忘。这种遗忘也称心因性遗忘。
提取失败说
有时一些事情之所以想不起来,不是头脑中的记忆内容真的消失了,而是因为我们在回忆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线索。如舌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