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人体发育学之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规律总结,包括反射发育和姿势运动的发育两部分内容,需要的自取。
编辑于2022-03-30 19:03:26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
反射发育
原始反射(与生俱来、非条件反射、一过性)
位于:脊髓、延髓、脑桥(一般1~6个月小时)
觅食反射:足月新生儿脸颊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出现寻找乳头动作。缺 如:智力发育障碍、脑瘫持续存在。0~4个月
手握持反射:后被有意识的握物0~4个月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脑瘫儿童持续存在
检查:手指或木棍从尺侧放入并按压 反应:手指屈曲握物
足握持反射:随着独站功能建立消失。0~10个月。影响站立,脑瘫持续
检查:拇指按压第一、二趾间的足底部位 反应:足指屈曲
拥抱反射(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发生变化的反射。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亢进或延迟消失(偏瘫左右不对称)影响:手的主动发育、双手中间位的发育、手口眼协调发育
检查:1、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 2、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 3、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15° 4、弹足法: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5、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头略微离开桌面(头并未离开),突然将手抽出。反应:1、拥抱性(0~3个月):两上肢对称性伸展外展,下肢伸直,躯干伸直、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程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 2、伸展型4~6个月(不完全型)双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有快感觉,多见于3个月以上的
放置反射(跨步反射):偏瘫不对称(0~2个月)
检查:扶小儿腋下呈立位,将一侧足放于桌面,另一足背抵于桌面边缘,略向前方倾斜小儿 反应:将足背抵于桌面侧下肢抬于桌面上
踏步反射(步行反射)0~3个月 臀围分娩新生儿,肌张力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反射减弱,痉挛型脑瘫亢进或延迟消失
检查:扶腋下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 反应: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
张口反射:0~2个月 脑损伤、脑瘫、智力发育障碍时此反射延迟消失,锥体外系损伤时明显。
仰卧位,检查者双手中指无名指固定腕部,拇指按压两侧手掌 ,反应:张口反应,亢进时一碰小手就出现。
上肢移位反射:0~6周 脑损伤、臂丛神经损伤时难以引出,偏瘫时一侧缺失
检查:俯卧位,颜面着床,两上肢放于脊柱两侧,稍后观察变化。 反应:首先颜面转向一侧,同侧的上肢从后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
侧弯反射:0~6个月(躯干内弯反射)肌张力低难以引出,肌张力高或脑瘫持续存在,临床意义:持续存在将影响躯干自主活动,影响翻身,做,站,,体位变换
检查: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自上而下刺激一侧脊柱旁或刺激腰部,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直立位或自由运动发育。 反应:向刺激侧弯曲。
紧张性迷路反射(前庭脊髓反射)0~4个月 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躯干四肢张力的变化。脑损伤、脑瘫儿持续存在。
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或俯卧位,观察运动姿势变化 反应:仰卧位:身体过度伸展,头后仰。 俯卧位: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突起。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0~4个月 头部位置变化,颈部肌肉及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四肢肌紧张变化 是评价脑瘫等脑损伤疾病的重要方法。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体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
检查:仰卧位,将头转向一侧 反应: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肌力增高而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肌力增高而屈曲,形似“拉弓射箭”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0~4个月 影响自主伸展或屈曲发育
检查: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 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 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交叉伸展反射:0~2个月胎儿期活跃
检查:1、仰卧位,握住一侧膝部使之伸直,按压或敲打此侧足底 表现:可见对侧下肢先屈曲,然后内收,伸直,似要蹬掉这个刺激 2、仰卧位,一侧下肢屈曲,一侧伸展,是伸展侧下肢屈曲。反应:对侧屈曲位变为伸展
阳性支持反射:0~2个月 新生儿不出现或3个月以后仍呈阳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缓
检查:患儿保持立位,足底着桌面数次 反应 :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跖屈,也可引起膝张反射
立直反射(矫正反射3~4个月 持续终身)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位 平衡反应建立的基础
中枢:中脑、间脑
颈直立反射 新生儿→持续6~8个月 新生儿唯一能见到的立直反射,是躯干对头部保持正常关系的反射,后面被躯干立直反射取代
检查:仰卧位,将头部向一侧转动 反应:小儿的肩部、躯干、骨盆随头转动
躯干头部立直反射 2~3个月→5岁左右
检查:仰卧位,握住小儿两下肢向一侧回旋成侧卧位 反应:小儿头部也随着躯干转动并有头部上抬的动作
躯干躯干立直反射 3~4个月→5岁左右
检查:仰卧位,握住小儿两下肢向一侧回旋成侧卧位 反应:小儿主动回到仰卧位
迷路性立直反射 6~7个月以前→终身 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经过前庭脊髓束,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元,产生头部位置调节反应 5~6个月明显
检查:蒙住小儿双眼,双手扶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倾斜。注意不要过分倾斜。 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
视性立直反射,5~6个月以前→终生 4个月左右出现 5~6个月明显 头部随着视野的变化保持立直反射 维持姿势的重要反射
检查: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放于小儿的膝上,然后将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倾斜 反应:头保持直立
降落伞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射) 6~7个月→终身 检查时注意观察两侧上肢是否对称 如果一侧上肢没出现支撑动作,提示 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延迟或缺如脑瘫或脑损伤
检查:双手拖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然后将小儿头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 反应: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动作。脑瘫儿此反射也可出现双上肢后伸呈飞机样特殊的姿势,或上肢呈紧张性屈曲
-平衡反应 (倾斜反应)大脑皮质、感觉、运动系统等 站立、行走重要条件
仰卧位倾斜反应6个月-终身
检查:在倾斜板上取仰卧位,上下肢伸展,倾斜板向一侧倾斜。 反应:头部挺直,抬高侧上下肢外展、伸展,下降侧上下肢可见保护性伸展动作。
俯卧位倾斜反应6个月-终身
检查:俯卧位,上下肢伸展,倾斜板向一侧倾斜。 反应:头部挺直,抬高侧上下肢外展、伸展,下降侧上下肢可见保护性伸展动作。
膝手位/四爬位倾斜反应 8个月-终身
小儿成膝手位/四爬位,推动躯干,破坏其稳定性 或 小儿成膝手位/四爬位位于检测台上,将检测台一侧抬高或倾斜。 反应:头部和胸廓出现调整,受力侧上、下肢或检测台抬高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另一侧出现保护性伸展和支撑动作。
坐位倾斜反应 6个月-终身(前方6个月、侧方7个月、后方10个月) 标志坐位姿势发育成熟
检查:坐位、各个方向推,使其倾斜 反应:头、胸立直,上肢迅速向前伸出。 倾斜侧上肢立刻向侧方支撑,另一侧上肢有时伸展。后方:双上肢迅速伸向后方支撑。
跪立位倾斜反应 15个月-终生
检查:跪立位,牵拉小儿一侧上肢。使之倾斜 反应:头胸部出现调整,被牵拉侧出现保护反应,对侧上下肢外展、伸展
立位倾斜反应 24个月-终身(前方12个月、侧方18个月、后方24个月)
检查:立位,前后左右推动,使其倾斜 反应:头胸立直,上肢伸展、腰部向前、后、左、右反向、后方弯曲,以及脚向前、左右、后迈出一步。
姿势运动的发育
姿势运动的控制
身体形态:骨骼肌肉等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比例不协调都会出现姿势异常和运动模式变化
肌力
骨骼肌:伸肌、屈肌、内收肌、外展肌、旋前肌、旋后肌
原动肌(动作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固定原动肌起点的肌)、协同肌(配合原动肌,和原动肌一起收缩)
肌张力(静止性、姿势性、运动性)
中脑以上的各种结构对肌张力产生抑制作用
中脑以下的各种结构以及前庭系统对肌张力产生易化作用
小儿脑发育障碍或损伤
锥体系损伤→痉挛性肌张力增高
锥体外系损伤→强直性肌张力增高
小脑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肌张力降低
锥体外系损伤可导致肌张力变化和动摇
平衡功能(保持直立、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对外来干扰做出安全有效反应)
躯体感觉系统
皮肤感觉(体重分布、身体重心位置)
本体感觉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前、后、外半规管内壶腹嵴的运动位置感受器(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变化)
前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感受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直线加、减速度变化 改变颈部肌肉张力来保持头的直立位置。
协调
运动系统的作用
自动姿势性协同运动
踝关节模式、髋关节模式、跨步动作模式
姿势运动发育特特点
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
第1屈曲期 0~6周 四肢躯干呈半屈曲位(对称性)
第1伸展期7~15\16周 非对称性伸展
第2屈曲期 4~7个月 躯干稳定,用手支撑
第2伸展期 8/9个月~12/24个月 可呈立位
俯卧位 1、由屈曲向伸展 2、抗重力伸展 3、由低爬向高爬
坐位 全前倾(新生)-半前倾(2~3个月)-扶腰坐(4~5个月)-拱背坐(6个月)-直腰坐(7个月)-扭身坐(8~9个月)
立位 阳性支持反射(新生)-不能支持体重(2个月)-短暂支持体重(3个月)-足尖支持体重(4个月)-立位跳跃(5~6个月)-扶站(7~8个月)-抓站(9个月)-独站(10个月)-牵手走(11个月)-独走(12个月)
检查:手指触摸婴儿口角、上下唇。 反应: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