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I-II》《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I-II》《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设计》
《机械原理》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面向应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设计能力和机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堂探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获得常用机构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确定机械系统方案、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构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1:理解机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和动力学分析方法;掌握常用机构的特点及分析与设计方法。
课程目标2:根据机械工程对机构学知识的实际需求,针对工程设计问题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4:通过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厚植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工程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塑造专注、创新、完美的工匠精神;结合机械原理课程的特点,从家国情怀、价值观、创新理念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专业学习中导入思政元素,引领大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内涵,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让大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2 具有解决机械制造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1
2.问题分析
2.3 能够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原理,表达机械制造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2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2 能够运用工程知识,通过类比、改进或创新等方式,提出满足特定需求的机械产品、制造工艺的合理设计方案。
课程目标2
4.问题研究
4.1能够对机械系统及其零部件、控制系统及其元件的性能测试制定实验方案。
4.2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系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4.3 能够通过综合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结果,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课程目标3
(1)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教学目标;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学习方法。(1学时)
(2)本课程的学科发展现状、教学进程与组织、训练环节与载体、考核形式与基本要求、使用教材与参考书,以及其他相关课程资源。(1学时)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及内容主线。
(5)理解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及其对后续课程的影响。
(2)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2学时)
(3)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1学时)
(4)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综合性):根据机械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并分析结构组成及计算自由度。(2学时)
(1)掌握机构的组成,了解机构的分类;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
(3)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