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思维导图: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等等
编辑于2022-03-31 19:56:2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基本国情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限性
2.帝国主义列强使中国半殖民地化
3.近代中国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根本任务
由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国际特征
处于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和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其他民主革命的不同之处
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
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第一步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第二步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不同之处
与欧美民主革命(资产阶级专政)对比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它不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是要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联合专政,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做准备。
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对比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同,它只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而不破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
理论的实践基础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革命的经验概括和总结
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党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无法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智慧源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近代中国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帝国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推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地主阶级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无产阶级是中国均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
3.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4.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双面性的阶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软弱性和妥协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为什么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①②③])
1.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分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①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2.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②一是从无产阶级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
[二是无产阶级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的形成。]
[三是无产阶级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生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3.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现
[③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相同之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
革命对象、任务相同
革命基本动力相同
革命性质相同
社会性质相同
不同之处(区别)
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革命所处的时代不同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革命的前途不同
新的内容和特点
1.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3.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4.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比较
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无产阶级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若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一次革命论(左倾)和二次革命论(右倾)
一次革命论(左倾)
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
二次革命论(右倾)
割裂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企图在两个阶段间插入资产阶级专政。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国家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新民主主义政治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第一,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第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
第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第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是民主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队伍开赴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在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论进行了论述,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战争和战略问题》,确立了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农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必然性(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可能性(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最根本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第二,革命的广泛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重要的客观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五,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一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二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受别的帝国主义支持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3.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统一战线的基础)。
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4.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
①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②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③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要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④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
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做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2.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
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2.建设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经验
①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②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坚持这一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③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
1.党的三大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2.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
①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②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
③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④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四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