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防烟排烟系统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防烟排烟系统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设置场所、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机械排烟系统、防烟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编辑于2022-04-01 13:18:283-10 防烟排烟系统
设置场所
防烟设置场所
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的前室、避难层(间)
即一些楼梯间、前室。
排烟设置场所
民用建筑
设在一二三层且房间S>100㎡和设置在四层及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
中庭
公共建筑S>100㎡且常有人的(地上)房间
比如:办公室
公共建筑S>300㎡且可燃物多的(地上)房间
建筑内长度>20m的疏散走道
工业建筑
人多或可燃物多的丙类生产场所
丙类厂房S>300㎡且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多的(地上)房间
建筑面积S>5000㎡的丁厂
占地面积S>1000㎡的丙仓
H>32m的高层厂(仓)中>20m的疏散走道,其他厂(仓)>40m的疏散走道
地下半地下、地上建筑内的无窗房间,
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
自然通风方式
防烟
H≤50m公、工,H≤100m住时,防烟系统的选择:
当独立(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情况可不设防烟系统
不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送风
① 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
②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外窗,况且独立前室俩窗分别面积≥2㎡,合用前室俩窗分别面积≥3㎡
当独立(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不设置在~~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1)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面积≥1㎡的可开窗或口;当H>10m时,还应在楼梯间每5层内设置S总≥2㎡的可开窗或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3层。
2)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外窗或口的面积≥2㎡,共用(合用)前室开口≥3㎡。
此时楼梯间需开窗或机械加压送风
3)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有效面积≥2.0㎡
4)可开启外窗应方便直接开启,高处不便时应在距地1.3-1.5m处设手动开启装置。
自然排烟方式
排烟
1、自然排烟窗(口)应设在储烟仓以内,但走道、室内净高≤3m时,自然排烟窗(口)可设置在室内净高的1/2以上。
2、每组排烟窗的长度不宜大于3m
3、防火墙两侧的口之间最近边缘水平距离≥2m
5、当房间S≤200㎡时,自然排烟窗(口)开启方向不限。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防烟
三、系统选择
1、H>50m公、工,H>100m住时,其一些楼梯间和前室应选择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6、防烟分区内任一点与最近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的水平距离≤30m;当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时,其水平距离还应≤建筑内净高的2.8倍;当公共建筑净高≥6m,且具有自然对流条件时,其水平距离≤37.5m。
2、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
1)H≤50m公、工,H≤100m住,当采用独立前室且仅有一个必要的门时,可仅在楼梯间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有多个门时,楼梯间、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5、地下和地上楼梯间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如条件有限且地下为汽车库或设备用房时,可与地上共用。
7、当地下的封闭楼梯间与地上楼梯间不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有效面积≥1.2㎡的可开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8、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避难层(间),还应在外墙设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1%。避难走道应在其前室及避难走道分别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右边两种情况可仅在前室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1)避难走道一端设安全出口,且总长<30m
2)避难走道两端设安全出口,且总长<60m
9、H>100m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每段不超100m。
10、H<50m时,当楼梯间设加压送风井(管)有困难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
1)H>32m时,楼梯间应两点部位送风,且送风口距离不宜小于建设高度的1/2
2)送风量应按计算值增加20%。
四、送风管道内壁为金属时,设计风速≤20m/s;非金属管道,≤15m/s。加压送风口风速不宜大于7m/s。
五、机械加压送风机
送风机
1)送风机的进风口宜设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下部
2)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面上,有困难时应分开布置。竖向,排烟机出风口在上送风机进风口在下,其距离≥6m,水平距离≥20m
送风口
1)除直灌式送风方式外,楼梯间宜每隔2~3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
往建筑里吹风
2)前室应每层设一个常闭式加压送风口,并应设手动开启装置。
4)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此处指外墙上的),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
送风管道
1) 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2)竖向送风管道应独立设在管道井内,确有困难时,与其他合用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
3)管道井隔墙1.0h,其上检修门应为乙级门。
余压阀
楼梯间与前室、前室与走道,两侧压力差不超50Pa。
机械排烟系统
排烟
组成:挡烟垂壁、排烟口(或带有排烟阀)、排烟防火阀、排烟道、排烟风机、排烟出口
三、选择
1、同一防烟分区不应同时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和机械加压排烟方式
4、当机械排烟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机械排烟系统应独立设置。
5、H>5m公和H>100m住,排烟系统竖向分段布置时,公不超50m,住不超100m。
四、排烟管道内壁为金属时,设计风速≤20m/s;非金属管道,≤15m/s。排烟口风速不宜大于10m/s。
五、设置
1、排烟风机(280℃时连续工作30min),风机入口处的排烟防火阀应与风机连锁,该阀关闭时,风机应能停止运转。
2、排烟防火阀-设置位置
①垂直风管与水平风管交接的水平段上;
②一个排烟系统负担多个防烟分区的排烟支管上;
③排烟风机入口处
④穿越防火分区处
3、排烟阀(口)
1)①排烟口应设在防烟分区所形成的的储烟仓内,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水平距离≤30m②走道、室内高≤3m的区域,其排烟口可设在其净空高度的1/2以上,设在侧墙时,吊顶与其最近边缘距离应≤0.5m
2)排烟阀或排烟口,应在现场有手动开启装置。
3)排烟口与附近安全出口相邻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1.5m。
4)每个排烟口的排烟量不应大于最大允许排烟量。
5)当排烟阀(口)设在吊顶内,并通过吊顶上部进行排烟时:
①封闭式吊顶上设烟气流入口的颈部烟气流速不宜大于1.5m/s
②非封闭式的开孔率不应小于吊顶面积的25%,且均匀布置
4、排烟管道
1)同上,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2)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应用不燃材料隔热,并保持150mm的距离
3)竖向设置时,应设在独立管道井内,排烟管道≥0.5h;排烟管道井应采用不小于1.0h的隔墙分隔;墙上检修门应为乙级门。水平设置时排烟管道应设置在吊顶内,不应低于0.5h;确有困难时,可直接布置在室内,但应≥1.0h。设在走道部位吊顶时,以及穿越防火分区时,排烟管道≥1.0h,但设备用房和汽车库的排烟管道≥0.5h。
六、补风
不补风:①地上建筑的走道、②<500㎡的房间。其他的都补。
方式: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等自然进风方式,以及机械送风方式。防火门、窗不可。
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补风量≥排烟量的50%
补风速度:机械补风口风速不宜大于10m/s,人多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不宜大于3m/s
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位置不限;当在同一防烟分区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下沿以下;补风口与排烟口水平距离≥5m
防烟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一、防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防火分区
1、加压送风机的启动:
①现手,②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启,③消控室手,④任一常闭加压送风口开启时,风机应能自动启动
2、防烟系统:加压送风口所在防火分区内的2只独立探测器或一只探测器+一只手报→联动开启送风口、加压送风机
3、当火灾确认后,应能在15s内联动开启常闭加压送风口和加压送风机:①应开启该防火分区楼梯间的全部加压送风机;②应开启该防火分区着火层及其相邻上下层前室及合用前室的常闭加压送风口,同时开送风机
二、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防烟分区
1、排烟风机、补风机的控制:
①现手,②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启,③消控室手,④任一排烟阀或排烟口开启时,排烟风机、补风机自动启
2、排烟防火阀在280℃时应能自行关闭,并应联锁关闭比排烟风机和补风机(此处指入口处的排烟防火阀)
3、火灾确认后,应能在15s内联动开启相应防烟分区全部排烟阀、排烟口、排烟机和补风设施。并应在30s内自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调系统。 担负2个及以上防烟分区的排烟系统,应仅打开着火防烟分区的排烟阀或排烟口
挡烟垂壁降落:2只独立感烟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