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系统的功能
这是一个关于十神经系统的功能的思维导图,以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全面概述了神经系统在调节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中的重要功能,并涉及了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和高级功能。介绍详细,知识全面,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6-13 16:32:45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 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与胶质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结构和功能
胞体(接受和整合信息)
突起
轴突(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
树突(接受传入的信息)
神经纤维及其功能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
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
神经纤维的直径(反比)
有无髓鞘(有髓鞘快)
温度(正比)
神经纤维的分类
按传导速度
A、B 、C 用于传出纤维
按来源与直径
I、II、III、IV 用于传入纤维
按有无髓鞘
有髓鞘神经纤维
无髓鞘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功能
顺向(胞体-末梢)
快速轴浆运输-囊泡、分泌颗粒
慢速轴浆运输-微管、微丝
逆向(末梢-胞体)
神经营养因子 狂犬病病毒 破伤风毒素
神经对效应组织的营养性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
功能
机械支持作用
营养作用
绝缘作用
免疫应答作用
隔离和屏障作用
修复与增生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液钾离子浓度稳定作用
参与神经递质的摄取 、灭活和供给作用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
周围神经系统
形成髓鞘的施万细胞、位于神经节内的卫星细胞
突触生理
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分类
根据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
轴-胞突触、轴-树突触(最常见)、轴-轴突触
据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突触传递
突触传递过程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乙酰胆碱
Na离子通透性增高
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r-氨基丁酸
Cl离子通透性增高
超级化
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方式
化学性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电突触传递
神经递质
分类
根据存在部位
中枢神经递质
外周神经递质
根据递质作用
兴奋性神经递质
抑制性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分布最广最重要
单胺类递质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
氨基酸类递质
兴奋性递质
谷氨酸、天冬氨酸
抑制性递质
r-氨基丁酸、甘氨酸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后天习得
大脑皮层
非条件反射
先天遗传
大脑皮层以下中枢
吸允反射 排尿反射 眨眼反射
条件反射的特点
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
客观事物的具体信号
灯光、铃声、食物的形状、气味
第二信号
客观事物的抽象信号
语言和文字
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人类和动物所共有
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所特有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辅散式和聚合式
辅散式多见于传入通路
是信息扩散的结构基础
聚合式多见于传出通路
是信息总和的结构基础
链锁式和环式
环式是后馈或后发放的结构基础
链锁式可扩大神经冲动作用范围
中枢兴奋传播(突触兴奋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
中枢延搁(突触延搁)
兴奋的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发放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性抑制)
协调屈肌反射
回返性抑制
使神经元协调一致
突触前抑制
结构基础:轴-轴突触
机制:引起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量减少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主要传导痛觉、温度觉、轻触觉等浅感觉
先交叉后上行
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对侧
脊髓后索
传导肌肉本体感觉、深压觉等深感觉以及精细触觉
先上行后交叉
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
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的核团
特异感觉接替核
联络核
非特异投射核
感觉投射系统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体表感觉区
中央后回
左右交叉投射,头面部投射是双侧的 呈倒置人体投影,但头面部的内部安排是正立的 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有关
本体感觉区
中央前回
内脏感觉区
中央后回
投射区较小
视觉区
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
听觉区
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
嗅觉
钩回
痛觉
皮肤痛觉
快痛
有髓纤维传导
慢痛
无髓纤维传导
内脏痛
1发生缓慢、作用时间长 2定位不准确对刺激分辨能力差 3对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特别敏感,对切割、灼烧引起皮肤痛的刺激不敏感 4常伴有牵涉痛 5引起不愉快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
牵涉痛
心肌缺血时,常感到心前区、左肩、左上臂疼痛
胆囊炎胆石症发作时,常感到右肩胛部疼痛
阑尾炎时,脐周或上腹部疼痛
胃溃疡或胰腺炎时,左上腹和肩胛间疼痛
输尿管结石时,睾丸及腰背部疼痛
肾结石时,腹股沟疼痛
脑的电活动于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自发脑电活动
皮层诱发电位
脑电图
觉醒与睡眠
行为觉醒
脑电觉醒
慢波睡眠 浅睡眠
快波睡眠 深睡眠
语言与言语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语言运动区
中央前回底部前方Broca区 额下回后部
运动性失语症
能看懂能听懂,不会讲话 构词困难
语言听觉区
颞上回后部
感觉性失语症
能说能写能看懂,但听不懂
语言书写区
额中回后部
失写症
能听懂能看懂会说话,不会写
语言视觉区
角回
失读症
视觉正常,看不懂文字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
中枢起源不同
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
分布
反应范围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征
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神经支配作用拮抗
紧张性活动
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
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
自主神经的递质和神经纤维
递质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神经纤维的种类
胆碱能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
自主神经的受体
胆碱能受体
M受体
N1受体
N2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
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
脊髓休克
表现
骨骼肌紧张性降低甚至消失
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发汗反射消失
粪尿潴留
机制
离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而兴奋性极度低下所致
特点
越高等的动物恢复越慢
简单和原始的反射(屈肌反射和腱反射)恢复较早复杂的反射(对策伸肌反射和搔爬反射)恢复较慢
排尿排便反射只能部分恢复
随意运动将永久丧失,反射活动暂时丧失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牵张反射
肌紧张
腱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是肌梭,中枢在脊髓,传入神经为肌梭传入纤维,传出神经是a运动神经,效应器是肌纤维
肌肉内的感受器
肌梭
腱器官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去大脑僵直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纹状体、丘脑底核、中脑黑质
帕金森(震颤麻痹)
病变部位:中脑黑质
左旋多巴治疗
亨廷顿病( 舞蹈病)
病变部位:新纹状体
利血平治疗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中枢部位
中央前回
控制特征
左右交叉投射,头面部投射是双侧的 呈倒置人体投影,但头面部的内部安排是正立的 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正比)
运动传出通路
皮层脊髓束
皮层脑干束
运动传导通路受损症状
痉挛性麻痹(硬瘫)
柔软性麻痹(软瘫)
神经纤维传导特征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