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阴阳学说
这是一篇关于阴阳学说的思维导图,介绍了阴阳学说概述、阴阳的概念与分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变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阴阳的概念与归类
阴阳概念的形成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其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中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气分阴阳,阴阳对立互根是一切事物所存在的固有属性,阴阳二气的运动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乃至消亡的内在动力
阴阳的概念,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对相关事物或一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表示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划分及运动变化
表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应着的两个方面的属性趋向及运动规律
阴阳的特性与归类
阴阳的特性
阴阳的普遍性
世界上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皆可用阴阳来标示
阴阳的关联性
阴阳所概括的一对事物或现象应是共处于统一体中,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规定性
阴阳学说对阴阳各自属性有着明确的规定,具有不可变性和不可反称性
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属性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阴阳属性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属性随比较对象而变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通过对立双方比较而划分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归类
凡是具有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气各自的属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相互作用。阴阳交通相合,彼此交感相错,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交感是天地万物生化的基础。
阴阳对立
指阴阳”一分为二“,及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固有现象的属性
阴阳对立的形式,通过阴阳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
阴阳对立制约的意义,在于防止阴阳的任何一方不至于亢盛危害,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
阴阳互根
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指阴阳的互为根本、相互依存的关系。阳的根本在阴,阴的根本在阳, 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互为根本的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作用
其意义在于阴阳始终处于统一体之中,每一次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消长
指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减和增加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互为消长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彼此相互制约的过程中表现出互为消长的变化
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阴阳同消同长
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在彼此相互资助和促进的过程中表现出同消同长的变化
此长彼长、此消彼消
阴阳消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与互根互藏关系的变化,其意义在于维持阴阳双方相对的、动态的平衡状态
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阴阳互藏互根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消长是发生转化的前提
阴阳自和
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稳定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互根的协调关系处于相对动态平衡的结果。阴阳协调平衡标志着机体的健康状态。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基本物质
阐释人体疾病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中医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把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
分析病机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盛
指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机变化
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阳能制约阴,阳气亢盛消耗和制约阴气,使之减少
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阴能制约阳,阴气亢盛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虚衰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
阴阳偏衰
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机变化
阳虚则寒: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盛,则虚寒内生
阴虚则热: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则虚热内生
阴阳偏盛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
阴阳互损
是阴阳互根、互用、互藏关系失调的病机变化
应用疾病诊断
分析四诊诊断
辨别疾病症候
表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指导疾病防治
指导养生保健
最根本的原则是"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应用药物、针灸等方法调整阴阳偏盛偏衰等的病机变化,恢复阴阳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其病为邪气亢盛之实证,应“损其有余”“实者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其病为正气不足之虚证,应“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归纳药性性能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升降沉浮: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