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0银屑病
第九版皮肤性病学10银屑病,知识内容有定义、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临床分型、组织病理学、诊断、治疗等方面。
这是一篇关于FPGA学习-小梅哥的思维导图,FPGA 的集成度很高,其器件密度从数万系统门到数千万系统门不等,适用于高速、高密度的高端数字逻辑电路设计领域。
关键词:功能安全SIL、61508、50126、50128、50129,IN 20500-1988地下采矿铁路.轨距和轨道.标准类型和选择Underground mine railways; track gauges and rails; standard types and selection DIN 20501-1988矿山铁路.S30 钢...
Verilog HDL是一种硬件描述语言,用于从算法级、门级到开关级的多种抽象设计层次的数字系统建模。被建模的数字系统对象的复杂性可以介于简单的门和完整的电子数字系统之间。数字系统能够按层次描述,并可在相同描述中显式地进行时序建模。V...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银屑病
定义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诱发、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 炎症性、系统性疾病。
发病机制
机制、确切病因暂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 素、精神因素等均有关系
发病机制:银屑病是一种以T细胞异常活化、浸润和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过渡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Th17细胞和IL-23/IL-17轴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特征
鳞屑性红斑或斑块
表皮覆盖板层装的银白色鳞屑
局限或广泛分布
无传染性
治疗困难,常罹患终身。
临床分型
寻常型银屑病(最常见):
皮损
①境界清晰、多形态的红色斑块或丘疹
②表面厚层银白色鳞屑
③好发四肢伸侧、对称性
形态多样: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回状、疣状、蛎壳状
角化过度伴有角化不全,角化不全区可见Munro微脓肿。
三大特征
蜡滴现象:刮除最上层鳞屑,可观察到鳞屑呈层状。(角化不全)
auspitz证: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是由于真皮乳头顶部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所致。
薄膜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
好发部位:全身各处,以四肢伸侧、骶尾部常见,常呈对称性
其他:腋下、乳房和腹股沟处糜烂、渗出和裂隙,甲部“顶针状凹陷”
分期:
进行期:同形反应或旧皮损无消退,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炎症浸润明显,周围有红晕,鳞屑较厚。针刺、搔抓或手术损伤时,可出现受损部位出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称为Kobner现象。
静止期:无新皮损出现,炎症较轻,鳞屑较多。
退行期:皮肤缩小变平,炎症基本消退,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急性点滴型银屑病
• 亦称发疹性银屑病
• 常见于青少年
• 发病前常有咽喉部链球菌感染史
• 皮疹为 0.3- - 0.5cm 大小丘疹、斑丘疹
临床表现
面部皮损多为点滴状浸润性红斑、丘疹或脂溢性皮炎样改变; 头皮皮损鳞屑较厚,常超出发际,头发呈束状(束状发) 腋下、乳房和腹股沟等皱褶部位常由于多汗和摩擦,导致皮损鳞屑减少并可出现糜烂、渗出及裂隙; 少数损害可发生在唇、颊黏膜和龟头等处,颊黏膜损害为灰白色环状斑,龟头损害为边界清楚的暗红色斑块; 甲受累多表现为“顶针状”凹陷。患者多自觉不同程度瘙痒。
关节病型:
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关节畸形。
类风湿因子阴性
• 为 也称银屑病性关节炎,发病率从为6.8% ,男性多见
• 呈费对称性外周性小关节炎,多见于手、腕、足等小关节
• 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
• X 线检查呈RA 表现但 ,但RF
脓疱型:
泛发性:
• 与就用激素停药、感染、外用药物刺激有关
• 发病急,皮损上密布小脓疱,糜烂、渗出、结痂
迅速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小的无菌性小脓疱,可融合成片状脓湖。
• 口腔粘膜受累,沟状舌,家损害
• 伴高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 病程数月或更长,易呈周期性复发
局限性
• 仅限于手、足,多见掌、跖部
• 红斑上小脓疱,对称、成批出现,可伴疼痛瘙痒及全身不适
• 甲常累及,其他部位可见银屑病损害
• 反复发作,病情顽固
红皮病型:
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并伴有大量糠状鳞屑。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
消退后可出现寻常型银屑病皮损,易复发。
组织病理学
寻常型
• 角化不全,角化过度
• Munro 微脓肿
• 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
• 真皮乳头呈杵状延伸
脓疱型
渗出多见,角层内有Kogoj 海绵状脓疱
红皮病型银屑病
除有银屑病病理特征外,主要有毛细血管扩张,真皮水肿等变化
诊断
好发部位
皮损特点
包括皮疹形态、境界和分布等
病程
病理改变
治疗
• 轻度患者:以局部治疗为主,大多能有效控制病情。
• 维生素D3衍生物
• 维A酸类
• 中效或强效糖皮质激素
•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 中重度患者:需系统治疗或光疗
• 免疫抑制剂(如MTX、环孢素、雷公藤制剂)
• 生物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