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思维导图:包含第一章:圣人是怎样炼成的,第二章:心是宇宙的立法者,第三章:生活中的心学,第五章:生命的重建,第六章:致良知:开启正能量等等
编辑于2022-04-06 20:06:51王阳明心学
第一章:圣人是怎样炼成的
一、天才儿童的打油诗:常识不靠谱
二、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发现孩子内心真正的期望,或者通过真诚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设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然后鼓励他去实现。这就够了,剩下的事情就靠他自己了。
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高明的人,都会把鞭子抽在心上,而不是抽在屁股上。
三、通往圣贤之路
四、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不动心,就是要求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都要保持内心的淡定,永远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和情绪的主宰者。
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负面情绪,其实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对事情所抱有的看法。
要想有效控制心理,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就必须把事情与看法,真是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离开,然后把我们的反应和行为,牢固地建立在事实本身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看法之上。
五、理学对佛,道的复制
六、遗世独立的修道生涯
七、我找不着北:心学与理学的PK
八、贬谪(zhe)之路:王阳明版《龙门飞甲》
九、圣人们悟到了什么
释迦牟尼35岁彻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耶稣基督30岁左右得到了上帝的启示,穆罕默德40岁听到了安拉的命令,然后他们都悟到成圣了。
十、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的诞生
第二章:心是宇宙的立法者
一、你其实是个“富二代”
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的道路,并不在外,而就在你我的心中,就看我们敢不敢直下承担,愿不愿意真实践履了。
二、唯一的成圣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是什么意思?
理学要灭的只是溢出道堤坝,在社会上肆意横流的物欲,而不是在法律和道德规范内活动的人的正常欲望。
三、忠于内心是强大内心的第一步
心中的道德法则就是天理。真正的忠,真正的孝,真正的道德,真正的良心,都是由内而外的。他们并不因外在的掌声而建立,也不因外在的打击而消失。敬畏,坚守并履行这些东西,并不一定能够带给我们财富,地位和名声,心中的道德法则或天理,也从未向我们承诺过快乐,幸福和成功。但是,如果没有对这些东西的敬畏和坚守,一个人就很难称其为人,一个社会也很难给它的成员带来真正的和谐与幸福。这些东西是我们生命的根,我们要把根留住。
四、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知和行是同一件事
同一个世界,在不同人眼中是不一样的
人对外界的认知,绝不仅仅只是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的一种被动接收,而往往是认识主体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观念,态度,感受等投射到了对象物上,才构成了人的认识活动。换言之,在这个过程中,人会通过自己的认知系统和意识结构,把外在的物质自然人化,或者说是审美化,符号化。
面对同一个本无意义的自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人基于各自的文化,却可以赋予这个自然以千差万别的意义。因此,不管你自觉或不自觉,只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活动,你总是会按照某种预设的眼光去认识世界。换言之,每个人其实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
是被动接收别人对世界的解释,还是主动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
正因为你的意义世界不是被给予的,而是主动寻求并建构的,所以,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力量和智慧,以及最终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是无法比拟的。而知和行,指的就是建构这样一个意义世界的动态过程。
五、有一种力量教“知行合一”
知识内在的行动,行是外化的观念。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没有一个没有行动的知,也没有一个没有观念的行。
在这个浑然一体的世界中,没有内和外的分别,没有心和物的分别,没有部分和整体的分别,当然也没有知和行的分别——一念发动处,便是知的全体,也是行的全体。
六、阳明心学&量子力学
中国人信仰什么?
一个人在精神上成人的最重要标志,就是要意识到,他人或社会赋予我的思想和观念,只是诸多可选择的观念体系中的一种,它是可以受到质疑和检验的。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历程
岩中花树:王阳明的整体论世界观
在王阳明这里,主体与客体,内心与外物,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恰恰是优于人的自由意识和创造意识的介入,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不管是职场尽职,家庭尽心,关爱他人,珍爱万物,还是日常生活中看似琐屑的视听言动——才能被赋予整体性的意义,从而获得存在的价值。
第三章:生活中的心学
一、如何为成功“保鲜”
天理是什么?
天理绝对不是外界和他人强加给你的道德规范,而就是你内心深处的良知。——人皆有之,不假外求。
心学是要让人无情无欲吗?
要想成功就必须脸厚心黑吗?
稻盛和夫:敬天爱人。 敬天,就是敬畏天理,恪守做人的道德。 爱人,就是利益他人,服务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
人生在世,为欲所迷,为欲所困,可以说是我们人这种动物的本性,如果放任这种本性,我们就会无止境的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就会沉湎于享乐。然而,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在今世所创造的地位,名誉,财产就得统统放弃,只能带着你的灵魂开始新的征程。人活着,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而是要做一个有品质的人。具体的做法,就是追求做人的正确准则。作为人,是正确还是错误,是符合还是违反基本的伦理道德——稻盛和夫把这一条当作人生最重要的规范铭记在心,毕生坚守不渝。
二、重建一种“富有意义的生活”
古人之志VS今人之志
富有意义的生活
立志,换言之,我们应该学会在关注肉体生存的同时,也关注我们的精神,灵性,自由,信仰和心智健康。
三、内心强大的真正秘密
不是敌人太过强大,而是我们太过弱小
要追求面子,更要关心里子
做真正的自己,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乔布斯: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条件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四、尘世即净土,人间即天堂
拿什么来喂养我们的灵魂?
宇宙和生命,都有一个高贵而神圣的来源
中国人为什么倾向于实用主义?
中国文化这种就在尘世生活中实现精神超越的价值取向,称为内在超越。
重建我们与精神本体的联系
生活不在别处,就在当下。
五、心灵密室:成大事者的“独门秘籍”
吃饭睡觉也是一门学问
心即理,搞定自己的心才是根本。
我们的心就是污染源
纪伯伦:如果你的心是一座火山的话,你怎能指望会从你的手里开出一朵花儿呢?
如何打造你的心灵密室?
给自己找一段独处的时间,暂时抛开生活中的所有羁绊和牵挂,进入自己的内心,真诚面对那个被现实遗忘已久的内在自我。然后,做一些跟心灵有关的事情,比如静坐,禅修,听一些感动心灵的音乐,看一些启迪人心的影片,阅读智者哲人写的书,尝试着培养并加深自己对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心理学,宗教等人文领域和精神事物的兴趣和感悟力。久而久之,你就能给自己打造一个没有实用性,没有功利性的平静而丰富的内在世界,从而再造一个崭新的自我,重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禅修何必一定要在山水之间呢?只要灭却心头的火焰,你眼中的世界自然清凉。
第四章:人生的智慧
一、通权达变的智慧
儒家的中道:既要讲原则,也要会变通
儒学的复兴:要“接着说”,不要“照着说”
二、练就一颗从容自在的心
如何做到身累心不累,身忙心不忙?
只动脑,不动心,要让自己能够日理万机而又保持身心泰然,能够用最少的精力处理最繁杂的事务,成为职场上的高效能人士。
健全人生的三原则
不把任何事情视为手段
我们必须帮自己培养起一种更宽广,更智慧,更具兼容性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不仅能容纳对目标的坚定追求,还能容纳对过程本身的体验,欣赏和享受,不仅让我们朝向最终的目标努力,还能让我们富有创造性的面对生活中的每件事,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被赋予某种意义
一次只做一件事
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轻松高效地处理繁杂事务,不仅要养成这种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还要有意识的训练一种高度的专注力,那就是:当他手上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就只有这件事,仿佛世界上也只剩这件事。这种状态,就是儒家常讲的敬,也是佛教常讲的定。
三、做人之道:“成色”比“斤两”更重要
是我们在追野狗,还是野狗在撵我们?
成功是人格的镜像
人格是幸福唯一直接的源泉
做人之道,首先要注重成色(内在的人格),其次才是关注斤两(外在的事功)
四、人生中最高的精神价值
从体上讲,万物悉皆平等,从用上讲,一切皆有可能
体就是指本质,本体,本性,用就是指现象,作用,功能。体具有超越,普遍,恒常等特征,用具有现实,具体,变动等特征。体是恒常不变。
什么事人生中一以贯之的东西?
对阳明而言,其人生中最高的精神价值就是天理和良知。
五、做你自己:别让生活变成一场秀
什么是慎独?什么是为己之学?
一个人或者,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品质,其次才是积累更多的外部生活的资料。因为,人的总体生活质量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内心的感受和评定,而内心品质的好坏,却不能由外部的生活资料的多寡来决定。所以,我们说一个人要为自己负责,意思就是要为自己的内心品质负责,因为这是你的独知,除了你自己之外,没人帮的了你。打个比方,如果说外部生活是水,那么内心品质就像是容器。容器的大小,形状,颜色,将决定你能装多少水,以及装进去的水最后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形状和颜色。
诚,就是成为你自己
一个人只要懂得,无论你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有多少同类,也无论你走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你的内心世界都只有你自己在感受,与你相依相伴的人也只有你自己,那么这个时候,你自然就知道要为自己负起责任了。诚,也可以理解为真诚的面对自己。诚的本义,慎独的本义,都是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意思。
好人一定有好报,恶人一定有恶报吗?
一个真正懂得慎独的人,一个致力于提升道德品质的人,就是在享受上苍赋予他的天赋权利,也只有这种真正懂得诚的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成就自己,才有资格享受高品质的人生。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第五章:生命的重建
一、心学&禅宗:修行就是“做减法”
禅宗公案为什么都那么“无厘头”?
用非同寻常的回答方式让你摆脱旧有思维定式,迸发巨大潜能
让你认识到问题是伪命题,从而把你习惯向外看的目光扭转向内,挖掘病根
用替你安,替你克的反讽方式,让你意识到,内求的战场上你始终只能一个人战斗
禅宗的真精神是什么?
做减法,消除占有欲,打破一切功利性的思维方式,放下对一切实物的执着,把习惯外刊的眼睛转回来,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向内看
《盗梦空间》的现实版:如何从梦境中醒来?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心地法门:一切修行都指向你的心,指向你的态度,观念,思想,人格。只要你的心能够做出转变,只要你的态度,观念,思想,人格都能想一个真正的觉醒者一样,那么当下你就醒来了
我们都是“重度梦游症患者”,醒来谈何容易?
你的一言一行,都是由你的心主宰的,若不想让过度的感官欲望(执着和占有欲)损害你的躯壳,就要从心入手。所谓克己,就是要在心上做减法
二、为人格补钙,让心灵吸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讲什么?
基本需求,匮乏性需求
生理,安全,情感与归属,自尊
成长性需求
认知和审美需要,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中国人为什么一直停留在低级需要中?
社会价值观出了问题
我们很“匮乏”,却不懂得成长
匮乏性需求的过度膨胀,必然导致成长性需求的极度萎缩
传承古人的生命智慧,遵循传统文化的做人之道生活,就是为我们的人格补钙
学习一切有益于心灵的思想学问,唤醒心中沉睡已久的成长性需求,学会做一个有高层次追求的人,就是让我们的心灵吸氧
三、死亡的真相&生活的态度
儒家对死亡的态度
知昼夜,即知生死
人有一个轮回转世的灵魂吗?
生命的真相:非断,非常
蜡烛传递火焰,前面蜡烛的火焰虽然消失了,但是它点燃了后面的蜡烛,这就叫非断,同时,尽管后面的火焰来自前面的火焰,但它是一根新的蜡烛,和前面不是同一个火焰,这就叫非常
真正的死亡,并不单纯是指一期生命的终止,而是人生中每日每夜,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
人身上的绝大部分细胞,除了极少数的神经细胞之外,平均7年就会全部更换一次。人体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死亡和新生。
我们随时都在死亡,也随时在获得新生
死亡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一个连续的漫长的过程,它一只都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着,贯穿着我们的整个生命。
人生中的每一个刹那都包含着死亡,也包含着新生,就像生活中电脑每一天都包含着白昼和黑夜你一样,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只有“无常无我”的世界,才是充满生机的世界
如果没有无常,一切事物都将不复存在。一朵云如果不变成雨,绿树便不能生长,鲜花将不能开放。一颗稻种如果不变成稻谷,田园将一片荒芜,我们将得不到食物。如果没有无常,就没有日升月落,四季轮转,如果没有无常,万物将停止运动,世界将变成一片死寂。
如果自我不会变化,一个孩子将永远是孩子,不能成长为大人,如果自我不会变化,一个病人将永远是病人,不可能恢复健康,如果自我不会变化,一个穷人将永远是穷人,不可能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如果自我不会变化,所谓的人格完善,成圣成贤,也将成为一句彻头彻尾的空谈。
如果你看见一阵细雨,那是因为一朵云死了,如果你看见一株稻穗,那是因为一粒稻种死了,如果你看见春天来了,那是因为冬天死了,如果你听见一个婴儿呱呱落地的啼哭, 那必定有某个老人终止了上一段履行的脚步,如果你热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那你就不该拒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死亡。
无常固然是埋葬万物的坟场,却也是孕育生命的子宫,无我固然是杀死昨天和过往的刽子手,却也是催生明天和未来的助产士。所以,当死亡在你面前裂陷为一处绝望而黑暗的深渊,你应该看到,它背后隐藏着一座通往希望和光明的桥梁,这座桥梁的名字,就叫作新生。
在“无常无我”的世界上,人应该如何生活?
永远不要试图去掌控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
照破自我的幻象,认识真正的自己
不要苛求完美,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
四、本来面目:认识你自己
你所认定的自我,只是众缘和合的“假我”
姓名,性别,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人际关系,体貌特征,性格特征,遗传基因,感觉知觉,情绪欲望,思想观念等等组合而成的我,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佛陀所说的,众缘和合的假我。
真我与假我,演员与角色
认同真我的人,就是我在演戏,随时都可以自作主宰,认同假我的人,就等于戏在演我
清楚的知道我在演戏,就是阳明说的良知,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不与角色认同,就是禅宗说的认识本来面目
马斯洛认为,在他所研究的那些自我实现者身上,一个共同而显著的特点就是非此即彼的消解。正像最伟大的艺术家所做的,他们能够把互相冲突的色调,形状以及一切的不协调,一起放到一个统一体之中。这也是最伟大的理论家所做的,他从令人迷惑,不连贯的事实碎片中拼凑出整体。
一旦放下分别心,把所有矛盾的食物整合入统一体,那么我们就无须截断心念之流,只要保持对身心内外一切事物的觉照与洞察就够了——善来就照见善,恶来就照见恶,一念生起知其生起,一念消灭知其消灭,仅此而已。
如何认识本来面目?
生命诞生之初,婴儿。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阳明:白头未是形容老,赤字依然浑沌心。
婴儿的状态,就是全然活在当下的状态。
没有焦虑,没有烦恼,没有竞争,没有压力,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存在着。如果饿了,就会哭喊着寻找母亲的乳房,如果饱了,就会甜甜的睡去。这个世界的一切,在我们眼中都是新鲜,美好的,任何东西到了我们手上,都可能变成好玩的玩具。我们充满活力,我们拥有一种与生俱来,不假外求的充实和喜悦。我们和世界浑然一体,一切都是那么完整,丰富和单纯。存在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上天所赐的一件丰盛的礼物,或者对于我们而言,就是造物给予的一种全然的祝福。
所谓复归于应该,所谓不是赤子之心,是让我们像婴儿赤子那样,全然活在当下,充满存在的喜悦,享受生命本身固有的单纯,完整和富足,并且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和创造性。
马斯洛说,这就叫第二次纯真,是一个自我实现者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在许多方面类似于天然快乐,无忧无虑的儿童的创造性。它是自发,轻松自然,纯真,自如的,是一种与一成不变和陈词滥调迥然不同的自由。同样,它的主要组成部分似乎就是无感知的纯真,自由和不受一只的自发性和表达性。几乎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够更自由的去感知,而不带有应该存在什么,必须存在什么或一直存在什么的先入为主的看法。并且,几乎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够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一种游戏或比赛,而不需要计划或预先的意图。
让觉知之光照亮人生
人们常常把善与恶的敌对比喻成光明与黑暗,但是,假如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当光明出现的时候,黑暗就消失了。黑暗并没有离开,而是融入光明之中,变成了光明。
五、一堂心学课:找回心灵的快乐
心灵的快乐VS物欲的快乐
边际效用递减,欲壑难填,饮鸩止渴
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心灵快乐的基础
圣贤之乐VS常人之乐
圣贤之乐与平常人的快乐是不同的,圣贤的快乐是心灵成长与人格完善的快乐,快乐不是对美德的奖赏,而是美德本身。这种快乐是有内而外,自然生发的,它本自具足,基本上不需要外在条件的支持。而平常人的快乐绝大部分建立在外物的基础上,满足了欲望之后才会快乐
圣贤之乐并不在平常人的快乐之外
圣贤之乐,常人本来就具有,可惜迷失了,虽然迷失,却从未丢失。
只要一念开启,反身而诚,乐自然就在那里,无须骑驴觅驴
一个人只要愿意向内求,给自己的心灵输送营养,它必定会给你提供源源不绝的快乐。
一个世界首富还需要心灵食粮吗?
洛克菲勒家书:经由伟大的心灵撞击而写成的书籍,没有一本不是洗涤并充实我们心灵的食粮。那些拥有成功人生的人,无疑都能体认到,心灵像身体一样,必须定期给予营养才行,身体,心理与精神方面的营养,都要分别照顾到。没有谁可以阻挡我们回家的路,除非我们不想回来。让心灵之光照耀我们回家的路吧。
为什么要让别人决定我的行为?
快乐纯粹是内心的事,能给我们制造不快乐的并非外在的事物,而是我们的观念,想法和态度,亦即我们自己的心,反之,快乐也是。
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自己的心负责,不欺人,不自欺,这样才能打造一个至诚的内心世界。
第六章:致良知:开启正能量
一、良知的迷失&道德的重建
中国人的道德困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恻隐之心的驱使下采取拯救孩子的行动,但没有行动只是因为我们用别的东西抑制了这种自然情感,并不等于这种自然情感不存在。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就够成了良知的主要内容。
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仅是我们学会了直立行走,也不仅是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更是因为我们具有良知,具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倘若没有这些,人就退化成了走兽。
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很难建立却极易崩塌
人总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总是处在与他人和社会交往和互动中,也总是依据他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的理解来采取行动。
一直在抑制我们的良心,遮蔽我们的良知,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刺穿我们道德底线的那个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日渐消亡的道德信任感,以及个体内心日渐增强的不安全感。
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命运
即使你对他人的拯救并不必然换来他人对你的拯救,但是,当你对别人的灾难和毁灭熟视无睹的时候,你的心灵其实已经陷入了一场无形的灾难——除非你良心已死,否则你将在余生之中饱受良心的折磨。
道德重建之路
勿以善小而不为。每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都可以向素不相识的人释放一点儿善意,给这个日渐冰冷的社会注入一点儿温暖。
即便你做过的这些小小善举都没有人表示感谢,甚至都没有人知道,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你自己的良知知道。这就够了。我们可以率先做一个向他人和社会提供道德服务的人,这其实对我们不会有什么损失,却足以让他人和社会受益。而且,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小小善举会化成一圈一圈的涟漪,它们会激起更大的涟漪,而当越来越多的涟漪涌动起来,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就不会再是今天这样的一潭死水。
我们向他人和社会提供道德服务,并不一定会获得等量的回报,但是这无关紧要的。因为,体认良知是我们自己的事,作出道德行为只是体认良知的副产品。我们不需要由他人的掌声来证明我们的良知,也不需要由外在的奖赏来肯定我们的道德。
二、正能量的开启、扩充、运用
良知是一种正能量
致,就是体认,扩充,践行之意,三个层面的意思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良知就是一种正能量,而致良知就是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如何开启正能量?
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入心灵密室,把这颗习惯外放的心收回来,使之内敛,内观,内省。
三、正思维:一般思维的2.0升级版
修行的两大无趣:“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
沉空守寂——摒弃所有和安排思索——理性思维
生命中的许多事物,都是需要用心灵去体验的。头脑固然可以帮忙,但它绝对无法取代心灵的体验。在修行过程中,理性思维和直觉体悟就像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只有二者并用,才能让良知彻底呈现。
正思维是什么?
用庄子的话说,与宇宙法则,宇宙能量相契合,就叫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用孔子的话说,完全按照自己内心想要的去生活,却又不违背社会的道德规范,就叫做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我的良知我做主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视人犹己,视国犹家,就是把宇宙内事都当成吾分内事。拥有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活在世上,只会听从内心的声音和良知的召唤,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外在的一切荣辱毁誉都可以在所不计。用阳明的话说,这就叫狂者的胸次。
宁为狂者,不为乡愿
一个人碰到君子,就以忠信廉洁取悦君子,碰到小人,就同流合污去迎合小人,这种人就是乡愿。而狂者立志学习古圣先贤,所以世俗的一切纷嚣杂染都不足以累及它的心。狂者的胸怀,就像凤凰振翅于千刃孤峰之上,从不会掩藏自己的言行。唯其如此,他的心才能得以造就,他的人格才能得以完善。
良知的四大价值特征:自发,自足,自律,自得
自发:听从的事内心的命令和召唤,而不是外在的规范和要求。 自足:它既不因外在的理解,相信,肯定而有所增益,也不因未在的无解,诽谤,贬抑而有所减损。 自律:它自己为自己立法,然后自己立法自己遵守,既不需要他人的鞭策或监督,也不会屈从于外在的威逼或利诱。 自得:它享受的事心灵的快乐,得到的是人格的完善,它当下即是,不期待未来的任何回报,本身就是目的,不需要外在的任何奖赏。
执行这种内在的道德之灵,并不必然带给我们什么现实利益,却能赋予我们人之为人 的价值与尊严——体现在我们能够享有一种专属与人的自由。
第七章:修行,从当下开始
一、格物:修行的入手处
二、诚意: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三:工作就是修行
四: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五、天生我材必有用:认识你的天命
第八章:做自己的心灵导师
一:世界观的重建:“良知一体”&“无量之网”
二、禅:住在你心中的导师
三:心灵世界的密码:良知四句教
四: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