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概述部分
社会心理学-概述部分总结,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简史、研究方法和主要理论流派介绍等内容。
编辑于2022-04-07 15:39:04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述
(1)社会心理学定义与研究范围
定义
本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经典定义: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科学——【美】奥尔波特(可操作化、实验)
【德国】1879年冯特/莱比锡大学/科学心理学建立的标志
【奥地利】1894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创立,《梦的解析》1899年出版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社会、心理两个分支)
心理学研究范围: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ABC)根据不同问题用不同疗法治疗
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社会行为和思想的原因,主要包括:他人的行为和特征:男人围着抽烟/别人买我也买、认知过程:过了季节没得卖了要囤一些、环境变量:物质世界的影响/房价物价变化、文化背景:抽烟显得有男人味、生物因素:喜欢花钱的感觉多巴胺释放/青春期荷尔蒙分泌、一种解释:吸烟、购物、择偶
三种研究取向的比较:心理学(个人品质)、社会学(社会角色)、文化人类学(基本人格因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群体层面:从众,权威与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社会影响、群体思维、群体极化、冒险转移
社会层面:传统、风俗、时尚、流行、谣言、宣传、国民性等
(2)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阶段论
【美】1976年霍兰德的三阶段论
哲学思辩(启蒙期)
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代表:亚里士多德“人是社会的动物”、柏拉图、康德、卢梭等
特点:与心理学、哲学见解混杂在一起
方法:思辩;不能用经验方法证明
性质:不具科学形态,有启蒙作用
经验描述(形成期)
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代表:【美】社会学家鲍德温:“社会心理学”一词的最早提出者,1897年,《精神发展的社会与伦理观-社会心理学研究》/达尔文进化论、【德】民族心理学、【法】群众心理学/【英】本能心理学、【奥】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908年6月,【美】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1908年10月,【英】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
特点:社会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方法:经验描述
性质:经验科学
实证分析(确立期)
时间:20世纪20年代(1916-1919年),一系列“社会促进”方面的小群体实验
代表:【美】奥尔波特1924年的《社会心理学》标志着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墨菲夫妇1931年《实验社会心理学》/瑟斯顿1928年、李克特1932年的态度量表/莫里诺1934年的社会测量法、心理剧/勒温:群体动力学(领导风格与群体绩效)/【美】1980-1987年《跨文化心理学手册》六卷本
特点: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传统的形成与融合
方法:实证研究,特别:实验、观察、数学统计
性质:现代科学
重要理论、实验与技术
理论发展
二战前
发展迅速:理论、实验、技术
30年代
符号相互作用论/角色理论:米德1934年
50年代
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1957年/“过度理由效应”与“不充分理由效应”
70年代
归因理论
实验发展
从众
劝说与态度改变
宣传与大众传播
宣传:让士兵相信希特勒是正确的
宣传是把双刃剑:好/坏
服从
助人行为
监狱模拟
技术发展
角色扮演
【美】莫雷诺1934年使人暂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行为),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目的),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效果),一种社会心理技术(性质)
实际应用
公文筐、易位管理、轮岗、换位思考/想象
社交测量法
【美】莫雷诺1934年,用于了解小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关系和个体成员人格的技术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中国)
中国1949年前有一部分针对于中国特定问题的研究,但不够系统化
解放后受苏联影响,巴甫洛夫的影响,李森科的干扰
文革期间全面禁止;而此时西方心理学正迅速发展
1978年-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恢复
1982年-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成立,童年北师大开始招收社会心理方向的研究生,南开、南京、华东师范大录取招收
1990年-《社会心理研究》杂志创刊
研究重点:理论体系、基本理论、人际交往、教育社会心理学
源起于港台的“本土化”趋势及特殊研究领域的开拓
北京市地方标准《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202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第一个地方标准(与疫情相关)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应遵循的研究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与心理咨询工作相关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
自然观察vs参与观察
调查法
访谈法、问卷法
档案法
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历史文献
(4)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论
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
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强化——奖惩机制的运用(斯金纳)
模仿——榜样的作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教育心理学)
社会交换轮
霍曼斯1961年提出了5个相互关联的普遍性问题
成功命题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个体重复该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活相似的行为
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
剥夺-满足命题
个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侵犯-赞同命题
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收到出人意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她更有价值;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预期的、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收到预期的处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更有价值。
总之,人是趋利避害的
符号互动论
基本假设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做为基础的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
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主要观点
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互动的过程
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智是社会过程个内化
行为并非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学会在社会允许限度内行事
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景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
在人际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主要观念
意识与潜意识
力比多:感到快感的冲动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生本能与死本能
人格结构:本我、超我与自我
弗洛伊德人格冰山理论
荣格的主要观念
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