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归因
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是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理论。
社会心理学-概述部分总结,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简史、研究方法和主要理论流派介绍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概念
定义:社会知觉又叫社会任职或人际知觉,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人们解释、分析、记忆以及使用社会环境信息的方法
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
社会任职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研究个体如何主动地创造自己行动的框架
总结出一套自己人生行事的公式/sop,指导自己的生活,避免犯错
注意
社会知觉中的“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有所不同
后者一般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他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
前者则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的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
因此一般认为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原有因素
动机与兴趣:过于关注视野会狭窄
情绪情感状态
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图式能帮助记忆
图式帮助自动化推论
图式增加信息
图式包含情感
收集信息-信息取样-选择运用什么信息-综合信息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人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情景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打标签)
印象形成:人根据自己已获得的信息,形成关于对象印象的过程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对陌生人,首因效应明显;对熟悉的人,近因效应明显。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一俊遮百丑”。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使,其一些世纪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反之亦然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如“南方人”“日本人”“北方人”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一般人通常情况下的印象形成
对某个人的肯定评价越多,强度越大,给人的印象则越好。反之亦然。
平均模式:一种“综合”认识模式
将各特征值加以平均,根据均值形成总体印象
加权平均:导师评价学生的模式
对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将权重与特征的强度相乘,再加以平均
中心品质:在人的诸多特征中,对印象形成其重要影响作用的特征,被称作“中心品质”
印象管理
什么是印象管理
一个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过程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关于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印象形成”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而“印象管理”则是信息的输出过程
为什么进行印象管理
人有多重角色,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要想被社会、被周围的人们所接纳,就必须按照社会的期望行事,这是社会适应的需要
正确进行印象管理的前提
正确理解社会情境、角色要求、理解自己的交往对象
印象管理的两种情形
按社会期望行事
顶住情境压力,按自身意志行事,不从众。保持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以上两种情形并不矛盾,科学家往往属于后一种情形
印象管理策略
社会学家琼斯1982等人总结了人们主要的印象管理策略——5种
迎合
满足他人的心理/精神的需要
最常用的自我表现技术,目的是使自己看起来值得喜欢
“迎合型投射性认同”与萨提亚的“讨好型人格”
恫吓
给他人造成一个可怕的印象,使他人由于害怕而完全接受控制,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自我抬高
让别人觉得自己(在总的方面或某种特殊方面)有能力,例各种证书、背景
显示
给他人以“完美”的印象,使他人感到自己的差距,或引起内疚,例碾压别人
恳求
向人表白自己的弱点和对人的依赖,目的不是像显示那样赢的人的尊重,而是旨在引起他人的同情,进而得到他人的帮助
归因
定义
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是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理论
为行为找个原因
海的的朴素心理学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周围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
发生有两种因素:一是行为的内在因素(个人能力、人品、情商),二是来自外界的因素(天气、大环境)
行为观察着在对因果关系进行朴素分析时,试图评估这些因素的作用。并且对行为的预测与对行为的归因是相互联系的
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研究了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他把原因分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内在的和外在的,另一个维度是暂时的和稳定的
能力、素质不能改变,是遗传的基因决定的,应该改变能力、素质发挥的场景(理工男不一定适合编程,也许更适合销售)
基因限定的是你优势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的最大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决定着你能否达到最大的可能性(具体的能力)
盖洛普优势咨询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理说
“对应推论”认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等)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论。
对应推论的程序:先判定行为者的动机,然后由此推定行为者的品性
可能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有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如果行为者采取的是社会合意的行为,人们就无法从中推论其品质。反之,则容易推断其独特个性
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当行为者的选择自由没有受到限制时,观察者更可能进行对应推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三位理论)
凯利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的三种形式:(1)归因于行为者,(2)归因于客观刺激物,(3)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
人们会使用三种基本信息
区别性信息
告诉人们行为者在对待不同刺激物时,其行为表现是否有差别
一致性信息
向人们显示关于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者的行为表现之间是否一致
一贯性信息
是人们要了解的关于行为者在其他场合的表现情况
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
这种偏差主要是就观察者而言的,被称为基本归因错误。观察者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起因,而忽视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多方面原因)
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与观察者的倾向相比,行为者很容易高估外在因素对于自己行为的作用,即对自己的行为倾向易做外在归因,而观察者对他人行为倾向易做内在归因。
忽视一致性的信息
人们往往只注意行为者本人的种种表现,却不大注意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如何行动。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于行为者本人相比较具有不突出的位置,往往只构成观察的背景,而受到忽视。
我们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因素,对于自己的败绩往往从外在环境中寻找原因为自己开脱。这种自我服务偏差在行为者确信自己行为原因无人确知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
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还可能出现另一种防御偏差,即自我贬损
人们习惯于注重具体的、生动的、独一无二的事情,往往忽略抽象、空洞和统计类型的信息。
人们可能觉得直接信息比非直接信息更可靠,而一致性信息设计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这方面材料相对分散,无法靠观察者自己一一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