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俱舍论总科判表(芳振法师)
俱舍论总科判表分为三个部分:1.序分三颂;2.正宗分六百颂;3.流通分四颂甲一、明造论宗旨。有兴趣的可以看下。
编辑于2022-04-07 20:57:04表一:俱舍论总科分三
1. 序分三颂
甲一、正明序分
乙一、归敬序
丙一、明佛三德
丁一、德所成人
诸
丁二、人所成德
戊一、自利德
己一、智德
一切种冥灭
己二、断德
诸冥灭
戊二、利他德
思德
拔众生出生死泥
丙二、指德归敬
敬礼如是如理师
乙二、发起序
对法藏论我当说
甲二、随难别解
乙一、出对法体
「净慧随行名时法」半颂
乙二、释藏名
「摄彼胜义依彼故」半颂
乙三、明说意说人
「若离择法定无余」一颂
2. 正宗分六百颂
甲一、总标纲要
乙一、总明有漏无漏
「有漏无漏法」一句(标界、根二品)
乙二、别明有漏无漏
丙一、明有漏
「除道余有为」三句(标世、业、随三品)
丙二、明无漏
「无漏谓道谛」二颂(标贤、智、定三品)
甲二、别释体性
乙一、总明有漏无漏
丙一、明体、四十一颂(界品)表二:分别界品科判
甲一、标蕴辨异名
乙一、有为名体、颂:4、又诸有为法、谓色等五蕴、亦世路言依、有离有事等。
乙二、有漏异名、颂:5、有漏名取蕴、亦说为有诤、及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
甲二、释蕴立处界
乙一、释蕴立处界
丙一、释色蕴立处界
丁一、释色蕴
丁二、立处界
丙二、释三蕴立处界
丙三、释识蕴立处界
乙二、明总摄开合
丙一、总摄
丙二、开合
甲三、释三科名义
乙一、释三名
乙二、教起因
乙三、体废立
乙四、明次第
乙五、明废立
乙六、释异名
丙一、略摄法蕴
丙二、类摄蕴等
丙三、别明六界
甲四、诸门分别
乙一、有见无见等三门
乙二、界系门
乙三、有漏无漏门
乙四、有寻有伺等门
乙五、有所缘无所缘等二门
乙六、大种所造等二门
乙七、能斫所斫等三门
乙八、五类门
乙九、得成就等门
乙十、内外门
乙十一、同分彼同分门
乙十二、三断门
乙十三、是见非见门
乙十四、识所识等三门
丙二、明用、七十四颂(根品)表三:分别根品科判
甲一、明二十二根
乙一、释根义
丙一、述萨婆多宗
丙二、叙异说
乙二、明根废立
丙一、述自宗
丙二、叙异说
乙三、明根体
乙四、辨诸门
丙一、有漏无漏门
丙二、是异熟非异熟门
丙三、有异熟无异熟门
丙四、三性门
丙五、界系门
丙六、三断门
乙五、明杂分别
丙一、受生得异熟门
丙二、约死位灭根多少门
丙三、得果用根多少门
丙四、成就诸根定量门
丙五、成根极少门
丙六、成根极多门
甲二、明诸法俱起
乙一、正明俱起
丙一、明色法俱生
丙二、明四品同起
乙二、广辨差别
丙一、明心所有法
丁一、明五地法
戊一、总标名数
戊二、别释名体
己一、大地法
己二、大善地法
己三、大烦恼地法
己四、大不善地法
己五、小烦恼地法
丁二、明定俱生
戊一、明欲界俱生
戊二、明上界俱生
丁三、明相似殊
戊一、明无惭
戊二、明寻伺
丁四、明众名别
丙二、明不相应行
丁一、总标名数
丁二、别牒解释
戊一、明得非得
戊二、明同分
戊三、明无想
戊四、明二定
己一、明无想定
己二、明灭尽定
己三、明所依身
丁三、诸门分别
甲三、明六因四缘
乙一、明六因
丙一、正明因体
丁一、总标名
丁二、别显体
戊一、能作因
戊二、俱有因
戊三、同类因
戊四、相应因
戊五、遍行因
戊六、异熟因
丙二、明因得果
丁一、总标果体
丁二、对因配果
丁三、别显果体
丁四、因取与时
丙三、明法从因生
乙二、明四缘
丙一、明四缘
丁一、明四缘体
丁二、明缘作用
丁三、明法从缘生
戊一、总明诸法
戊二、随难别解
丙二、别解等无间
丁一、明诸心相生
戊一、明十二心
戊二、明二十心
丁二、明得心多少
乙二、别明有漏无漏
丙一、明有漏
丁一、果、九十九颂(世间品)表四:分别世间品科判
甲一、明有情世间
乙一、总辨有情
丙一、明有情生
丁一、明三界
丁二、明五趣
丁三、明七识住
丁四、明九有情居
丁五、明四识住
丁六、明四生
丁七、明中有
戊一、正明中有
己一、正明中有
己二、证有中有
己三、诸门分别
庚一、明中有形状
庚二、明眼等九门
庚三、明入胎门
戊二、正破外道
丁八、明缘起
戊一、广明十二缘起
己一、总辨
庚一、总判支位
庚二、别显体性
庚三、明本说意
庚四、以略摄广
庚五、遣通疑难
庚六、会释经文
己二、别明
庚一、别明四法
辛一、明无明
辛二、明名色
幸三、明触
辛四、明受
庚二、别指余文
戊二、略摄喻显
丙二、明有情住
丙三、明有情没
乙二、判聚差别
甲二、明器世间
乙一、明所居器
丙一、别明小千
丁一、明三轮
丁二、明九山
丁三、明八海
丁四、明四大洲
丁五、明黑山等
丁六、明地狱
丁七、明日月等
丁八、明天器
丙二、总明大千
乙二、明能居量
丙一、明身量
丙二、明寿量
丁一、明善趣寿量
丁二、明恶趣寿量
丁三、明中夭不中夭
乙三、明三分齐
丙一、明三极少
丙二、明二量
丁一、明踰缮那等
丁二、明年等
戊一、明刹那至年
戊二、明劫量
己一、明劫数
己二、明劫中人
己三、明劫中灾
丁二、因、一百三十一颂(业品)表五:分别业品科判
甲一、明业体性
乙一、正明业体
丙一、明所造业
丁一、明二三业
丁二、明五种业
丙二、明能造大种
乙二、诸门分别
丙一、约类以明
丙二、约性界地辨
丁一、明性界地
丁二、明三性
乙三、广明表无表
丙一、明三无表
丙二、依三别解
丁一、别解律仪
丁二、总明成就
丁三、明得戒因缘
戊一、明得三律仪
戊二、明戒时分齐
戊三、明近住戒
己一、明受方法
己二、明具八支
己三、明不受近事得近住
戊四、明近事成
己一、明发戒时
己二、会经文
己三、明三品戒
己四、明三归体
己五、明离邪行
己六、明娶妻不犯
己七、明离虚诳语
己八、明离饮酒
丁四、明舍差别
戊一、舍别解脱
戊二、舍定道戒
戊三、余不律仪
戊四、余处中
戊五、舍诸非色
丁五、约处成善恶
甲二、释诸业名
乙一、明三性业
乙二、明福等三业
乙三、明三受业
乙四、明三时业
乙五、明二受
乙六、明曲秽浊
乙七、明黑黑等
乙八、明三牟尼
乙九、明三恶行等
乙十、明十业道
丙一、明业道性
丁一、正明业道体
丁二、明业道差别
戊一、明表无表
戊二、明三根
戊三、明依处
戊四、问答分别
戊五、明业道相
己一、明杀
己二、明盗
己三、明婬
己四、明诳语
己五、明离间等
己六、明意业道
丙二、释业道名义
丙三、义便明断善
丙四、明业道俱转
丙五、明约处成业道
丙六、明业道三果
乙十一、别明邪命
甲三、杂明诸业
乙一、明业得果
丙一、总明诸业果
丙二、三性相对果
丙三、明三世果
丙四、明诸地果
丙五、明学等三果
丙六、明见断等三果
乙二、释本论业
乙三、明引满业
乙四、明三重障
丙一、正明三障
丙二、别明业障
丁一、明业障体
丁二、明破僧
丁三、明成逆缘
丁四、明加行定无间
丁五、明罪重大果
丁六、明无间同类
乙五、明三时障
乙六、明菩萨相
丙一、明住定位
丙二、明修相业
丙三、明供养佛
丙四、明六度圆
乙七、明施戒修
丙一、略明施戒修
丙二、广明施戒修
丁一、明布施
戊一、明布施
戊二、明施益差别
戊三、明施果别因
戊四、明施福最胜
戊五、明施果无量
戊六、明业轻重相
戊七、明造作增长
戊八、明施制多福
戊九、明果由内心
丁二、明戒修
戊一、明戒
戊二、明修
戊三、明戒修果
己一、明戒修果
己二、明梵福量
乙八、明顺三分善
乙九、明书印等
乙十、明诸法异名
丁三、缘、六十九颂(随眠品)表六:分别随眠品料判
甲一、明惑体
乙一、明根本惑
丙一、明增数
丁一、明六随眠、颂:1、随眠诸有本、此差别有六、谓贪瞋亦慢、无明见及疑。
丁二、明七随眠、颂:2、六由贪异七、有贪上二界、于内门转故、为遮解脱想。
丁三、明十随眠、
丁四、明九十八随眠
丙二、明见修断
丙三、明五见
丁一、正明五见
丁二、别明戒禁取
丙四、明四倒
丙五、明七九慢
丁一、正明七九慢
丁二、明未断不起
乙二、诸门分别
丙一、明遍行非遍行
丙二、明漏无漏缘
丙三、明二随增
丙四、明二性分别
丙五、明根非根
丁一、明不善根
丁二、明无记根
戊一、明无记根
戊二、明四记事
丙六、明惑能系
丁一、约世明能系
戊一、约世明能系
戊二、明三世有无
丁二、约断明能系
丙七、明惑随增
丁一、正明惑随增
丁二、明有随眠心
丙八、明次弟起
丁一、正明次第
丁二、明起惑因
乙三、杂明诸烦恼
丙一、明漏等四门
丁一、出体
丁二、释名
丙二、明结等六门
丁一、正明结等
戊一、明结等五门
己一、标章
己二、别释
庚一、明结
庚二、明缚
庚三、明随眠
庚四、明随烦恼
庚五、明缠
戊二、明六垢
丁二、诸门分别
戊一、三断分别
戊二、明三性
戊三、三界分别
戊四、明六识相应
戊五、明五受相应
己一、明本惑相应
己二、明随惑相应
甲二、明惑灭
乙一、明断惑四因
乙二、明四种对治
乙三、明断烦恼处
乙四、明四还性
乙五、明断惑得灭
乙六、明九遍知
丙一、列九遍知名
丙二、明六对果
丙三、明建立遍知缘
丙四、明成就遍知
丙五、明集遍知处
丙六、明舍得遍知
丙二、明无漏
丁一、果、八十三颂(贤圣品)表七:分别贤圣品科判
甲一、总明道体性
甲二、明道所证谛
乙一、明四谛
丙一、正明四谛
丙二、别明苦谛
乙二、明二谛
甲三、约圣道辨人
乙一、明圣道加行
丙一、总标
丙二、广明
丁一、明身器清净
丁二、明五停心位
戊一、总标
戊二、别释
己一、释不净观
己二、释持息念
丁三、明四念住
戊一、明别相念住
戊二、明总相念住
丁四、明四善根
戊一、明善根观行
戊二、诸门分别
戊三、明善根胜利
戊四、明三乘转根
戊五、明修果远近
乙二、约圣道辨人
丙一、明三道建立
丁一、约现观位明
戊一、明十六心
己一、正明十六心
己二、明十六心依地
己三、明忍智次第
己四、明见修道别
戊二、依位建立
己一、依十五心
己二、依十六心
丁二、约修无学道
戊一、明德失数
戊二、历位广明
己一、明预流七生
己二、明一来向果
己三、明不还向果
庚一、明不还向果
庚二、明不还果差别
辛一、明七种不还
辛二、明九种不还
辛三、明七善士趣
幸四、明非生上界
幸五、明杂修静虑
辛六、明净居唯五
辛七、明身证不还
己四、明阿罗汉向果
庚一、明向果差别
庚二、因论明治道
辛一、明地由道离染
辛二、明道引离系得
辛三、明道离染通局
辛四、明近分道
辛五、明世道缘行
庚三、明尽智后智
庚四、便明道果
辛一、明沙门性果
辛二、明立四果因缘
辛三、明中间二果
辛四、明沙门果异名
辛五、明沙门果依身
庚五、明六种姓
辛一、明六阿罗汉
辛二、明六姓先后
辛三、明从姓果退
辛四、明学凡种姓
辛五、明三退
辛六、明退果相
辛七、明练根不同
辛八、明九无学
丙二、明七圣人
丁一、建立七圣
丁二、明俱慧解脱
丙三、明学无学满
乙三、明诸道差别
丙一、明四道
丙二、明四通行
丙三、明菩提分法
丁一、举数释名
丁二、明出体
丁三、明念住等
丁四、明觉分增
丁五、漏无漏分别
丁六、明依地
丙四、明证净
丙五、明正智解脱
丁一、明二支
丁二、明解脱时
丁三、明断障时
丁四、明灭离断
丙六、明厌离通局
丁二、因、六十一颂(智品)表八:分别智品科判
甲一、明诸智差别
乙一、明忍智见别
乙二、明十智相殊
丙一、明渐增至十
丁一、明二智三智
丁二、明三增至九
丁三、明九增至十
丙二、明尽无生智别
丙三、明建立十智
丙四、明法类智别治
乙三、明十智行相
丙一、明十智行相
丙二、明行摄净尽
丙三、明实体能所
乙四、诸门分别
丙一、明性依地身
丙二、明念住摄智
丙三、明十智相缘
丙四、明十智缘境
丁一、正明十智缘境
丁二、明俗智缘境
丙五、明人成智
丙六、约位辨修
丁一、约见道辨
丁二、约修道辨
丁三、约无学辨修
丁四、约余位辨修
丁五、约地辨修
丁六、明四修义
甲二、明智所成功德
乙一、明不共法
丙一、举数标名
丙二、依名别释
丁一、明十力
戊一、明佛心力
戊二、明佛身力
丁二、明四无畏
丁三、明三念住
丁四、明大悲
丁五、明佛同异
乙二、明共功德
丙一、总标名
丙二、别解释
丁一、明共圣德
戊一、明无诤行
戊二、明愿智
戊三、明无碍解
戊四、明依边际定得
丁二、明共凡德
戊一、明六通
戊二、辨三明
戊三、明三示导
戊四、明别神境
己一、正明神境
己二、明能所化
戊五、别释眼耳
戊六、明五通种类
丁三、缘、三十八颂(定品)表九:分别定品科判甲一、明定功德
乙一、明所依诸定
丙一、明四静虑
丙二、明无色定
丙三、明八等至
丁一、总明
丁二、别明
戊一、明静虑支
己一、明静虑支数
己二、明支体性
己三、明染无支
己四、明不动
己五、明生受有异
己六、明起下心
戊二、明净等等至
己一、明初得等至
己二、明等至相生
己三、明顺四分定
己四、明修超等至
己五、明等至依身
己六、明等至缘境
己七、明等至断惑
己八、明近分差别
己九、明中定不同
丙四、明诸等持
丁一、明寻伺等三
丁二、明单空等三
丁三、明重空等三
丁四、明修四等持
乙二、明能依功德
丙一、明四无量
丙二、明八解脱
丙三、明八胜处
丙四、明十遍处
丙五、明得依身
丙六、明起定缘
甲三、明正法住世
「佛正法有二」一颂
3. 流通分四颂甲一、明造论宗旨
乙一、正明宗旨
(迦湿弥罗议理成)一颂
乙二、伤叹劝学
丙一、伤叹人
丁一、正伤叹人
戊一、伤叹有德
「大师世眼久己闭」半颂
戊二、伤叹起失
「不见真理无制人」半颂
丁二、重释伤叹人
戊一、重释有德
「自觉已归胜寂静」半颂
戊二、重释起失
「世无依怙丧众德」半颂
丙二、劝学法
「既知如来正法寿」一颂
阿毗达磨俱舍论
序分
甲一、正明序分
乙一、归敬序
丙一、明佛三德、颂:1、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
丙二、指德归敬、颂:敬礼如是如理师。
乙二、发起序、颂:对法藏论我当说。
甲二、随难别解
乙一、出对法体
丙一、名胜义对法、颂:2、净慧随行名对法。
丙二、明世俗对法、颂:及能得此诸慧论。
乙二、释藏名
丙一、释藏、颂:摄彼胜义依彼故。
丙二、释名、颂:此立对法俱舍名。
乙三、明说意人
丙一、明说论意、颂:3、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
丙二、明说论人、颂:由惑世间漂有海、因此传佛说对法。
分别界品第一44颂
甲一、总标纲要
乙一、总明有漏无漏
颂:1、有漏无漏法
乙二、别明有漏无漏
丙一、明有漏法、颂:除道余有为、于彼漏随增、故说名有漏。
丙二、明无漏法
丁一、有为无漏、颂:2、无漏谓道谛。
丁二、无为无漏、颂:及三种无为、谓虚空二灭。
戊一、释虚空体、颂:此中空无碍。
戊二、释择灭、颂:3、择灭谓离系、随系事各别。
戊三、释非择灭、颂:毕竟碍当生、别得非择灭。
甲二、别释诸法体
乙一、辨诸法异名
丙一、明有为异名
丁一、释有为名、颂:4、又诸有为法。
丁二、出有为体、颂:谓色等五蕴。
丁三、正辨异名、颂:亦世路言依、有离有事等。
丙二、明有漏异名、颂:5、有漏名取蕴、亦说为有诤、及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
乙二、正明诸法体性
丙一、总辨体性
丁一、正出体
戊一、明色蕴
己一、正立蕴
庚一、开章、颂:6、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
庚二、依章别释
辛一、释五根、颂:彼识依净色、名眼等五根。
辛二、释五境、颂:7、色二或二十、声唯有八种、味六香四种、触十一为性。
辛三、释无表、
壬一、正明无表、颂:8、乱心无心等、随流净不净、大种所造性、由此说无表。
壬二、明能造大种
癸一、实四大种、9、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能成持等业、坚湿暖动性。
癸二、假四大种、10、地谓显形色、随世想立名、水火亦复然、风即界亦尔。
己二、正立处界、颂:11、此中根与境、许即十处界。
戊二、明受等三蕴、颂:受领纳随触、想取像为体。12、四余名行蕴、如是受等三、及无表无为、名法处法界。
戊三、明识蕴
己一、正明识蕴、颂:13、识谓各了别、此即名意处、及七界应知、六识转为意。
己二、释妨难
庚一、别立意难、颂:14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
庚二、十八界不成妨、颂:成第六依故、十八界应知。
丁二、明总摄、颂:15、总摄一切法、由一蕴处界、摄自性非余、以离他性故。
丁三、显数开合
戊一、明数合、颂:16、类境识同故、虽二界体一。
戊二、明数开、颂:然为令端严、眼等各生二。
丙二、别释名义
丁一、释三法名、颂:17、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
丁二、释教起因、颂: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
丁三、明蕴废立
戊一、正明蕴废立、颂:18、诤根生死因、及次第因故、于诸心所法、受想别为蕴。
戊二、明蕴不摄无为、颂:19、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
丁四、明名次第
戊一、明蕴次第、颂:随粗染器等、界别次第立。
戊二、处界次第
己一、约境明次第、颂:20、前五境唯现、四境唯所造、余用远速明。
己二、约处明次第、颂:或随处次第。
丁五、明名废立、颂:21、为差别最胜、摄多增上法、故一处名色、一名为法处。
丁六、明摄异名
戊一、略摄法蕴
己一、摄法蕴、颂:22、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此色行蕴摄。
己二、明法蕴量
庚一、约文定量、颂:23、有言诸法蕴、量如彼论说。
庚二、约义定量、颂:或随蕴等言。
庚三、约行定量、颂:如实行对治。
戊二、明类摄余蕴、颂:24、如是余蕴等、各随其所应、摄在前说中、应审观自相。
戊三、别明六界、颂:25、空界谓窍隙、传说是明暗、识界有漏识、有情生所依。
丙三、诸门分别第二卷
丁一、几有见无见门、颂:26、一有见谓色。
丁二、几有对无对门、颂:十有色有对。
丁三、三性分别门(善恶无记门)、颂:此除色声八、无记余三种。
丁四、三界分别门、(三界所系门)、颂:27、欲界系十八、色界系十四、除香味二识、无色系后三。
丁五、有漏无漏分别门、颂:28、意法意识通、所余唯有漏。
丁六、有寻有伺门
戊一、正分别、颂:五识为寻伺、后三三余无。
戊二、释妨难、颂:29、说五无分别、由计度随念、以意地散慧、意诸念为体。
丁七、有所缘无所缘门、颂:30、七心法界半、有所缘余无。
丁八、有执受无执受门、颂:前八界及声、无执受余二。
丁九、大种所造门、颂:31、触界中有二、余九色所造、法一分亦然。
丁十、积集非积集门、颂:十色可积集。
丁十一、能斫所斫门、颂:32、谓唯外四界、能斫及所斫。
丁十二、能烧所烧门、颂:亦所烧能称、能烧所称诤。
丁十三、能称所称门、颂:亦所烧能称、能烧所称诤。
丁十四、五类分别门、颂:33、內五有熟养、声无异熟生、八无碍等流、亦异熟生性。34、余三实唯法、刹那唯后三。
丁十五、得成就门、颂:眼与眼识界、独具得非等。
丁十六、内外门、颂:35、内十二眼等、色等六为外。
丁十七、同分彼同分门、颂:法同分余二、作不作自业。
丁十八、三断门、颂:36、十五唯修段、后三界通三、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
丁十九、是见非见门
戊一、正明、颂:37、眼法界一分、八种说名见、五识俱生慧 非见不度故。38、眼见色同分、非彼能依识、传说不能观、被障诸色故。
戊二、傍论
己一、两眼见先后、颂:39、或二眼俱时、见色分明故。
己二、六根境离合、颂: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违。
己三、根境量大小、颂:40、应知鼻等三、唯取等量境。
己四、六识依世摄、颂:后依唯过去、五识依或俱。
己五、眼等得依名、颂:41、随根变识异、故眼等明依。
己六、识随根受称、颂:彼及不公因、故随根说识。
己七、依地同异别、颂:42、眼不下于身、色识非上眼、色于识一切、二于身亦然。43、如眼耳亦然、次三皆自地、身识自下地、意不定应知。
丁二十、几识所识门、颂:44、五外二所识。
丁二十一、几常几无常门、颂:常法界无为。
丁二十二、几根几非根门、颂:法一分是根、并内界十二。(22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捨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分别根品第二74颂
甲一、明二十二根
乙一、释根义
丙一、述萨婆多宗、颂:1、传说五于四、四根于二种、五八染净中、各别为增上。
有部二十二根义
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能为増上
一、庄严身
二、导养身
三、生识等
四、不共事
女男各于二事能为増上
一、有情异
二、分别异
命根于二事能为増上
一、能续过去众同分
二、能持现在众同分
意根于二事能为増上
一、能续后有
二、自在随行
乐等五受根于染増上
贪等随眠所随增故
信等八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于净増上
清净法随生长故
丙二、述异部
颂:2、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从身立二根、女男性增上。
颂:3、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应知命五受、信等立为根。
颂:4、未当知己知、具知根亦尔、于得后后道、涅槃等增上。
经部二十二根义
眼等六根
能发六识,六识身能了境故,眼等六根于了自境,有増上用
女男二根
于女男性中,有増上用
命根
于众同分住,有増上用
五受根
于杂染法,有増上用(于乐受贪随增,于苦受瞋随增,于捨受痴随增)
乙二、明根废立
丙一、述自宗、颂:5、心所依此别、此住此杂染、此资粮此净、由此量立根。
丙二、叙异说、颂:6、或流转所依、及生住受用、建立前十四、还灭后亦然。
乙三、明根体
颂:7、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及三定心悦、余处此名喜。
颂:8、心不悦名忧、中舍二无别、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
乙四、辨诸门(约二十二根分别)
丙一、有漏无漏门、颂:9、唯无漏后三、有色命忧若、当知唯有漏、通二余九根。
丙二、异熟非异熟门、颂:10、命唯是异熟、忧及后八非、色意余四受、一 一皆通二。
丙三、有异熟无异熟门、颂:11、忧定有异熟、前八后三无、意余受信等、一 一皆通二。
丙四、三性门、颂:12、唯善后八根、忧通善不善、意余受三种、前八唯无记。
丙五、界系门、颂:13、欲色无色系、如次除后三、兼女男忧苦、并余色喜乐。
丙六、三断门、颂:14、意三受通三、忧见修所断、九唯修所断、五修非三非。
乙五、明杂分别
丙一、受生得异熟门、颂:15、欲胎卵湿生、初得二异熟、化生六七八、色六上唯命。
丙二、约死位灭根多少门、颂:16、正死灭诸根、无色三色八、欲顿十九八、渐四善增五。
丙三、得果用根多少门、颂:17、九得边二果、七八九中二、十 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
丙四、成就诸根定量门
颂:18、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若成就乐身、各定成就四。
颂:19、成眼等及喜、各定成五根、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
颂:20、若成女男忧、信等各成八、二无漏十 一、初无漏十三。
丙五、成根极少门、颂:21、极少八无善、成受身命意、愚生无色界、成善命意舍。
丙六、成根极多门、颂:22、极多成十九、二形除三净、圣者未离欲、除二净一形。
甲二、明俱生诸法
乙一、正明俱起
丙一、明色法俱生、颂:23、欲微聚无声、无根有八事、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
丙二、明四品同起、颂:24、心心所必俱、诸行相或得。
乙二、广辨差别
丙一、明心所有法
丁一、明五地
戊一、总标名数、颂:心所且有五、大地法等异。
戊二、别释名体
己一、大地法、颂:25、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
己二、明大善地法、颂:26、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
己三、明大烦恼地法、颂:27、痴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
己四、大不善地法、颂:唯遍不善心、无惭及无愧。
【补充】无惭、无愧、颂:无惭愧不重、于罪不见怖、爱敬谓信惭、唯于欲色有。
己五、小烦恼地法、颂:28、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骄、如是类名为、小烦恼地法。
丁二、明定俱生
戊一、明欲界俱生
颂:29、欲有寻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有时增恶作。
颂:30、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
颂:31、有覆有十八、无覆许十二、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
戊二、明上界俱生、颂:32、初定除不善、及恶作睡眠、中定又除寻、上兼除伺等。
丁三、明相似殊
戊一、明无惭等、颂:33、无惭愧不重、于罪不见怖、爱敬谓信惭、唯于欲色有。
戊二、明寻伺等、颂:34、寻伺心粗细、慢对他心举、骄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
丁四、明众名别、颂:35、心意识体一、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
丙二、明不相应行
丁一、总标名数、颂:36、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相名身等类。
丁二、明牒解释
戊一、明得非得
己一、明自性、颂:37、得谓获成就、非得此相违、得非得唯于、自相续二灭。
己二、明差别
庚一、明得差别
辛一、正辨差别
颂:38、三世法各三、善等唯善等、有系自界得、无系得通四。
颂:39、非学无学三、非所断二种。
辛二、随难别解、颂:无记得俱起、除二通变化、40、有覆色亦俱、欲色无前起。
庚二、明非得差别
颂:非得净无记、去来世各三。
颂:41、三界不系三、许圣道非得、说明异生性、得法易地舍。
戊二、明众同分、颂:42、同分有情等。
戊三、明无想果、颂:无想无想中、心心所法灭、异熟居广果。
戊四、明二定
己一、明无想定、颂:43、如是无想定、后静虑求脱、善唯顺生受、非圣得一世。
己二、明灭尽定
颂:44、灭尽定亦然、为静住有顶、善二受不定、圣由加行得。
颂:45、成佛得非前、三十四念故。
己三、明二定所依身、颂:二定依欲色、灭定初人中。
戊五、明命根、颂:46、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
戊六、明四相
己一、正明四相
庚一、明本相、颂: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
庚二、明随相、颂:47、此有生生等、于八一有能。
己二、释难、颂:生能生所生、非离因缘合。
戊七、明名身等、颂:48、名身等所谓、想章字总说。
丁三、诸门分别
戊一、辨名等、颂:欲色有情摄、等流无记性。
戊二、明同分等、颂:49、同分亦如是、并无色异熟、得相通三类、非得定等流。
甲三、明六因四缘
乙一、明六因
丙一、正明因体
丁一、总标明、颂:50、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
丁二、别显体
戊一、能作因、颂:51、除自余能作。
戊二、俱有因
己一、正明俱有因、颂:俱有互为果、如大相所相、心于心随转。
己二、明心随转
庚一、明随转体、颂:52、心所二律仪、彼及心诸相、是心随转法。
庚二、明随转义、颂:由时果善等。
戊三、同类因
颂:53、同类因相似、自部地前生、道展转九地、唯等胜为果。
颂:54、加行生亦然、闻思所成等。
戊四、相应因、颂:相应因决定、心心所同依。
戊五、明遍行因、颂:55、遍行谓前遍、为同地染因。
戊六、明异熟因、颂:异熟因不善、及善唯有漏。
丁三、三世分别、颂:56、遍行与同类、二世三世三。
丙二、明因得果
丁一、总标果体、颂:果有为离系、无为无因果。
丁二、对因配果、颂:57、后因果异熟、前因增上果、同类遍等流、俱相应士用。
丁三、别显果体
颂:58、异熟无记法、有情有记生、等流似自因、离系由慧尽。
颂:59、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除前有为法、有为增上果。
丁四、明因取与果、颂:60、五取果唯现、二与果亦然、过现与二因、一与唯过去。
丙三、明法从因生
颂:61、染污异熟生、余初圣如次、除异熟遍二、及同类余生。
颂:62、此谓心心所、余及除相应。
乙二、明四缘
丙一、明四缘
丁一、明四缘体
颂:说有四种缘、因缘五因性。
颂:63、等无间非后、心心所已生、所缘一切法、增上即能作。
丁二、明缘作用、颂:64、二因于正灭、三因于正生、余二缘相违、而兴于作用。
丁三、明法从缘生
戊一、总明诸法、颂:65、心心所由四、二定但由三、余由二缘生、非天次等故。
戊二、随难别解、颂:66、大为大二因、为所造五种、造为造三种、为大唯一因。
丙二、别明等无间
丁一、明诸心相生
戊一、明十二心
己一、列十二心、颂:67、欲界有四心、善恶覆无覆、色无色除恶、无漏有二心。
己二、正辨相生
颂:68、欲界善生九、此复从八生、染从十生四、余从五生七。
颂:69、色善生十一、此复从九生、有覆从八生、此覆生于六。
颂:70、无覆从三生、此复能生六、无色善生九、此复从六生。
颂:71、有覆生从七、无覆如色辨、学从四生五、余从五生四。
戊二、明二十心、颂:72、十二为二十、谓三界善心、分加行生得、欲无覆分四。73、异熟威仪路、工巧处通果、色界除工巧、余数如前说。
丁二、明得心多少、颂:74、三界染心中、得六六二种、色善三学四、余皆自可得。
分别世间品第三99颂
甲一、明有情世间
乙一、总辨有情
丙一、明有情生
丁一、眀三界
颂:1、地狱傍生鬼、人及六欲天、名欲界二十、由地狱洲异。
颂:2、此上十七处、名色界于中、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
颂:3、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
丁二、明五趣、颂:4、于中地狱等、自名说五趣、唯无覆无记、有情非中有。
丁三、明七识住
颂:5、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无色下三。
颂:6、故识住有七、余非有损坏。
丁四、明九有情居、颂:应知兼有顶、及无想有情、7、是九有情居、余非不乐住。
丁五、明四识住、颂:四识住当知、四蕴唯自地、8、说独识非住、有漏四句摄。
丁六、明四生
颂:于中有四生、有情谓卵等。
颂:9、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
丁七、明中有
戊一、正明中有
己一、正明中有、颂:10、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
己二、证有中有
11、如谷等相续、处无间续生、像实有不成、不等故非譬。
12、一处无二并、非相续二生、说有健达缚、及五七经故。
己三、诸门分别
庚一、明中有形状、颂:13、此一业引故、如当本有形、本有谓死前、居生刹那后。
庚二、眀眼等九门
颂:14、同净天眼见、业通疾具根、无对不可转、食香非久住。
颂:15、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
庚三、明入胎门
颂:16、一于入正知、二三兼住出、四于一切位、及卵恒无知。
颂:17、前三种入胎、谓轮王二佛、业智俱胜故、如次四余生。
戊二、遮外道难
颂:18、无我唯诸蕴、烦恼业所为、由中有相续、入胎如灯焰。
颂:19、如引次第增、相续由惑业、更趣于余世、故有轮无初。
丁八、明十二缘起
戊一、广明十二缘起
己一、总辨
庚一、总判支位、颂:20、如是诸缘起、十二支三际、前后际各二、中八据圆满。
庚二、别显体性
颂:21、宿惑位无明、宿诸业名行、识正结生蕴、六处前名色。
颂:22、从生眼等根、三和前六处、于三受因异、未了知名触。
颂:23、在淫爱前受、贪资具淫爱、为得诸境界、遍驰求名取。
颂:24、有谓正能造 牵当有果业、结当有名生、至当受老死。
庚三、明本说意
辛一、正明说意、颂:25、传许约位说、从胜立支名。
辛二、遣他疑惑、颂:于前后中际、为遣他愚惑。
庚四、以略摄广、颂:26、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
庚五、释通疑难、颂:27、从惑生惑业、从业生于事、从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
庚六、会释经文、颂:28、此中意正说、因起果已生。
己二、别明
庚一、别明四法
辛一、明无明
壬 一、明释义、颂:明所治无明、如非亲实等。
壬二、广引证、颂:29、说为结等故、非恶慧见故、与见相应故、说能染慧故。
辛二、明名色、颂:30、名无色四蕴。
辛三、明触
壬 一、明六触、颂:触六三和生。
壬二、明二触、颂:五相应有对、第六俱增语。
壬三、明八触、颂:31、明无明非二、无漏染污余、爱恚二相应、乐等顺三受。
辛四、明受
壬 一、总明、颂:32、从此生六受、五属身余心。
壬二、别明
癸一、开定数、颂:此复成十八、由意近行异。
癸二、义分别
子一、系缘分别
颂:33、欲缘欲十八、色十二上三、二缘欲十二、八自二无色。
颂:34、后二缘欲六、四自一上缘、初无色近分、缘色四自一。
颂:35、四本及三边、唯一缘自境。
子二、有漏无漏分别、颂:十八唯有漏。
庚二、别指余文、颂:余已说当说。
戊二、略摄喻显
颂:36、此中说烦恼、如种复如龙、如草根树茎、及如糠裹米。
颂:37、业如有糠米、如草药如花、诸异熟果事、如成熟饮食。
丁九、明四有、颂:38、于四种有中、生有唯染污、由自地烦恼、余三无色三。
丙二、明有情住
颂:39、有情由食住、段欲体唯三、非色不能益、自根解脱故。
颂:40、触思识三食、有漏通三界、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
颂:41、前二益此世、所依及能依、后二于当有、引及起如次。
丙三、明有情没
颂:42、断善根与续、离染退死生、许唯意识中、死生唯舍受。
颂:43、非定无心二、二无记涅槃、渐死足齐心、最后意识灭。
颂:44、下人天不生、断末摩水等。
乙二、判聚差别、颂: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余。
甲二、明器世间
乙一、明所居器
丙一、别明小器
丁一、明三轮
颂:45、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
颂:46、次上水轮深、十 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
颂:47、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周围此三倍。
丁二、明九山
颂:48、苏迷卢处中、次逾健达罗、伊沙驮罗山、朅地洛迦山。
颂:49、苏达梨舍那、额湿缚羯拏、毗那怛迦山、尼民达罗山。
颂:50、于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
颂:51、入水皆八万、妙高出亦然、余八半半下、广皆等高量。
丁三、明八海
颂:52、山间有八海、前七名为内、最初广八万、四边各三倍。
颂:53、余六半半狭、第八名为外、三洛叉二万、二千逾缮那。
丁四、明四大洲
颂:54、于中大洲相、南赡部如车、三边各二千、南边有三半。
颂:55、东毗提诃洲、其相如半月、三边如赡部、东边三百半。
颂:56、西瞿陀尼洲、其相圆无缺、径二千五百、周围此三倍。
颂:57、北俱卢畟方、面各二千等、中洲复有八、四洲边各二。
丁五、明黑山等、颂:58、此北九黑山、雪香醉山内、无热池纵广、五十逾缮那。
丁六、明地狱
颂:59、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上七奈落迦、八增皆十六。
颂:60、谓煻煨尸粪、锋刃烈河增、各住彼四方、余八寒地狱。
丁七、明日月等
颂:61、日月迷卢半、五十一五十、夜半日没中、日出四洲等。
颂:62、雨际第二月、后九夜渐增、寒第四亦然、夜减昼翻此。
颂:63、昼夜增腊缚、行南北路时、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
丁八、明天器
戊一、明天所居器
己一、正明天器
庚一、明四天王天器
颂:64、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
颂:65、坚手及持鬘、恒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余七山。
庚二、明三十三天器
颂:66、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
颂:67、中宫名善见、周万逾缮那、高一半金城、杂饰地柔软。
颂:68、中有殊胜殿、周千逾缮那、外四苑庄严、众车粗杂喜。
颂:69、妙地居四方、相去各二十、东北圆生树、西南善法堂。
庚三、明空居天、颂:70、此上有色天、依住空宫殿。
己二、便显余义
庚一、明六天行淫、颂: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
庚二、明诸天初生、颂:71、初如五至十、色圆满有衣。
庚三、明欲生乐生、颂:欲生三人天、乐生三九处。
戊二、明天器近远
己一、明天器近远、颂:72、如彼去下量、去上数亦然。
己二、明下见上天、颂:离通力依他、下无升见上。
丙二、总辨大千
颂:73、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
颂:74、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
乙二、明能居量
丙一、明身量
颂:75、赡部洲人量、三肘半四时、东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
颂:76、欲天俱卢舍、四分一 一增、色天逾缮那、初四增半半。
颂:77、此上增倍倍、唯无云减三。
丙二、明寿量
丁一、明善趣寿量
颂:北洲定千年、西东半半减。
颂:78、北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
颂:79、乘斯寿五百、上五倍倍增、色无昼夜殊、劫数等身量。
颂:80、无色初二万、后后二二增、少光上下天、大全半为劫。
丁二、明恶趣寿量
颂:81、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寿为一昼夜、寿量亦同彼。
颂:82、极热半中劫、无间中劫全、傍生极一中、鬼月日五百。
颂:83、頞部陀寿量、如一婆诃麻、百年除一尽、后后倍二十。
丁三、明中夭不中夭、颂:84、诸处有中天、除北俱卢洲。
乙三、明三分齐
丙一、明三极少、颂: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
丙二、明二量
丁一、明逾缮那等
颂:85、极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尘、虮虱麦指节、后后增七倍。
颂:86、二十四指肘、四肘为弓量、五百俱卢舍、此八逾缮那。
丁二、明年等
戊一、明刹那至年
颂:87、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
颂:88 、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十二月为年、于中半减夜。
戊二、明劫量
己一、明劫数
颂:89、应知有四劫、谓坏成中大、坏从狱不生、至外器都尽。
颂:90、成劫从风起、至地狱劫生、中劫从无量、减至寿唯十。
颂:91、次增减十八、后增至八万、如是成已住、名中二十劫。
颂:92、成坏坏已空、时皆等住劫、八十中大劫、大劫三无数。
己二、明劫中人
庚一、明佛独觉、颂:93、减八万至百、诸佛现世间、独觉增减时、麟角喻百劫。
庚二、明轮王出现
颂:94、轮王八万上、金银铜铁轮、一二三四洲、逆次独如佛。
颂:95、他迎自往伏、诤阵胜无害、相不正圆明、故与佛非等。
庚三、明劫初有王、颂:96、劫初如色天、后渐增贪味、由堕贮贼起、为防雇守田。
己三、明劫中灾
庚一、明小三灾、颂:97、业道增寿减、至十三灾现、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
庚二、明大三灾
颂:98、三灾火水风、上三定为顶、如次内灾等、四无不动故。
颂:99、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后风。
4、分别业品六卷(131颂):讲造成器界及有情世间的直接因。
甲一、明业体性
乙一、正明业体
丙一、明所造业
丁一、明二三业、颂:1、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丁二、明五种业
戊一、明表无表、颂:2、此身语二业、俱表无表性。
戊二、明身语表、颂:身表许别形、非行动为体。3、以诸有为法、有刹那尽故、应无无因故、生因应能灭。4、形亦非实有、应二根取故、无别极微故、语表许言声。
戊三、证有无表、颂:5、说三无漏色、增非作等故。
丙二、明能造大种
丁一、 明表无表大种异、颂:此能造大种、异于表所依。
丁二、明能造时同异、颂:6、欲后念无表、依过大种生。
丁三、明能造地别生、明大种依地异、颂:有漏自地依、无漏随生处。
乙二、诸门分别
丙一、约类以明、颂:7、无表无执受、亦等流情数、散依等流性、有受异大生。8、定生依长养、无受无异大、表唯等流性、属身有执受。
丙二、约性界地辨
丁一、明性界地、颂:9、无表记余三、不善唯在欲、无表遍欲色、表唯有伺二。10、欲无有覆表、以无等起故。
丁二、明三性
戊一、明三性所由、颂: 胜义善解脱、自性惭愧根。11、相应彼相应、等起色业等、翻此名不善、胜无记二常。
戊二、明等起义、颂:12、等起有二种、因及彼刹那、如次第应知、名转名随转。13、见断识唯随转、唯随转五识、修断意通二、无漏异熟非。14、于转善等性、随转各容三、牟尼善必同、无记随或善。
乙三、广明表无表
丙一、明三无表、颂:15、无表三律仪、不律仪非二。
丙二、依三别解
丁一、别解律仪
戊一、明三善律仪、颂: 律仪别解脱、静虑及道坐。
戊二、别明初律仪
己一、明初律仪、颂:16、初律仪八种、实体唯有四、形转名异故、各别不相违。
己二、安立四律仪、颂:17、受离五八十、一切所应离、立近事近住、勤策及比丘。
己三、别释异名、颂:18、俱得名尸罗、妙行业律仪、唯初表无表、名别解业道。
丁二、总明成就
戊一、总明成就
己一、明成三戒、颂:19、八成别解脱、得静虑圣者、成静虑道生、 后二随心转。
己二、明断律仪、颂:20、未至九无间、俱生二名断。
己三、会经二律仪、颂: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仪。
戊二、约世明成就
己一、成就无表
庚一、约世明成就、颂:21、住别解无表、未舍恒成现、刹那后成过、不律仪亦然。22、得静虑律仪、恒成就过未、圣初除过去、住定道成中。
庚二、约世成处中、颂:23、住中有无表、初成中后二。
庚三、明住善恶成中、颂:住律不律仪、起染净无表、24、初成中后二、至染净势终。
己二、成就表、颂:表正作成中、后成过非未、25、有覆及无覆、唯成就现在。
己三、明恶戒异名、颂:恶行恶戒业、业道不律仪。
己四、成表及无表、颂:26、成表非无表、住中劣思作、舍未生表圣、成无表非表。
丁三、明得戒因缘
戊一、明得三律仪、颂:27、定生得定地、彼圣得道生、别解脱律仪、得由他教等。
戊二、明戒时分齐
己一、明别解脱戒、颂:28、别解脱律仪、尽寿或昼夜。
己二、明恶戒时、颂:恶戒无昼夜、谓非如善受。
戊三、明近住戒
己一、明受方法、颂:29、近住于晨旦、下座从师受、随教说具支、离严饰昼夜。
己二、明具八支、颂:30、戒不逸禁支、四一三如次、为防诸性罪、失念及嬌逸。
己三、明不受近事得近住、颂:31、近住余亦有、不受三归无。
戊四、明近事成
己一、明发戒时、颂:称近事发戒、说如苾刍等。
己二、会经文、颂:32、若皆具律仪、何言一分等、谓约能持说。
己三、明三品戒、颂:下中上随心。
己四、明三归体、颂:33、皈依成佛僧、无学二种法、及涅槃择灭、是说具三归。
己五、明离邪行、颂:34、邪行最可诃。易离得不作。
己六、明娶妻不犯、颂:得律仪如誓、非总于相续。
己七、明离虚诳语、颂:35以开虚诳语、便越诸学处。
己八、明离饮酒、颂:遮中唯离酒、为护余律仪。
戊五、明得三律仪别
己一、明得处时同异、颂:36、从一切二现、得欲界律仪、从根本恒时、得静虑无漏。
己二、明有情支因、颂:37、律从诸有情、支因说不定、不律从一切、有情支非因。
己三、明得恶处中、颂:38、诸得不律仪、由作及誓受、得所余无表、由田受重行。
丁四、明舍差别
戊一、舍别解脱、颂:39、舍别解调伏、由故舍命终、及二形俱生、断善根夜尽、40、有说由犯重、余说由法灭、伽湿弥罗说、犯二如负财。
戊二、舍定道戒、颂:41、舍定生善法、由易地退等、舍圣由得果 、练根及退失。
戊三、余不律仪、颂:42、舍恶戒由死、得戒二形生。
戊四、余处中无表、颂:舍中由受势、作事寿根断。
戊五、舍非色善染、颂:43、舍欲非色善、由根断上生、由对治道生、舍诸非色染。
丁五、约处明成就善恶律仪、颂:44、恶戒人除北 、二黄门二形、律仪亦在天、唯人具三种、45、生欲天色界、有静虑律仪、无漏并无色、除中定无想。
甲二、释经诸业名
乙一、明三性业、颂:46、安不安非业、名善恶无记。
乙二、明福等三业、颂: 福非福不动、欲善业名福、47、不善名非福、上界善不动、约自地处所、业果无动故。
乙三、明三受业、颂:48、顺乐苦非二、善至三顺乐、诸不善顺苦、上善顺非二、49、余说下亦有、由中招异熟、又许此三业、非前后熟故、50、顺受总有五、谓自性相应、及所缘异熟、现前差别故。
乙四、明三时业
丙一、明四种业、颂:51、此有定不定、定三顺现等、或说业有五、余师说四句。
丙二、明差别、颂:52:四善容俱作、引同分唯三、诸处造四种、地狱善除现、53、坚于离染地、异生不造生、圣不造生后、并欲有顶退。
丙三、明中有造业、颂:54、欲中有能造、二十二种业、皆顺现受摄、类同分一故。
丙四、明定业相、颂:55、由重惑净心、及是恒所造、于功德田起、害父母业定。
丙五、明现法果业、颂:56、由田意殊胜、及定招异熟、得永离地业、定招现法果。
丙、明业即受、颂:57、于佛上首僧、及灭定无诤、慈见修道出、损益业即受。
乙五、明身心受
丙一、明二受、颂:58、诸善无寻业、许唯感心受、恶唯感身受、是感受业异。
丙二、明心狂等、颂:59、心狂唯意识、由业异熟生、及怖害违忧、除北洲在欲。
乙六、明曲秽浊、颂:60、说曲秽浊业、依谄嗔贪生。
乙七、明黑黑等
丙一、明四业、颂:依黑黑等殊、所说四种业、61、恶色欲界善、能尽彼无漏、应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
丙二、明无漏断、颂:62、四法忍离欲、前八无间俱、十二无漏思、唯尽纯黑业、63、离欲四静虑、第九无间思、一尽杂纯黑、四令纯白尽。
丙三、叙异说、颂:64、有说地狱受、余欲业黑杂、有说欲见灭、余欲业黑俱。
乙八、明三牟尼等、颂:65、无学身语业、即意三牟尼、三清净应知、即诸三妙行。
乙九、明三恶行等、颂:66、恶身语意业、说名三恶行、及贪嗔邪见、三妙行翻此。
乙十、明十业道
丙一、明业道体性
丁一、正明业道体、颂:67、所说十业道、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如应成善恶。
丁二、明业道差别
戊一、明表无表
己一、约根本明、颂:68、恶六定无表、彼自作淫二、善七受生二、定生唯无表。
己二、据前后辨、颂:69、加行定有表、无表或有无、后起此相违。
戊二、明三根以辨
己一、明恶加行、颂:加行三根起、70、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
己二、明生善三位、颂:善于三位中、皆三善根起。
己三、明究竟业道、颂:71、杀粗语嗔恚、究竟皆由嗔、盗邪行及贪、皆由贪究竟、72、邪见痴究竟、许所余由三。
戊三、明业道依处、颂:有情具名色、名身等处起。
戊四、问答分别
己一、杀已非业道、颂:73、俱死及前死、无根依别故。
己二、他杀成业道、颂:军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
戊五、明业道相
己一、明杀、颂:74、杀生由故思、他想不误杀。
己二、明盗、颂:不与取他物、力窃取属己。
己三、明婬、颂:75、欲邪行四种、行所不应行。
己四、明诳语
庚一、明诳语、颂:染异想发言、解义虚诳语。
庚二、明见闻等、颂:76、由眼耳意识、并余三所证、如次第名为、所见闻知觉。
己五、明离间等三语、颂:77、染心坏他语、说名离间语、非爱粗恶语、诸染杂秽语、78、余说异三染、佞歌邪论等。
己六、明意业道、颂:恶欲他财贪、憎有情嗔恚、79、拨善恶等见、名邪见业道。
丙二、释业道名义、颂:此中三唯道、七业亦道故。
丙三、义便明断善、颂:80、唯邪见断善、所断欲生得、拨因果一切、渐断二俱舍、81、人三洲男女、见行断非得、续善疑有见、顿现除逆者。
丙四、明业道与思俱转、颂:82、业道思俱转、不善一至八、善总开至十、别遮一八五。
丙五、约处成善恶、颂:83、不善地狱中、粗杂嗔通二、贪邪见成就、北洲成后三、84、杂语通现成、余欲十通二、善于一切处、后三通现成、85、无色无想天、前七唯成就、余处通成现、除地狱北洲。
丙六、明业道三果、颂:86、皆能招异熟、等流增上果、此令他受苦、断命坏威故。
乙十一、别明邪命、颂:87、贪生身语业、邪命难除故、执命资贪生、违经故非理。
甲三、杂明诸业
乙一、明业得果
丙一、总明诸业果、颂:88、断道有漏业、具足有五果、无漏业有四、谓唯除异熟、89、余有漏善恶、亦四除离系、 余无漏无记、三除前所除。
丙二、三性相对果、颂:90、善等于善等、初有四二三、中有二三四、后二三三果。
丙三、明三世果、颂:91、过于三各四、现于未亦尔、现于现二果、未于未果三。
丙四、明诸地果、颂:92、同地有四果、异地二或三。
丙五、明学等三果、颂:学于三各三、无学一三二、93、非学非无学、有二二五果。
丙六、明见断等三果、颂:见所断业等、一 一各于三、94、初有三四一、中二四三果、后有一二四、皆如次应知。
乙二、释本论所说三业、颂:95、染业不应作、有说亦坏轨、应作业翻此、俱相违第三。
乙三、明引满业
丙一、明业感多少、颂:96、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
丙二、明引满因体、颂:二无心定得、不能引余通。
乙四、明三重障
丙一、正明三障
丁一、明障体、颂:97、三障无间业、及数行烦恼、并一切恶趣、北洲无想天。
丁二、约处辨、颂:98、三洲有无间、非余扇搋等、少恩少羞耻、余障通五趣。
丙二、别明业障
丁一、明业障体、颂:99、此五无间中、四身一语业、三杀一诳语、一杀生加行。
丁二、明破僧
戊一、明破僧体及成、颂:100、僧破不和合、心不相应行、无覆无记性、所破僧所成。
戊二、明能破成时处、颂:101、能破者唯成、此虚诳语罪、无间一劫熟、随罪增苦增。
戊三、明具缘成破僧、颂:102、苾刍见净行、破异处愚夫、忍异师道时、名破不经宿。
戊四、明破二僧别、颂:103、赡部洲九等、方破法轮僧、唯破羯磨僧、通三洲八等。
戊五、明无破法轮时、颂:104、初后疱双前、佛灭未结界、于如是六位、无破法轮僧。
丁三、明成逆缘、颂:105、弃坏恩德田、转形亦成逆、母谓因彼血、误等无或有、106、打心出佛血、害后无学无。
丁四、明加行定无间、颂:造逆定加行、无离染得果。
丁五、明罪重大果、颂:107、破僧虚诳语、于罪中最大、感第一有思、世善中大果。
丁六、明无间同类、颂:108、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109、破坏窣堵波、是无间同类。
乙五、明三时障、颂:将得忍不还、无学业为障。
乙六、明菩萨相
丙一、明住定位、颂:110、从修妙相业、菩萨得定名、生善趣贵家、具男念坚故。
丙二、明修相业、颂:111、赡部男对佛、佛思思所成、余百劫方修、各百福严饰。
丙三、明供养佛
丁一、明佛数、颂:112、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
丁二、明所逢佛、颂:113、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然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
丁三、明六度圆、颂:114、但由悲普施、被折身无忿、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115、六波罗蜜多、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
丙四、明六度圆
乙七、明施戒修
丙一、略明施戒修、颂:116、施戒修三类、各随其所应、受福业事名、差别如业道。
丙二、广明施戒修
丁一、明布施
戊一、明布施、颂:117、由此舍名施、谓为供为益、身语及能发、此招大富果。
戊二、明施益差别、颂:118、为益自他俱、不为二行施。
戊三、明施果别因
己一、明主等异、颂:由主财田异、故施果差别。
己二、明主财田
庚一、明主异、颂:119、主异由信等、行敬重等施、得尊重广爱、应时难夺果。
庚二、明财异、颂:120、财异由色等、得妙色好名、众爱柔软身、有随时乐触。
庚三、明田异、颂:121、田异由趣苦、恩德有差别。
戊四、明施福最胜、颂:脱于胜菩萨、第八施最胜。
戊五、明施果无量、颂:122、父母病法师、最后生菩萨、设非证圣者、施果亦无量。
戊六、明业轻重相、颂:123、后起田根本、加行思意乐、由此下上故、业成下上品。
戊七、明造作增长、颂:124、由审思圆满、无恶作对治、有伴异熟故、此业名增长。
戊八、明施制多福、颂:125、制多舍类福、如慈等无受。
戊九、明果由内心、颂:恶田有爱果、种果无倒故。
丁二、明戒修
戊一、明戒、颂:126、离犯戒及遮、名戒各有二、非犯戒因坏、依治灭净等。
戊二、明修、颂:127、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
戊三、明戒修果
己一、明戒修果、颂:戒修胜如次、感生天解脱。
己二、明梵福量、颂:128、感劫生天等、为一梵福量。
丁三、明法施、颂:法施谓如实、无染辩经等。
乙八、明顺三分善、颂:129、顺福顺解脱、顺决择分三、感受果涅槃、圣道善如次。
乙九、明书印等、颂:130、诸如理所起、三业并能发、如次为书印、算文数自体。
乙十、明诸法异名、颂:131、善无漏名妙、染有罪覆劣、善有为应习、解脱名无上。
5、分别随眠品三卷(69颂):讲造成器界及有情世间的根本因。
甲一、明惑体
乙一、明根本惑
丙一、明增数
丁一、明六随眠、颂:1、随眠诸有本、此差别有六、谓贪瞋亦慢、无明见及疑。
丁二、明七随眠、颂:2、六由贪异七、有贪上二界、于内门转故、为遮解脱想。
丁三、明十随眠、颂:3、六由见异十、异谓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丁四、明九十八随眠、颂:4、六行部界异、故成九十八、欲见苦等断、十七七八四、5、谓如次具离、三二见见疑、色无色除嗔、余等如欲说。
丙二、明见修断、颂:6、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余通见修断、智所害唯修。
丙三、明五见
丁一、正明五见、颂:7、我我所断常、拨无劣谓胜、非因道妄谓、是五见自体。
丁二、别明戒禁取、颂:8、于大自在等、非因妄执因、从常我倒生、故唯见苦断。
丙四、明四倒、颂:9、四颠倒自体、谓从于三见、唯倒推增故、想心随见力。
丙五、明七九慢
丁一、正明七九慢、颂:10、慢七九从三、皆通见修断、圣如杀缠等、有修断不行。
丁二、明未断不起、颂:11、慢类等我慢、恶作中不善、圣有而不起、见疑所增故。
乙二、诸门分别
丙一、明遍行非遍行、颂:12、见苦集所断、诸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遍行自界地、13、于中除二见、余九能上缘、除得余随行、亦是遍行摄。
丙二、明漏无漏缘、颂:14、见灭道所断、邪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六能缘无漏、15、于中缘灭者、唯缘自地灭、缘道六九地、由别治相因、16、贪嗔慢二取、并非无漏缘、应离境非怨、静净胜性故。
丙三、明二随增、颂:17、未断遍随眠、于自地一切、非遍于自部、所缘故随增、18、非无漏上缘、无摄有违故、随于相应法、相应故随增。
丙四、明二性分别、颂:19、上二界随眠、及欲身边见、彼俱痴无记、此余皆不善。
丙五、明根非根
丁一、明不善根、颂:20、不善根欲界、贪嗔不善痴。
丁二、明无记根
戊一、明无记根、颂:无记根有三、无记爱痴慧、21、非余二高故、外方立四种、中爱见慢痴、三定皆痴故。
戊二、明四记事、颂:22、应一向分别、反诘舍置记、如死生殊胜、我蕴一异等。
丙六、明惑能系
丁一、约世明能系
戊一、约世明能系、颂:23、若于此事中、未断贪嗔慢、过现若已起、未来意遍行、24、五可生自世、不生亦遍行、余过未遍行、现正缘能系。
戊二、明三世有无
己一、述宗
庚一、教理证、颂:25、三世有由说、二有境果故、说三世有故、许说一切有。
庚二、叙说定宗、颂:26、此中有四种、类相位待异、第三约作用、立世最为善。
己二、正破、颂:27、何碍用云何、无异世便坏、有谁未生灭、此法性甚深。
丁二、约断明离系、颂:28、于见苦已断、余遍行随眠、及前品已断、余缘此犹系。
丙七、明惑随增
丁一、正明惑随增、颂:29、见苦集修断、若欲界所系、自界三色一、无漏识所行、30、色自下各三、上一净识境、无色通三界、各三净识缘、31、见灭道所断、皆增自识行、无漏三界中、后三净识境。
丁二、明有随眠心、颂:32、有随眠心二、谓有染无染、有染心通二、无染局随增。
丙八、明次弟起
丁一、正明次第、颂:33、无明疑邪身、边见戒见取、贪慢嗔如次、由前引后生。
丁二、明起惑因、颂:34、由未断随眠、及随应境现、非理作意起、说惑具因缘。
乙三、杂明诸烦恼
丙一、明漏等四门
丁一、出体、颂:35、欲烦恼并缠、除痴名欲漏、有漏上二界、唯烦恼除痴、36、同无记内门、定地故合一、无明诸有本、故别为一漏、37、瀑流轭亦然、别立见利故、见不顺住故、非于漏独立、38、欲有轭并痴、见分二名取、无明不别立、以非能取故。
丁二、释名、颂:39、微细二随增、随逐与随缚、住流漂合执、是随眠等义。
丙二、明结等六门
丁一、正明结等
戊一、明结等五门
己一、标章、颂:40、由结等差别、复说有五种。
己二、别释
庚一、释结
辛 一、明九结、颂:结九物取等、立见取二结、41、由二唯不善、及自在起故、缠中唯嫉悭、建立为二结、42、或二数行故、为贱贫因故、遍显随惑故、恼乱二部故。
辛二、明五下分结、颂:43、又五顺下分、由二不超欲、由三复还下、摄门根故三、44、或不欲发趣、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脱、故唯说断三。
辛三、明五上分结、颂:45、顺上分亦五、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令不超上故。
庚二、明三缚、颂:46、缚三由三受。
庚三、明随眠、颂:随眠前已说
庚四、明随烦恼、颂:随烦恼此余、染心所行蕴。
庚五、明缠、颂:47、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及掉举惛沈、或十加忿覆、48、无惭悭掉举、皆从贪所生、无愧眠惛沈、从无明所起、49、嫉忿从嗔起、悔从疑覆诤。
戊二、明烦恼六垢、颂:烦恼垢六恼、害恨谄诳憍、50、诳憍从贪生、害恨从嗔起、恼从见取起、谄从诸见生。
丁二、诸门分别
戊一、三断分别、颂:51、缠无惭愧眠、婚掉见修断、余及烦恼垢、自在故唯修。
戊二、明三性分别、颂:52、欲三二余恶、上界皆无记。
戊三、三界分别、颂:谄诳欲初定、三三界余欲。
戊四、明六识相应、颂:53、见所断慢眠、自在随烦恼、皆唯意地起、余通依六识。
戊五、明五受相应
己一、明本惑相应、颂:54、欲界诸烦恼、贪喜乐相应、嗔忧苦痴遍、邪见忧及喜、55、疑忧余五喜、一切舍相应、上地皆随应、遍自识诸受。
己二、明随惑五受相应、颂:56、诸随烦恼中、嫉悔忿及恼、害恨忧俱起、悭喜受相应、57、谄诳及眠覆、通忧喜俱起、憍喜乐皆舍、余四遍相应。
丙三、明五盖差别、颂:58、盖五唯在欲、食治用同故、虽二立一盖、障蕰故唯五。
甲二、明惑灭
乙一、明断惑四因、颂:59、遍知所缘故、断彼能缘故、断彼所缘故、对治起故断。
乙二、明四种对治、颂:60、对治有四种、谓断持远厌。
乙三、明断烦恼处、颂:应知从所缘、可令诸惑断。
乙四、明四远性、颂:61、远性有四种、谓相治处时、如大种尸罗、异方二世等。
乙五、明断惑得灭、颂:62、诸惑无再断、离系有重得、谓治生得果、练根六时中。
乙六、明九遍知
丙一、列九遍知名、颂:63、断遍知有九、欲初二断一、二各一合三、上界三亦尔、64、余五顺下分、色一切断三。
丙二、明六对果、颂:于中忍果六、余三是智果、65、未至果一切、根本五或八、无色边果一、三根本亦尔、66、俗果二圣九、法智三类二、法智品果六、类智品果五。
丙三、明建立遍知缘、颂:67、得无漏断得、及缺第一有、灭双因越界、故立九遍知。
丙四、明成就遍知、颂:68、住见谛位无、或成一至五、修成六一二、无学唯成一。
丙五、明集遍知处、颂:69、越界得果故、二处集遍知。
丙六、明舍得遍知、颂:舍一二五六、得亦然除五。
6、分别贤圣品四卷(83颂):讲出世间果。
甲一、总明道体性
颂:1、已说烦恼断、由见谛修故、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
甲二、明道所证谛
乙一、明四谛
丙一、正明四谛、颂:2、谛四先已说、谓苦集灭道、彼自体亦然、次第随现观。
丙二、别明苦谛、颂:3、苦由三苦合、如所应一切、可意非可意、余有漏行法。
乙二、明二谛、颂:4、彼觉破便无、慧析余亦尔、如瓶水世俗、异此名胜义。
甲三、约圣道辨人
乙一、明圣道加行
丙一、总标加行、颂:5、将趣见谛道、 应住戒勤修、闻思修所成、 谓名俱义境
丙二、广明加行
丁一、明身器清净
颂:6、具身心远离、无不足大欲、谓已得未得、多求名所无。
颂:7、治相违界三、无漏无贪性、四圣种亦尔、前三唯喜足。
颂:8、三生具后业、为治四爱生、我所我事欲、暂息永除故。
丁二、明五停心位
戊一、总标、颂:9、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贪寻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
戊二、别释
己一、释不净观
庚一、明行相
颂:10、为通治四贪、且辩观骨锁、 广至海复略、名初习业位。
颂:11、除足至头半、名为已熟修、系心在眉间、名超作意位。
庚二、诸门分别、颂:12、无贪性十地、 缘欲色人生、不净自世缘 、有漏通二得。
己二、别释持息念
庚一、明念差别、颂:13、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
庚二、明息差别、颂:14、入出息随身、依二差别转、情数非执受、 等流非下缘。
丁三、明四念住
戊一、明别相念住
颂:15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
颂:16、自性闻等慧、余相杂所缘、说次第随生、治倒故唯四。
戊二、明总相念住、颂:17、彼居法念住、总观四所缘、修非常及苦、空非我行相。
丁四、明暖等四善根
戊一、明善根观行
颂:18、从此生暖法、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次生顶亦然。
颂:19、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次忍唯法念、下中品同顶。
颂:20、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刹那、世第一亦然、皆慧五除得。
戊二、诸门分别
颂:21、此顺决择分、四皆修所成、六地二或七、依欲界身九。
颂:22、三女男得二、第四女亦尔、圣由失地舍、异生由命终。
颂:23、初二亦退舍、依本必见谛、舍已得非先、二舍性非得。
戊三、明善根胜利、颂:24、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
戊四、明三乘转根、颂:25、转声闻种姓、二成佛三余、麟角佛无转、一坐成觉故
戊五、明修果远近、颂:26、前顺解脱分、速三生解脱、闻思成三业、殖在人三洲。
乙二、约圣道辨人
丙一、明三道建立
丁一、约现观位明
戊一、明十六心
己一、正明十六心
颂:27、世第一无间、即缘欲界苦、生无漏法忍、忍次生法智。
颂:28、次缘余界苦、生类忍类智、缘集灭道谛、各生四亦然。
颂:29、如是十六心、名圣谛现观、此总有三种、谓见缘事别。
己二、明十六心依地、颂:30、皆与世第一、同依于一地。
己三、明忍智次第、颂:忍智如次第、无问解脱道。
己四、明见修道别、颂:31前十五见道、见未曾见故。
戊二、依位建立
己一、依十五心、颂:名随信法行、由根纯利别。32、具修惑断一、至五向初果、断次三向二、离八地向三。
己二、依第十六心
庚一、明建立果位、颂:33、至第十六心、随三向住果、名信解见至、亦由钝利别。
庚二、明住果非向、颂:34、诸得果位中、未得胜果道、故未起胜道、名住果非向。
丁二、约修无学道
戊一、明德失数、颂:35、地地失德九、下中上各三。
戊二、历位广明
己一、明预流七生、颂:未断修断失、住果极七返。
己二、明一来向果、颂:36、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断至五二向、断六一来果。
己三、明不还向果
庚一、明不还向果、颂:37、断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间、此即第三向、断九不还果。
庚二、明不还果差别
辛一、明七种不还
颂:38、此中生有行、无行般涅槃、上流若杂修、能往色究竟。
颂:39、超半超遍殁、余能往有顶、行无色有四、住此般涅槃。
辛二、明九种不还、颂:40、行色界有九、谓三各分三、业惑根有殊、故成三九别。
辛三、明七善士趣、颂:41、立七善士趣、由上流无别、善恶行不行、有往无还故。
幸四、明非生上界、颂:42、经欲界生圣、不往余界生、此及往上生、无练根并退。
幸五、明杂修静虑、颂:43、先杂修第四、成由一念杂、为受生现乐、及遮烦恼退。
辛六、明净居唯五、颂:44、由杂修五品、生有五净居。
辛七、明身证不还、颂:得灭定不还、转名为身证。
己四、明阿罗汉向果
庚一、明向果差别
颂:45、上界修惑中、断初定一品、至有顶八品、皆阿罗汉向。
颂:46、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尽得俱尽智、成无学应果。
庚二、因论明治道
辛一、明地由道离染、颂:47、有顶由无漏、余由二离染。
辛二、明道引离系得、颂:圣二离八修、各二离系得。
辛三、明道离染通局、颂:48、无漏未至道、能离一切地、余八离自上、有漏离次下。
辛四、明近分道、颂:49、近分离下染、初三后解脱、根本或近分、上地唯根本。
辛五、明世道缘行、颂:50、世无间解脱、如次缘下上、作粗苦障行、及静妙离三。
庚三、明尽智后智、颂:51、不动尽智后、必起无生智、余尽或正见、此应果皆有。
庚四、便明道果
辛一、明沙门性果、颂:52、净道沙门性、有为无为果、此有八十九、解脱道及灭。
辛二、明立四果因缘、颂:53、五因立四果、舍曾得胜道、集断得八智、顿修十六行。
辛三、明中间二果、颂:54、世道所得断、圣所得杂故、无漏得持故、亦名沙门果。
辛四、明沙门果异名
颂:55、所说沙门性、亦名婆罗门、亦名为梵轮、真梵所转故。
颂:56、于中唯见道、说名为法轮、由速等似轮、或具辐等故。
辛五、明沙门果依身、颂:57、三依欲后三、由上无见道、无闻无缘下、无厌及经故。
庚五、明六种姓
辛一、明六阿罗汉
颂:58、阿罗汉有六、谓退至不动、前五信解生、总名时解脱。
颂:59、后不时解脱、从前见至生。
辛二、明六姓先后、颂:有是先种性、有后练根得。
辛三、明从姓果退、颂:60、四从种性退、五从果非先。
辛四、明学凡种姓、颂:学异生亦六、练根非见道。
辛五、明三退、颂:61、应知退有三、已未得受用、佛唯有最后、利中后纯三。
辛六、明退果相、颂:62、一切从果退、必得不命终、住果所不为、惭增故不作。
辛七、明练根不同
颂:63、练根无学位、九无间解脱、久习故学一、无漏依人三。
颂:64、无学依九地、有学但依六、舍果胜果道、唯得果道故。
辛八、明无学九人、颂:65、七声闻二佛、差别由九根。
丙二、明七圣人
丁一、建立七圣、颂:加行根灭定、解脱故成七。66、此事别唯六、三道各二故。
丁二、明俱慧解脱、颂:俱由得灭定、余名慧解脱。
丙三、明学无学满、颂:67、有学名为满、由根果定三、无学得满名、但由根定二。
乙三、明诸道差别
丙一、明四道、颂:68、应知一切道、略说唯有四、谓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
丙二、明四通行、颂:69、通行有四种、乐依本静虑、苦依所余地、迟速钝利根。
丙三、明菩提分法
丁一、举数释名、颂:70、觉分三十七、谓四念住等、觉谓尽无生、顺此故名分。
丁二、明出体、颂:71、此实事唯十、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为体。
丁三、明念住等、颂:72、四念住正断、神足随增上、说为慧勤定、实诸加行善。
丁四、明觉分增、颂:73、初业顺决择、及修见道位、念住等七品、应知次第增。
丁五、漏无漏分别、颂:74、七觉八道支、一向是无漏、三四五根力、皆通于二种。
丁六、明依地
颂:75、初静虑一切、未至除喜根、二静虑除寻、三四中除二。
颂:76、前三无色地、除戒前二种、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
丙四、明证净
颂:77、证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见三得法戒、见道兼佛僧。
颂:78、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信戒二为体、四皆唯无漏。
丙五、明正智解脱
丁一、明二支
颂:79、学有余缚故、无正脱智支、解脱为无为、谓胜解惑灭。
颂:80、有为无学支、即二解脱蕴、正智如觉说、谓尽无生智。
丁二、明解脱时、颂:81、无学心生时、正从障解脱。
丁三、明断障时、颂:道唯正灭位、能令彼障断。
丁四、明灭离断、颂:82、无为说三界、离界唯离贪、断界断余结、灭界灭彼事。
丙六、明厌离通局、颂:83、厌缘苦集慧、离缘四能断、相对互广陕、故应成四句。
7、分别智品二卷(61颂):讲出世间因。
甲一、明诸智差别
乙一、明忍智见别、颂:1、圣慧忍非智、尽无生非见、余二有漏慧、皆智六见性。
乙二、明十智相殊
丙一、明渐增至十
丁一、明二智三智、颂:、2、智十总有二、有漏无漏别、有漏称世俗、无漏名法类、3、世俗遍为境、法智及类智、如次欲上界、苦等谛为境。
丁二、明三增至九、颂:4、法类由境别、立苦等四名、皆通尽无生、初唯苦集类。
丁三、明九增至十、颂:5、法类道世俗、有成他心智、于胜地根位、去来世不知、6、法类不相知、声闻麟喻佛、如次知见道、二三念一切。
丙二、明尽无生智别、颂:7、智于四圣谛、如我已知等、不应更知等、如次尽无生。
丙三、明建立十智、颂:8、由自性对治、行相行相境、加行办因圆、故建立十智。
丙四、明法类智兼治、颂:9、缘灭道法智、于修道位中、兼治上修断、类无能治欲。
乙三、明十智行相
丙一、明十智行相、颂:10、法智及类智、行相俱十六、世俗此及余、四谛智各四、11、他心智无漏、唯四谓缘道、有漏自相缘、俱但缘一事、12、尽无生十四、谓离空非我。
丙二、明行摄净尽、颂:净无越十六、余说有论故。
丙三、明实体能所、颂:13、行相实十六、此体唯是慧、能行有所缘、所行诸有法。
乙四、诸门分别
丙一、明性依地身、颂:14、性俗三九善、依地俗一切、他心智唯四、法六余七九、15、现起所依身、他心依欲色、法智但依欲、余八通三界。
丙二、明念住摄智、颂:16、诸智念住摄、灭智唯最后、他心智后三、余八智通四。
丙三、明十智相缘、颂:17、诸智互相缘、法类道各九、苦集智各二、四皆十灭非。
丙四、明十智缘境
丁一、正明十智缘境、颂:18、所缘总有十、谓三界无漏、无为各有二、俗缘十法五、19、类七苦集六、灭缘一道二、他心智缘三、尽无生各九。
丁二、明俗智缘境、颂:20、俗智除自品、总缘一切法、为非我行相、唯闻思所成。
丙五、明人成智、颂:21、异生圣见道、初念定成一、二定成三智、后四一 一增、22、修道定成七、离欲增他心、无学钝利根、定成九成十。
丙六、约位辨修
丁一、约见道辨、颂:23、见道忍智起、即彼未来修、三类智兼修、现观边俗智、24、不生自下地、苦集四灭后、自谛行相境、唯加行所得。
丁二、约修道辨、颂:25、修道初刹那、修六或七智、断八地无间、及有欲余道、26、有顶八解脱、各修于七智、上无间余道、如次修六八。
丁三、约无学道辨修、颂:27、无学初刹那、修九或修十、纯利根别故、胜进道亦然。
丁四、约余位辨修、颂:28、练根无间道、学六无学七、余学六七八、应八九一切、29、杂修通无间、学七应八九、余道学修八、应九或一切、30、圣起余功德、及异生诸位、所修智多少、皆如理应思。
丁五、约依地辨修、颂:31、诸道依得此、修此地有漏、为离得起此、修此下无漏、32、唯初尽遍修、九地有漏德、生上不修下、曾所得非修。
丁六、明四修义、颂:33、立得修习修、依善有为法、依诸有漏法、立治修遣修。
甲二、明智所成功德
乙一、明不共法
丙一、举数标名、颂:34、十八不共法、谓佛十力等。
丙二、依名别释
丁一、明十力
戊一、明佛心力、颂:力处非处十、业八除灭道、35、定根解界九、遍趣九或十、宿住死生俗、尽六或十智、36、宿住死生智、依静虑余通、赡部男佛身、于境无碍故。
戊二、明佛身力、颂:37、身那罗延力、或节节皆然、象等七十增、此触处为性。
丁二、明四无畏、颂:38、四无畏如次、初十二七力。
丁三、明三念住、颂:三念住念慧、缘顺违俱境。
丁四、明大悲、颂:39、大悲唯俗智、资粮行相境、平等上品故、异悲由八因。
丁五、明佛同异、颂:40、由资粮法身、利他佛相似、寿种姓量等、诸佛有差别。
乙二、明共功德
丙一、总标名、颂:41、复有余佛法、共余圣异生、谓无诤愿智、无碍解等德。
丙二、别解释
丁一、明共圣德
戊一、明无诤行、颂:42、无诤世俗智、后静虑不动、三洲缘未生、欲界有事惑。
戊二、明愿智、颂:43、愿智能遍缘、余如无诤说。
戊三、明无碍解、颂:无碍解有四、谓法义词辩、44、名义言说道、无退智为性、法词唯俗智、五二地为依、45、义十六辩九、皆依一切地、但得必具四、余如无诤说。
戊四、明依边际定力得、颂:46、六依边际得、边际六后定、遍顺至究竟、佛余加行得。
丁二、明共凡德
戊一、明六通、颂:47、通六谓神境、天眼耳他心、宿住漏尽通、解脱道慧摄、48、四俗他心五、漏尽通如力、五依四静虑、自下地为境、49、声闻麟喻佛、二三千无数、未曾由加行、曾修离染得、50、念住初三身、他心三余四、天眼耳无记、余四通唯善。
戊二、辨三明、颂:51、第五二六明、治三际愚故、后真二假说、学有暗非明。
戊三、明三示导、颂:52、第一四六导、教诫导为尊、定由通所成、引利乐果故。
戊四、明别神境
己一、正明神境、颂:53、神体谓等持、境二谓行化、行三意势佛、运身胜解通、54、化二谓欲色、四二处处性、此各有二种、谓似自他身。
己二、明能所化、颂:55、能化心十四、定果二至五、如所依定得、从净自生二、56、化事由自地、语通由自下、化身与化主、语必俱非佛、57、先立愿留身、后起余心语、有死留坚体、余说无留义、58、初多一心化、成满此相违、修得无记摄、余得通三性。
戊五、别释眼耳、颂:59、天眼耳谓根、即定地净色、恒同分无缺、取障细远等。
戊六、明五通种类、颂:60、神境五修生、咒药业成故、他心修生咒、又加占相成、61、三修生业成、除修皆三性、人唯无生得、地狱初能知。
8、分别定品二卷(39颂):讲出世间缘。
甲一、明定功德
乙一、明所依诸定
丙一、明四静虑、颂:1、静虑四各二、于中生已说、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蕴性、2、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支。
丙二、明四无色定、颂:无色亦如是、四蕴离下地、3、并上三近分、总名除色想、无色谓无色、后色起从心、4、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立、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
丙三、明八等至
丁一、总明八等至、颂:5、此本等至八、前七各有三、谓味净无漏、后味净二种、6、味谓爱相应、净谓世间善、此即所味着、无漏谓出世。
丁二、别明八等至
戊一、明静虑支
己一、明静虑支数、颂:7、静虑初五支、寻伺喜乐定、第二有四支、内净喜乐定、8、第三具五支、舍念慧乐定、第四有四支、舍念中受定。
己二、明支体性、颂:9、此实事十 一、初二乐轻安、内净即信根、喜即是喜受。
己三、明染无支、颂:10、染如次从初、无喜乐内净、正念慧舍念、余说无安舍。
己四、明不动、颂:11、第四名不动、离八灾患故、八者谓寻词、四受入出息。
己五、明生受有异、颂:12、生静虑从初、有喜乐舍受、及喜舍乐舍、唯舍受如次。
己六、明起下心、颂:13、生上三静虑、起三识表心、皆初静虑摄、唯无覆无记。
戊二、明净等等至
己一、明初得等至、颂:14、全不成而得、净由离染心、无漏由离染、染由生及退。
己二、明等至相生、颂:15、无漏次生善、上下至第三、净次生亦然、兼生自地染、16、染生自净染、并下一地净、死净生一切、染生自下染。
己三、明顺四分定、颂:17、净定有四种、谓即顺退分、顺住顺胜进、顺决择分摄、18、如次顺烦恼、自上地无漏、互相望如次、生二三三一。
己四、明修超等至、颂:19、二类定顺逆、均间次及超、至间超为成、三洲利无学。
己五、明等至依身、颂:20、诸定依自下、非上无用故、唯生有顶圣、起下尽余惑。
己六、明等至缘境、颂:21、味定缘自系、净无漏遍缘、根本善无色、不缘下有漏。
己七、明等至断惑、颂:22、无漏能断惑、及诸净近分。
己八、明近分差别、颂:近分八舍净、初亦圣惑三。
己九、明中定不同、颂:23、中静虑无寻、具三唯舍受。
丙四、明诸等持
丁一、明寻伺等三、颂:初下有寻伺、中唯伺上无。
丁二、明单空等三、颂:24、空谓空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余十、谛行相相应、25、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
丁三、明重空等三、颂:重二缘无学、取空非常相、26、后缘无相定、非择灭为静、有漏人不时、离上七近分。
丁四、明修四等持、颂:27、为得现法乐、修诸善静虑、为得胜知见、修净天眼通、28、为得分别慧、修诸加行善、为得诸漏尽、修金刚喻定。
乙二、明能依功德
丙一、明四无量、颂:29、无量有四种、对治嗔等故、慈悲无嗔性、喜喜舍无贪、30、此行相如次、与乐及拔苦、欣慰有情等、缘欲界有情、31、喜初二静虑、余六或五十、不能断诸惑、人起定成三。
丙二、明八解脱、颂:32、解脱有八种、前三无贪性、二二一一定、四无色定善、33、灭受想解脱、微微无间生、由自地净心、及下无漏出、34、三境欲可见、四境类品道、自上苦集灭、非择灭虚空。
丙三、明八胜处、颂:35、胜处有八种、二如初解脱。
丙四、明十遍处、颂:36、遍处有十种、八如净解脱、后二净无色、缘自地四蕴。
丙五、明得依身处、颂:37、灭定如先辩、余皆通二得、无色依三界、余唯人趣起。
丙六、明起定缘、颂:38、二界由因业、能起无色定、色界起静虑、亦由法尔为。
甲二、(流通分)明正法住世、颂:39、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
甲三、明造论宗旨
乙一、正明宗旨、颂:1、迦湿弥罗议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少有贬量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乙二、伤叹劝学
丙一、伤叹人
丁一、正伤叹人
戊一、伤叹有德、颂:2、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
戊二、伤叹起失、颂: 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
丁二、重释伤叹人
戊一、重释有德、颂:3、有觉已归胜寂静、持彼教者多随灭。
戊二、重释起失、颂:世无依怙丧众德、无钩制惑随意转。
丙二、劝学法、颂:4、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如至喉、是褚烦恼力增时、应求解脱勿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