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28-32章会计
2022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28-32章会计,详细的总结了会计概论,会计循环。会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政府会计的内容要点。
编辑于2022-10-14 15:51:24 上海会计
会计概论
一、会计基本概念
财务会计
记录
收入的取得
费用的发生和归属
收益的形成和分配
出具财务报表,报告:
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经营成果
企业现金流量
通过分析财务报表,评价:
企业偿债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
企业盈利能力
管理会计
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
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及其他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产生一系列新的信息, 用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编制计划、作出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信息需要,服务于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加强决策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
包括:
预测分析
决策分析
全面预算
成本控制
责任会计
会计的对象
即:会计的客体。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活动(经济价值运动/资金运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会计的基本职能
1、核算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运用一定的方法或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地位:核算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
特点
完整性
连续性
系统性
2、监督职能
是指在经济事项发生以前、经济事项进行当中和经济事项发生之后,会计利用预算、检查、考核、分析等手段,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指导与控制。
•事前监督 •事中监督 •事后监督
预测、决策、评价。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经济业务事项就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会计法》规定,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主要有下列几项: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入。
2、财物的收发、增加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其他经济业务事项。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指会计工作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
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
1、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
资产负债表
2、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
利润表
3、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
现金流量表
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企业内部:
管理层
企业外部:
投资人
债权人
政府及相关部门
社会公众
其他使用者,如:监管部门、企业职工。
三、会计要素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资产
特征:
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
必须是现实的资源,不能是预期的。
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可靠地计量。
分类:
1)流动资产
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变现,以及用于交换其他资产的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2)非流动资产
长期股权
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
无形资产
开发支出等。
2、负债
特征:
1)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的经济业务所形成,且必须于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偿付的现时义务。
2)必须有其可用货币额反映的价值量。
3)必须是现行条件下预期会造成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或价值能可靠地计量。
分类: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
其他应付款
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3、所有者权益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包括投资者出资超过份额的部分, 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又称“留存收益”
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特征:
1)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
2)应当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
3)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
1)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收入特征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2、费用
特征:
1)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
2)应当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
3)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
1)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的流出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费用特征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狭义的费用指“营业费用”, 广义的费用包括: 营业费用、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
营业费用包括:
制造成本
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
研发费用
财务费用
销售费用
不入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利润
会计等式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四、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也称“应计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1)凡是当期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计入当期收入和费用。
2)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已经收付,也不应计入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
也称“现金制”
2、配比原则
指对于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并应互相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收益。
2种主要的配比方式:
1)根据收入、费用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进行直接配比。
2)根据收入、费用项目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将某些与特定收入项目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费用项目,与发生在同一时间的收入相配比。 如:广告费、办公费、管理工资等期间费用的处理。
3、历史成本原则
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指企业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发生减值, 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非法律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优点:
1)通过正常交易确定的金额,比较客观;
2)有原始凭证,便于查证;
3)可以防止企业任意更改;
4)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缺点:
历史成本原则是以比值稳定为前提的, 若计价货币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账面价值就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
指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
资本性支出:
指在本期发生的, 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也有关的, 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列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并将其价值分摊到以后各个会计期间。
五、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人员对某种情况,按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所作出的合理推断或认为规定,是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
包括:
1、会计主体
作为会计主体,必须有独立的资金活动,独立地进行核算,可以独立地编制财务报告。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又称“会计期间”,一般有年度和中期之分。
•会计分期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
•会计分期一般分为年度和中期(短于一年)。 •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作用
明确了会计期间的前提,才产生了当期和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4、货币计量
会计核算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货币作为统一尺度进行计量。
【注】货币计量的假设并不表示货币是会计核算中唯一的计量单位,有时在会计核算中也辅以实物数量等计量单位。
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
真实、客观
2、相关性
3、清晰性
4、可比性
保持一致
5、实质重于形式
典型例子: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从经济实质上,企业拥有该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在会计核算上就将其视为企业资产。
6、重要性
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
7、谨慎性
(1)存货在物价上涨时期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 (2)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存货跌价准备) (3)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4)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 (5)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注意: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8、及时性
七、会计法规
1、《会计法》
会计工作基本法,最高层次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基本依据,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2、会计准则
1)《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
包含: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两大部分。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
3)《政府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
3、财务规则
1)《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由财务部制定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由财务部制定
4、会计制度
1)《企业会计制度》,由财政部制定
2)《政府会计制度》,由财政部制定
会计循环
会计上将按照“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为主要环节的会计基本程序及相应方法称为:会计循环。
一、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要解决的问题:
1、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确认?
2、该业务在何时进行确认?
3、该业务应被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是否需要确认→何时确认→确认为哪个要素
会计确认的标准:
1、经济业务活动项目的交易性质符合会计要素的要求;
2、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不确定性能明确地评估;
3、该项目应有可计量的属性并能可靠地进行计量。
二、会计计量
计量问题是会计的核心问题,贯穿于会计从确认、记录到报告的全过程。
1、计量单位
主要是货币度量,也辅之以各种实物度量。
2、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
又称原始成本,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
2)重置成本
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3)可变现净值
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以及估计销售所必需的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4)现值
指用估计的未来现金流入扣除未来现金流出后的余额,用恰当的折现率予以折现而得到的机制。
5)公允价值等。
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三、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是通过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等载体,运用复式记账等手段,对确认和计量的结果进行记录,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积累数据的过程。
1、设置账户
账户设置一般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与会计科目的级次相对应。
按账户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类
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又分收入类和费用类)
按照账户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分类
总分类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
账户的基本结构:左方(基本符号为借),右方(基本符号为贷),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
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
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
期末余额 = 期初余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
期末余额 = 期初余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2、复式记账法
1)复式记账法:指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
2)借贷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一种,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 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余额是算平衡法: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 = 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 = 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
1. •借贷记账法
其中借贷记账法是一种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记账方法。
A.资产类账户: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余额在借方
B.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余额一般在贷方
④试算平衡:
A.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总分类账户试算平衡表进行的,可以采用两种试算平衡方法,即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要求都是借贷平衡。
B.试算平衡公式:
2. •收付记账法
3. •增减记账法
3、填制和审核凭证
(1)会计凭证是指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2)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
(3)会计凭证按照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
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证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
记账凭证
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填制,作为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4)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控制经济活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正确,明确经济责任,为记账提供可靠依据,保证会计记录真实可靠。
4、登记帐薄
将会计凭证记录的经济业务,序时、分类地记入有关帐薄中设置的各个账户。
设置和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环节,是联结会计凭证和财务会计报告的中间环节。
分为:序时帐薄、分类帐薄、被查帐薄
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财务处理程序的基本模式: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
主要会计财务处理程序有5种:
1)“记账凭证”财务处理程序
优点
简单明了,易于理解,详细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状况。
缺点
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
适用于
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
程序
Ø原始凭证 Ø记账凭证 Ø总分类账
它是基本账务处理程序。
2)“汇总记账凭证”财务处理程序
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汇总转账凭证
优点
减轻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便于了解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缺点
每一贷方科目编制汇总转账凭证,不利于会计核算的日常分工,当转账凭证较多时,编制汇总转账凭证的工作量较大。
适用于
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分类
Ø原始凭证 Ø记账凭证 Ø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汇总转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 Ø总分类账
3)“科目汇总表”财务处理程序
又称:记账凭证汇总表财务处理程序
优点
减轻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并可做到试算平衡、简明易懂、方便易学。
缺点
科目汇总表不能反映账户对应关系,不便于查对账目。
适用于
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分类
Ø原始凭证 Ø记账凭证 Ø科目汇总表 Ø总分类账
4)“多栏式日记账”财务处理程序
多栏式现金登记账、多栏式银行存款登记账
优点
减少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
缺点
如果单位经济业务多,必然会导致日记账栏目过多,帐页庞大,容易串行串栏、不便于登记。
适用于
生产经营规模大,经济业务量多,但使用会计科目较少的单位。
分类
Ø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 Ø多栏式日记账 Ø总分类账
5)“日记总账”财务处理程序
将日记账和总分类账结合成日记总账
优点
简单易行
缺点
所有科目都在一张帐页内,导致帐页过长,不便于记账和查阅。
适用于
经济业务量少,使用会计科目也较少的单位。
【注意】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区别在于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概要
四、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利润表)、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包括:
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会计报表附注
分类
1、按报送对象分类
对外会计报表
必须按财政部统一规范制定。
对内会计报表
2、按编制主体分类
个别会计报表
合并会计报表
企业对外投资总额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50%以上的情况下,将被投资企业与本企业合并编制的会计报表。一般只编制对外会计报表。
3、按时间范围分类
年度会计报表
季度会计报表
月度会计报表
概要
会计报表
一、会计报表的概念
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会计循环过程的终点。
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对外提供信息的主要形式, 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
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2、利润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
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5、附注
附注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的项目的说明。
会计报表的作用:
1、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据以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投资者还可以评估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情况。
2、企业管理者可据以分析总结企业经营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评价和改进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
3、国家有关部门据以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财经制度法规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采取各种经济杠杆和政策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1、编制前应当依法对会计帐薄记录进行审核;
2、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合法合规;
3、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编报及时、便于理解”。
编制会计报表前的准备工作:
1、全面财产清查;
1)核对应收应付与债务债权单位的记录是否一致;
2)库存的实际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3)各项投资,收益是否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
4)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5)在建工程的实际发生额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
6)其他需要清查核实的内容。
2、检查会计事项的处理结果。
1)核对会计帐薄记录与会计凭证内容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2)按规定的结账日结账,结出余额与发生额,核对各会计帐薄之间的余额;
3)检查会计核算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4)对于法律法规没有具体规定的事项,应按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合理处理;
5)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的情况。
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等式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的一种报表。
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按一定标准和顺序适当排列编制的反映某一特定日期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是月度报表。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①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这些经济资源的分布和构成的信息
②资产负债表总括反映了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构成情况的信息
③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
④通过对前后期资产负债表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资金结构的变化情况,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据此可以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趋势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1、账户式
分左右两方,资产在左,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右。
•我国采用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格式。
2、报告式
按上下顺序依次排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账户的内容:
按流动性(变现速度)为顺序排列各项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项目越靠前,流动性越强。
流动资产的排序:
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待摊费用等。
非流动资产的排序:
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
负债账户的内容:
按流动性(变现速度)为顺序排列各项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项目越靠前,流动性越强。
流动负债的排序: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持有待售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的排序: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其他非流动负债。
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和排序: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资产负债表既列示“期末余额”,也列示“期初余额”。
资产负债表的“期末余额”有2种填列方法:
1、直接填列法
根据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
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款、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项目。
2、分析计算填列法
1)根据若干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后填列,
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3)根据有关明细账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后填列,
预收款项: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所属明细账贷方余额之和填列。 其他应付款:根据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所属明细账贷方余额填列。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后填列,如:长期借款、其他非流动负债、存货等。
2)根据期末总账科目余额与其备抵科目抵消后的数据填列,如: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其他应收款、持有待售资产等项目;
三、利润表
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要求,将一定会计期间的营业收入和营业费用相配比,以“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等式为基础,编制的一张动态会计报表。
利润表的作用:
1、反映企业利润的形成情况,据以分析考核企业的经营目标及利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企业利润增减变动情况及原因。
2、据以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盈利能力,评价或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
利润表的格式
1、单步式
将本期所有收入汇集在一起,所有成本、费用也汇集在一起,然后计算出本期利润。
2、多步式
将利润表的内容做多项分类,做多步计算,分别计算出: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以便形成几种损益信息。
我国企业多采用多步式利润表, 包含:“正表项目”和“补充资料”两大部分。
利润表的内容:
1、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因素:
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 - 运营成本 - 税金及附加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研发费用 - 财务费用 - 资产减值损失 - 信用减值损失 + 其他收益 + 投资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资产处置损益
2、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
利润总额 = 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3、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
净利润 = 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1、月度利润表中一般设有“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两栏。
2、中期利润表中,填列“上年同期累计实际发生数”。
3、年度利润表中,填列“上年数”与“本年累计数”
四、现金流量表
现金:指企业的库存现金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 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等)”。
现金等价物: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通常包括3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现金流量: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现金、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数量。
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偿债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现金流量分为3类: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便于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并据以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
2、说明现金流入和流程的原因,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股利支付能力。
3、据以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有助于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
现金流量表的格式:
1、报表正表
采用报告式, 依次分类反映下列内容: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4)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5)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等于以上4项金额相加的结果)
6)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等于本期净增加额+期初余额)
我国企业应按照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正表, 以间接法编制补充资料,进行相互核对。
直接法
以利润表中的本期“营业利润”为起点,计算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间接法
以利润表中的本期“净利润”为起点,计算并列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①在正表和补充资料中均涉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内容
【注意】我国企业应按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正表,在补充资料中提供按间接法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
②现金流量表正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和流出项目: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4)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
(5)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总结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
2、补充资料
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按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需要加以调整的项目可以分为4大类:
①没有实际支付现金的费用
②没有实际收到现金的收益
③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
④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
基本原理: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 = 净利润 + 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减少净利润的项目 - 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增加净利润的项目 + 与净利润无关但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项目 - 与净利润无关但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项目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 = 净利润 + 资产减值准备 + 固定资产折旧 + 无形资产摊销 +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 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 财务费用(减:收益)+投资损失(减:收益)+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其他不减少现金的费用、损失。
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债务转为资本 + 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企业债券 +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情况。
增加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五、会计报表附注
附注一般应当披露如下内容:
1、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2、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3、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包括: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和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
4、中央会计估计的说明,包括:下期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账面价值重大调整的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等;
5、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
6、对已在各种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终止经营税后利润的金额及其构成情况等;
附注中应当披露: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前,企业提议或宣布发放的股利总额和每股股利总额(或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总额)。
若在与财务报表一起公布的其他信息中未作披露时, 企业还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注册地、组织形式和总部地址、企业的业务性质和主要的经营活动、母公司及集团最终母公司的名称、财务报表的批准报出者、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
总结
财务报表分析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分析财务报表的意义在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
财务报表分析的4个方面基本内容:
(1)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稳健保证
1、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权益结构、评估企业对债务资金的利用程度;
(2)营运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
2、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资产分布情况和周转使用情况,估量企业对资产的利用效率;
(3)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不同年度盈利水平的变动情况,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潜力。 盈利能力则是前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前两者的提升起着推动作用。
(4)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潜力。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1、比率分析法
1)相关比率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2)结构比率
存货与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与全部资产的比率等
3)效率比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
概要
2、比较分析法
(最基本)
按照比较对象
1)绝对数比较分析
2)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
3)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
按照比较标准
1)本期指标与上期指标比较
2)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比较
3)本企业指标与国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
常用的4类比较指标评价标准:
1)反映各类企业不同时期都普遍适用的公认指标评价标准;
2)反映某行业水平的行业指标评价标准;
3)反映本企业目标水平的目标指标评价标准;
4)反映本企业历史水平的历史指标评价标准。
3、趋势分析法
通常要编制比较会计报表,有2种具体做法:
1)编制绝对数趋势会计报表;
2)编制相对数趋势会计报表。
计算动态比率指标,通常有2种方法:
①定基动态比率
②环比动态比率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
(一)、偿债能力分析
比率债倍数
1、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
衡量短期债务清偿能力最常用
(1)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
(2)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应维持在2:1左右,也称2与1比率。
(3) 流动比率过高,说明企业有较多的资金滞留在流动资产上未加以更好地运用,如出现存货超储积压、存在大量应收账款、拥有过分充裕的现金等,资金周转可能减慢,从而影响其盈利能力。有时,尽管企业现金流量出现红字,但是企业可能仍然拥有一个较高的流动比率。
2、速动比率 (酸性实验比率)
=速动资产 ÷ 流动负债
短期内可变现资产偿还短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
(1)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企业在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和应收账款等
(2)排除存货的原因:存货是流动资产中流动性最差的一种,其变现不仅要经过销货和收账两道手续,而且存货中还会发生一些损失。
(3)速动比率应维持在1:1左右较为理想。
对速动比率进行分析时,要注重对应收账款变现能力的分析。
3、现金比率
=现金 ÷ 流动负债
现金 = 现金 + 现金等价物
【说明】这里所说的现金是指现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及现金等价物
•反映企业的即刻变现能力 •这项比率可显示企业立即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注意】通常情况下,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4、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 ÷ 资产总额 x100%
①也称负债比率、举债经营比率
②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
③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
④一般来说,企业的资产总额应大于负债总额,资产负债率应小于100%。 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50%以下),说明企业有较好的偿债能力和负债经营能力。
在企业资产净利润率高于负债资本成本率的条件下,企业负债经营会因代价较小使所有者的收益增加
【提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5、产权比率
=负债总额 ÷ 所有者权益总额 x 100%
①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 ②表明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所有者权益保障的程度,或者说是企业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 ③指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提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用来表明由债权人提供的和由投资人提供的资金来源的相对关系
一般来说,所有者提供的资本大于借入资本为好
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所有者权益保障的程度,或者说是企业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6、已获利息倍数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包括企业本期发生的全部利息,即:财务费用中的利息 + 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
①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②反映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
用来衡量盈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
③利息费用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和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息税前利润指企业支付利息和缴纳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④至少应该等于1,指标越大,说明支付债务利息能力越强。
(二)、营运能力分析
周转率
周转率(周转次数)=周转额÷ xx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期末**)/2) 周转天数=360÷周转率
1、应收账款周转率
1)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营业收入净额 ÷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营业收入净额=营业收入-销售退回、折让和折扣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 2
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60 ÷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 营业收入净额
应收账款周转越快,企业的信用销售越严格,反之企业信用销售放宽。
2、存货周转率
1)存货周转次数
=营业成本 ÷ 平均存货
平均存货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 2
2)存货周转天数
=360 ÷ 存货周转次数
=平均存货×360÷营业成本
存货周转快,企业实现的利润会相应增加,否则往往会造成企业利润下降。
3、流动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4、总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
反映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
(三)、盈利能力分析
带钱的收益、率
1、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2、营业净利润率
=净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3、资本收益率
=净利润÷实收资本(或股本)×100%
影响股价,负债经营规模的大小会影响资本收益率。
4、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是上市公司必须对外披露的信息,也是上市公司能否配股进行再融资的重要依据。
(也称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或净资产利润率,反映投资者投入资本的盈利能力)
5、资产净利润率
=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也称:资产收益率
6、普通股每股收益
=(净利润-优先股股利)÷ 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影响该指标的2个因素:1)企业的获利水平;2)企业的股利发放政策。
7、市盈率
=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当人们预期发生通货膨胀或提高利率时,股票的市盈率会普遍下降; 当人们预期公司利润将增长时,市盈率通常会上升。 债务比重大的公司,股票市盈率通常较低。
市盈率高,表明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愿意为每1元盈余多付货币购买。通常认为,市盈率在5到20之间是正常的。
8、资本保值增值率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企业发展后劲越强。
概要
政府会计
1.政府会计是指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会计主体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体系。 2.政府会计主体是各级政府以及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或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 3.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
一、政府会计的概念
包含:
预算会计
1.预算会计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有关的信息,实行收付实现制
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提供与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含运行成本)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实行权责发生制
二、政府会计的要素
政府预算会计要素:
1、预算收入
一般在实际收到时予以确认,以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
2、预算支出
一般在实际支付时予以确认,以实际支付的金额计量。
3、预算结余
包括:结余资金和结转资金。
1.结余资金是指年度预算执行终了,预算收入实际完成数扣除预算支出和结转资金后剩余的资金。 2.结转资金是指预算安排项目的支出年终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因故未执行,且下年需要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应当列入政府决算报表
政府财务会计要素:
1、资产
过去的经济事务形成的,预期能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
分为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 年)耗用或者可以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资源资产等。
2、负债
分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包括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包括长期应付款、应付政府债券和政府依法担保形成的债务等。
3、净资产
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净资产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列入资产负债表
4、收入
是指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增加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资源的流入。
5、费用
指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减少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出。
列入收入费用表
三、政府会计报告
1、政府决算报告
政府决算报告是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年度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文件。政府决算报告应当包括政府决算报表和其他应当在政府决算报告中反映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2、政府财务报告
包括: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由政府财政部门编制,反映各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的报告。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
由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分别编制,应当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
财务报表包括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和净资产差异表
政府财务报告是反映政府会计主体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运行情况等信息的文件。
7、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等需要说明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