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前半部分思维导图:包含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及管理(EMSS),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急诊护理评估,急诊分诊等等
编辑于2022-04-11 09:33:06急危重症护理学前半部分思维导图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及管理(EMSS)
组成
院前急救
概述
院外急救
院前急救组织需具备的标准
任务及工作范围
为院外呼救的患者提供院前急救
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心梗,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休克)——挽救患者生命或维持生命体征
现场急救
病情危急但无生命危险(骨折,急腹症)——稳定病情,减轻患者转运过程中的痛苦,避免并发症
现场处理
慢性病患者
只转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
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
普及急救知识
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
院前急救人员配置
医生护士
院前急救模式
美英
运往医院
法德
把医院带到患者身边
国内
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附属消防型
院内急诊科
主要任务
急诊医疗(院内)
急救医疗(院外)
教学培训
科研
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护任务
布局
总体
标志
减少交叉穿行,减少院内感染,节省时间
区域
设置
人员要求
急诊医生护士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
通讯及信息设备
仪器设备及药品
管理
急救绿色通道
范围
各种急危重症患者:休克,昏迷,心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的生命垂危者
无家属陪同需急诊处理的患者
批量患者:外伤,中毒等
急救护理应急预案
原则
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责任明确,分级负责
培训演练
类型
常见急症
常见急症的病情评估,急救处理措施,处理流程如:心搏骤停,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严重外伤
突发事件
请示报告,患者安全处理措施,评价与反馈
灾难批量患者
急救组织体系,人员物资增援,检伤分流,急救绿色通道实施,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应急预案的启动,运行,总结,反馈
重症监护病房(ICU)
运作模式
专科
综合
部分综合
布局
医疗辅助区域与医疗区域面积之比应达到1.5比1以上
设置
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2.5~3:1以上
床距大于一米
温度24加减1.5摄氏度左右,湿度控制在55%到65%
白天的噪音不超过45分贝,傍晚不超过40,夜晚不超20
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
收治范围
不包括
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肿瘤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不能从加强监测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
院内感染管理
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伤口感染
原因
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
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种复杂
各种侵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
多重耐药菌在ICU常驻
管理措施
工作人员管理
患者管理
探视管理
物品管理
环境管理
医疗操作流程
抗菌药物管理
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监测与监督
危重患者转运安全
转运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第五章
急诊分诊
概述
急诊分诊程序
患者病情分级原则
急诊预检分级
一级
危急征象指标
心博/呼吸骤停
气道阻塞/窒息需紧急气管插管/切开
休克征象/急性大出血
突发意识丧失/持续抽搐状态
胸痛/胸闷(疑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
特重度烧伤/脑疝征象
急性中毒危及生命
脐带脱垂,可见胎先露部位/孕妇剧烈疼痛
其他:分诊护士认为患者存在危及生命,需紧急抢救的情况
单项客观指标
脉搏≤40次/分或大于等于180次/分
收缩压<70mmhg或≥220
呼吸≤8或≥36
氧分压<85
体温>41或<32
综合指标
MEWS≥6分
急诊分诊流程
评估不适症状
OLDCART
疼痛评估
PQRST
分诊记录
SOAPZE
第六章
急诊护理评估
初级
内容
A开放气道
B呼吸
C循环
D神志AVPU 清 声 痛 否或GCS
E暴露患者
目的
快速识别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
措施
子主题
次级
CRASHPLAN
急诊护理评估思维特点
具体特点
时效性
针对性
动态性
实践要求
区分四条界限
致命与非致命,即死与非即死,器质性与功能性,传染性与非传染性
重视生命体征
呼吸心率血压体温
合理安排检查顺序
警惕高危疾病
第七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
概述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有效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心搏骤停时的常见心率失常
1,室颤
2,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3,心脏静止
4,无脉性电活动
心搏骤停后病理生理变化
黄金4~6分钟
心搏骤停常见病因
各种原因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律失常,心输出量降低,冠脉灌注不足,都引起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
典型三联征: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
临床上具体表现为①意识突然丧失,可伴有全身短暂性抽搐和大小便失禁,随即全身松软。②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③呼吸停止或先呈叹息样呼吸,继而停止。④面色苍白或青紫。⑤双侧瞳孔散大。
心肺脑复苏
一,基础生命支持 BLS
关键要点: C循环支持(胸外心脏按压)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D早期除颤
BLS的基本步骤
1,在安全的情况下,快速识别和判断心搏骤停
2,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3,胸外按压
应让患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头部位置尽量低于心脏,使血液容易流向头部。
胸外按压部位: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部,相当于男性两乳头连线之间的胸骨处。婴儿按压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之间稍下方的胸骨处。
两手手指交叉紧紧相扣,手指尽量向上,不离胸壁,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高质量复苏要点:① 保证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15~18秒钟完成30次按压) 按压深度至少为5cm,但不超过6cm。 8岁以下儿童按压深度至少达到胸廓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4cm,儿童大约为5cm。 ② 按压期间,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按压放松时,手掌根部既不要离开胸壁,也不要倚靠在患者 胸壁上施加任何压力。 ③ 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 ④不要过度通气 按压与通气之比为 30:2
4,开放气道
方法 ①仰头抬颏 ②托颌法
5,人工通气
口对口人工通气
正常吸气即可,不要深吸气,防止胃胀气
口对面罩通气
每30次按压后,通气2次,每次通气应持续1秒钟
6,早期除颤
越早越好,标准位:胸骨右缘2肋间,左侧第5肋间腋前线
不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
1,可能造成自身严重损伤或处于致命的危险境地 2,存在明显的不可逆性死亡特征 3,患者生前有拒绝复苏的遗愿
心肺复苏效果的判断
①颈动脉搏动 ②自主呼吸出现 ③瞳孔由散大开始回缩 ④面色及口唇 ⑤神志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A开放气道 B氧疗和人工通气 C循环支持:建立液体通道,使用血管加压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 D寻找心搏骤停原因
(一)开放气道
(二)氧疗和人工通气
球囊-面罩通气法
每次通气挤压成人球囊的1/2左右,提供大约600ml的潮气量
机械通气
1,纠正低氧血症,缓解组织缺氧 2,纠正呼吸性酸中毒 3,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
(三)循环支持
气管内给咱药剂量是静脉给药的2~2.5倍,使用5~10ml生理盐水或蒸馏稀释后,将药物直接注入气管。
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首选药
(四)寻找心搏骤停原因
三,心搏骤停后的治疗
治疗目标
治疗措施
1,优化通气和吸氧 2,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 3,脑复苏 4,终止心肺复苏 5,器官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