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词的用法
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从功能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份。从意义上看,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或者能够成为主谓宾的中心。
编辑于2022-04-14 15:25:50实词
名词
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其意义与原名词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表示该动作行为的工具、对象、结果、方向等。如果带上宾语,它跟宾语的关系是一般的动宾关系。
2.名词用作使动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3.名词用作意动 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名词做状语
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直接作状语。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非常普遍。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 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一样”或“....似的"的意义。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语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那样”“ 用待....的态度”“像待...似的"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3.表示动作发生或者进行的处所方位 有“.....”“.....”的意思。
4.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
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时间名词做状语
形容词
形容词活用
1.形 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具有和原形容词意义有着密切关系的动词的一般意义,如果带上宾语,它跟宾语之间是一般的支配关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数词
数词活用作动词
数词有时也可以活用为一般动词和使动用法。 eg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而不再包含数量意义。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对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在数目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动化意义。 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 内无苛慝,诸侯无二。《国语 .晋语八》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
基数
序数
1.直接用基数词 2.或用基数与其他词的组合。 (1)第+基数词 (2)基数词+年、月、日 (3)基数词+也 3.用“甲、首、冠、太(大)上”表示第一,第二以下用“次、次之、次者、其次”等表示。 4.用“伯(孟)、仲、叔、季”或天干、地支等表示。
分数
分数最完整的表示法:“分母+分+名词+之+分子” 其中“分”、“名词”、“之”是可以省略的。 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传.隐公元年》 当分母是十(什)或百以上整数,而分子是个位数时,用“分母+分子”这一形式。 汉兵物故什六七。 《史记.匈奴列传》 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史记.高祖本纪》
倍数
*倍:两倍蓰:五倍倍蓰:不定的多数 1.直接说出倍数的数位。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人之器而不用。、《商君书,更法》 2.在数位后加“倍” 3.数词后面带宾语“之”“此”。 所伐不当,其祸十之。刘向《说苑.谈丛》 4.表示几倍于某个数。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山海经.海外南经》
约数
也叫做概数,表示大概、大约的数,虽然不确定,但和实际数目相差不大。 1.连用两个相邻或相近的基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论语.先进》 2.在数词或量词前后添加将、且、可、约、所、余、许、数等词,表示接近或超过某个确定是数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虚数
跟实数相差较大,用以表示极多或极少,具有夸大或缩小的修辞作用。1.表极多的虚数常用基数词“三”、“五”、 “七”、 “九”及其倍数,或“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2.表数量极少的虚数可以用“一”、“一二”、“三”等表示数量极少。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数量表示法
数词直接表示数量 1.数词表示物量关系。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2.数词表示动量关系。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数词+量词”的表示法 1.数词+物量词 今之为仁者,犹以-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2.数词+动量词 诵三遍而请习之。《说苑.敬慎》
两,再,复
古代汉语中“两”专用于表成双成对的两件事物,下面不会有“三”。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古代汉语中“再”表示动作发生了两次或第二次。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现代汉语中“再”常用来指“又一次",这个意义在古代汉语中用复”表示。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触龙说赵 太后》
动词
动词的使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关系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具有“使、(宾语) .....”的含义。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指其带上宾语并且致使该宾语发出不及物动词所代表的动作。 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 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僖公三十年》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从军败西羌,还为涿郡太守。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致使后面的宾语发出及物动词所代表的动作。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一般的动宾关系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而只能从意义上去分辨。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汉书●龚遂传》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史记.留侯世家》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经.魏风.硕鼠》
为动用法
为动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动词对宾语具有“为(宾语) ....”. 的含义。宾语常常是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或受益者。 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 《左传.成公二年》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庄子,外篇》 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
词数活用的条件: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往往具备一定的语法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面一个名词常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 例: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 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 例:子房前。 《史记.留侯世家》.
2.
2.名词、形容词、数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所”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例:是以令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年》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 《田子方》
3.名词、形容词、数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只修饰动词。 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始皇本纪》
4.名词放在副词“不”后面活用为动词。 副词在句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 例:不足生于不农。 《论贵粟疏》 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 《左传.成公二年》
5.名词、形容词、数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例: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论贵粟疏》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上》 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邮风.干旄》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前面也没有紧接动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公侵齐,门于扬州。 《左传.定公八年》 卫侯救宋,师于襄牛。 《左传.襄公十年》
7.名词前后用“而”连结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时,活用作动词。例: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荀子.儒校》
8.形容词或数词出现在名词之前,又不构成修饰性的偏正关系,活用为动词。 例: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 《韩非子●心度》 卒使士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副词“相”后面的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例: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 《战国策.秦策》 三晋相亲相坚。 《战国策●赵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