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气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成分,气原本是生活实践中对客观存在的云气物质的认识和描述,最早用来说明解释生命活动的词是血气。血气主要指人生命的内在基础和动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气
概述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成分。
亲戚学说是古代哲学认识和阐明世界物质性和运动变化的重要学术理论。
气原本是生活实践中对客观存在的云气物质的认识和描述
最早用来说明解释生命活动的词是血气。血气主要指人生命的内在基础和动力。
道家
认为气具有物质性,道派生了气。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从气的聚散说明了生命的起源和本质。
"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气有烦与精之分
《鹖冠子》中提出了元气之说,认为元气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淮南子》进一步完善道家精气学说,将精气学说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
用气来解释人体的精神意识现象。使气的概念具有形神两重性。
儒家
指人体生理气血之气
精气能化身万物,决定物质基本属性。
董仲舒将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改造整合在一起,认为气是体现天神主宰万物意志的工具,用精气阴阳五行来解释说明世界人伦
王充认为气是化生大地万物的本原,并阐述了通与和是气的运动特点。
《孟子公孙丑上》提出了"浩然之气"的概念。浩然之气是指天地之正气充盈于人身,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张载指出气有以下特征
气是可以被感知的
气是无形性和有形性的统一。
气是运动的,可以无形和有形的特性表现相互转化。
认为气是宇宙本体,太虚就是气。
宋明理学认为气是形而下的。朱熹提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明确了理和气的关系。
吴廷翰提出"气为天地万物之祖"。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源泉。
法家
《慎子》从阴阳角度说明不同质的气及其化生的不同种类。"气之揫而有质者为阴,舒散而有气者为阳"
中医之气
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古代道家的精气学说
医和运用六气的概念说明病因病机
扁鹊使用血气,气闭等术语
《黄帝内经》全面应用先秦哲学的精气学说
气是《黄帝内经》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概念。
含义
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中医广泛的运气来说明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人体的病理生理,以及方药针灸的治疗作用
气是无形的弥漫于宇宙的客观存在:气具有弥漫性,透达性,无限性和连续性。是中医学认为人身之气运行表里内外,无所不到,周流不息的认识基础
气是联系万事万物的中介:万物万象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阴阳二气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
五行之气说明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资生制约联系。
运气学说以三阴三阳和五行之气说明人体,疾病,自然气候的联系。
"百病生于气"说明病因与发病的关系。
气的特性
气的物质性(最基本的特性)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最本原的物质。
气具有同一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的特点:元气体现了气的同一性。气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多样性。一气化生天地万物体现了气的同一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气的运动性
以聚散变化,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的气机运动,是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前提。
气的运动体现了其所构成物质的功能。
物质性与功能性的统一
中医学用气的活动功能来说明复杂的生命机理。真气,元气,营气,卫气既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又是人体某一方面的生理功能。
气机与气化
气机
是指气的运动机制
中医学中主要指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是人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通过气机的升降出入,不断吐故纳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保持内环境的动态平衡。
气化
指气的变化过程
《黄帝内经》中明确的提出了气化的概念。"气化则能出"在生命活动的范畴中首先提出了气化的概念。
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气话更是生命活动的存在形式。"人以大地之气生"人体脏腑身形,气血津液都靠气化生成,并进行各种生命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关系
任何气化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气机运动形式
任何气的运动过程,同时又是气化过程。气化通过气机运动得以实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重气化而不重形质
通过对气化活动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异常病理变化。
通过调整失常的气化运动可以克服病理状态,恢复正常生理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哲学之气与中医学之气的关系
中医气学理论既是中国哲学气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又是对中国哲学气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相同点
中医气血理论源于先秦哲学的精气学说,与中国哲学气学理论的学术观念是共通的,都承认并强调气的物质性与运动性。
不同点
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气,目的在于探讨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变化。中医学研究气,目的在于探讨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机理。
古代哲学论证气的时空弥漫性和运动性着重于对气的物质性的阐发;而中医学在探究生命活动机制时,把气视为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既重视气的物质性,更着重其功能性的研究与阐发。
古代哲学善于从概括的角度研究和阐释气;中医学从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出发,对各种不同质和不同功能的气进行了具体划分和命名,并赋予了医学上的特定含义
古代哲学论气,认为其难以直观感知,常通过宏观思辨和定静体悟加以认知阐释;中医学论气,善于从各种病理生理征象,治疗反应去认识和阐明其存在状态和运动变化。
古代哲学对气化运动的论述较为笼统,以论气之聚散变化者为多;中医学将气机运动和气化活动视为生命体存在的必要条件,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来解释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
哲学之气的理论比较概括和抽象,主要用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和联系性。中医气学理论比较具体,用于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
两种理论需要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运用于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