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2010年最新版内容。全部九章节以及重点的小点记录,包括: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四章语法;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编辑于2022-04-15 18:46:46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二、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三、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
四、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
五、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语言和说话
二、语言与符号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二、语言符号的层级关系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三节 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一、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任意性
单位的明晰性
结构的二层性
能产性
传授性
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第一节 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
一、语音学和音系学
二、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音素与音位
三、国际音标
第二节 从声学看语音
一、语音四要素
音高
音强
音长
音质
二、音质的声学分析
三、声学分析的仪器和软件
第三节 从发音生理看语音
一、发音器官
肺
喉头和声带
口腔、鼻腔、咽腔
二、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
三、元音
四、辅音
清和浊
送气和不送气
塞、爆和擦
鼻音和口音
颤音、闪音或搭音、边音、近音和半元音
第四节 音位与音系
一、对立和互补
二、音位和音位变体
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第五节 音位的聚合
一、区别特征
二、音位聚合群
第六节 语音单位的组合
一、音节
二、语流音变
三、韵律层级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语法结构是有规则的
二、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组合规则: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词与词的前后位置
聚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归类规则,能够出现在相同句法位置上的词形成一个聚合
三、语法单位
语素
词
词组
句子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二、词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主谓结构
述宾结构(动宾)
偏正结构(修饰与被修饰)
联合结构(并列句)
述补结构(动补)
三、组合的层次性
四、组合的递归性和开放性
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词类
二、形态
三、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包括:
性
数
格
体
时
人称
态
语法范畴特点:
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排斥的
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四节 变换
一、变换和句型
二、变换和句法同义
三、变换和句法多义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型变化,一个屈折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范畴。(俄语、德语、法语、英语等)
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词序很严格,虚词很重要。(汉语;彝、苗、壮语)
黏着语:没有词内部屈折,每一个语法范畴都由一个黏附语素表示,一个黏附语素也只表示一种语法范畴。(土耳其语、芬兰语、日语、朝鲜语)
复综语:特殊类型的黏着语,一个词由好些个语素编插黏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一个词可构成一个句子。(美洲印第安人语言)
二、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三、语言的普遍特征
一切语言都有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的基本区分,尽管不一定有形态的标记。
一切语言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
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的词组。
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的全部或一部分转成名词性词语;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
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
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和疑问句,都能够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
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
概念意义/理性意义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象征功能
三、词义的概括性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二、同义关系
三、反义关系
四、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五、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第三节 句义
一、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要符合现实世界情况
要涉及第个语言同义系统内部义场的特征
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
要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搭配过程中会凸显或隐去一些语义特征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
三、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
人称、时(时态)、指示(近指、远指)
语气(陈述、疑问、祈使)
情态(肯定、推测等表态度)
四、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蕴涵
预设
第四节 语用
一、语境和语境义
二、话题和说明
话题和说明的定义与话题的有定性
话题的句法表现
话题的意义
话题的关联与篇章话题
话题与施事
话题与主语
三、焦点和预设
四、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日常生活中的言内意外
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五、言语行为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语言可以形成文本相互交流。
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文字的基本性质
三、汉字和汉语
第二节 文字的基本性质与文字的产生
一、实物记事
二、图画记事
三、刻划符号
四、早期文字:原始的图画文字
第三节 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一、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共性和分类
二、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
表音文字
音位文字: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拉丁字母组成的语言)
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阿拉伯文)
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日文假名)
意音文字(有声符和义符,如汉语)
第四节 文字的发展与传播
一、早期自源文字:不完善的意音文字
二、自源文字的发展
三、他源文字的创新与文字的换用
四、文字适应语言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
五、汉字与汉语拼音
第五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三、书面语的规范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第一节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三、语言演变的特点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二、社会方言
三、地域方言(方言—次方言—土语、大区—区—片—小片—点)
官话
吴方言
湘方言
赣方言
客家话
粤方言
闽方言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言的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分类。
语系分类:印欧、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达罗毗荼、乌拉尔、高加索、阿非罗—亚细亚(闪—含)、尼日尔—科尔多凡(班图)、尼罗—撒哈拉、科依桑(霍屯督、布须曼)……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
借词即外来词,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借词不同于意译词。(个人理解侧重于原始音译词,如microphone-麦克风)
意译词指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包括仿译词(microphone-话筒,oxford-牛津)
汉语中很多借词后来会被意译词所代替。
二、借词与社会
两社会接触程度不深,借词在语音和语法上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
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时文化传播的方向
词语会有往返借用的情况,过程中音、义会有变化。
借词如果适合使用需要,会在长期竞争中战胜本族语取而代之。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即语言的区域分类,指一片地理区域内不同语言词汇上大量借代,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规则十分相似,但相当数量核心词根彼此不同中的情况。(如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
二、系统感染
与语言联盟相比,更有趋同的趋势。(如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部分语族相互影响的情况)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语言替换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四、语言替换的过程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底层: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发音习惯(汉语方言的“浊内爆音”)
地名用词(哈尔滨中的“哈尔”)
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分析汉语方言的层次要注意我国历代通用书面语的更替(切韵系统—平水韵—中原音韵)
要注意汉字给通用书面语带来的特殊性(无标准调值)
方言有无文白异读现象,取决于方言与同时期通用书面语的字音分合关系的差距大小 。
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人口较少,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会借用文化上占优势的其他民族文字和通用书面语
主支借用其他国家的文字和书面语
因战争被征服而使用其他民族文字和语言
四、共同语
第六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一、“洋泾浜”
二、混合语
三、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
四、世界语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一节 语音的演变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
方言和亲属语言
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古代借词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
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
时间性:演变规律只有一段时期起作用
地区性:语言扩散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语的方法。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二、聚合类的演变(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增减)
三、类推(使不规则之处变规则)
四、结构的重新分析(语词之间结构层次和关系发生变化,如“把”由动词变虚词)
五、语法化(实词虚化,语法化程度较低的一端向语法化较高的一端逐级演化的过程,且有等级序列:实词>语法词>黏着成分>屈折成分)
词汇义由具体至抽象,由表达词汇义变为表达语用义
词法语法上由自由到黏着,由可用可不用到必须使用
语音上由正常形式变为弱化、合音形式,甚至音质成分消失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一、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
二、词汇演变与语言系统
三、词义的演变